199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创作杞记

  生活的馈赠
——《地质师》创作的前前后后
杨利民
我在大庆生活三十多年了,尽管两次到北京读大学读研究生,甚至艺术观念有过相当大的调整,但我始终没忘记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我把这称为自己的阳光和空气。多年来,我一直酝酿着写一部油田知识分子的戏。我想写这些人的情感与生命历程——是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苦难中的崇高,看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六十年代初,几万名大学生远离母校,远离北京,奔赴东北的高寒地区,为了开发那里的油田、森林和煤矿,他们为共和国也为自己做了一次最虔诚的承诺!三十多年来,狂暴的风雨和岁月,并没有卷走他们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希望。或者说他们对生活和爱情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信心。他们没有悬浮在空中,自我膨胀,而是一直向下,走在一个沉甸甸的真实世界里。话剧《地质师》中的主要原型,是油田开发研究院的高级地质师王启民同志。他研制成功的表外储层开发,使油田高产稳产,增加可采储量十一亿吨,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增加财富二千多个亿。每当我想到这些,眼泪就要流下来。人的一生,看起来似乎很长,有时又觉得很短,甚至只有几天,或者一会儿。有人用生命本身去感受土地、阳光和空气,扎扎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有人却把生活当做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而惶惶不可终日。最初,我在构思这个形象的时候,总是想到骆驼,总是有一匹骆驼在我的脑海里顶着风在沙漠里行走,于是我想写一种骆驼精神,后来有领导补充,说骆驼精神也是铁人精神、大庆精神。
1996年8月,戏立起来,在征求意见演出中就震动了大庆。一位北京石油学院六十年代毕业的女大学生,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一听到《勘探队员之歌》就忍不住流泪。她哼唱着: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或许她在追忆往事和青春,或许她想得更多更多。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上台含着眼泪说:我也是地质师,但我没有你剧中那个地质师当得好,我建议全油田都来看看这个戏!1996年9月,黑龙江戏剧调演,这个戏获得了一等奖,再次引起轰动,观众反响十分热烈。省委宣传部部长杨光洪称这部戏是三大精神的颂歌;是人生苦与乐,美与丑的赞歌;爱情与友谊的长歌。我的一位朋友称这个戏“外无锦绣,内藏雷电”。
1997年元月2日,话剧《地质师》随黑龙江五台戏一起晋京展演,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和专家的极大厚爱,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说,《地质师》给首都舞台带来清新的风。还有的专家提出要弘扬骆驼精神,因为处在浮躁状态中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老实说,写这样一个不怎么新奇的老式故事,是一件冒险的事。别人怀疑,我自己也怀疑。面对这样的创作,你必须心平气和地面对人,敢于平淡,敢于娓娓道来,这就需要一种勇气,因为现在有些观众连耐心地听完一个故事的兴趣都没有了。可不停地制造震惊,呼风唤雨,灯红酒绿,靓哥靓姐,观众就真的感兴趣了吗?我写话剧《地质师》,是要把几个人近三十年的情感变化,也就是可以写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的容量,浓缩在两个小时,一场景里完成。时间是焚烧的火焰,时间是穿透历史的利剑。于是我把场景设在一间能看见北京火车站大钟的房间里。人们不停地分别,聚首,生活、事业、爱情不停地改变。这个构思,是无意中从生活里得来的。有一位1958年毕业的大学生,他说原先地质部的宿舍就能看见北京站的广场和时钟。于是伴着钟声、静夜里火车离站的笛声,时代的变迁,人世的沧桑,使我一下子找到了可以抒情的方式。如果说,《地质师》的创作,对我来说有一点突破和长进,那就是不停地接近你所要写的人,心平气和地面对你要写的人,再就是痛苦地磨炼自己的编剧技巧,成为一名职称和技能相吻合的文艺工作者。
在我写完《地质师》一年之后,我剧中的主人公,也是艺术的主要原型,大庆油田高级地质师王启民同志,被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并赞誉他是“第二代铁人”。这不是我们写剧本的有什么远见,而是高尚的人,总会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这件事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更早地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人,别等到他死了,或是热起来,再挤着去采访。假如不是十几年前我就与王启民交了朋友,而是现炒现卖,那他决不会跟我谈那么多他的命运和情感的经历,甚至一些隐私。因为他现在已经被记者包围,而且这是一个拒绝采访和不愿意谈他个人的人。当然看材料也可以写戏,但那就困难得多。
话剧《地质师》确实还有很多未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值得欣慰的是,它没给剧团造成经济损失,不但有了社会效益也获得了经济效益。我们黑龙江这个戏剧创作群体,还在往前走,还在寻找一条戏剧繁荣和走向文化市场的道路。
最后,我谈谈这个戏的名字。好心的朋友劝我改改名字,说戏挺好看的,只是《地质师》这个名字太不吸引人了。但我觉得真实比美妙的谎言具有更多的美。是什么说什么,何必拿一个古怪的名字去吓唬人呢?时下,名字越起越怪,越起越玄乎,一个中国货也叫外国名,一间小娱乐厅也叫大世界,弄得人们不敢走近它。我想,也许有人愿意找一点平淡清新的东西吧,所以《地质师》就叫《地质师》吧。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土壤
——纪录片《新西行漫记》观后
李西岳
长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悲壮之举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六十多年前的历史了。六十年间,纪录、再现、讴歌长征精神的影视作品几乎很难作出准确的数字统计,在“长征热”的浪潮逐渐退却之时,北京电视台却异军突起地推出十集纪录片《新西行漫记》。令观众欣喜和快慰的是,该片用来自不同国家的三个外国人的眼睛看长征六十年以后的中国,在中国人与外国人、历史与今天、人类与自然、民族文化与长征精神的结合点上,从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表现今日长征,以寻找人类共同的精神土壤。
该片的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美国的青年魏杰明用政治经济的眼光看长征。走上长征路之前,他脑子里带着许多问题。他看到西方舆论经常提到中国的人权、知识产权、中国威胁论等问题,而中国舆论却提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等问题,他不肯盲从这些观点,他要像毛泽东先生所说的那样: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沿途中他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与贫瘠,以及不顾中国国情盲目引进外国设备造成的浪费等弊端,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沿途的人们跟当年的红军一样,都在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景况而艰苦卓绝地努力着。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问题还是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一切外来的强加与干预都是徒劳的。第二部分是来自秘鲁的青年马丁带着民族文化的眼光去看长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他目不暇接。中国的书法、剪纸、山歌和民族舞蹈使他倾倒与陶醉,当看到瑶族人弹棉花时,他禁不住伴随着那原始的生产工具奏响的美妙音乐而翩翩起舞,使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融合。在马丁眼里,长征的意义在于,红军带来新文化的同时,也如一根红线,将一颗颗珠子般闪光的少数民族文化串联在一起。第三部分是前苏联红军的后代尤丽娅用寻找精神信仰的眼光去看长征。这位从基督教堂走出来的乌克兰姑娘,是带着困惑与抑郁走上长征路的。她一路走一路追问,追问理想,追问信仰,追问生命的价值。沿途中她看到曾吞噬红军生命的大草地已经成为当地人的财富,红军闯过的道道雄关已经成为中国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她还看到,至今没有电、没有公路、每人年收入不超过二百元的贫穷地区,那里的人像当年的红军一样,活得从容、自信、坚强,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中华儿女身上的延伸和定位。
六十年以后的长征路,今天已是硝烟散尽,呐喊无声,这里依旧可见的是红军坟、纪念碑、标语、塑像,它们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壮举。它告诉经过这里的人们:无论哪一个国度,哪一个民族,尽管他们的肤色不同,文化有异,他们都有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红军长征精神当之无愧地作为全人类精神土壤的一部分,人们在这里探求真理、净化自我,从而得到生命的支撑力量,这足以让中国人永远为之骄傲和自豪。
该片的编导以随笔的风格,将三个外国人在长征沿途的见闻感受娓娓道来,用镜头语言把长征途中的政治经济、人文景观、自然面貌、乡土民情表现得自然流畅、真实客观。片中大量采用了随机拍摄和追踪采访的手法,尽量让三个外国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话去说,用他们的感情方式去感受、去表达,让他们自己在长征途中寻找各自的答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音乐电视(MTV)可喜的硕果
——赞《一九九七,永恒的爱》
汪仕豪
“用真心,爱无穷,物换星移天地中。用真心,爱更浓,亿万个心灵在激动。1997年,我爱你!1997年,永恒的爱!”由韦唯、刘欢、那英、谢津、毛宁、蔡国庆、张伟进等中国百名歌星所组成的演员阵容,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了拍摄和现场演出。台上,百名歌星以他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一片赤忱,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充满激情地倾吐着自己的心声;台下,几千名师生与台上的歌星心相通、情相连。台上、台下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一九九七,永恒的爱》这部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拍摄的音乐电视作品,通过无线电波飞向茫茫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宇宙也听到了来自地球东方、一个强大起来的民族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歌声飞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全球。
音乐电视这一艺术形式,是八十年代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的。九十年代初,港台歌曲伴随着音乐电视这一艺术形式,从中国的南方传入。由于歌曲通俗易懂,表现形式活泼生动,因此很快在中国内地流传开来。年轻人十分喜欢音乐电视这一艺术形式,他们中出现了许多港台歌星的“追星族”。
中国自己有无数一流的歌唱演员,有大量优美、健康、催人向上、充满生机的音乐作品。然而我们自己却没有优秀的音乐电视作品。面对这一现实,中央电视台开创了一片中国音乐电视的新天地。
最早几期音乐电视作品播出后,立刻在广大观众中获得强烈的反响,几千封信从全国各地飞向中央电视台,表达了社会对这一崭新艺术形式的肯定与赞同。这极大地鼓舞了从事音乐电视的同事们。于是,1993年12月他们举办了“中国音乐电视(MTV)大赛”,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首届音乐电视大赛获得了巨大成功,全国许多港台“追星族”一下子将他们的热点转到了国内的电视台上。广大观众欢迎、喜爱音乐电视,领导鼓励支持音乐电视,这给中国音乐电视的创作者们带来了巨大动力,他们先后向全国电视观众推出了《穿军装的川妹子》、《长城长》、《我是中国人》、《纤夫的爱》、《我们就是黄河泰山》、《春天的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音乐电视作品。
一部优秀的音乐电视作品,首先要有一位优秀的、有才华的音乐电视导演。其次,需要有一首词好、曲好、能让广大观众喜爱、能流传开的好歌。当然一流的、优秀的歌唱演员也十分重要。有了这几点,音乐电视便有了它成功的基础。中国的音乐电视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多的历史,但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
《一九九七,永恒的爱》这部音乐电视作品,是中央电视台自1993年开创音乐电视这一艺术形式四年之后,是孟欣导演与她的合作伙伴在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电视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精心拍摄的。它是中国音乐电视展示自身最新成就与水平的一个极富代表性的力作。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盛事,是亿万中国人盛大的节日。根据这一重大的历史内涵,导演们以1997年是中国人的爱、永恒的爱为主题进行作品的构思。词作者靳树增根据这一主题思想,写下了激动人心的歌词:“我用心,一次次地敲响五千年的钟声。你用爱,唤起沉睡百年的梦醒。我用情,一滴滴地融化百年的冰冻。你用爱,让我们彼此心心相通。用思念,编织一条美丽的彩虹,让真心照耀历史,让爱恋穿越时空!”
而曲作者肖白准确地抓住了亿万人民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极其激动与振奋的真情,在曲调上把握了优美而亲切、欢快而热烈,既充满活力又激情洋溢的特点,而且曲调通俗,易听、易懂、易记,便于传唱与流行。这样就具有了大众性,这正好与迎接香港回归这一盛事的大众性合拍!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影短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开拍
电影短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近日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入拍摄。
这部电影短片,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为情绪线索,努力展示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景象。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一定要把这部只有九十秒的电影短片拍成精品,用我们的努力,为国旗、国徽、国歌教育,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并以此向党的十五大和国庆四十八周年献礼。(山夫)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反映国企改革新作
电视剧《新岁烛光》引起关注
《文艺报》、《当代电视》、河北省电视家协会等最近在北戴河就河北省电视台、河北省影视创作中心联合录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新岁烛光》(编剧王万举,导演江洪)举行了观摩研讨会。
《新岁烛光》是一部正面反映国有企业实施破产、进行资产重组和实施职工再就业工程的作品。
与会同志认为,作品题材新、立意新、艺术视角新,体现了作者和艺术家们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作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正视现实、勇于革新、不图私利、敢于负责、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新型企业家形象。与会者指出,《新岁烛光》在完整性、完美性上虽然尚有缺憾,但它敢于触及社会发展、企业改革中的新课题,在推动国企改革题材创作的深化中,无疑有着可贵的、开拓性的意义。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看电视专题片《山西》
马锐
真实朴素的东西最能说服人、感动人。中国新闻社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山西》正是以它的真实和朴素取得了成功,从而生动地向国内外介绍了今日中国一个蓄势待发的省份——山西。
这部专题片共有七集,每集只有十五分钟,以如此短小的篇幅去描画一个省的面貌,是相当困难的;而这描画又能画龙点睛,表现出它最显著的特色和最诱人的方面,难度就更大了。专题片《山西》做到了这一点。它给你的是一个集中而强烈的印象,这就是:古老而又充满生机,困难而又充满希望。
古老的山西,何其古老!“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说张王李赵、千家百姓都是从这棵大槐树下分手走向四面八方的;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山西高平就发现了炎帝的陵碑;我们是尧舜的后代,尧王和鹿仙女度过洞房花烛夜的山洞(据说这就是“洞房”一词的由来)——这中国的第一个家庭,第一个洞房就在山西……漫长的历史中,这儿曾有过骄人的辉煌。世界上,山西商人曾和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齐名,山西曾是中国最早的金融中心,有中国的第一家银行——“日升昌票号”……
困难的山西,何其困难!画面上没有青山绿水,点点白帆。山西全省百分之八十是山地丘陵,满目望去深深浅浅的黄色是山的海,有些村落历经千年也没有修成一条通向山外的路,多少奇珍鲜果年复一年烂在山沟沟里。至今,山与山村与村之间还呼唤着路的联接……煤,黑色的金子,够全世界用上几百年的宝藏,它的开掘却给山西带来生态的严重破坏,而今,煤的外运,还是个有待更好解决的难题……
而就在这片古老、贫困的土地上,充盈着何其勃勃的生机!在改革开放中,朴实而坚韧的山西人,正在把走出大山、改造大山的梦想变成现实。继铁路网的形成,空中通道正在拓宽,贯通山西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已破土动工;在拍卖荒山野沟的定槌音响中,一千五百万亩大山得到改造,一千多万亩荒沟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而我们从太原工业大学煤化工专业两位博士生的婚礼上,从为修路牺牲的民工宋双宝的母亲的脸上,看到了这块古老而穷困的土地上埋藏最深、爆发力最强的生机……
古老而充满生机,困难而充满希望,这就是真实的山西。还有什么比老树发新枝更能吸引人呢?有什么比深藏于大山的宝藏向你招手更能吸引人呢?有什么比跨山越岭之后任你纵马驰骋更能吸引人呢?于是,作品用极短小的篇幅,最简练的笔墨完成了它的主题。
而这一切,都不是靠豪言壮语、靠生花妙笔的着意描绘,靠报喜不报忧的梳妆打扮来完成的,而是靠不加粉饰的事实、靠朴素的创作手法来完成的。其间,又渗透着创作者对山西、对山西人的真实而朴素的感情(他们的这种感情在每一集中都凝成一个兴奋点、动情点)。我以为,这就是电视专题片《山西》成功的原因,也是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最值得肯定、最值得称颂之所在;是作为《山西》总编导陈光忠、执行编导郑浩,制片人刘红、李丁等创作者最值得肯定、最值得学习之所在。
今日之艺术领域,虚假,不真实;花哨,不朴素,已经成为一种通病,一种顽症。有的艺术创作者常又兼任“美容师”,处处青山绿水,阳光明媚,不见一片杂色,半朵阴云,于是皆大欢喜……我真诚地希望这些同志去看看电视专题片《山西》。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唯有真实最动人,唯有真情最动人!
看专题片《山西》,我再一次呼唤艺术的真实!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楚剧《中原突围》晋京演出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新编大型革命历史剧《中原突围》将于近日晋京演出。
大悟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就发生在大悟县宣化店。1946年6月,国共两党停战协议墨迹未干,蒋介石便秘密调集三十余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所在地大悟宣化店,妄图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全歼我中原部队。面对敌人重重包围的恶劣形势,以李先念为首的我中原部队六万英雄儿女,依靠党,依靠人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包围,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大型革命历史剧《中原突围》即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以鄂北大悟民俗风情为特色,采用楚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中原突变”、“运筹帷幄”等情节,生动地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部队坚持党的领导,勇于牺牲局部利益换取全局胜利的革命精神和临危不惧、刚毅果断、浴血奋战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该剧导演秦湘麟,主演梁志坤、熊金仙、郑建国、赵清华等。(附图片)
李先念借下棋,真切形象地阐明了“丢车保帅”的重大意义。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百名编剧百名导演各显其能
《咱老百姓》细述百姓故事
一部被北京电视台视为实施精品战略重要内容、向国庆五十周年大典献礼重点文化工程的百集电视短剧《咱老百姓》日前在京开机。
每集三十分钟的百集短剧《咱老百姓》将在构成其全部内容的“社会篇”、“乡土篇”、“亲情篇”、“青春篇”、“警世篇”中,通过真实再现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使普通观众透过荧屏在时代的变迁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从而以一卷充满生活气息的百姓春秋,折射出时代的异彩斑斓。
这部独立成篇的百集短剧,将由近百名编剧分别撰写,并由上百名导演各自执导完成。邓友梅、从维熙、赵大年、毕淑敏等作家及郑洞天、张今标、滕文骥、潘霞、陈力、冯小宁等导演,踊跃参与了该剧的创作。(向兵)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巫山神女》飞临京城
重庆市歌剧院创作演出的四幕歌剧《巫山神女》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主办的“’97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组委会的邀请,将于近日在京上演。这部歌剧是重庆设立直辖市之后,重庆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京演出的第一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也是重庆有史以来自己创作演出的第一部大歌剧样式的艺术作品。
歌剧《巫山神女》,以长江三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创作素材,编织了一个浪漫而美丽的故事,刻画了巫山神女(礁石“朝我来”中九妹)、船工水旺等一系列感人的艺术形象,着力张扬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爱情与生命的辉煌与壮丽。
歌剧由张昌达、柯愈劢、曹宪成编剧,刘振球作曲,陈薪伊导演。张礼慧、米东风主演。(晓青)(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剧《大收藏家》摄制完成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大收藏家》以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情节展示了收藏家、书画家、诗人张伯驹先生的一段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描述了一代爱国文人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剧中将出现一批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张学良、傅作义、陈毅、杨小楼、王森然、张大千、陈诚、钱大钧等。
该剧由刘军编剧,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北京豪德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拍摄,严翔、陈小艺、李姣、杨子纯、李翔、封锡钧等老中青演员联袂演出。该剧的后期制作和发行工作正由北京奔腾文化发展公司策划与组织。(杜若飞)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童心童趣献深情
日前,新疆昌吉尕苗少儿艺术团来到早已向往的北京,献上了一台以《天山雪莲花》为主题的少儿歌舞。
歌舞晚会《天山雪莲花》以新疆特有的雪山之花为题,以符合少儿心理特征的春、夏、秋、冬的多彩世界为框架,选择贴近少儿情趣的光、情、色、梦为切入点,让独具艺术魅力的新疆歌舞和神秘的地域特色作为依托,艺术地反映了生活在“歌舞之乡”的新疆各族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哺育下,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团结、幸福,茁壮成长。(申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