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努力提高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质量
陶培荣
当前,各地正积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建设工作,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企业领导班子考核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质量。为了防止考核工作“走过场”,切实提高考核工作的质量,在考核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第一,两个文明建设一起考核。企业领导班子是否具有领导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素质,能否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考核企业领导班子,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并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考核,应着眼于“准”,不仅看企业产值实现情况,更注重对企业利税、资产保值增值、技术更新、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情况的综合考核。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应着眼于“实”,建立科学规范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既要有定性评估,又要有定量标准。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考核,应落实到对企业领导班子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上,既要看到市场变化等客观条件对企业的严峻挑战与压力,又要看到企业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和尽责程度,从而得出对企业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企业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价。
第二,职能部门与职工群众一起参与考核。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既要发挥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的骨干作用,又要调动企业职工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企业领导班子既是被考核的对象,又是考核的主体,应积极接受考核,主动配合考核,切实加强自我考核;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是考核的主体力量,应充分发挥企业职代会的作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对企业领导班子评价的基本尺度。
第三,找准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考核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找准存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即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搞好企业的生长点。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明确领导班子的责任。深入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的又一基本任务。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情况来看,应注意总结和推广以下方面的经验:实绩突出、利税大户的先进经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经验;扭亏增盈、走出困境企业的成功经验。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经验,这从宏观角度构成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工作的主体内容。
第四,考核与整顿一起抓。整顿和考核相辅相成,两者统一于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考核的成果转化到整顿的效果中,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整顿中,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整顿措施。对需要重点整顿的“软”、“烂”、“懒”、“散”、“弱”、“家长式”等类班子,以组织整顿为主,采取坚决的组织、纪律甚至法律措施;对于存在一般性问题的班子,以思想作风整顿为主,充分调动企业领导班子参与整顿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整顿为主动整顿,通过学习、对照,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对困难较大的企业,注重帮助企业班子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在整顿中,注意处理好组织整顿和思想作风整顿的关系,努力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队伍的目的。
为了使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除了努力提高考核的质量与整顿的效果外,还必须以此为契机,努力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根据企业对干部的特殊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整套程序、办法和标准;逐步加大公开选拔的力度,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竞争中识别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稳妥地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鼓励企业干部通过合理流动,寻找适合自己个性与特长的岗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企业领导干部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活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要制定分级分档管理的标准,建立实绩评价体系,按照反映企业经营规模的年销售收入、反映资产规模的固定资产净值和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效益的税收和利润指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等状况,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行分级分档动态管理。应注意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进考核企业干部的方法,扩大考核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同时严格奖惩制度,做到严格按考核结果及时实施奖惩。
建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企业干部的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应根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根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明确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的重点,特别要抓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训,增强其搞好国有企业的政治思想水平与责任感;还要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
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保护企业领导干部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组织监督,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还应当强化执纪执法和舆论监督;特别要重视民主监督,建立企业重大问题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完善职工群众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民主监督和评议制度,保证民主监督的顺利实施。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说真话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五
李秀峰
基层工作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第一线。上级的许多决策,都是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做出来的。为此,要求基层上报的情况必须真实,基层干部必须敢讲真话。如果基层报上去的是一大堆假数字、假情况、假问题,那么上面的决策就不可能正确。错误决策造成的恶果,不仅危害党和国家的大局,而且吃大亏的还是基层干部和群众。
基层工作本来是以实对实的。真实情况如何,干部心里明白,群众心里也明白。假如干部对群众不讲真话,而是搞“假、大、空”糊弄人,群众怎么会买账?干部又怎么可能带领群众干事业?
人,不该说假话。假话给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了。但是,不可否认,说假话的不正之风已经侵袭到一些基层干部身上。一般地说,人们不愿意违心地讲假话,除非有外界压力迫不得已,或者自己抱有某种目的。一些基层干部不讲真话讲假话,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压力的时候。有的上级领导出于某种需要和考虑,不愿意听到基层的真实情况,有的甚至直接“压”基层干部搞假情况,报假数字,否则就会“给一点颜色看看”。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基层干部“不好顶”、“不敢顶”、“顶不住”,于是,便有点“逼良为娼”的味道。二是有诱惑的时候。面对职务晋升、荣誉、待遇等诸多“好处”,有的干部总想尽快得到,所以就不顾良心、不管真假,怎样对自己有利就怎样说。三是有问题的时候。工作没做好,出了纰漏,犯了错误,有的干部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面子,往往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必须指出,不论有什么“苦衷”,不管是什么“原因”,讲假话都是有害无益的,不是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应有的行为。
共产党人以科学的辩证唯物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没有任何私利要谋,也没有任何歪风邪气可以畏惧。因此,总是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坚持说真话,而不管说真话有多么痛苦,甚至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说假话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有一大批真正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为了捍卫党的纯洁性,勇敢地讲真话。有的甚至为讲真话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比一比这些同志,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有什么理由非去讲假话不可呢?比起党的事业,比起人民的利益,那点“苦衷”、那点私利、那点面子,算得了什么呢?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既然我们做了共产党员,当了人民公仆,就要有党员、公仆的情操和样子。
“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说真话,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尊重唯物辩证法,就是尊重人民群众。说真话,是光明正大的表现,是取得党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基本途径。不管是工作有了失误,还是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掩盖,不用回避,是怎么样就怎么说。工作不足,加一把劲;有了错误,改了就是。至于上级个别领导不愿意听真话,那是他的问题。总之,我们要记住: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结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
讲真话,关键在于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和党性锻炼,但是创造一个鼓励人们讲真话的良好外部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上级领导,尤其要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即使讲错了,讲了自己不愿意听的话,也要允许讲,决不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否则,谁还给你讲真话?在干部的使用上,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导向,不能是“报喜得喜,报忧得忧”,讲假话的提拔重用,说真话的反而受到冷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扭转一些地方“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用人歪风,让那些信奉“不吹白不吹,吹了不白吹”的人不再有市场。要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间建造一个“讲真话光荣、说假话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对做好基层领导工作,而且对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积极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曹玉书
内涵
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加快发展那些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和产品。
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它不仅要求国民经济必须保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要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明显的提高。从现实条件分析,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必须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一般意义讲,结构调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行业要大力发展,有的行业则要压缩规模和数量,提高质量和效益。那些生产能力过剩、投入高而产出低、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行业和产品,必须下决心压缩,切实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用压缩的办法,既不利于发展,也行不通。积极的办法是,在适当控制一些项目和产品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内聚质量转化成巨大的辐射能量,产生连锁增长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为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在不同时期,总有一些产业受需求的拉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增长速度快一些,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可以说,一部经济成长史,就是培育和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历史。
标准
选择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把握以下标准:一是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所以“新”,首先体现在这种产业或产品的发展是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扩大经济发展的总规模,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变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加工工艺落后、能源和原材料利用率低的状况。二是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既要考虑与国内市场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相一致,适应居民购买力增长的需要,为广大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提供有效供给,又要面向国际市场,在技术水平、经济规模、消耗指标、产品性能和质量等方面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能够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它应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有相当的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相一致,以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整个结构的升级。四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科技贡献率。五是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是投资回报率比较高、附加值比较大,能够增加有效供给,迅速收回投资,形成生产和消费良性循环的产业和产品。这种增长的鲜明特点是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近期与远期相统一,局部与全局相统一。六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既重视发挥既有优势、挖掘潜力,又注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以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从全国来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城镇居民住宅建设可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物质消耗低、推动经济增长能量大的特点,是当代生产力革命性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在未来的世界,电子等高新技术将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产生革命性影响,对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抓住机遇,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把城镇居民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适应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正确选择。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增长很快。住宅产业的关联度很高,住宅建设和消费与建筑、建材、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木材等几十个生产部门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家用电器、家具、装饰产品及金融、旅游、园林、运输、商业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同时,住宅建设本身所包含的科学技术会不断增加,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被运用,对科技进步也有很大推动作用。由于城镇居民已具备一定的购买力,加上住房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在体制和政策上创造有利条件,把住宅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选择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决于多种因素,加之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应该是单一的模式。应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考虑需要与可能,选择和培育符合各自经济发展要求的增长点,并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经济增长点构成新的经济增长群。为此,各地应充分考虑国家的整体布局和市场容量,选择好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有明显优势的特色经济。要处理好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合理的地区生产力布局之间的关系。沿海地区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西部地区应把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缩小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品链条,积极发展高水平、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高效益方向转化。
原则
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做到四个“坚持”: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适应市场需求,改善供给结构,通过开发新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同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结合起来。当前,从国内市场看,既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又要进一步拓展城市市场。从国际市场看,要在继续保持和拓展西欧、北美、日本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市场。第二,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新技术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培育和开发,应切实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技术进步,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在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体制改革,通过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建立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使企业具有技术进步的压力、动力和实力,真正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第三,坚持以增量调整带动和促进存量调整。要处理好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不能将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成扩大总需求的诱因,防止一哄而起,乱铺摊子,引发新的投资膨胀,造成经济总量失衡。第四,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前提。要处理好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系,努力克服“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毛病,努力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认真处理好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发展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关系,在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振兴,积极培育、开发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并落到实处。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搞好经济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正确运用货币、财政、收入和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成长。对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积极稳妥地扩大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鼓励联合投资、联合生产,搞好专业化分工协作,适当扩大项目直接融资规模,拓宽项目资本金来源。结合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试行建设项目股份投资,适当扩大可转换债券试点规模,有步骤地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第9版(理论)
专栏:

  领导干部要抓落实
张和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领导干部抓落实的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抓好落实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抓落实,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决策付诸于行动,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狠抓落实,勇于实践,才能检验决策是否正确、完善,以便加以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只有狠抓落实,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深化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积累经验,提高判断、预见能力,提高领导科学决策的水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更为复杂,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从领导工作来讲,作出决策和制定政策,只是做了事情的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要努力贯彻实施。如果不能落实,再好的决议、政策也是一纸空文。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积极推进,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务必要认真学习和正确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并在抓落实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把党的政策、决定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落实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抓好落实工作,要求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去,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这样,我们的落实工作才能合乎民心、顺乎民意,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上上下下都能事事讲落实,层层抓落实,那些不负责任、推诿扯皮,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假大空”、摆花架子的恶习就难以存在下去。
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我们,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他说:“现在,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很显然,抓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抓落实直接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对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狠抓落实,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