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

  周光召:愿做平凡英雄路甬祥:不求形式完满
中科院新老交替静悄悄
本报记者
7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京领导干部会进入第二天,中组部副部长武连元到会宣布了国务院的任免决定:路甬祥同志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同志不再担任这一职务。
尽管在各种公开场合,周光召一再请记者把镜头对准在一线奋斗的广大优秀科学家,为他们创造机会,提高知名度。但在此刻,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两位院长,因为正如他们所说:中科院是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也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科学院的前途,与人民共和国的国运兴衰休戚相关。
去年5月,周光召出任中国科协主席时,表示自己最想做平凡英雄。然而在80年代中期走上中科院的领导岗位,注定了他要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1984年,周光召出任中科院副院长。当时正是科技体制改革前夕,基础科学研究将怎样进行?周光召提出了“开放,流动,联合”的新思路,开放实验室由此滥觞。《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前后,周光召对各所研究人员出来办公司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王震西、柳传志到周明陶,三环、联想、希望等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都得到过他的指点和关照。1987年初,中科院党组提出了适应新时期的中科院办院方针: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已任院长的周光召在此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周光召在1988年提出“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新观点;在1989年倡导把中科院建成没有围墙的“大科学院”;进入90年代,中科院在国内首先召开了青年科技人员工作会议,将培养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同时,周光召提倡留学人员来去自由,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在留学人员中影响深远。
为将“一院两种运行机制”落到实处,从1992年到1993年,中科院开始组织为经济服务的“面向工程”。一方面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开办高技术企业,另一方面与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40多个部委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提出了综合配套改革的方案。
深谙辩证法的周光召历来重视创新,思考问题全面细致。十多年来,周光召以其开阔的视野、严密的理论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宽厚诚恳的为人,赢得了中科院上上下下的尊重。在这个威望极高的“班长”的影响下,科学院党组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大家精诚合作,气氛极为融洽。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开始搭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架。与此相适应,中科院进行了队伍建设、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结构性调整。就在此时,路甬祥进入中科院领导层,协助周光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来自教育系统的路甬祥,对教育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看法。他的工作便从分管教育、人事开始。他在青年人才培养,凝聚精干力量、增大流动人员比例等方面表现了高超的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路甬祥以前从事的是机械液压方面的研究,而中科院的研究对象多是基础研究前沿和高科技发展。到科学院后,路甬祥重新扩充知识面。几年时间里,他跑了110个研究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很快进入了角色,在创办科学中心、总结学习邓小平科技思想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担任常务副院长的他主管改革指导小组和规划小组,实际上担当起了科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决策重任。
谈起中科院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路甬祥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今,中科院的许多研究计划不仅得到国家科委的支持,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国家不仅对与经济直接相关的课题给予支持,也致力于支持为长远目标设置的项目。他表示,中科院在组织主要力量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保持精干队伍努力攻坚的同时,也要在战略构思、科技前瞻性思考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使自身越来越为社会所了解。
路甬祥说,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中科院将重新研究自己在人类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定位,做一般大学、企业不能做的事;将继承历史传统,革除计划经济遗留的弊端,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模式;要把人才、科技优势和工业管理、金融资本相结合,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
如果说周光召以他理论物理学家深邃的战略眼光独步科坛的话,路甬祥则以刚毅务实的组织管理能力见长。有人说,中科院是计划经济的宠儿,它的诞生和贡献都与之息息相关。周光召在中国社会广泛、深刻的大变革中,为中科院寻找一条符合时代特点的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新院长的岗位,路甬祥既有基础又感压力。他表示,不会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更不会讲求那些哗众取宠的形式,而是以国家、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利益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不辜负中国科学院这面光荣的旗帜。
任免决定宣布之后,中科院举行了两天的会议继续进行。只是会议的主持人非常自然地由周光召换成了路甬祥。中科院的新老交替平静地实现了,而它的新发展决不会是平凡的。(附图片)
周光召:1929年生于湖南长沙。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1957年赴前苏联留学。他提出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和弱相互作用中的“部分膺矢流守恒律”,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普遍关注。1961年回国后,为我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任中科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和美、俄、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路甬祥:1942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1年获前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93年任中科院副院长,1994年任常务副院长,现任中科院院长,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学没有终结
陈祖甲
今年世界科技的发展态势,就像中国北方7月份的天气,热浪滚滚,引得世人兴趣盎然。先是惊人的“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预示着生物、医药科学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接着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同“深蓝”的人机大战,表明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的“探路者号”登上火星,打开了人类攀登其他星球的新途径,把人类的活动天地开发得更为宽阔,而计算机网络化的潮流奔泻,把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拉近,“地球村”似乎越来越缩小。人类健康、文明的生活正在向着新的阶段升华。
让人扫兴的是,在科学兴旺的态势下,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终结》(TheEndofScience)的书,逐章逐句地论述每门科学,从哲学到自然科学,几乎都在走向终结。笔者也读到外国新闻媒体的报道,说是持“科学末日”观点的人认为,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即将走到尽头。怪哉!
不可否认,世界上的事物,就像赛跑那样,都有个起点和终点,尽管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有长有短。但说到科学却并非如此。
科学大体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大类。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涌现出名目繁多的边缘科学,可总是跳不出探索大自然、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掌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没有终结的。
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某个具体科学领域的某项具体研究。比如,“多利”的诞生,确实意味着一项实验告一个段落,但并不等于克隆研究的终结。世界之大,历史之悠久,有许许多多领域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和研究。而这种探究,相对客观的现实而言,似乎还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第一步。请想一想,地球的生存已有45亿年的历史,近年来被炒得火爆的恐龙也有几亿年的历史,而人类对这些问题作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最多不过几百年,这两者之间的比率,决定了科学没有终结。
可悲的是,有的人目光过于短浅,在他那个狭窄的领域里作了一些研究,便觉得无路可走了,感到失落,无所适从,抛弃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有的甚至乞求于科学的对头——神灵,实在可怜。他们不想一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永远不会失落。
局部科学研究暂告段落,也可能是新的学科研究的开始。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说的:“认识到质点不能超光速运动,不是力学的终结,而是狭义相对论的开始;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不能区分,不是引力理论的终结,而是广义相对论的开始;‘测不准原理’不是‘测量技术’的终结,而是量子力学的开始。”20世纪,人类科学进入黄金时期,我们的科学正在令人振奋地走向非凡的辉煌。
科学研究正未有穷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早有预言:“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这种求索精神鼓舞着我们,坚信人类不断地探索,可以战胜大自然,征服它,使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用,度过和谐与美好的生活。
科学没有终结。除非有一天,地球消失,人类灭亡。那是在……


第11版(科技)
专栏:

  京郊古油松复壮研究国际领先
我国科研人员最近成功地研究出了电容测试古松树势的新方法。用物理学手段测试古树的生长势在世界上还是首次报道。据介绍,应用这一方法,在几分钟内即可测试出古松衰弱的程度,从而为制定复壮保健措施创造必要的条件。
据专家介绍,古油松是京郊古树的主要树种,近八成分布在古寺庙遗址和服坟陵苑。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树势衰退严重,有的濒临死亡。遗憾的是,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古树复壮的研究多局限在城区。而郊区古树衰退的原因与城区有很大区别,城区的复壮措施在郊区难以推广。为此,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林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把视线放在了京郊的古油松上,竭力找出切实可行的复壮保健措施。
周章义、雷增普等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认为干旱、人为破坏及立地土质是京郊古松衰退的三大主要原因。特别是大量取土造成了古树根系的破坏,加速了古松的死亡。这一结论是对古树衰弱原因研究的重要补充。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松复壮、保健措施,其中主要有用于改善立地土质的土壤改良剂及酸性肥料,用于濒死树抢救的复合肥及吊瓶输入的药、肥液,用于古松复壮保健的覆草、种草、土壤保水保肥等措施,以及液体施肥的简便工具等。专家认为,这些措施经济有效,简便易行,可就地取材,极具推广价值。(铁铮)


第11版(科技)
专栏:百科博览

  股市:开拓图文电视新天地
范伟
因特网(INTERNET)的出现,使人们的信息消费日趋“贵族化”。说起信息传递,动辄信息高速公路、交互式数字通信,俨然进入了发达信息时代。
然而现实地说,在今天的中国,因为通信线路的限制,因特网就像一匹金鞍玉辔的驽马,一般用户要用它来接受时效性强的信息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股市的发展,已使千千万万股民进入了希望在家中监测行情、投单交易的阶段。这便给技术已经成熟、但市场并不可观的图文电视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
8月上旬,中国首届证券交易电子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生产图文电视产品的公司展台前观者如云,其中深圳澜波洋公司5天中就卖出了近百套产品。
图文电视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电视机的显像管用电子束从屏幕左上至右下扫描,生成一幅数百条扫描线构成的画面。每秒传送30张画面,便形成了活动的图像。但电子束从右下返回至左上时,不装载任何信号。在此“逆程”中,人们把一些字符信号加载到扫描线上,由于视觉暂留,画面便叠加上了这些字符。文图合一,故称图文电视。普通电视机连接上一套接收逆程信号的设备,便成为图文电视机。
如果股民们仅仅从电视机上看到这些股市信息,图文电视还不会如此抢手。关键在于这些信息可以存入电脑,通过专门的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澜波洋的产品为例,除接收和显示逆程信号的设备——图文电视接收卡和接收机外,其图文接收机可从有线电视电缆中下载信息服务公司提供的股市信息,然后通过其“远胜97”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用户根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电话线给代理人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下单,不出10秒即可完成交易。
据技术人员介绍,因为图文电视设备都是采用荷兰菲力普的标准芯片,所以目前国内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大体相当。需要指出的是,图文电视不同于可视图文系统。后者是利用电话线与计算机中心进行会话,以得到需要的字符和图像信息,即人们常说的交互式电视。交互式电视是非常昂贵的。深圳市最近推出可视图文系统,据说购买者都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成员。而图文电视的价格与普通电视机不相上下。


第11版(科技)
专栏:名家特递

  寻求最前沿的需求刺激
——谈技术创新的源泉
北京大学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科技》版将开设《名家特递》专栏,不定期地刊登科技界知名人士为本报撰写的特稿,介绍他们在科学研究、开发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从事电脑研究开发的最佳年龄是20岁到40岁。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把黄金年华贡献给了美国企业。除了待遇差异外,在那里确实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课题,容易得到长进,因而不少中国人去美国后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既然如此,我常常想:如何创造条件,使在国内的年轻人也能进入研究开发的最前沿?“需求”和“不足”是创造的源泉
我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是27岁和38岁,都是受到了异乎寻常的需求刺激。
第一次是1964年。我深感当时国外常规计算机系统设计方面存在的缺点,使高级语言目标代码的运行效率较低;而一旦使硬件适合软件,就能“疏通”开绝大部分瓶颈。这使我在计算机很不发达的中国发现了当时美国流行技术的“不足”,提前得到了“需求”刺激,并提出了新的构想。
第二次是1975年,北大开始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我们决定直接跳过已在日本、欧美流行的第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扫描输出照排机。如果字形用点阵表示,不同字号用不同大小点阵,大字号需1000×1000以上的点阵。汉字字数多,所需信息量是惊人的。这一情况迫使我们比西方国家更早使用字形轮廓描述方法,字形可以放大缩小,从而极大地减少总存储量。当时,我们按照国内出版物的要求采用了较低的分辨率,因而却引发了一项发明:适应汉字笔画多的特点,对字形的横宽、竖宽等采取参数描述,即现在称为“提示信息”的方法,以保持字号变化时笔划宽度的一致。
到后来,西文的字体种类迅速增加,达到1000多套,存储量随之激增;同时,低分辨率的激光打印机要保证字形质量,也需另寻出路,因而迫使西方也采用“提示信息”方法。就这样,汉字字数多、笔划密的特点使我们比美国人早8年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需求刺激,因而比西方更早选择了今天广为流行的技术途径。
不断用新技术引导市场进入前沿
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现,使整页输出成为了可能。此时,整页排版就成了重要问题。
1988年底,肖建国负责研制的大屏幕报纸组版系统投入实际生产。此后的4年,我国出版业出现了淘汰铅字的高潮。如今,欧美同行都羡慕中国没有第三代照排机和落后的贴毛条照排系统的包袱,而美国、日本还有不少报社,甚至著名报社仍在用贴毛条的方式出报。
以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取代电子分色机是90年代初国外开始出现的趋势,如何把这一新技术与最有影响的用户相结合,是1991年我们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加紧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选择有迫切需要的《澳门日报》和香港《大公报》作为首批用户。这样很快于1992年初取得重大成果:上述两家报社用新方法天天出4页—12页彩色版,质量不亚于电分机,而效率和灵活性显著提高,这在世界中文报纸中属首次。
香港彩色出版业十分发达,北大方正用新技术引导这一市场;反过来,市场又极大地刺激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993年10月,当时27岁的阳振坤博士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PostScript解释器,速度居世界前列。1994年又实现了基于PostScript的远程传版;1997年7月他负责研制的新一代产品投放市场,速度又提高了3倍—10倍,继续处于国际最先进的行列。
香港彩色出版物的版面复杂,正是这种需求促进了方正组版软件的发展。集成排版研究室31岁的主任卢金鑫主持完成的“维思3.0”是功能最强的彩色中文报纸组版系统,海外70%的华文报纸均用此软件出报。
经过以上这一系列的技术跨越之后,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德国《明镜》周刊曾断言,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像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把科研和市场营销、学术上的远大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北大方正的实践表明,“学术上的远大抱负”和“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
开拓日本市场:方正国际化的关键步骤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北大方正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即依靠自己的创新技术,把性能优异的民族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到1995年,我们已取得海外华文报业70%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我们从来不把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看作走向国际的标志。只有非中文领域的产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才算真正的国际化。我们选择日本市场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日本彩色印刷业市场规模比中国大10倍,而印刷出版系统并不先进。发达的日本市场带来很多国内碰不到的需求,将刺激北大方正一批优秀年轻人的创造才能,使他们产生去发达国家领导技术新潮流的使命感,这是高额奖金所买不到的。
方正日文出版系统进入日本市场,依靠的仍然是创新技术,文字处理研究室两位年轻的主任汤帜和李平立,主持研制成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飞腾排版软件。以软插件实现的扩展技术,能方便地满足日本市场所需要的各种功能要求。
国际化的征程山高路远,我们将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不断努力。而要让优秀的年轻人“出彩”,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放在最前沿的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并营造一个团结奋斗的和谐环境。我想,只要具备了若干条件,中国人是能够在国际高科技产业争得应有地位的。


第11版(科技)
专栏:

  土壤营养师
——记硅肥专家蔡德龙博士
从苏华
蔡德龙今年53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一直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专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80年代中期,他受派遣留学日本,目睹了硅肥给日本农业生产带来的高效益。他想,施用硅肥或许也可以成为中国农业增产的一条途径。
我国的硅肥研究始于70年代,但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在国内外植物营养界,早就有“中国华北地区不缺硅”的学术“定论”。仔细研究之后,蔡德龙对这个“学术定论”越来越怀疑。回国后,他带领16名精兵强将,用一年时间,在广阔的黄淮海地区提取了400个有代表性的样品,检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虽然华北地区土壤碱性较高,但有效硅含量却很低!
这个结果可靠吗?在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河南封丘县,他选择了两户农技员的责任田做施用硅肥的对比试验,一户种花生,一户种水稻。收获时,花生平均增产20%,水稻平均增产29%。之后,他又在黄淮海平原的许多地方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将硅肥的应用范围从水稻、小麦、大豆、蔬菜、甘蔗扩大到莲藕、苹果、棉花、玉米等十几种农作物,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增产效果。最后,他得出结论:在黄淮海平原,凡有效硅含量低于万分之二点五的土壤,施用硅肥都能增产。他提出的“土壤类型不同,临界值也不同”的观点,经一系列试验证明后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称之为“蔡氏理论”。
由于硅是一种“不爱动”的元素,植物吸收较慢。他研制出一种独特的硅肥添加剂,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添加剂中,他利用各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硅元素向植物根圈移动,增强植物对有效硅的吸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肥效,同时又不至于因施用硅肥而影响植物早期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
氮肥在我国的推广用了20年时间,磷肥用了15年,那么硅肥呢?这笔账在蔡德龙心里算了好多年: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4.88亿亩,若按一半面积施用硅肥、平均增产13%来计算,相当于增加了3200万亩耕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提供3000万吨硅肥,而我国目前硅肥的实际生产能力仅及这一数目的1%!
为此,蔡德龙四处奔波。在领导的支持下,1995年5月,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同年9月,国家科委成果办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召开了全国硅肥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硅肥专业会议。在此推动下,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20多家硅肥企业相继投产。一时间,神州大地硅肥潮起,他研制的硅肥已推广逾千万亩。作为土壤营养师的蔡德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第11版(科技)
专栏:

山东省济南市一家酒店近日购置了六台电脑安装在餐厅餐桌上,客人在就餐之余,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发送电子信件、检索各种信息等。张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