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7-08-02

1997-08-02新闻联播 文字版

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

第7版(副刊)<br/>专栏:八一颂征文<br/><br/>  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br/> 胡世宗<br/> 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br/> 耸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br/> 每天当星星月亮悄悄地隐没,<br/> 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br/> 乌苏里哨兵们最喜欢唱《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这支歌子。乌苏镇,位于东经一百三十五点零五度、北纬四十八点二七度——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这里的夏季,常常凌晨两点多钟太阳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了。在黑瞎子岛尚未归还我国之前,乌苏镇哨所是我国最东端的哨所,也是我国最早见到日出的哨所,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东方第一哨”。<br/> 东方第一哨远离人烟,交通和通讯都十分不便。遇有雨雪天气,道路阻断,战士们便与外部世界隔绝起来。哨所没有自来水,长年饮用乌苏里江水,一桶桶从江边抬到哨所来;天寒地冻时,战士们就到江上破冰取水。<br/> 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br/> 朝霞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br/> 就是这个时刻,绝不会错,<br/> 太阳肯定从我的头上走过……<br/> 歌声里蕴含着哨兵的信念,他们胸怀太阳、祖国,以苦为荣、为乐,敬业爱岗,总是把国家的安宁放在首位。排长李吉明在哨所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三年,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他已是二十七岁的大龄青年,婚恋的事当然地摆在人生的日程之上。他先后三次谈对象,都因他在遥远的边哨服役,不能预知准定的调离日期而使女方失去相依相伴的勇气,三次恋爱三次告吹。即使这样,他仍坚信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定会赢得美好的爱情,如同风雪弥漫时太阳肯定从头上走过一样。<br/> 战士孙运兵是家里的一根独苗,他获准休假,高高兴兴返乡探亲,哪知就在他归队的前一天,父亲去世了,小孙难过之极。乡亲们为他给部队拍去了续假的电报,并劝他静下心来,料理好父亲的后事。但他想到哨所人少,不能给战友们增加负担,不能让哨所的工作受到损失,便强忍悲痛,向父亲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而后毅然踏上归途,按期返回了部队。<br/> 守卫祖国边防的哨兵,一个个都是极为平凡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耸人听闻的豪言壮语,但他们是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他们在边防线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正像他们在歌中所唱:<br/>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br/>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br/>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br/> 请它也带上我的光、我的热……<br/>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

试飞员之歌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试飞员之歌<br/> 赵家栋<br/> 试飞员<br/> 重新填满一页飞行记录<br/> 终于<br/> 又与一个丰收季节匆匆告别<br/> 随之<br/> 那被激越情怀烧红的云朵<br/> 也飘然飞回昨天<br/> 金黄灿灿的阳光<br/> 把机身抚摸得如此晶莹剔透<br/> 那一腔豪情<br/> 那对蓝天的一脉诚意<br/> 在蓦然变得异常寂静的机坪上<br/> 沉睡<br/> 连同那悠悠思绪<br/> 也靠到天地博大的胸怀里<br/> 编织着精美奇妙的梦<br/> 充满伤感的爱情<br/> 也终于振奋起来<br/> 穿透凝重的寒夜<br/> 和柔情的春意<br/> 去拥抱八月的火辣太阳<br/> 拥抱天空和大地<br/> 在那寒冷的季节里<br/> 我受伤的诗歌<br/> 曾从云端跌落<br/> 然而<br/> 那呻吟的旋律中<br/> 仍饱含期冀<br/> 和不息地奋争<br/> 高科技伴随如铁意志<br/> 电脑携带着浪漫热情<br/> 终于把我的诗歌<br/> 修补得非常非常完美<br/> 流线型体魄光滑似镜<br/> 螺旋桨线条异常精妙<br/> 与伤痛和昨天道别吧<br/> 驾驭钢翅向天宇翱翔<br/> 如今<br/> 那鲜艳的八一军旗<br/> 正在遥远的北方猎猎飘荡<br/> 把辽阔无际的天幕<br/> 渲染得热烈辉煌<br/> 辉煌<br/>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保定五五○厂)

背着银幕过个年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背着银幕过个年<br/> 阮德胜张玉鲁<br/> “那时,我还是一个工程团的放映员”。文化站分站副站长张茂轩给我们讲述关于他的往事时,脸上现出说不清的内疚或激动:<br/> 八连是个施工连队,常年为导弹“筑巢”。年初,他们又接受了军委下达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征尘未洗又挺进了茫茫深山。<br/> 在弥漫着寂寞的大山沟里,既无电视也无报纸,就是住的地方也只有散落在山坡上的百姓人家。每天收工回来,兵们身披岩粉末,相互看看熟悉且疲惫不堪的脸,摇摇晃晃,跌进窝棚。对他们来说,山间那块平地竖起银幕的日子就是他们过节的日子。巴掌大的山间平地永远是兵的快乐源泉,也是兵们唯一的、鲜活的话题,可是,我只能一星期给他们带来一次“幸福”。<br/> 两个星期没能为八连放电影了,我急得嘴上蹿火,转着圈咒骂着窗外不紧不慢的雪花。太阳总算露出笑脸,然而山高路滑仍不能上路。渐近的春节,使人们开始骚动起来,没能为八连放场电影像一种犯罪感悬在我心中。佳节思亲,想家与放电影把我弄得恍恍惚惚。<br/> 大年二十九下午,这是我永远不会忘掉的日子。八连指导员来电话,那语气里渴盼夹着恳求,虽然电话嗞嗞啦啦混着杂音:“小张,能不能想办法给我们放场电影?你也是从八连出去的兵,战士们呼呼睡大觉过年,我心里不是味儿。他们都跟石头打了一年仗,工程逼得紧,全连没有一个回家过年的,总得有个过年的意思吧?”我急了:“吉普车爬不上去,我拿什么去放?总不能背着去吧!”说到这儿,电话那头却透出兴奋:“背?背就背,我派兵去抬放映机,你来放!”我变得语塞,喉头涌出的不知道是啥味儿,我向团领导说明情况,准备就绪。<br/> 一个半小时后,六个手提大棉帽的兵气喘吁吁地出现在电影组门前,脑袋个个像刚揭开的小笼包子屉。<br/> 姜还是老的辣,一个老兵用大衣裹住放映机,背包似的。我被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只拿银幕。天色渐黑下来,北风吹着口哨为我们送行。路愈来愈难走,走进山腹更不好玩,两边都是要命的深谷,别说晚上行走,就是白天也让人心惊。冰面如泥鳅,每迈一步都得格外小心,无尽的夜色中,只有战友相互提醒的声音。老兵走在最前头,揿开的手电,在蜿蜒的山路上如同摇曳的萤火。路遥无轻担。那捆布——我再也熟悉不过的银幕渐渐变得沉重,起初只是一个,尔后感到是两个,随路高而递增。汗水渗出来,先从脊梁沟,再发展到裆部,紧贴在皮肤上的衣服纠缠着,惹得自己不知该向谁发火。<br/> 传来一声脆亮的爆竹声,战友们都不约而同地停住脚步。啊,过年了!心中涌动起幸福之潮。从童年开始关于过年的故事在我眼前浮现:那平日让我牵肠挂肚,终日在黄土地上耕作的父母、亲戚、朋友……真想不到背着银幕过年,说不清楚的感觉差点儿没让我流下泪来。<br/> “快走吧!他们正盼我们去过年!”老兵喊。另外几个近乎精疲力尽的战士又精神抖擞起来。我随着手电光——八连官兵的希望之灯蹒跚前行,这时密集的爆竹声在山脚下黑黝黝的村落里爆响。那声音如擂响的战鼓。<br/> 到了。我们几乎虚脱。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一看表,乖乖,三十多里的路竟走了六个小时,走了“两年”。让我吃惊的是,连里没有一个人去睡觉,指导员说,盼你们就像盼媳妇。我太感动了,全连官兵为看一场电影竟有这样的激情。一瞬间,我这个放映员自我感觉形象高大起来。<br/> 迅速架好机器,风将银幕鼓了起来,像帆。在装上影片的当口儿我借着灯光,扫描一下我的观众,那数百只眼睛正在静静地盯住我。那是怎样的一双双眼睛呀,流露着焦灼、期待、恳切、饥渴,任何一个人都能被这种袒露的内心世界所击倒。虽然已经过去多年,唯独那个年夜的目光让我记忆犹新。那目光净化了我所有的自私与丑陋。如果那夜不来,我用一生都还不清这笔债。那目光所带来的力量成为我一生用之不竭的源泉。<br/> 影片放完了,是那部老掉牙的《南征北战》。战友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时我觉得背如冰块,手脚都好像是身外之物。让我高兴的是,一夜之间我的名字被八连战士记住了,直到今天,他们见到我还热情非常,让我尴尬又感动。<br/> 末了,指导员和连长簇拥着我,我像凯旋的英雄。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盘热腾腾的水饺,指导员敬我一杯,说是过年酒。连长却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烧鸡给我做下酒菜。就一只鸡腿?我莫名其妙。他们则笑笑说:“特意感谢你的。”第二天一早,我听到副连长大声叫炊事班长:“那只当房租的烧鸡怎么少了一只腿?!”<br/>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驻军某部后勤部)

绍兴人的底蕴

第7版(副刊)<br/>专栏:文化雅俗谈<br/><br/>  绍兴人的底蕴<br/> 刘力<br/> 很久以来,只知道绍兴有几处独特的景点,少年求学时读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脑中印象便是穿长衫的孔乙己和“茴香豆”。<br/> 踏进这座城市,始觉客观存在的内涵远不只这些,而到游程结束时,更能感悟其底蕴,古老文化与现代气息浑然一体,那般和谐,那般熨帖。<br/> 出杭州一小时,略显陈旧却不乏特色的绍兴火车站便入眼帘。“买张旅游图吧?”交易做定,那位大爷竟不厌其烦地说开了:“没到过绍兴吧?这儿有鲁迅路、兰亭、禹陵、沈园、鉴湖……”话比图还直观,而我所付,仅仅是买了那张地图。<br/> 原以为市场经济商品时代,恐难寻觅朴实、憨厚的“闰土”,想不到“闰土”的身影却始终相伴。闲坐咸亨酒店,不收门票,没有景点拍照费,更无触景生“钱”。一盘茴香豆、一碟菱角、一碗煮花生,价钱仅八元,老板还直说,“外地人来做客,哪能多收侬钞票!”坦诚之情清澈见底。后楼观景,古朴楼台洁净且略带奢华的洗手间也分外好客,寻不到点滴铜臭。<br/> 游尽百草园,走进陆游留下千古绝唱的沈园。园内一片幽静,并非游人稀少。那残垣断壁上的《钗头凤》诱人驻足轻声吟诵:“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时,人的思绪会回到八百年前,想起那位多情易碎怀才不遇的南宋诗人陆游。<br/> 沈园午餐,好客的店主先递出价目表,又告游人简单用餐,多留时间观景赶路。三个人要了两碗蛋煮面,仅花三元钱、半小时完事。同刚在餐桌上结识的游友合乘的士到禹陵,既经济又实惠,司机说,对外地人我们服务更周到。<br/> 禹陵好洁净,门票背面印有市民文明守则,寥寥十六字,把绍兴百姓的心境昭示得明明白白。再借此心情游览留存书圣王羲之真迹的兰亭便显格外轻松。从卧龙山下来,沉浸在越王台的遐思之中。记得曾在某城问路,竟还须付咨询费,对比之下不免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有人说绍兴景如诗如画,这再恰当不过,且不说市区街道连绵不断的青砖瓦房,窄巷里爬出的青藤,像首老歌平静悠长,单就绍兴人的诚实热情,便足可让你爱上这座城市。<br/> 绍兴的人文景观很多。保佑桥畔有周恩来祖居,笔飞弄里有蔡元培故居,东浦镇头有徐锡麟老屋,正街立秋瑾铜像。人文景观多崇尚自然、清雅,风景婉约秀美,延续着历史,延续着涵养,绽露底蕴,千百年过去,绍兴人如同那些景点一样,散发着原汁原味。畅游之中能谛听历史之声,又能感悟今人之精神,让人觉得古城神韵与市民风采集于一身,丰厚而悠长。<br/> 结束一天的旅程,披夜色坐在火车站候车椅上,我还在想,尽管经济发展难免会失去些传统,但保持固有特色,仍能让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馨香浓郁。<br/> 绍兴,我倾慕您的内涵您的底蕴。

最后的风景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最后的风景<br/> 岑献青<br/> 出大学西门,再往西走走,便能见到一片空旷的稻田。<br/> 那里真的是一片稻田。春夏秋冬,田野里是不断变换的颜色,绿的稻秧,黄的稻穗,秋收后的裸土,冬雪下冒着鹅黄嫩芽的小草。很纯粹的农村味道。<br/> 但这片稻田却被城市里日益增多的房屋和日见宽阔的马路围绕起来,成了这个城市西部一道稀罕的风景。<br/> 这片稻田的北边,是如今北大的畅春园宿舍。据北大侯仁之先生说,明代时,这里是皇亲李伟的园子,后来清康熙帝在旧址上扩建改筑成畅春园,规模很大,装饰也豪华,与现在北大校园内的勺园齐名。只是经年历岁后,除了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红庙门外,畅春园的建筑不再留有什么痕迹,连康熙的寝宫澹宁宫也找不到一丝印迹了。畅春园鼎盛时,康熙还在这里临朝听政并下令为皇子兴建圆明园。从那时起,海淀附近皇家园林的开辟营建,历时一百五十年就不曾间断过。<br/> 这片稻田早先也应是园子里的一个部分吧?<br/> 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搬到位于稻田北边的一栋筒子楼时,正是稻谷将熟的时候,常常有带着青气的稻香味浓浓地扑来,总令我不由地念忆起远在千里之外南方的家乡。稻田的西边,有一条不大的河水,似乎叫作万泉河,也许比起五指山下的万泉河来,它就算不上什么“河”了,但在北京,能有一条河从屋旁流过,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一种“福气”呢!<br/> 河边还有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清晨和傍晚,总有人在这里散步、做操、打拳、遛鸟,有时还会有人星夜里在河边垂钓。<br/> 不知道这片稻田的主人是谁,原先有海淀一个什么乡的政府办公室就在稻田边,后来悄悄地就没了,也不知搬到哪儿去了。但年年总是有人在春天时来耕作,在秋天时来收获。在人们来耕作前,每到傍晚,我会和邻居的女教师一起领着孩子在长满野菜的田野里放风筝,拿着剪子刀子剜荠菜。在人们收获后,我们又领着孩子在稻田里拾稻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总觉得有了这么一片稻田,便有了亲近土地、重温土地的机会。在城市里住得久了,我们可能会患上一些说不清的毛病,比如健忘症,忘记了自己的根其实原本是在深深的土地里;又比如优越感;还比如多疑、淡漠、嫉妒……如果有机会亲近土地,也许就会变得淳朴一些,简单一些,自谦一些。<br/> 何况,如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有这么一片稻田,让我们的孩子们不至于以为稻谷是从大树上采下来的,也能有机会体验一下耕作的劳苦,体验一下父辈们的艰辛,不也是一件好事吗?<br/> 却没有想到这清净地竟是最后的风景了。前几年,在稻田西侧万泉河地段两侧兴起了一个早市,一部分本来低洼的水田,被填上了土,地面上码了一片水泥砖,立起了带棚顶的摊位。不久,早市东扩,如蚕食一般,一点一点地吞噬着这片稻田。早市的组织者也真绝,将卖鸡卖鱼的摊位都安排在东头,于是杀鸡宰鱼的污水、内脏全都“就地处理”,倒进了田里,弄出一股奇臭来。而西边的万泉河里,整日都漂着一层厚厚的塑料袋和塑料饭盒。<br/> 不再有人带着孩子到耕作前和收获后的稻田里玩,也不再有人兴趣盎然地坐在河边夜钓了。<br/> 我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向有关方面提出呼吁,希望能还这片稻田的本来面目,“有关方面”会不会以为我有病?听说是有过许多反对意见的,但它们都被淹没在叫卖声中了。<br/> 有时走过那片日益变得萎缩起来的稻田,便忍不住黯然神伤,我以为我能在那里有一个亲近土地的机会,但我没有想到有一天土地也会远离我而去。这最后的风景正在一点一点地消逝,而我们却无力挽留它。<br/> 其实,我们失去的,岂止是这一片稻田呢?

老区行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老区行<br/> 廖华歌<br/> 初识<br/> 芳菲春日,烟雨迷濛,千山滴翠……<br/> 荒凉陈旧的昨天不见了,争相扑入视野的,尽是一望无际高高低低粗细各异的板栗树、火炬松和湿地松……老区人用一双双勤劳的手,驱赶掉封闭和贫困,使大山改变着容颜。变得年轻了,灵秀了,丰润了,娇媚了,明天的希望节节拔高!<br/> 汽车吼叫着在桐柏山海中盘旋。任你从随便一个角度望去,都是一首无言的诗,无声的画,无语的哲学。在真实的大山面前,在盈盈含笑的凝眸中,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和所有的形容词一样苍白,仅用简单的审美去品评如此撼天动地的壮举,会显得多么古旧和浅薄。<br/> 人民,党,军队,土地……此时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显得极有质感,表述出一种最本真的要义,且海潮般冲荡着曾有过的疑虑与困惑,成为创造系列的史诗主人公。追求卓越是一种境界,无以言说的心语化为沉默深情的注目,那似乎渐次陌生抑或丢失许久的东西,在这千山万岭中又复归,再造出浮雕般的英雄形象。“改天换地”,不再是一句简单的语词。<br/> 一棵棵树,是一个个山民挺立出的新型意志,他们以春秋笔法,抒写出百世流芳的锦绣文章……请听,每片针叶都在静静地述说。<br/> 相恋<br/> 那红,是大山的火焰么?是栖落的云霞吗?是鲜艳的情愫吗?<br/> 引我驻足这深山小小林管站的,不是桃花,不是杜鹃,而是一团绯红的情感和旗语!是一树葱郁的松枝间用细丝牢牢缀上的十九朵美艳的塑料花哦。绿肥红艳,相映生辉,改变了大山深处的岑寂和孤寞,燃烧着地久天长的殷殷期愿。<br/> 空山不见人。淡淡的芳馨弥漫散溢,沁人心脾,一件发白的牛仔衣尚未来及收回,上面潮一层氤氲的水雾,湿了季节的风情。刚从林校毕业,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安逸,主动请缨到老区来承包千亩山林的两位姑娘,她们将广阔的天地做试验室,让树木来体现生命的能量。这勇敢的选择,透视出新一代的生活态度。<br/> 也许是一个月色朗照的静夜,也许是一次节日的纪念,她们,以女性的细腻和温柔,开始对小院盛装打扮,精心将特意挑选出的一朵朵花儿参差系上,系上她们的青春事业与爱情,还有满腹隐秘的心事——花开四季,春色永驻!<br/> 好一树峥嵘的春消息……<br/> 考验<br/> 你,那个英俊潇洒却蓬头垢面,亲自开了吉普车,汗流浃背,脖子上搭条湿毛巾,带领人马四上老关山的乡长呵,那嘶哑的声音,至今还在山民们的心头滚动!你,被村民们亲切誉为石头书记的黑瘦汉子,大伏天晕倒在开山工地上,当人们将你一步步抬下山时,百姓们流泪的心里却清晰地矗起了共产党人的真正形象!你,今年已85岁的老医生,为和大伙一起开发荒山,无论冬夏,都自备针药,亲到林地,为多少人解除了病痛,成为一种巨大的鼓舞!你,农民科技带头人,走在你修整有序的果林,我立刻产生了想去解读的愿望,用知识滋养出的大山,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潜能哪!还有你,好容易找工作到城里,却又返回家园苦恋起荒山的“百灵鸟”,这超越世俗的定位,令柏油路上那些美目秀发的高跟鞋们惊讶得张大了红唇……<br/> 前方是果林,后边是林果,接受着大山的检阅,这支队伍已和山叠合出同样的品性,正是经了冷风密雨侵过,苦汁咸水泡过,烈火毒焰炼过,人生牢狱烹煮过,才终于成为光芒不朽的青山魂,民族魂,国魂!<br/> 结缡<br/> 红光四射的夕阳,常给人以无限壮美。<br/> 而夕照下的满目青山更愈发生动得美不胜收。<br/> 干了一辈子的县农开办主任,退休后仍未了一段青山情。于是,率起大批离退休干部和待业青年,继续奉献余热,向荒山进军。<br/> “这里有名副其实的水帘洞,还要有当之无愧的花果山呀!”老主任说得朴实无华又语惊四座。继续开发荒山已成为必然选择!栽上桃梨苹果和大枣,栽上板栗核桃与雨松,栽上老区人的心志和期盼,让希望坠弯每一个枝头。<br/> 到处是改天换地的创造意识,展示了当今农民日益开放的现代观念和气魄风范,传统的“小富即安”早已成为昨天的思想。与大山结缡吧,它会使你青春不老丰稔富有,还会使你气质非凡奋然进发,最终,以花蕊的繁富和果实的成熟去接近智慧与人格的完美……

梁凤仪写李兆基

第7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梁凤仪写李兆基<br/> 在香港业已回归之际,以写财经小说著称的香港著名女作家梁凤仪又有新的创作举措,她将把香港首富李兆基博士的传记奉献给读者。<br/> 李兆基是香港“房地产巨头”,被1996年7月出版的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列为世界十大富豪的第四位,并超越所有亚洲巨富而成为亚洲首富。他的发达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一生重实干,从不愿媒体宣传自己,因此,外界对他并不十分了解。此次梁凤仪为他写传也颇费周折。最后李兆基终于破例同意并独家授权女作家来撰写自己的传记。此举引起了内地出版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出版社纷纷提前联系争购此书的出版权。现此著作的出版权已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购得,于近期出版。

十五的月亮(图片)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十五的月亮(雕塑)        刘维祺

乐章之一(图片)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乐章之一(木刻)肖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