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副刊)
专栏:八一颂征文

  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
胡世宗
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
耸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
每天当星星月亮悄悄地隐没,
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
乌苏里哨兵们最喜欢唱《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这支歌子。乌苏镇,位于东经一百三十五点零五度、北纬四十八点二七度——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这里的夏季,常常凌晨两点多钟太阳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了。在黑瞎子岛尚未归还我国之前,乌苏镇哨所是我国最东端的哨所,也是我国最早见到日出的哨所,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东方第一哨”。
东方第一哨远离人烟,交通和通讯都十分不便。遇有雨雪天气,道路阻断,战士们便与外部世界隔绝起来。哨所没有自来水,长年饮用乌苏里江水,一桶桶从江边抬到哨所来;天寒地冻时,战士们就到江上破冰取水。
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
朝霞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
就是这个时刻,绝不会错,
太阳肯定从我的头上走过……
歌声里蕴含着哨兵的信念,他们胸怀太阳、祖国,以苦为荣、为乐,敬业爱岗,总是把国家的安宁放在首位。排长李吉明在哨所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三年,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他已是二十七岁的大龄青年,婚恋的事当然地摆在人生的日程之上。他先后三次谈对象,都因他在遥远的边哨服役,不能预知准定的调离日期而使女方失去相依相伴的勇气,三次恋爱三次告吹。即使这样,他仍坚信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定会赢得美好的爱情,如同风雪弥漫时太阳肯定从头上走过一样。
战士孙运兵是家里的一根独苗,他获准休假,高高兴兴返乡探亲,哪知就在他归队的前一天,父亲去世了,小孙难过之极。乡亲们为他给部队拍去了续假的电报,并劝他静下心来,料理好父亲的后事。但他想到哨所人少,不能给战友们增加负担,不能让哨所的工作受到损失,便强忍悲痛,向父亲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而后毅然踏上归途,按期返回了部队。
守卫祖国边防的哨兵,一个个都是极为平凡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耸人听闻的豪言壮语,但他们是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人,他们在边防线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正像他们在歌中所唱: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
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
请它也带上我的光、我的热……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


第7版(副刊)
专栏:

  试飞员之歌
赵家栋
试飞员
重新填满一页飞行记录
终于
又与一个丰收季节匆匆告别
随之
那被激越情怀烧红的云朵
也飘然飞回昨天
金黄灿灿的阳光
把机身抚摸得如此晶莹剔透
那一腔豪情
那对蓝天的一脉诚意
在蓦然变得异常寂静的机坪上
沉睡
连同那悠悠思绪
也靠到天地博大的胸怀里
编织着精美奇妙的梦
充满伤感的爱情
也终于振奋起来
穿透凝重的寒夜
和柔情的春意
去拥抱八月的火辣太阳
拥抱天空和大地
在那寒冷的季节里
我受伤的诗歌
曾从云端跌落
然而
那呻吟的旋律中
仍饱含期冀
和不息地奋争
高科技伴随如铁意志
电脑携带着浪漫热情
终于把我的诗歌
修补得非常非常完美
流线型体魄光滑似镜
螺旋桨线条异常精妙
与伤痛和昨天道别吧
驾驭钢翅向天宇翱翔
如今
那鲜艳的八一军旗
正在遥远的北方猎猎飘荡
把辽阔无际的天幕
渲染得热烈辉煌
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保定五五○厂)


第7版(副刊)
专栏:

  背着银幕过个年
阮德胜张玉鲁
“那时,我还是一个工程团的放映员”。文化站分站副站长张茂轩给我们讲述关于他的往事时,脸上现出说不清的内疚或激动:
八连是个施工连队,常年为导弹“筑巢”。年初,他们又接受了军委下达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征尘未洗又挺进了茫茫深山。
在弥漫着寂寞的大山沟里,既无电视也无报纸,就是住的地方也只有散落在山坡上的百姓人家。每天收工回来,兵们身披岩粉末,相互看看熟悉且疲惫不堪的脸,摇摇晃晃,跌进窝棚。对他们来说,山间那块平地竖起银幕的日子就是他们过节的日子。巴掌大的山间平地永远是兵的快乐源泉,也是兵们唯一的、鲜活的话题,可是,我只能一星期给他们带来一次“幸福”。
两个星期没能为八连放电影了,我急得嘴上蹿火,转着圈咒骂着窗外不紧不慢的雪花。太阳总算露出笑脸,然而山高路滑仍不能上路。渐近的春节,使人们开始骚动起来,没能为八连放场电影像一种犯罪感悬在我心中。佳节思亲,想家与放电影把我弄得恍恍惚惚。
大年二十九下午,这是我永远不会忘掉的日子。八连指导员来电话,那语气里渴盼夹着恳求,虽然电话嗞嗞啦啦混着杂音:“小张,能不能想办法给我们放场电影?你也是从八连出去的兵,战士们呼呼睡大觉过年,我心里不是味儿。他们都跟石头打了一年仗,工程逼得紧,全连没有一个回家过年的,总得有个过年的意思吧?”我急了:“吉普车爬不上去,我拿什么去放?总不能背着去吧!”说到这儿,电话那头却透出兴奋:“背?背就背,我派兵去抬放映机,你来放!”我变得语塞,喉头涌出的不知道是啥味儿,我向团领导说明情况,准备就绪。
一个半小时后,六个手提大棉帽的兵气喘吁吁地出现在电影组门前,脑袋个个像刚揭开的小笼包子屉。
姜还是老的辣,一个老兵用大衣裹住放映机,背包似的。我被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只拿银幕。天色渐黑下来,北风吹着口哨为我们送行。路愈来愈难走,走进山腹更不好玩,两边都是要命的深谷,别说晚上行走,就是白天也让人心惊。冰面如泥鳅,每迈一步都得格外小心,无尽的夜色中,只有战友相互提醒的声音。老兵走在最前头,揿开的手电,在蜿蜒的山路上如同摇曳的萤火。路遥无轻担。那捆布——我再也熟悉不过的银幕渐渐变得沉重,起初只是一个,尔后感到是两个,随路高而递增。汗水渗出来,先从脊梁沟,再发展到裆部,紧贴在皮肤上的衣服纠缠着,惹得自己不知该向谁发火。
传来一声脆亮的爆竹声,战友们都不约而同地停住脚步。啊,过年了!心中涌动起幸福之潮。从童年开始关于过年的故事在我眼前浮现:那平日让我牵肠挂肚,终日在黄土地上耕作的父母、亲戚、朋友……真想不到背着银幕过年,说不清楚的感觉差点儿没让我流下泪来。
“快走吧!他们正盼我们去过年!”老兵喊。另外几个近乎精疲力尽的战士又精神抖擞起来。我随着手电光——八连官兵的希望之灯蹒跚前行,这时密集的爆竹声在山脚下黑黝黝的村落里爆响。那声音如擂响的战鼓。
到了。我们几乎虚脱。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一看表,乖乖,三十多里的路竟走了六个小时,走了“两年”。让我吃惊的是,连里没有一个人去睡觉,指导员说,盼你们就像盼媳妇。我太感动了,全连官兵为看一场电影竟有这样的激情。一瞬间,我这个放映员自我感觉形象高大起来。
迅速架好机器,风将银幕鼓了起来,像帆。在装上影片的当口儿我借着灯光,扫描一下我的观众,那数百只眼睛正在静静地盯住我。那是怎样的一双双眼睛呀,流露着焦灼、期待、恳切、饥渴,任何一个人都能被这种袒露的内心世界所击倒。虽然已经过去多年,唯独那个年夜的目光让我记忆犹新。那目光净化了我所有的自私与丑陋。如果那夜不来,我用一生都还不清这笔债。那目光所带来的力量成为我一生用之不竭的源泉。
影片放完了,是那部老掉牙的《南征北战》。战友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时我觉得背如冰块,手脚都好像是身外之物。让我高兴的是,一夜之间我的名字被八连战士记住了,直到今天,他们见到我还热情非常,让我尴尬又感动。
末了,指导员和连长簇拥着我,我像凯旋的英雄。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盘热腾腾的水饺,指导员敬我一杯,说是过年酒。连长却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烧鸡给我做下酒菜。就一只鸡腿?我莫名其妙。他们则笑笑说:“特意感谢你的。”第二天一早,我听到副连长大声叫炊事班长:“那只当房租的烧鸡怎么少了一只腿?!”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驻军某部后勤部)


第7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绍兴人的底蕴
刘力
很久以来,只知道绍兴有几处独特的景点,少年求学时读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脑中印象便是穿长衫的孔乙己和“茴香豆”。
踏进这座城市,始觉客观存在的内涵远不只这些,而到游程结束时,更能感悟其底蕴,古老文化与现代气息浑然一体,那般和谐,那般熨帖。
出杭州一小时,略显陈旧却不乏特色的绍兴火车站便入眼帘。“买张旅游图吧?”交易做定,那位大爷竟不厌其烦地说开了:“没到过绍兴吧?这儿有鲁迅路、兰亭、禹陵、沈园、鉴湖……”话比图还直观,而我所付,仅仅是买了那张地图。
原以为市场经济商品时代,恐难寻觅朴实、憨厚的“闰土”,想不到“闰土”的身影却始终相伴。闲坐咸亨酒店,不收门票,没有景点拍照费,更无触景生“钱”。一盘茴香豆、一碟菱角、一碗煮花生,价钱仅八元,老板还直说,“外地人来做客,哪能多收侬钞票!”坦诚之情清澈见底。后楼观景,古朴楼台洁净且略带奢华的洗手间也分外好客,寻不到点滴铜臭。
游尽百草园,走进陆游留下千古绝唱的沈园。园内一片幽静,并非游人稀少。那残垣断壁上的《钗头凤》诱人驻足轻声吟诵:“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时,人的思绪会回到八百年前,想起那位多情易碎怀才不遇的南宋诗人陆游。
沈园午餐,好客的店主先递出价目表,又告游人简单用餐,多留时间观景赶路。三个人要了两碗蛋煮面,仅花三元钱、半小时完事。同刚在餐桌上结识的游友合乘的士到禹陵,既经济又实惠,司机说,对外地人我们服务更周到。
禹陵好洁净,门票背面印有市民文明守则,寥寥十六字,把绍兴百姓的心境昭示得明明白白。再借此心情游览留存书圣王羲之真迹的兰亭便显格外轻松。从卧龙山下来,沉浸在越王台的遐思之中。记得曾在某城问路,竟还须付咨询费,对比之下不免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有人说绍兴景如诗如画,这再恰当不过,且不说市区街道连绵不断的青砖瓦房,窄巷里爬出的青藤,像首老歌平静悠长,单就绍兴人的诚实热情,便足可让你爱上这座城市。
绍兴的人文景观很多。保佑桥畔有周恩来祖居,笔飞弄里有蔡元培故居,东浦镇头有徐锡麟老屋,正街立秋瑾铜像。人文景观多崇尚自然、清雅,风景婉约秀美,延续着历史,延续着涵养,绽露底蕴,千百年过去,绍兴人如同那些景点一样,散发着原汁原味。畅游之中能谛听历史之声,又能感悟今人之精神,让人觉得古城神韵与市民风采集于一身,丰厚而悠长。
结束一天的旅程,披夜色坐在火车站候车椅上,我还在想,尽管经济发展难免会失去些传统,但保持固有特色,仍能让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馨香浓郁。
绍兴,我倾慕您的内涵您的底蕴。


第7版(副刊)
专栏:

  最后的风景
岑献青
出大学西门,再往西走走,便能见到一片空旷的稻田。
那里真的是一片稻田。春夏秋冬,田野里是不断变换的颜色,绿的稻秧,黄的稻穗,秋收后的裸土,冬雪下冒着鹅黄嫩芽的小草。很纯粹的农村味道。
但这片稻田却被城市里日益增多的房屋和日见宽阔的马路围绕起来,成了这个城市西部一道稀罕的风景。
这片稻田的北边,是如今北大的畅春园宿舍。据北大侯仁之先生说,明代时,这里是皇亲李伟的园子,后来清康熙帝在旧址上扩建改筑成畅春园,规模很大,装饰也豪华,与现在北大校园内的勺园齐名。只是经年历岁后,除了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红庙门外,畅春园的建筑不再留有什么痕迹,连康熙的寝宫澹宁宫也找不到一丝印迹了。畅春园鼎盛时,康熙还在这里临朝听政并下令为皇子兴建圆明园。从那时起,海淀附近皇家园林的开辟营建,历时一百五十年就不曾间断过。
这片稻田早先也应是园子里的一个部分吧?
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搬到位于稻田北边的一栋筒子楼时,正是稻谷将熟的时候,常常有带着青气的稻香味浓浓地扑来,总令我不由地念忆起远在千里之外南方的家乡。稻田的西边,有一条不大的河水,似乎叫作万泉河,也许比起五指山下的万泉河来,它就算不上什么“河”了,但在北京,能有一条河从屋旁流过,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一种“福气”呢!
河边还有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清晨和傍晚,总有人在这里散步、做操、打拳、遛鸟,有时还会有人星夜里在河边垂钓。
不知道这片稻田的主人是谁,原先有海淀一个什么乡的政府办公室就在稻田边,后来悄悄地就没了,也不知搬到哪儿去了。但年年总是有人在春天时来耕作,在秋天时来收获。在人们来耕作前,每到傍晚,我会和邻居的女教师一起领着孩子在长满野菜的田野里放风筝,拿着剪子刀子剜荠菜。在人们收获后,我们又领着孩子在稻田里拾稻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总觉得有了这么一片稻田,便有了亲近土地、重温土地的机会。在城市里住得久了,我们可能会患上一些说不清的毛病,比如健忘症,忘记了自己的根其实原本是在深深的土地里;又比如优越感;还比如多疑、淡漠、嫉妒……如果有机会亲近土地,也许就会变得淳朴一些,简单一些,自谦一些。
何况,如果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有这么一片稻田,让我们的孩子们不至于以为稻谷是从大树上采下来的,也能有机会体验一下耕作的劳苦,体验一下父辈们的艰辛,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却没有想到这清净地竟是最后的风景了。前几年,在稻田西侧万泉河地段两侧兴起了一个早市,一部分本来低洼的水田,被填上了土,地面上码了一片水泥砖,立起了带棚顶的摊位。不久,早市东扩,如蚕食一般,一点一点地吞噬着这片稻田。早市的组织者也真绝,将卖鸡卖鱼的摊位都安排在东头,于是杀鸡宰鱼的污水、内脏全都“就地处理”,倒进了田里,弄出一股奇臭来。而西边的万泉河里,整日都漂着一层厚厚的塑料袋和塑料饭盒。
不再有人带着孩子到耕作前和收获后的稻田里玩,也不再有人兴趣盎然地坐在河边夜钓了。
我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向有关方面提出呼吁,希望能还这片稻田的本来面目,“有关方面”会不会以为我有病?听说是有过许多反对意见的,但它们都被淹没在叫卖声中了。
有时走过那片日益变得萎缩起来的稻田,便忍不住黯然神伤,我以为我能在那里有一个亲近土地的机会,但我没有想到有一天土地也会远离我而去。这最后的风景正在一点一点地消逝,而我们却无力挽留它。
其实,我们失去的,岂止是这一片稻田呢?


第7版(副刊)
专栏:

  老区行
廖华歌
初识
芳菲春日,烟雨迷濛,千山滴翠……
荒凉陈旧的昨天不见了,争相扑入视野的,尽是一望无际高高低低粗细各异的板栗树、火炬松和湿地松……老区人用一双双勤劳的手,驱赶掉封闭和贫困,使大山改变着容颜。变得年轻了,灵秀了,丰润了,娇媚了,明天的希望节节拔高!
汽车吼叫着在桐柏山海中盘旋。任你从随便一个角度望去,都是一首无言的诗,无声的画,无语的哲学。在真实的大山面前,在盈盈含笑的凝眸中,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和所有的形容词一样苍白,仅用简单的审美去品评如此撼天动地的壮举,会显得多么古旧和浅薄。
人民,党,军队,土地……此时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显得极有质感,表述出一种最本真的要义,且海潮般冲荡着曾有过的疑虑与困惑,成为创造系列的史诗主人公。追求卓越是一种境界,无以言说的心语化为沉默深情的注目,那似乎渐次陌生抑或丢失许久的东西,在这千山万岭中又复归,再造出浮雕般的英雄形象。“改天换地”,不再是一句简单的语词。
一棵棵树,是一个个山民挺立出的新型意志,他们以春秋笔法,抒写出百世流芳的锦绣文章……请听,每片针叶都在静静地述说。
相恋
那红,是大山的火焰么?是栖落的云霞吗?是鲜艳的情愫吗?
引我驻足这深山小小林管站的,不是桃花,不是杜鹃,而是一团绯红的情感和旗语!是一树葱郁的松枝间用细丝牢牢缀上的十九朵美艳的塑料花哦。绿肥红艳,相映生辉,改变了大山深处的岑寂和孤寞,燃烧着地久天长的殷殷期愿。
空山不见人。淡淡的芳馨弥漫散溢,沁人心脾,一件发白的牛仔衣尚未来及收回,上面潮一层氤氲的水雾,湿了季节的风情。刚从林校毕业,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安逸,主动请缨到老区来承包千亩山林的两位姑娘,她们将广阔的天地做试验室,让树木来体现生命的能量。这勇敢的选择,透视出新一代的生活态度。
也许是一个月色朗照的静夜,也许是一次节日的纪念,她们,以女性的细腻和温柔,开始对小院盛装打扮,精心将特意挑选出的一朵朵花儿参差系上,系上她们的青春事业与爱情,还有满腹隐秘的心事——花开四季,春色永驻!
好一树峥嵘的春消息……
考验
你,那个英俊潇洒却蓬头垢面,亲自开了吉普车,汗流浃背,脖子上搭条湿毛巾,带领人马四上老关山的乡长呵,那嘶哑的声音,至今还在山民们的心头滚动!你,被村民们亲切誉为石头书记的黑瘦汉子,大伏天晕倒在开山工地上,当人们将你一步步抬下山时,百姓们流泪的心里却清晰地矗起了共产党人的真正形象!你,今年已85岁的老医生,为和大伙一起开发荒山,无论冬夏,都自备针药,亲到林地,为多少人解除了病痛,成为一种巨大的鼓舞!你,农民科技带头人,走在你修整有序的果林,我立刻产生了想去解读的愿望,用知识滋养出的大山,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潜能哪!还有你,好容易找工作到城里,却又返回家园苦恋起荒山的“百灵鸟”,这超越世俗的定位,令柏油路上那些美目秀发的高跟鞋们惊讶得张大了红唇……
前方是果林,后边是林果,接受着大山的检阅,这支队伍已和山叠合出同样的品性,正是经了冷风密雨侵过,苦汁咸水泡过,烈火毒焰炼过,人生牢狱烹煮过,才终于成为光芒不朽的青山魂,民族魂,国魂!
结缡
红光四射的夕阳,常给人以无限壮美。
而夕照下的满目青山更愈发生动得美不胜收。
干了一辈子的县农开办主任,退休后仍未了一段青山情。于是,率起大批离退休干部和待业青年,继续奉献余热,向荒山进军。
“这里有名副其实的水帘洞,还要有当之无愧的花果山呀!”老主任说得朴实无华又语惊四座。继续开发荒山已成为必然选择!栽上桃梨苹果和大枣,栽上板栗核桃与雨松,栽上老区人的心志和期盼,让希望坠弯每一个枝头。
到处是改天换地的创造意识,展示了当今农民日益开放的现代观念和气魄风范,传统的“小富即安”早已成为昨天的思想。与大山结缡吧,它会使你青春不老丰稔富有,还会使你气质非凡奋然进发,最终,以花蕊的繁富和果实的成熟去接近智慧与人格的完美……


第7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梁凤仪写李兆基
在香港业已回归之际,以写财经小说著称的香港著名女作家梁凤仪又有新的创作举措,她将把香港首富李兆基博士的传记奉献给读者。
李兆基是香港“房地产巨头”,被1996年7月出版的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列为世界十大富豪的第四位,并超越所有亚洲巨富而成为亚洲首富。他的发达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一生重实干,从不愿媒体宣传自己,因此,外界对他并不十分了解。此次梁凤仪为他写传也颇费周折。最后李兆基终于破例同意并独家授权女作家来撰写自己的传记。此举引起了内地出版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出版社纷纷提前联系争购此书的出版权。现此著作的出版权已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购得,于近期出版。


第7版(副刊)
专栏:

十五的月亮(雕塑)        刘维祺


第7版(副刊)
专栏:

乐章之一(木刻)肖亚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