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服务中了解社会在奉献中增长才干
——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掠影
“你们的小技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7月16日是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到达重庆南川市鸣玉镇的第一个赶集日。晨曦微露,镇中心转盘处一群身着整齐服装的志愿者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早上8时,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横街当空的醒目标语“科技兴农,支援山区,服务社会”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父老乡亲。法律、教育、科技咨询台前人头攒动,乡亲们或索取资料,或咨询信息,尤其是法律咨询台前人数更多。大学生还深入到人群中,开展问卷调查,与乡亲们亲切交谈,解答了他们不少生活中的疑问,受到了鸣玉镇的一致好评。
7月18日,该校志愿服务队又隆重推出适合当地乡土文化和农民致富需求的大型展板。每个展板长四米,宽两米,设有“与乡亲共话蓝图”、“教育文化”、“法制天地”、“科技兴农”等栏目,内容新颖实用,图案明快自然。展板置于鸣玉镇中心街道处,观看群众络绎不绝。一位农民朋友激动地说:“我很久没看到过这么好的宣传,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不但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而且我自己也要学好农业科学文化知识。”
大学生志愿者还根据不同专业合理调配、科学组队,加大志愿服务队的科技含量,深入乡镇企业,开展专题攻关、技术改造等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今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不管是送医下乡,还是送戏下乡,处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虞城县副县长魏云明在看完了河南大学青年志愿者送来的一场演出后激动地说:“河大师生共同为虞城人民送来了科技,送来了文化,送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来了令人振奋的精神食粮,也送来了河大万名师生的一腔真情。”这也代表了农民的心声。
“好几年没响的话匣子终于能唱歌了”
河南师大青年志愿者家电维修小分队自7月7日起,每天迎着朝霞而出,踏着繁星而归,穿梭于学校和各个乡村之间,为农民进行义务家电维修服务。他们深入新乡县各个农村,每天往返数十公里,平均修理电器50余台(件),抽空还给农民讲解电器的保养与使用知识。一天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但他们仍然加班加点。在林清店村,天很晚了,队员们整理好了工具准备返校时,一位老大爷说家里有台洗衣机要修一下,尽管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同学们二话没说,就跟着老大爷去了。在前河头村服务那天,天黑了,又有一位大嫂送来电视机修理,他们便留下了她的住址姓名,第二天上午派人把修好的电视机送了过去。
人民群众的感情是真挚淳朴的。大学生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赞扬,农民以不同的方式向他们表示谢意。
“多亏大学生来帮忙”
7月的丹凤,骄阳似火。由西北农业大学4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三下乡”科技兴农服务队,带着一顶顶绣着志愿者标志和“西农”字样的小红帽,活跃在陕西省丹凤县下属乡镇的14个村庄,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服务活动。半个多月来,先后举办了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28期,内容涉及果树栽培与管理、食用菌培育及养殖技术等,听课农民达800多人次。
在办好培训班的同时,西农大学生志愿者还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和果园现场讲解示范,为农民作技术指导。西三塬村几片桃林得了天牛虫病,果农发现后束手无策,志愿者及时赶到,迅速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桃林没受到天牛虫病的侵袭,避免了一场损失。果农感激地说:“多亏大学生来帮忙,否则这片桃林就完了。”
“把知识献给老区人民”
为了让山区人民学好文化,尽快脱贫致富,岳阳师专青年志愿者扫盲团230名大学生在副校长陈建民的带领下,于7月10日来到河南岳阳市平江县27个乡镇的偏僻山村,开展扫盲活动。
初来驻点村,摆在扫盲团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组织生源。当时正值“双抢”高峰期,家家户户忙得团团转,谁也不愿意搁下农事接受扫盲教育。怎么办?扫盲团二话没说,作出了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决定,他们住进村民家里。扫地担水,洗碗做饭,下田插秧,事事干得细心认真。农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觉得这些大学生既可亲又可信,是自己的“贴心人”。很快,一些村民陆续报名了。
同学们办起了夜校,并按文盲的层次将农民分成几个班,分班授课。在课程设计上,同学们充分发挥创造力,结合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设置了识字、农业技术知识、疾病预防、科学养猪、家禽高效饲养法和经济作物种植法等基本课程。还选授一些怎样使用化肥、农药,怎样正确用电等知识。把学文化跟直接的生产劳动联系起来,起到了既脱盲又脱贫的双层效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授课时,同学们注意趣味教学,力求形象生动。了解到一些学员年龄偏大,记忆差,识字困难,大家又集思广益,熬通宵把1500个简易汉字编成一首首顺口溜。这一招果然奏效,农民们信心倍增,刚上完一周课,便迫不及待试着给亲朋好友写信报喜。
12天的扫盲时间短如火花一闪,但扫盲团给革命老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喜人变化。它不仅大大优化了民风,而且在群众中倡导了一种自我学习、追求文化的新观念,让文明新风灌满了偏僻的山村。
(王松山魏树旺刘可为李立宁邓勇)(附图片)
左图为东北林业大学师生组成的文化下乡小分队在黑龙江安达市农村演出。
陈凯星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演员载歌载舞精神抖观众如醉如痴笑声扬
西藏文化下乡情满雪域
本报拉萨8月17日电记者赵永新报道:盛夏时节,西藏各文艺表演团体纷纷收拾行装,跋山涉水,深入到偏远的农村、牧区,把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送到田间地头、牧场帐房。从藏北草原到藏南粮仓,到处呈现“台上演员载歌载舞精神抖,台下观众如醉如痴笑声扬”的感人场面。
6月20日至7月10日,西藏话剧团组成一支25人的下乡演出队,深入到日喀则、白朗、江孜、康马、亚东沿线,跋涉千余公里,为农牧民群众、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巡回演出40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7月14日,西藏藏剧团下乡演出队乘坐租来的中巴车,奔赴“西藏的粮仓”——山南地区,把改编的传统藏戏、新作的藏戏小品和各具特色的歌舞节目奉献给农民、矿工,两周内连演26场。他们所到之处,当地群众扶老携幼,单食壶浆,从四面八方赶来,如赴盛会,如过新年。精彩的表演令他们如醉如痴,忘乎所以。演出结束后,很多群众握着演员的手说:“明年你们可要再来啊!”
眼下,西藏各地的农民正在欢度望果节。上述两支下乡演出队回到拉萨后,稍事休整,又同在家的演员一道,投入到望果节的演出中。据了解,演出要持续到8月末9月初。
西藏歌舞团在忙完了出访欧洲三国的节目排练、《回归颂》大型音乐会演出和“八一”拥军慰问演出后,正在紧张组排下乡演出节目,准备于近期远征林芝、昌都等地区。
此外,西藏六地一市的艺术团也在广阔的田野牧场上东奔西走,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巡回演出。
西藏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德吉措姆告诉记者,在地广人稀的西藏,文化下乡在丰富农牧民群众生活,帮助他们治愚治穷、移风易俗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厅把它列为今年工作的重头戏,早在年初就向所属文艺表演团体下达了下乡演出场次指标。自治区财政部门还针对西藏山遥水远、交通不便、文化单位经费紧张、县乡财政困难的实际,拨出专款,积极扶持文化下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学互济冲出潼关
——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姚怡昕
浓厚的学术氛围,托起了众多的经济学新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何炼成教授治学严谨,在生产劳动理论、价值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建树。他长期从事经济学教育工作,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冲出潼关,要在全国有发言权”。经管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经济学人才。
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方针,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西大经济管理学院一向鼓励学生外出拜师访友,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有不少学生去北大、人大、复旦、南开等校短期听课,参加学术会议。有的博士生还去香港、日本等地进修学习,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前沿信息。经管学院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任兼职教授。最近他们邀请了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先生来校讲学,并任兼职教授。莫里斯教授着重讲述了当前经济学中最为前沿的激励理论。简单地说,激励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如何让人不偷懒;二是如何让人说真话。莫里斯认为,激励问题是各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以利于企业家的选拔和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在莫里斯来访前后,还有其他两位外国学者来校讲学,一位是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鲍姆教授,讲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位是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徐重锡教授,讲的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
西大经管学院注重研究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聘请陕西省计委主任等做兼职教授,请他们参加了今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工作。他们还聘请当前国内最活跃的几位青年经济学家为兼职教授。这些“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学院的学术空气,提高了学术水平。
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互济,相得益彰。西大经管学院鼓励研究生上讲台,每周设有“博士论坛”,又称“体改专题讲座”,每次由一名博士生主讲一个专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保旧城复风貌继文脉保重点
金华加强文物保护
本报讯浙江省金华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各市县长日前向金华市政府领导递交文物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立下了切实保护好辖区内文物的“军令状”。
金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市委提出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跳出就文物论文物,“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划出城东文物集中之地,作为古子城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根据著名专家制订的规划,认真加以保护与改造。
目前,金华拥有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7个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国家文物局立项并拨款的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保护、卢宅维修等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各级政府加大扶持文物工作的力度,市里1996年开始从城市配套经费中列支40万元,东阳集资数百万用于古建筑维修。金华市政府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文物工作的得失,表彰了侍王府纪念馆、东阳市人民政府等6家先进集体。(傅也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古史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何时破译?
武王克商之年:44种说法结集出版
本报记者祝华新
3000多年前的一个拂晓,在商都郊外的牧野,周武王左手执黄金装饰的大钺、右手挥一把令旗,率领4000乘战车的诸侯队伍,对天发誓,要除掉昏庸暴戾的商纣王。微微的晨风吹拂着武王令旗上的牦牛尾,正义之师所向披靡。初升的太阳还没爬上头顶,纣王便只好以玉环身,登鹿台而自焚了。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800年周朝在这个早上拉开序幕,中华文明在这个早上登上了第一个辉煌的高峰。
武王克商究竟发生在哪一年?从汉代学者刘歆著《汉书·律历志》以来,人们做过很多推算。去年5月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要为中国的上古史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纪年,而武王克商之年就成为一出重头戏。今年入夏以来,“断代工程”的21位专家之一彭林教授带领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同仁冒着酷暑,遍搜历代典籍和中外报刊,编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文集。在这本85万字的大书中,共收入论文57篇,代表了44种年代说法。人们可以窥见武王克商研究的全貌,从中吸取有益的研究思路,避免重复前人的劳动。
据彭林介绍,在这44种说法中,上限为1130年,下限为1018年,相差1个多世纪。考证的方法包括历法、文献、青铜器、甲骨文、天文学等,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据出土青铜器和《淮南子》记载,武王克商那天不仅有岁星,还有彗星当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张培瑜研究员认为,这颗彗星很可能就是1986年回归的哈雷彗星。在殷商时,哈雷彗星的亮度是现在的100倍,相当于另一颗太阳,在白天也能看到。这么耀眼的一颗彗星突然出现在西周大军的头顶,是够惊心动魄的。彗星的回归76年一周期,木星的回归12年一周期。据此可以推断出武王克商之年是公元前1057年。
古道热肠的北师大出版社将在下个月免费出版该书。“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席泽宗院士欣然答应为该书作序。李学勤告诉记者,武王克商之年是古代年代学的关键问题,因为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社会制度、礼乐文明都是从这一年开国的周朝奠定基础的。张培瑜研究员表示,在现有的44种年代说法中,只可能有一种对,也可能全不对,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资料大全。
武王克商,这个中国古史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何时破译,人们正拭目以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靠科技升级换代
“凤凰”试飞欧美
本报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走自力更生开发新技术产品的路子,终于从国外相机一统天下的局面中突围出来,使“凤凰”再度腾飞拥有了广阔的空间。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推行矩阵式开发组织形式,跨专业跨部门单位集中技术骨干进行项目攻关。他们选择当时国际流行的一种中档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作为突破口,仅用半年多时间,就使凤凰DC30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投入批量生产,并在欧美市场上打开了局面。到目前为止,“凤凰”相机连续3年保持年出口创汇超400万美元,国内也连续3届获得全国最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依靠科技兴企,成功地实现了升级换代。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照相机、生物显微镜、大地测量仪器等6大系列上百种产品。(傅丁根徐宗青)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信息传到家技术教到手
淮阳计生协会为农民架“桥”
本报讯在河南省淮阳县农村采访,谈起计划生育协会,该县白楼乡庞庄村的村民们赞不绝口:“靠协会,俺的观念变了,腰包鼓了。”近两年,这个村在计划生育协会帮助下发展运输业60多家,加工业120余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700多元,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目前,在淮阳县像庞庄这样的村级计划生育协会已有645个,他们在搞好计划生育的同时,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服务方面的问题。去年,全县8.5万多名会员帮助农民推广良种30个,培养科技示范户3000余家,建立联系户20万户,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30多万人次,开展技术讲座1000余场,其作用辐射全县85%以上的农户。眼下,全县有14020户靠计划生育协会摘掉了贫困帽,迈上了小康。
淮阳县村级计生协会是1995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协会成员由现职干部、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农民、农民技术员等组成。几年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到,要更好地控制人口盲目增长,必须在搞好服务、少生快富、发展经济上做好文章、为此,他们在工作中下大力气向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方面倾斜,引导农民转变生育观念。淮阳县村级计生协会授技术,传信息,促流通,架起了农民致富的“金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张广起李思学孙兆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浙农大研制出天然饲料添加剂
畜禽有了“新食品”
本报北京8月17日讯记者陈祖甲报道:一种能够替代抗生素的纯天然活性饲料添加剂,已由浙江农业大学研制成功。日前,该产品通过了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和评审。
浙江农业大学研制成的“糖萜类”活性饲料添加剂,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它是国家科委设立的科技攻关项目。浙江农业大学詹勇等人,在经费有限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力求创新。“糖萜类”饲料添加剂是从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提取的,具有调节动物肌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提高动物肌体免疫功能;能够提高血液中睾酮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增强消化酶活性。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畜禽成活率、日增重量和饲料效率方面,“糖萜类”添加剂比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有明显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