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今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十周年。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斗争和重大历史事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文艺唱响主旋律做出了突出贡献。
日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到会看望了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座谈会期间与会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广电厅(局)、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的负责同志,以及影视界的艺术家们,认真回顾十年来的创作成就,总结、交流成功的创作经验,表示要进一步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本报在此摘发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座谈会的情况和内容。——编者
  总结经验再创辉煌
广电部副部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杨伟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87年7月4日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到现在整整十年了。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在中宣部、广电部的直接领导下,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艺唱响主旋律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十年来“领导小组”共审查通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剧本四十五部六十九集,已摄制完成或即将完成的有二十五部四十集,正在摄制或筹拍的有三部五集。共审查通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本一百二十三部一千零六集,已录制完成并播映的有八十九部五百七十集。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基本上做到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产生了深广的社会影响。十年来涌现出一批思想好、业务精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编剧、导演、演员等优秀人才。
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成就喜人,但比起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奋发努力,推动新的繁荣。因此,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统一关系:
一、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这就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这并不等于说,艺术创作不能有任何虚构,但这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又必须是符合于历史规律、历史环境及人物性格内涵的想象和虚构。只有首先尊重历史,才能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二、进一步正确处理好艺术家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的辩证关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严肃性都决定了艺术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同时,我们还应当辩证地看到:仅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而缺乏将重大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艺术化、形象化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样会把波澜壮阔的重大革命历史和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写得演得公式化、概念化。要炼就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深入开掘的慧眼金睛,善于深刻地开掘历史。必须强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根本宗旨,是讴歌党的革命历史和党的领袖形象。那种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热衷于在有损于党的形象和党的领袖形象的“敏感题材”上做文章的创作态度,有悖于创作宗旨,应予制止。
三、进一步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近十年来,方兴未艾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数量上经历了由少到多,质量上经历了由较低到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发展到今天,提高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尤其需要强调以质取胜,强调“少而精”的原则。
四、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加强宏观调控与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辩证关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宏观调控主要是把握创作导向,控制拍摄总量,协调选题计划,核实重要事实,以保证作品质量。同时还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他们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代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必然伴随文艺创作的新的繁荣。我们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此为作者在座谈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编者有删节)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重在人物贵在品位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潘霞
在帮助人们认识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结合自己所拍的几部作品我谈谈感受。
一剧之本,重在人物。无论是记事写人,一部成功的作品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有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动人的情感情操,才具有感召力,才能更深地揭示历史的真谛,进而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在遴选剧本的过程中,我发现两种不可忽视的倾向,一是罗列历史事件,见事不见人;二是为了吸引观众人为添加各种各样的调料,甚至把宏大的历史事件只当背景,把革命领袖仁人志士的人格气度淹没在所谓人性化的描写中,这是极不可取的。我赞成以人带史,以史托人,只有把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变幻的历史风云紧密糅合在一起,在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斗争中去锤炼人物,寻找细节,才能真正塑造出革命先辈,准确追记历史,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巨人的握手》为了展现两位伟人的性格与情操设计了诸多同那一时代紧密相关的细节,通过细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又重现了那一段辉煌的历史画卷,更具有了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价值。越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越要重视人物的塑造。
审美高下,贵在品位。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提高精品意识,这就要求所有的编导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作品文化品位。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要重提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能因题材的优势而放弃艺术品位的追求,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历史的佳作。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选取独特的艺术视角
《经济日报》信息中心导演史践凡
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伟人;剖析和反思历史的艰难曲折、经验教训,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这两年,我拍的作品中革命历史题材居多,自己能始终以一种极为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有的重大题材本子基础不好,要想写好、拍好就得想不少办法。《西行漫记》是本好书,但拿到剧本时,我却觉得没法拍。后来组织者接受中央领导的意见,统一看法,进行了修改,结果很好。通过剧本中侧面点点滴滴的细节,就可以让人感到红星必将照亮中国。有了好的题材后,编剧和导演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挖掘它,避免和同样的题材雷同。另外,我觉得一部重大题材的作品如何能让观众感兴趣,确有许多为难之处。对于伟人的描写,不能离历史太远,但有些东西又不能完全照抄历史,而是要找到观众感兴趣的东西,这种东西并不是庸俗的。例如在拍《罪与罚》时,我就从中找到了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物郝鹏举,把他的极端自私的“信仰”和陈毅、朱政委的坚定信仰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写,引起观众的思考,观众就会感兴趣。
我们在创作上要抓住感人的、动情的东西来写,而不是写概念化的东西。在创作《周恩来在大连》时,我是三分写实,七分写意。当时,我有一种感觉,有一些东西确实是我们编出来的,但又不是瞎编,而是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回忆录,采访了许多当事人之后创作的,是符合总理的思想、性格的。
我认为了解当前年轻人看历史片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许多老同志爱看的作品,年轻人并不一定感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创作中,我们应抓住历史独特的视角,一个使年轻人能接受的视角,这样拍出的片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关于创作思想的几个问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中一些优秀作品的创作成功已成为我国影视发展新的辉煌的重要标志。但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来看,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在许多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努力。我谈几点:
一、关于作品的思想性。认为只要从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作品就自然有着正确、深刻而又厚重的思想性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并不等于创作题材,描写对象本身所包含的客观内容,是作家、艺术家在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中所作出的独特的思想发现。这里,关键是创造性劳动和独特的思想发现。否则,即使写的是重大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思想上也可能陷入平庸和浅薄。
二、关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要打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理解,打破对历史发展中因果关系的教条主义理解。但是,在深刻认识和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不能淡化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写出现象的偶然、多变的同时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要善于在发展中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辩证地处理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三、关于崇高与平凡、人性深度。革命领袖人物身上有着伟大和崇高,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要求,要全方位地描绘他们作为人的丰富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但不能认为只有写他们平凡的一面才能写出人性深度,写崇高一面就写不出深度。革命领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集中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描写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时要牢牢记住这个本质。反动人物之所以被否定,是因为他们代表了阻挡历史前进的社会势力的利益与要求,在写出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时也不能模糊这个主导方面。
四、关于史诗境界的追求。在多出精品中,史诗境界的追求应成为一个目标。所谓史诗境界、史诗风格,不仅是指题材大、主题大、场面大、投入大,而是指对巨大的历史内容、博大的思想力度和宏大的艺术气魄的有机统一的追求。这种追求,要求作家、艺术家在思想素养、文化修养、艺术功力上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选准题材精心摄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
十年来,广西电影制片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先后摄制了《百色起义》、《周恩来》、《长征》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的体会是:
一、策划到位,选准题材。选准题材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功的前提,它需要找准题材与现实、与艺术、与观众的最佳结合点。1987年我们把《百色起义》作为建国40周年的献礼片来筹划,并取得成功,就是考虑到小平同志是我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百色起义是小平同志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辉煌起点,小平同志富有传奇色彩,百色起义发生在广西等多种因素。
二、剧本到位,严格把关。把好剧本创作关是抓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剧作者一要反复研究史料,吃透历史,二要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找准艺术的切入口,实现艺术的升华。同时要求导演尽早介入剧本创作,少走弯路。我们还严格履行报审程序,层层送审,层层把关,存在问题,及时修改。
三、队伍到位,精心摄制。搞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队伍是关键。我们打破省界、厂界、行业界,广纳优秀人才,组成较强的创作阵容。同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使队伍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强化精品意识,在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
四、领导到位,增加投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其政治性、政策性强,思想性、艺术性要求高,因此,我们注意全面、及时地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情况,争取得到指导和帮助。在资金筹措上,我们也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保证了创作的顺利进行。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努力求索超越自我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
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八一厂也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大转折》完成后,我厂集中力量,将解放战争几大战役全部拍成电影,使整个解放战争在银幕上连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
同时投拍四部战争巨片在八一厂历史上是个创举,工程极其庞大繁复,为保证拍摄成功,党政军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刘华清副主席亲自主持讨论剧本,广电部领导多次下组指导,参拍部队吃苦耐劳,勇于牺牲奉献。创作人员既感受到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又有一种强烈的压力:拍不出好影片对不起时代和人民。
1996年6月10日,江泽民主席亲临八一厂视察。江主席对八一厂的肯定,对影片的要求,对电影工作者的勉励,激发起全厂上下的热情。当时四大摄制组有的拍摄过半,有的已近尾声,大家充满激情地用江主席对影片的“三精”要求对照已拍出的样片,认真推敲、检验、修改,使这四部影片比过去拍摄的同类题材作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影片的成功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和剧组全体同志的辛勤汗水。创作人员分头按当年路线实地考察采访,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查阅资料上千万字,从构思剧本到完成影片历时数年,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可以说每部影片的每个镜头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参加这项系列工程的所有创作人员都在努力求索,这四部影片的导演、主创和各部门人员,都在竭尽心力地超越自己,超越八一厂的昨天。昨天的肯定,只能成为今天对自己更有力的鞭策。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拍出精品必有市场
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李前宽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特别是“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我的几部大片都是在“领导小组”的直接关怀指导下完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中国现代史中极为壮美的课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当今充满激情的伟大时代,我们有无数丰富的资源,当前更有难得的创作机遇。
电影艺术首先是真实的艺术,在我的作品中,往往把“表现性”与“纪实性”结合起来,强化银幕形象的震撼力,这其中艺术家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情感才能有灵感和激情。像《开国大典》就是成功的一例。十年来,在重大题材创作中,我感触很多,在这个领域里苦苦追求,耕耘与收获相随,苦涩与甘甜同在。我认为,重大题材已在影视领域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只要拍出精品,必然会有市场。
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电影导演,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思考和处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过程中,不仅要有激情与灵感,还要有冷静的头脑,必须坚定地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时代高度上去驾驭和把握,要有大思路,做大文章,拍出真正的精品来。
重大题材的创作对内容有一定限制,有些题材暂不适合拍成电影,但有些题材如抗美援朝、香港回归等在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应予考虑。它们不仅能显示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还能赢得市场。我们应该尽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史诗品格和文献价值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韦廉
重大题材影片已成为有独特艺术风格和魅力的影片类型,与一般类型片比,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史诗性与文献性。
史诗性的诗是针对作品格局而言。重大题材影片应有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和恢宏的史诗性大格局,那种超负荷把纷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挤压在有限时空,把丰富的社会生活强加在一两个贯穿人物身上的封闭式类型满足不了重大题材对结构的要求。
当然,题材再重大也不能离开人物塑造这个重心,我们既反对把伟人写成神,也反对把伟人写小,一味表现他们的生活琐事,杯水风波。以《大转折》为例,影片牢牢抓住刘邓首长在历史、战局转折关头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浓墨重彩地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丰富了整个影片的思想内涵。
重大题材影片的另一特征文献性,是指作品的史学价值与艺术创造出的文献般真实感的统一。我们要处理好史料、史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史料不等于史实,研究史料应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要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审视取舍。史实也同样不等于艺术真实,任何优秀作品都是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历史的准确性与艺术分寸感,历史的深度和艺术形象的丰满,历史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是紧密融在一起的。历史的把握和艺术的表现都有各自的自由和局限,我们必须把二者完美统一,才能塑造出有灵魂有魅力的人物,展示出那一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压力和挑战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唐国强
长征意义十分重大,我有幸在影片《长征》中扮演毛泽东这个角色,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要感谢编剧、导演,大胆起用我,这对我既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在此,我回顾一下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一、我接受邀请饰演毛泽东这一形象的想法:第一,受长征精神的鼓舞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爱。长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壮举。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和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长征》有别于同类题材的剧本。以往写长征都是从某一局部战役展开,这一次展示的是长征的全过程。第三,《长征》剧本对毛泽东的刻画十分贴切、鲜活。既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英雄气魄,也表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二、我饰演毛泽东感到的压力:第一,以往反映毛泽东的影视片不少,观众心目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审美思维定式。第二,作为演员,我曾拍摄过不少影视作品,观众认可我塑造的一代伟人的艺术形象有一定难度。第三,毛泽东在影片中要讲普通话,这也有一个观众接受和演员把握语言感觉的过程。
三、我在创作中的几点感想:第一,寻找切入点,找准角色的总体感觉。1936年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那张著名照片,给我很多启示,我就是依据这张照片来把握整部戏中毛泽东焦虑而自信的眼神基调,在“神似”上狠下功夫,从而使观众在人物的行动中、情感的流露中、典型环境里典型性格的突现中,认同我塑造的银幕形象。第二,同期录音的挑战。这部戏采用同期录音,其中有几个长镜头,台词不能有丝毫差错,对演员表演的连续性要求高,是一种挑战。第三,通过演戏,受到教育。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周期长,条件苦,酬金少,但是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通过演戏,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演出伟人的内在精神
山东省话剧院演员谢伟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离不开特型演员的努力。外型相像只是塑造人物的条件之一,把握住领袖内在的精神气质,真实准确展示出他们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过人的胆识、谋略才是关键所在。我在塑造粟裕将军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刻苦学习,不断体验、积累,真正深入到伟人心灵深处才能捕捉到人物性格的真谛。在第一次接受扮演粟裕将军的任务时,我感到自己和将军在气质上的差异,为尽快进入角色,我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多次采访将军的亲属和战友,并重新钻研历史,终于理解到,要塑造好将军,必须首先学习他身上坚定的党性和革命风范。演员与角色的贴近绝不能止于音容笑貌的酷似,要演出他内在的精神,一个好演员不仅要在银幕上表演出色,更要在台下做一个优秀的人。但特型演员往往面临重复自己的问题,演一个人物次数多了,看似驾轻就熟,实则雷同,而艺术最忌讳落入窠臼。为了超越以往成绩,我不断充实自己,保持创作欲望和热情。我认为就算反复塑造同一人物,只要把握住作品的意义,也会不断开拓出新意。历史发展到今天,重大题材影片已不仅是为历史而写历史,任何历史对时代都有特别的观照价值,我们应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理解过去,去昭示未来。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揭示战争奥秘探索将帅内心
南京军区电视艺术制作中心编剧李传弟
我虽于1988年离休,但未过一天清静日子,相反,更加热衷于战争影视题材的创作工作。这是由我的经历、世界观、战争观决定的。这些年,我创作了《豫东之战》、《七战七捷》、《英雄孟良崮》等电视剧。和平是战争的结果,在和平时期忘记了战争必然产生悲剧。战争的经验、方法、谋略、指挥艺术、主动精神、应变能力对和平建设、经营策划又有极大的借鉴作用。香港和平回归祖国,英国报纸说“红军驻进香港”,使我联想到当年斯诺报道的红军的历史性胜利。既然红军、解放军能胜利,能成长壮大,那么缔造和领导指挥红军、解放军的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国两制的政策定能保证香港未来的更加繁荣。这就是革命战争史的昭示!
战略运筹、战役指挥、战术发挥等一切制胜的奥妙,年幼时的我始终是个谜。随着星移斗转,这些积沉的问号一直没有消失,反而在脑海中上下翻腾,越来越活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的需要,催促着我们去揭示战争制胜的奥秘,去探索驾驭战争的将帅们的内心世界。我写战争题材,着重刻画的人物是粟裕,侧重写他的战略思想、战场运筹、战争指挥艺术的方面,他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的一代名将,他的一生战争实践和科学的军事思想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也是军事影视文学的丰富源泉。毛泽东说:“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我认定,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我们探索战争奥秘的钥匙。因此,军事影视文学是最富有吸引力、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之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责任感和艺术勇气
吉林省作家协会编剧张笑天
我想就我个人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从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不能用非历史主义的价值取向来对待历史和领袖人物。近年来流行一种新思维,他们用所谓今天的高度、视角来重新标点历史,把历史已定论的崇高与正义颠倒过来,用私欲、权术、奸诈和丑恶的人性来取代。我认为,这是阻碍这类题材创作的一大误区,也正因为如此,要求创作者时时净化自己,把塑造伟人和再现历史的重任当成一种责任,才能不辱使命。
二、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积累,要依靠大量的文献、史料。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资料往往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有鉴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去伪存真。搜集、整理史料,是相当艰苦的工作。我12年来的创作实践,几乎都是“头重”,只有前期准备充分,写起来才不至于捉襟见肘。
三、创作中要处理好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真实是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生命线。首先要尊重历史,要有可信性。但是,光有历史真实是不够的,艺术创作还需要艺术的真实,也就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虚构。这种创作要求我们要熟悉所创作的人物、事件。譬如,我了解的毛泽东,他学识渊博,古典文学底子丰厚,说话幽默,用语大胆、新奇,旁征博引,喜欢在他的语言中注入意想不到的冲击力。这样,毛泽东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鲜活生动的,因此流于笔端化作形象易被人接受。
四、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有勇气。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人,是不能高举“文学个人主义”旗帜的。讴歌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仆后继的先烈,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是国家民族振兴所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