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朋友信箱

  学农有前途吗?
我是一名中学应届毕业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根据自己爱好和优势,填报了农业院校,以我的高考成绩,录取在望。但父母不仅不为我高兴,反而加以责难,认为我填错了志愿。亲朋好友也普遍认为我报考农业院校欠考虑,我虽据理力争,但却无法改变他们的看法。难道学农就这么让人瞧不起吗?学农就真的没前途吗?希望得到你们的指点与支持。
安徽考生方晓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朋友信箱

  献身农业大有作为
丁声俊,1940年生,河南邓州人。1965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先后两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赴德国进修研究,在菲力浦大学学习农村合作经济科学,在霍恩海姆大学研究农业市场学和欧共体粮食经济。曾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国家级、部委级多项大奖。现为国内贸易部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方晓朋友:
我很乐意和你及你的亲友谈谈心。我觉得,你是一个有志青年,我完全理解和支持你报考农业院校的正确选择。
我多年从事粮食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工作,往大处说,这都属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域。组织上刚分配我做粮食工作时,我的亲友、同学普遍不理解。他们说:粮食还不是土里种出来的,土里土气,有什么出息啊!你的书算是白读了。我那时对粮食、农业和农村的认识也很浮浅,没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他们。我只是怀着一种朴素的感情走上了工作岗位,一干就是近30年。在长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我对粮食、农业和农村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由知之浅到知之深,直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果。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即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传统农业是以自然资源和经验为基础的,而现代农业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为基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质上是向以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转变。以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农业为例,它的转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以前,称为“人力”阶段,即以“劳力”为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20年代,称为“畜力”阶段,以牲畜的力量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第三阶段是从本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称为“机械力”阶段,即以“机械力”替代了“畜力”;第四阶段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进入“科学力”阶段,即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支持力量。就我的研究和亲身考察,西欧、日本、北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都已进入了“科学力”阶段,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市化。
起初,我对农业现代化只理解为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后来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含有更本质的内容,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目标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途径是农业集约化、持续化。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都表明,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农业增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外在本世纪初还占不到20%,目前已提高到80%左右。在我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近20年来,在粮食增产中,提高单产占60%—70%,在提高单产中,优良品种的作用占20%—30%,灌溉和化肥的作用占40%—50%。在畜牧业中,综合科学技术对增产的作用更大,对蛋鸡产蛋率提高约占54%,对肉鸡产肉率提高占73%,对瘦肉型猪增长率占42%。我国湖南袁隆平教授长期从事水稻杂交研究,他主持培育的水稻超高产育种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比常规优良稻种增产40%,总计增产的水稻按人均消费250公斤大米计,可供5000万人吃一年。由此可见,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大有作为。
我在国内的调查研究中,在许多地区看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光辉灿烂的前景。像沿海地区和许多大中城市郊区正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向着农业现代化、村镇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生活文明化的目标迈进。广东顺德县北滘镇在改革前一直保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那时候农业产值仅200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北滘镇以科技为先导,建立起种苗基地、饲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促进了牧渔业现代化,每个劳动力年产肉鸡达6000多只,每个劳力养鳗收入达2万—3万元,形成了农渔牧相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令人鼓舞的是,现代农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道路越来越广阔,兴起“三色农业”,即:以生物工程培育良种促进种植业新突破,推进“绿色革命”;以海洋科技为手段开发浩瀚的“海洋农牧场”,发展“蓝色革命”;以开发微生物资源为途径生产新型蛋白食品,开拓“白色革命”。“三色革命”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划时代的意义。
前途光辉灿烂的现代农业,需要具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去开拓、去发展。如前面所说,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从事农业的人,包括农民,都必须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我在德国进修研究的霍恩海姆大学,就是一座综合性农业学府,设施优良,学科齐备,有农学系、农经系、园艺系、土化系、畜牧系、农机系等,还设有多种专业研究所,在校攻读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达5000多名。在该校进修的中国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生和博士生有50多名,已学成回国的数十名农经、农学、畜牧博士生,都成为农业院校、研究机构和农业成果推广机构的骨干,有的还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为培养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国家的奖励。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在我国农业领域涌现大批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大量掌握科技知识的现代农民。我们完全可以说,农业天地广阔,群星灿烂,学农前途是光明的!
如果考虑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就会更有信心。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始终把农业看作国民经济的基础,并制定“科技兴农”的战略。农业,提供维持人们生命和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用等各种基本生活资料,提供纺织、食品、酿造、医药等多种工业的原料,还向外贸提供大量能创造外汇收入的出口商品。凡有人在,就需要农业,它是我们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一个有永久生命力的大产业。从发展上看,我国到本世纪末将达到小康水平,对粮、棉、油、肉、蛋、奶、糖、果、菜、麻、丝、茶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大,对品种的需求愈来愈多,对质量的需求愈来愈高。所以,农业将永不会枯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将需要大批掌握农业科技的专门人才。青年人报考农业院校,学成后献身于农业,一定会大有作为,结出硕果。
祝愿你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进,梦想成真!
丁声俊(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感动
王伟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或影视剧本中,常有一些感人的镜头和场景。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只要你去细心品味,一样有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
音乐使人感动,为旋律的优美婉转,为歌词的雄壮或缠绵。《一起走过的日子》便是一首打动过我的歌。第一次听到此歌时,我正在校园中漫步,当时的我几乎听呆了,伤感的情绪像张网扑向我,裹紧我。可能是才离开家,自己本来就已伤感,再遇上这种正适合情绪的词曲,便由不得你不感动。虽然这首歌已唱了若干年,我今天再听它时,即使不会如当初般痴痴迷迷,但心中始终有着异样的感觉。
欣赏文学作品时也会感动。《文摘精华》里有篇短短的爱情故事,讲述一对即将离异的夫妻同陷险境,意外发现了一对被封在冰块里的中世纪情侣:冰中少女掉进了冰窟,她踮着脚,尽力伸长胳膊去抓男友递过来的树枝,而那少年则趴在冰窟外,身子尽量将树枝向女友送去,就在少女的手离树枝只有一点距离时,大概发生了雪崩,两个满脸写着爱意与希望的情侣从此被永远珍藏起来。那对夫妻被眼前梦幻般的情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齐心协力逃出险境,重归于好。而我亦被那久远的、透明的爱感动得落泪,久久不能忘怀。
生活中有一些看似平淡的场景,也会令人动情。父母平时对我百般呵护,我都没觉得很感动。但是,有一次,爸送我上车后,陪等了半天车才开。看着他渐渐远离的身影,日显苍老的面容,我不禁热泪盈眶。妈生病住院,我下班后去看她。她怕我太晚走不安全,早早吃过晚饭,坚持说要散步,顺便送我。上车告别时,我居然也担心起来,怕车多,怕妈一人过街太危险。从那时起,我才明白,爱一个人爱到担心他过不了街,需要积累多少情感啊!
仔细回想一下,文学作品中动人的多是一些悲剧情节,或许残缺的美更有韵味,更能让人留恋。而且人在困境中或心绪不佳时也较平时更易动情,那时候的人是比较脆弱的。我喜欢感动时的感觉,那时候的心是纯的,眸是亮的,世界也是晶莹美丽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只要他能被感动,那么不管他有多坏,他都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因为心有善意才会被感动。
真的希望这世上多一些感动!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家庭医疗常识?

  不可乱用补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药材生产的发展,我国家庭珍贵补药拥有量也越来越多。有些人认为多吃补药补养身体,总有益处,其实不然。所谓补药,是能补益不足、补偏救弊的药物。只有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者脏腑亏损、病属虚症,才宜使用。如果体不虚、身无病的人,服用补药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例如,有的人只是体型瘦一些,并无体虚,认为补药可以补胖,于是大量服用党参之类,结果倒也很快“胖”了,但却反而感到周身困重,原来是补“肿”了。
服补药先得了解药性。补药一般分补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等)、补血药(当归、阿胶、地黄等)、补阴药(枸杞、沙参等)、补阳药(鹿茸、胡桃等)。确实有病体虚,需补,还得请医院医生认真检查身体,弄清自己属什么体质,缺什么,虚什么,然后才对症下补。否则,事与愿违,旧疾未愈生新病,甚至会危及生命。如平素体质偏热或病属阴虚,误用温性的红参(人参的一种)则会助火,不仅发热、口干、便秘,而且常引起烦躁、失眠,甚至鼻孔出血。温热壅滞的浮肿,服用人参则浮肿更盛。感冒发烧的病人,如无明显气虚而乱服人参,只会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服用人参,往往血压升高,甚至诱发中风。有的人并无阳虚,乱服鹿茸,以致心中烦热、咽干舌燥、鼻中流血、心悸失眠。有的人并无阴虚,经常服用补阴药熟地,以致食欲减退,腹胀腹泻。
服补药也要注意用量。如人参,除挽救虚脱,可大剂用50克外,一般是煎服5—30克,研粉或轧成片剂吞服,每次2.5—5克。服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都可能引起人参滥用综合症。
为更好发挥补药功效,还要注意服食时间。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阴阳、有昼夜消长的规律,白天主阳,夜间主阴。而其中的白天午前为阳中之阳,阳气生而渐旺,午后阳气渐衰阴气渐长,清晨午前迫切需要阳气的激发功能,入夜则迫切需要阴气维持生理机制。所以补阳气药宜于清晨午前服,滋阴养血药于入夜服,正是适应了机体对阴阳物质需求的时间性。
湖南益阳市中心医院周凛元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依依师生情
泸州市碱厂女工姚守芳,11年来一直用无私的爱默默照顾着自己的第一位老师。
1986年,姚守芳随丈夫从西藏调回老家泸州,尚未安顿好家就去拜望阔别20余年的小学老师范仲。当她跨进老师家门时,实在没想到自己敬爱的老师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儿无女的范老师体弱多病,三年前搬进现在的家从未打扫过卫生,室内尘土、蜘蛛网遍布,床上用品散发出阵阵怪味,杂物乱七八糟堆放着。姚守芳当即挽起袖子干开了,扫地、抹窗擦桌、拆被洗刷、清理杂物,整整忙了几天,使范老师晦暗的房子明亮清爽了。她决心用自己的爱为老师的生活增添色彩。
从此,姚守芳坚持每月为老师拆洗一次被单,做一次彻底的卫生。有空就来看望老师、拉家常叙旧话,或帮老师洗头梳头。邻居们无不感叹地说:“这师生俩比母女还亲呢!”不久,范老师的丈夫患骨髓炎躺下了,范老师的视力也突然急剧下降,双眼患白内障,右眼失明,左眼也只能感觉微弱的光线。于是姚守芳更忙了,忙于上班,忙于照顾范老师及其老伴,把家务活和照料两个孩子的任务全交给了丈夫。她家离范老师家10公里远,她三天两头往返于两家之间,尽管时常感到疲惫、劳累,却从无怨言,从未想过放弃。
“每次都是守芳下班来照顾我,一直到深夜等我睡了,她才打个盹,凌晨四五点钟又赶最早的车回厂上班。”范老师对我说,“多亏了这孩子,11年了不容易啊!”
我没有见到姚守芳,但听到她的故事,看到几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范仲老师家整洁的生活环境,姚守芳的名字就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
四川叙永县人武部政工科杨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事中有法

  邮局延误录取通知书
法院调解学子得赔偿
杨天歌
河南西峡县西坪镇的徐某于1996年7月份参加了中招考试,被南阳市畜牧技校录取,该校于1996年8月14日用挂号信函将录取通知书邮给徐某,8月16日西峡县邮电局西坪镇支局收到此信后,由邮递员薛某负责发送,薛某当时填写了投递清单,但事后并未将信交给徐某,直到同年的9月29日,薛某调离西坪镇支局时,方将此信转由投递员周某发送,周某于10月1日下午方将信交给徐某。
徐某收到姗姗来迟的录取通知书后,立即赶往南阳市畜牧技校报到,但校方以错过报名入学时间期限为由,拒绝接收。徐某家长与校方、西峡县邮电局多次交涉未果,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西峡县邮电局赔偿各种损失总计5000元。
我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八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通过法院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徐某同西峡县邮电局达成了协议:西峡县邮电局工作人员延误发送,致使徐某无法就学,侵犯了徐某受教育的权利,应赔偿徐某损失5000元,并向徐某赔礼道歉。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对公民的非财产性民事权利不够重视、保护不力的情形,人们的这种权利,如休息权、精神健康权、名誉权、受教育权等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上述这些非财产性民事权利,不像财产权等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当其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借助于财产手段予以补偿。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以报为友的老人
日前,我在黑龙江佳木斯市沿江公园见到一位老人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剪报本供游人“免费选阅”。经了解,老人叫张夕阳(图中左三),现年72岁,原佳木斯市通用机械修配厂退休工人。他于1987年患脑血栓卧床,治病期间多以读报打发时间,逐渐积累,将自己感兴趣的以《老年报》为主的报纸上刊载的疗病偏方、生活常识、敬老爱幼报道、异域趣闻等分门别类剪贴十余大本。老人自知年事已高,那些剪报自己也看过多遍,让其闲置毫无意义,便以自己带病的身躯在江边凉爽处摆起了他“免费选阅”摊点。至今张夕阳老人已坚持了两个多月,每天有不少人驻足翻阅,张老还热心帮助读者查寻有关资料,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
湖南长沙政治学院二队二班李志(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寿险热起来
本报记者张善菊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令我国同行紧张了一阵子。原来友邦保险公司盯住了我们的空白——即为人们的生老病死提供保障的寿险市场。友邦业务迅速顺利开展,为我国保险业打开了一扇窗户。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专营寿险的平安保险公司开业,紧接着,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开拓了寿险业务,新华保险公司、泰康保险公司等22家国内保险公司相继在1996年挂牌开张。除美国友邦之外,日本、瑞士、加拿大等8家外资保险公司也在我国成立,还有150多家外国办事机构分布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它们一边做代办,一边等待审批后进入我国市场。香港特区的100多家保险公司也将向内地展业。这么多家保险公司,除几家不做寿险外,其余都是专做寿险或做50%的寿险业务。
因而,寿险业的竞争成了定局。为立足,各公司纷出奇招,寿险险种越来越多,从“夕阳红”、“老来福”到“少儿乐”、“小福星”,还有“步步高”、“福禄寿”。总之,一个人从降生到死亡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有关险项。
新职业——寿险推销员
不知不觉中,寿险咨询台摆在了商店、影剧院、公园等公共场所的门前。人们也由此发现了一个新职业——寿险推销员。
推销就意味着走家串户,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年近40岁的下岗女工张某,原是北京无线电机件厂的治水工。下岗后听说招募保险推销员,就去报了名。结果,她当月做了4万元,转成正式职工,第二个月又做了7万元。从去年11月份上岗,现在她已发展了十几个业务员。她对记者说,这一行很辛苦,每天晚上腿都是肿的。有时候误了末班车,只得步行几公里回家。“但是心里高兴,我赚了钱,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没想到,人到中年找了这么个好职业。”
小李和小赵两位姑娘是陌生拜访(敲门推销)的一对黄金搭档。一天上午,她们拿到了一家旅游公司的团体医疗保险保费支票,两人坐在麦当劳餐厅的餐桌旁,手紧紧握了好长时间,以示祝贺。她们说,自从做了这一行,体重减了10公斤,还得了胃病。但她们承认,这是自己选择的、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这之前,她们换过三次工作,都不如意。当保险推销员,感觉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自己辛苦了,也得利了,心理很平衡。
记者接触了数位寿险推销员,像小李和小赵这样为了心理平衡选择这一职业的不在少数。所谓平衡,用他们自己的话解释,这里没有等级之分,是一块公平的土地,只要你耕耘了,播种了,就会有收获。保险公司规定,应聘人员的试用期为三个月,若你干得好,当月就可以转正,从而享受每月300元的工资底薪。以后业绩突出,经公司同意,可以自己招聘业务员。你的业绩越突出,你可以招聘的人数就越多。在队伍的不断扩充中,你也就由小组长升为主管、主任,甚至可以升任区经理或总经理。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收入则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每签一份保单,可拿占单据面额20%以上的提成。
正是由于这各种优势,使得寿险推销员成了热门职业。在北京市春季人才交流会上,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招展处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在保险公司的接待室里,记者也曾看到三五成群的求职者等待面试。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现有寿险推销员近两万人,这个数字还将随着保险公司业务量的扩大而继续增加。
买保险——投资新热点
花钱给自己保个险,这件事在几年前还很新鲜。仅仅两三年时间,保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继银行储蓄、股票、债券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有数字表明,目前全国个人购买保险额已达400多亿元。
一位退休教师从报纸上得知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了为智力残疾人保险的“无忧工程”,找上门,为自己智残的小女儿买了7万元保险。她对记者说:“小女儿成了我一块心病,我死了谁照顾她?给她存钱,她管理不了,这回把她委托给保险公司,我死也闭眼了。”
一位中年女性用6000多元给她和丈夫买了养老保险。她对记者说:“我有位日本朋友经常劝我给自己买保险,说在日本,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为其买好几种保险。年轻人谈恋爱,都会把对方买没买保险作为一个条件。所以,我看好保险,不但我买了,我还把表姐托我管的钱拿出来,替她买了保险。”这位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保险公司条款,她从45岁买养老保险,每年花6000多元,买到55岁,便开始领保险金,每月领600元,一直领到生命终止,成为晚年生活的一个保障。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新思路是国家保基本,企业搞补充,个人搞储蓄。最近从全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是,我国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建立企业补充保险,个人也可以投保,还要发展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的保险制度。
现在一个月薪800元的人,退休后只剩下400元,生活水平自然下降,为了防止和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就要考虑提前储蓄和购买保险。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保险学专家张国芳对记者说,人们的现实需求和国家的一系列财政思路,给社会保险业的发展留了一块很大的空间,这意味着人人都可能买保险。保险将成为老百姓消费的金融商品之一。经济越发展,人们对自身的价值和生存质量就越看重,对保险的投入也就越大。世界上保险支出费用最多的国家,往往也是最富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购买个人保险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手段。经济学家估算,到2000年,我国的保险额可达2000亿元。
期待幼稚产业逐步完善
在寿险业方兴未艾的同时,一些保险学者对养老保险的回报率提出了质疑,认为保险公司目前实行的固定给付方式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难以避免保险金的贬值。而保险业界人士却强调,保险有保障功能,这是其它投资项目所不能代替的。比如你投了100元的人身伤害险,投保期三年。三年内,如果你发生了不测,保险公司赔付你5000元或者1万元。三年之后,保险公司退还给你100元本金。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买了保险的客户向记者诉说了他在理赔时遇到的不快。他为5岁的儿子买了人身安全保险。一次房间无人,儿子从床上摔下来,右臂骨折。他去保险公司跑了十几次,用了半年时间,才讨回应赔付的一半。
当然,寿险业的大趋势仍是发展,问题产生于幼稚产业必经的幼稚阶段。现在一些保险公司正在大力推行便民服务措施,同时注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规范,相信我国的寿险业会不断得到完善,会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日益发展壮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