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努力创造四种风气
奚洁人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为了保证这一首要任务的完成,“党内一定要努力创造一种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如果说旗帜是方向,是形象,那么,风气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氛围,是高举旗帜、维护形象的重要保证。

我们正从事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性事业,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风浪。我们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有“主心骨”,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们首先要倡导“认真学习”的风气。江泽民同志多次反复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讲学习,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就提出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他说:“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江泽民同志提出:“学习理论,一要挤时间,二要钻进去。”我们提倡认真学习,当然不仅仅是指学习理论,还包括学习实际。一方面,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是对于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理论总结,学习实际,有助于加强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是我们事业继往开来的行动指南。因此,学习理论与学习实际两者是统一的。我们现在要创造认真学习的风气,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气。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与精髓,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了自身下苦功学习以外,还需要有一种民主讨论,互相启发,共同切磋的环境与氛围。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作为科学真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品格。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因此,在党内倡导民主讨论的风气,既是认识和把握真理的需要,也是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丰富与发展真理的需要。
那么,我们提倡努力创造民主讨论的风气,跟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思想是否会有矛盾呢?我们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思想是在科学总结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以后,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和策略方针。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纠正以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搞抽象的无谓的争论,搞政治运动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那种“左”的错误,以更好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争论”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是指不搞政治运动和“大批判”;其次是指不搞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与无谓的争论。“不争论”思想正是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重视发扬民主,遵循认识规律的科学态度,正是提倡与保护为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必须进行各种不同意见之间的正常的、民主的、平等的、坚持说理的争辩与争鸣的科学方法与民主气氛。因此,“不争论”思想把党内政治民主建设以及科学与艺术中“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从具体内涵上说,积极探索的风气应该包括三层内容:一是调查研究之风。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说:“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也可以说,研究新情况就是解决新问题,这同毛泽东同志强调的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同一个意思,这是探索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改革创新之风。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鲜明的革命风格。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如果不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必然需要创新,改革就是创新。因此,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要改革创新,就“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他最重大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艰辛的锲而不舍的理论探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三是思考总结之风。首先,要探索新路,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动脑筋、想问题、勤思考。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可见,勇于思考是探索的前提。其次,既要探索,就会碰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人们只能通过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总结经验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同志强调,“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第二层意思是总结新经验。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做的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难免会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改革开放中许多新东西是群众的创造,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马克思主义者真诚地信奉科学,坚持真理。当前,所谓求真,最根本的要求,就是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有这种自觉性和坚定性。所谓求真,重要的是要真正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作为自己的根据。我们强调求真,就是要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部规律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务实精神在当前也有具体的现实针对性。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说,务实就是指理论必须付诸于实践。毛泽东同志的名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务实的首要含义是指必须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从作风上说,务实就是倡导真抓实干,不尚空谈;勤奋踏实,不贪图安逸;忠诚老实,不弄虚作假,这是医治某些同志身上存在的浮躁、浮夸、追名逐利、贪图安逸之风以及说空话、假话、大话之类不良习气的一剂良药。从效果上说,务实就是强调办事必须反对形式主义,讲究实效;反对推诿拖沓的衙门作风,提倡讲究高效的新风。求真与务实两者应该是统一的,离开了真实和真理,务实不仅失去了基础和方向,也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没有务实的精神与作风,求真也就失去了意义。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努力创造“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四种风气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第一,提倡这四种风气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即更好地完成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坚定的决心向全党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要毫不动摇地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与各项工作,同时强调为了保证这项重大任务的落实,要在党内努力创造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可见,努力创造这四种风气,是推进和完成上述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这四种风气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认真学习是高举旗帜、维护形象的前提。因为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了掌握真理,统一思想,民主讨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重要体现。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坚持在实践中进行积极而艰辛的探索,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才能检验与发展真理。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最终都要落实到求真务实上来。因为它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只有求真务实,才能把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的成果落到实处。
第三,这四种风气具有相同的性质,突出表现为一种正确的学风,其核心,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究竟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还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的问题。”这四种风气也表现为一种党风,涉及到我们对待群众意见的态度,对待党内民主的态度,这确实是党的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风气本身也是一种形象,风气所造成的形象,在人民的心中更加具体。我们应该努力使这四种风气成为有利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9版(理论)
专栏:

  用正确态度和方法学习伟大理论
邵春保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要认真学习这一伟大理论,必须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真正学出成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曾对社会主义提出一些科学的设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我们不能被最初探索提出的一些东西所框定,也不能企望从前人的书本里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现成答案。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新的实践而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开始拨乱反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清理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否定了所有制的“一大二公”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随着农村改革的开展,逐步克服了过去长期形成的把“包产到户”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维定势;教育、科技改革的开展,确认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明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通过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进而认识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手段,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本质内容。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促进了人们解放思想,在改革和建设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突破了许多僵化观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因为这一科学理论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才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正确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新的科学体系。它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因此,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要把握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统一性,又要把握它作为新的科学体系本身内容的统一性。处理好两个统一性,关键在于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于正确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新鲜内容的一致性。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
当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发展的体系,必定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像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那样,发挥出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敢于在实践中突破思想樊笼,敢于说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根据事物发展和实践经验改变我们“老祖宗”说过的某些老话。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个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理论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所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我们在学习中,要全面掌握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也还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经过近20年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正在向小康目标前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收入分配关系还没理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特别是有些腐败现象仍在蔓延滋长。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所主张的,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我们会逐渐克服困难,消除消极现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搞好各项工作的决策。因为政策的制定需要科学理论和现实情况为依据,理论强,国情明,就可以正确分析问题,作出正确决策。对于广大党员来说,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践,重要的是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让群众真正了解我们要做的每项工作,要达到的目的,从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科学理论和政策化作群众的自觉行动和伟大实践。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办实事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三
姬德君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许多基层单位兴起了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潮。年初,领导干部走乡串户,调查研究,制定一年办几件实事的计划;年底,检查兑现,总结一年办实事的工作。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件事、一件事地扎扎实实做下去。几年下来,基层的面貌就在“办实事”中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文明程度提高了。我国近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正是以广大基层单位“办实事”为基础的。办实事,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基本形式,也是基层领导工作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办实事也很难。这个“难”,不只是说办实事要耗费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大量心血和精力,有时还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是说有的基层干部不愿意办实事,群众要求他们办实事很难;有的基层干部不会办实事,要求他们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很难。只有把这后面两个“难”字搬掉,实事才能办起来,而且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越多。
办实事,是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现。邓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工作时,讲过一段感人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三个“不能够”,严格地划清了共产党人在“做官”与“做事”方面的思想界限,奠定了“办实事”的思想基础。这里所说的“不能够做官”,不是说不做领导工作,更不是说共产党人放弃权力,而是说不能只为做官而做官,不去做事。我们共产党人千辛万苦夺取政权并坚持党的领导,目的就是为了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没有这个领导权,就无法彻底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反,如果有了权力却不去为人民办好事、实事,那同旧官僚有何区别?人民要这样的干部何用?因此,必须从党的宗旨的高度,从权力性质的角度,去看待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觉性。
办实事,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领导规律和相关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些干部办好事、实事的热情很高,但有时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违背规律所致。这就要求,其一,把办实事的热情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现在,许多基层干部都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追求,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多上一些大项目,有一些大作为。这当然很好,但是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当地的发展需要,坚持量力而行。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论者,讲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凭“想当然”,而要充分考虑、全面分析相关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怎样创造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怎样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办什么事、怎么办。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违背规律、遭受惩罚。其二,把办实事的热情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结合起来。现实生活中,“好事没办好”大多是由决策失误造成的。有的干部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管自己懂不懂,群众赞成不赞成,自己认为行,就拍板定案,结果常常是把群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白白地扔进“大海”里,没有一点儿响声。这哪里是为群众办实事,分明是糟蹋老百姓的血汗!为此,基层干部必须彻底抛弃“拍脑袋”决策法,而代之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凡属重大决策,都要发动群众广泛讨论,注意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作出。
当前,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许多地方还很穷困。要彻底改变这种面貌,不能苦熬,只能苦干。尤其在基层,工作都是实打实的,更不能只说不干。所谓干、苦干,就是努力办实事。办实事,是群众的普遍呼声,是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迫切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