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篇的话
《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专栏第一个单元“学习篇”的六篇记者述评,已于昨天登完。这组述评,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许多同志来信、来电话给予热情鼓励。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从今天起,这个专栏开始刊登第二个单元——“实践篇”。“实践篇”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我国东部的转变。
我们把“东部的转变”作为“实践篇”,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其中一个最重大和深刻的变化是: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五年来,东部沿海各省市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展示他们的成就,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于全国各地无疑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决难点,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信心,迈向未来。
为此,本报编辑部在今年初夏就派出记者小分队,分赴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八省市和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珠海等地采访,写成了“东部的转变”九篇系列报道,作为向党的十五大献礼。在写法上,我们力求把展示新成就和介绍新经验结合起来,把反映面貌和探讨问题结合起来,写得有点深度,有点新意,有点特色。是否能够“达标”,有待读者评判。——编者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实践篇

  东部的转变之一
再造优势展雄姿
——东部沿海调整经济结构创生机
本报记者费伟伟龚永泉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这些多年列我国经济发展前十名的省市,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虎虎强势,经济增长势头稳中有进,均超过去年同期。
即使是相比之下发展速度并不太快的海南,也在稳健地前进。
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东部,以结构调整促发展,在“两个转变”中又先行一步,握住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结构调整意味着又一次大发展的机遇,要重识优势,再造优势,增创优势
福州,近几年每开水产会福建省主要领导都必到,每到必讲,讲“耕海牧渔”,讲“建设海洋大省”战略。福建把水产业列为跨世纪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到2010年,不仅要建成跨地区、跨行业、国际化的现代大渔业格局,还要建成以出口经济为导向,以水产、运输、滨海旅游、滨海矿业为重点的“蓝色”产业体系。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都在做蔚蓝色的海洋经济梦。山东率先于90年代初提出建设“海上山东”。不久,江苏、浙江、海南、广东等省也纷纷举起海洋发展战略大旗……
在这块蜿蜒着众多江湖大河、面对着太平洋滚滚波涛、向西连扯着物产丰饶的广阔腹地的弓形厚土上,仍然沉睡着至今未尽显现的伟力,它之所以未曾觉醒,只是由于我们对这块土地的识见还贫、目光尚浅。
重识优势,再造优势!近年来,沿海地区跳出自身,从区域经济、整个沿海地区乃至更高的角度给自己定位,从比较优势的新发现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京九刚通车,一场讨论随即在深圳展开:大京九给深圳带来什么?深圳人说,借助香港尽快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深圳向国际市场伸出的一只臂膀;通过京九,伸向广阔的内地市场,这是深圳的另一只臂膀。
邻近深圳的惠州,也抓紧兴建连接京九铁路的陈澳铁路,以建立京九另一条出海干线。惠州人称此举为“延伸京九铁路干线”……
与珠江三角洲的声音相呼应,上海提出要“长袖善舞”,“与长江共舞”。目前上海与沿江各省市形成各类经济联合协作项目2万余项,投资额逾10亿元,并计划将2000家国有企业沿长江经济带转移出去。
厦门的口号是:不仅要打好“台”球,打好“侨”牌,更要着眼地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中间的优势区位,以“闽东南经济区域”的“领头羊”的视点筹划厦门今后5年、15年的发展蓝图。
天津则雄心勃勃地以环渤海经济发展圈中“头把交椅”的角色为自己定位……
有人说,地中海是过去的海,大西洋是现在的海,太平洋是未来的海。面向浩瀚太平洋的东南沿海地区,正豪情万丈地敞开海纳百川的胸怀。
结构即实力,结构的开发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相结合,才能真正“调高、调新、调优、调大”
关注、研究中国经济走势的人们不会忽略,90年代初期,经济增势一向咄咄逼人的江苏突然沉寂了,第一次,江苏落到“邻居”山东后面。
短暂的沉寂是为了更坚实的起飞。从“八五”开始,江苏即悄悄做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篇大文章,将“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专门制定了工业结构调整实施规划。“八五”期间,江苏投入的技改资金高达1536亿元,是同期上海的两倍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5个百分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达20多万套,其中1/3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额达40%以上,比“七五”末上升13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中期,经过初步调整的江苏经济龙腾虎跃,再度领先。去年,江苏国民生产总值略输广东,居全国第二,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
如果说,江苏先行一步的调整是贵在主动的话,那么,上海从90年代开始的结构大调整,则贵在气魄和胆略。
上海素以工业门类齐全、合作配套方便、名牌众多自豪。然而进入80年代,上海人却痛切地发现:大上海不“大”了!生产第一台国产冰箱的“上菱”,渐渐被挤出行业第一方队;“金星”、“飞跃”、“凯歌”电视三雄,不若后起的“长虹”……痛定思痛,上海自诊病症:“小而全,大而软”。
疲兵十万,不敌精卒三千。上海毅然提出,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大调整。纺织,历来是上海支柱,盛时曾居江山半壁。然而,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奋斗目标的上海,不能同时容纳一个落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于是,1992年以来,上海55万纺织大军净减22万;销号老企业164户,占纺织企业总数1/3多;一举压锭64万,30万锭棉纺迁往新疆……
结构调整,无非做“破”和“立”两篇文章。关、停、并、转、迁、租、卖为“破”,何为“立”?如何“立”?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认为,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取决于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取决于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上海抓两点。其一,80年代中期起,果断把技术档次较高的轿车工业列为第一支柱产业,逐步培植起轿车、通信设备等6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支柱产业。去年,这6大新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过一半。其二,则是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
调整力度最大的上海纺织行业提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近两年,他们完成技改引进项目119项,完成重点技改358项,设备新度系数提高到近70%。在获得朝阳技术的改造之后,上海纺织工业坚强地挺立于产业结构变化的浪潮之中。去年全国22个省市纺织全行业亏损,上海继续保持盈利水平。
“调高、调新、调优、调大”,将开发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相结合,成为沿海地区抓结构调整、抓经济发展的共识。
毅然决定不再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广东,省长卢瑞华前不久又明确宣布,信息产业将是广东的主导产业,信息产品的制造业将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部分。
江苏提出,到2000年,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的份额要达到45%。上海目标更高,提出要达到50%,这意味着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的水平。
一场以科技进步为目标的新一轮创业潮,正在东部涌起。
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功能相结合,从而获取最佳资源配置,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选择
这是东部沿海城市一道新的经济风景线:工业正从市区悄然淡出。每天清晨,工人老大哥走出城,和他们的农民兄弟们一起并肩走进郊外的工厂。
这一新的风景线出现在青岛、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伴随着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大调整,东部城市经历着一次解放城市生产力的“凤凰涅槃”。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只有建设好现代化城市,才能抢占现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将调整工业结构与推进城市布局和功能调整和谐地结合到一起。
福州打算以福州为依托,市内工业逐步向开发区转移,加快马尾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发福建第五大岛——福清江阴岛,最终把福州建成一个临海港口城市。
古运河畔的常州正向北部的长江挺进,一个相当于老城区面积的新城区将临江而立。变动的不只是区位。常州人响亮地说,要抓住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机遇充分融入长江经济带……
城市意识的觉醒是全方位的。
当厦门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从厦门高崎机场冲天而起,舷窗下的鹭岛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海蔚蓝,岛碧绿,路笔直。近年来,厦门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而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面积扩大了5倍多,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1995年,建设部授予厦门“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员当湖海域治理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示范工程”,并向东南亚沿海国家推荐。
海南省副省长吴昌元在接受采访时说,海南的各种优势是基于资源与环境两大因素之上的,因此,要把海南的发展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海南决不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坚决不上低层次、高污染的项目。
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前不久贷款8亿元建“绿色工程”:在建设中的东外滩附近,建一个以草坪为主、万米人工湖为辅、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都市绿肺”。“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著名国际社会活动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浦东留下这样的评价。当然,这不仅指速度,还有比速度更重要的。
走过东部,就会发现那里正在生长着许多像浦东那样令人骄傲的城市。
走过东部,就会听说许多有关城市建设的梦。广州市市长林树森说得好:要敢于做梦,没有梦,也就没有进取精神;有了梦,再去圆梦,才能感受创业成功的喜悦。
在新月形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个个现代化的城市,将以更强健、伟岸的英姿,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附图片)
压题照片:浙江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雄姿。
新华社记者 蔡志培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体改委中宣部召开座谈会
畅谈五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新成就
本报北京8月13日讯经济日报记者杨国民、新华社记者李光茹、本报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体改委和中宣部今天在京召开“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座谈会”,国家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的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畅谈了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使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张皓若总结了5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突破。一是理论突破,随着改革实践深化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近年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上有新的进展,诸如在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投融资体制和要素市场建设、企业改革和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二是实践的突破,在企业改革、价格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宏观调控的体制新框架初步形成。三是改革方法上的突破,各项改革措施紧紧围绕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有效供给来进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经济转轨与体制转轨的关系。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吾乐说,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第一,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思路基本理清,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第二,改革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重点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从搞活每个企业转向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二是从减税让利转向制度创新;三是从主要抓企业改革转向与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四是从分别抓单项工作转向“三改一加强”、综合治理;五是从分散经营转向实施大公司战略。第三,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优化资本结构”城市试点、“抓大放小”、增资减债、企业集团试点等各项试点全面展开,改革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第四,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居于主导地位,涌现了一批优势企业。
财政部副部长刘积斌说,5年来国家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这次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以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并已发生积极效应。首先是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机制,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是修正了不合理的利益导向,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财政宏观调控和财税管理工作得到改善和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介炎说,1992年以来,金融改革开放成绩显著。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调控方式有较大改进;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稳步发展;金融监管力度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成效;金融对外开放呈现全新格局;金融服务取得了新的进步;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了在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波条件下的金融业稳健运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把5年农村改革的成就概括为“一稳定四突破”。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产品流通体制上有突破,一是90%以上的农产品放开经营,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60%以上;二是改革了粮棉流通体制;三是改革了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四是健全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突破,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承包、租赁、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也实现了突破。
国内贸易部总经济师丁俊发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九大成绩:绝大部分商品已进入市场自由流通,计划管理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品种从过去的1000多种下降到30多种;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全国90%至95%的商品价格放开;商品市场体系得到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了外向型流通;新的流通方式与流通业态蓬勃涌现,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公司加农户等新的流通方式不断涌现,零售商业从单一的百货店向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发展;国合流通企业改革取得进展;流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山东省副省长韩寓群、深圳市市长李子彬、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周太彤在发言中介绍了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的有益探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人伟以专家的眼光,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回顾与展望。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展,向世人昭示着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国经济成长的奇迹。这一奇迹之所以历史地发生,最为深刻的原因在于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创新。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柬埔寨高级代表团
指出柬内部问题应由柬人民自主解决
新华社北戴河八月十三日电(记者于海生)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这里会见了由代理国家元首谢辛亲王率领的来华觐见诺罗敦·西哈努克国王的柬埔寨高级代表团。
谢辛等柬埔寨客人通报了柬国内局势近况。谢辛说,柬埔寨各党派领导人此次集体来华向西哈努克国王汇报工作,国王昨天接见了代表团主要成员,这将有利于柬埔寨政局稳定及和平发展。谢辛重申,柬方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并祝愿柬中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李鹏表示,中国作为柬埔寨友好近邻,十分关注柬埔寨形势发展。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根据尊重国家独立、主权的原则,柬埔寨内部问题应由柬人民自主解决。
李鹏说,柬埔寨经过多年战乱,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柬埔寨自然条件良好,只要实行正确的政策,国家振兴指日可待。
李鹏说,中方认为,西哈努克国王受到柬埔寨人民的爱戴,在国外也享有崇高威望,尊重西哈努克国王的作用和影响,符合柬埔寨民族的利益。中方一贯主张柬埔寨和平进程应继续按照巴黎协定的原则和精神进行,柬埔寨王国宪法和政体框架应得到维护,全国大选应如期举行。
会见中,谢辛代表翁霍、洪森两位首相感谢中方为柬埔寨高级代表团此次来华觐见西哈努克国王提供便利。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吕聪敏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树新风

  珠海:文明之风满特区
本报记者崔士鑫
8月12日,中央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组刚到珠海,便得知珠海刚刚在广东全省大中城市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中喜摘桂冠,夺得金杯。
珠海从1991年以来,已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一连串的荣誉称号。
珠海给人的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城市的整洁和秀美。整个城市看不到一个燃煤的烟囱,纵横交错的道路平直宽阔,路两旁花木婆娑,处处可见城市管理者的匠心;在依山傍海处,白色为基调的现代建筑,风格各异,错落有致,掩映在随处可见的绿树和花草丛中,山光、水色、庭园、绿荫、花卉,巧妙呼应,时时能感受到现代文明在珠海的体现。
关于珠海的城市规划,市委书记梁广大曾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山景、海景是大自然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的恩赐,我们必须把这些山景、海景完完整整地留给广大人民,我们决不靠牺牲环境去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
特区初建时开的近10个石场,市里花了近2亿元搬迁费,全部从市区里迁走或停开,又花了8亿多元整治石场,恢复了植被;一家饲料厂一定要建在市区,市里按城市环境规划办事,让它从市区搬到了郊区;有230多个外资项目,其中不乏上亿元的项目,因会导致污染或外商不接受选址而被市政府否决……随着城市的发展,珠海不但没有日见污浊,反而环境日益整洁优美,空气依旧清新。
在珠海街头有“三景”:垃圾房、公厕、公共汽车候车亭。别墅式的垃圾房美观干净,房内垃圾日产日清。全市公厕统一格式建造和管理。而一处处有着古色古香的顶盖、洁白光滑的立柱的公交候车亭,更成为这座海滨城市的一道风景。
这“三景”是珠海市依法管理城市的一个缩影。他们先后制定了《珠海市公厕垃圾房分布规划》、《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切实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吹进文明之风。
香洲区的幸福街居委会位于老珠海中心地段,是以前被港澳人士称为“一条街道污水流,一间百货挤破头,一个警察看两头”的地方。相对于新珠海,房屋、道路等建设都比较落后。但记者在这里看到,整洁的垃圾房、干干净净的公厕,与城市其他地方毫无二致。在此住了41年的住户严作明告诉我们:“这里卫生、绿化都抓得很紧,保洁员除了清扫,还要向住户作宣传。其实不宣传,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也会变得自觉。”
珠海前不久发生过一件引人注目的事:珠海香洲南坑市场对面有一个个体摊贩,因为一棵树挡了他的门面,他找人把这棵树砍掉了。没想到,他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附近的市民纷纷站出来制止和举报这一不法行为,全市为此还展开了大讨论。他交了3万元罚款,并被罚种树10棵。这位个体老板后悔不迭,表示永远要记住:在珠海,一草一木都损坏不得。据了解,目前珠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4.15%,公路两旁绿化率达99.6%。
12日深夜2时30分,我们乘车经过珠海有名的滨海路上的金鼎花坛红绿灯处,发现在无人的道路上,一辆出租车规规矩矩地停在停车线外,静等绿灯亮时再过路口。珠海市交警支队的夏克军介绍,珠海市的驾驶人员不但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而且出租车司机主动为乘客服务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采访中,我们路遇一位从大连来的姑娘唐炜,她对珠海的环境和人的精神风貌连声称赞:“我来珠海两年多了,每次回珠海,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文明的特区,吸引了40多个国家的4000多家外资企业在此投资建厂,并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美丽的珠海,正展开两个文明的双翼,向新的目标奋飞。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西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本报南宁8月13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重新审核了涉及农民负担文件135份、收费项目257项,除中央和自治区已宣布取消或停止的收费项目外,再次取消了各地越权审批、非法自立的126个收费项目,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执行。据有收费标准和范围的75项匡算,今年可减轻农民负担5.74亿元,农民人均减少负担15.29元。
自治区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基层检查落实情况,各地普遍加强了对“减负”工作的领导,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减负”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一些县、乡设立了农民负担监督举报箱,推出“一户一证、一村一卡、一乡一册、一县一档”管理制度,使农民负担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下。
对“减负”工作,自治区党委强调“从上抓起”、堵住源头。在日前召开的全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还明确提出:今后各地搞的建设项目,要靠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绝不能把手伸向农民。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东基本完成晚稻插秧任务
据新华社广州8月13日电(记者梁钢华)已夺得早造粮食丰收的广东各地继续狠抓以抢季节为中心的晚造抢种工作,使全省今年“双夏”进度比去年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晚稻插秧任务。据统计,全省截至昨日已插下晚造秧苗2000万亩,占应插面积的95.1%,进度比去年同期快一成左右。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国际领先
据新华社长沙8月13日电(记者杨善清)近几年,国家高科技项目之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正朝着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方向发展,这充分显示我国杂交水稻在科研和生产上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近几年,我国每年推广种植杂交稻2.3亿亩左右,新增粮食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年粮食总产量。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行向邯钢提供转贷款
据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丁坚铭)中国银行近日在北京与国际银团和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国际银团贷款协议和转贷协议。根据这两个协议,国际银团将向我国提供2.3亿德国马克的银团贷款,由中行转贷给邯钢。贷款将用于邯钢从德国引进目前国际冶金行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


第1版(要闻)
专栏:

  成都再就业援助工程启动
本报成都8月13日电记者刘裕国报道:四川省成都市再就业援助工程8月12日正式启动。这项由成都市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业发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旨在为下岗青工提供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是对成都市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补充。


第1版(要闻)
专栏:

  近日,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公共场所、花坛绿地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情味的公益广告牌,以取代生硬的“违者罚款”。这样既提高了城市文明用语的程度,也增强了市民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这是花坛中竖起的新公益广告。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