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大进军——解放大西北》
——献给建军70周年
韦林玉
历史的呼唤,前进的动力。
彭德怀率领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伟大壮举,至今,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壮举留下的光辉却永远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闪光。历史巨片《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就是这一辉煌篇章的再现。
中央军委决定摄制影片《大进军——解放大西北》,这使我们有机会运用电影艺术造型手段,第一次全景式地透视了彭德怀元帅的光辉形象和彭德怀所指挥的第一野战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从中看到、悟到了彭德怀的品格、个性及他对历史的思考,对战争的思考,对胜利的思考,对压力、困难、尖锐复杂矛盾的态度。与此同时,透过《解放大西北》,也能使广大观众第一次较全面地目睹第一野战军的雄风和他们除旧立新的力度。《解放大西北》是革命军史艺术片,我们这次的创作选择、刻画重点、造型中心,就是紧紧抓住塑造彭德怀的形象,塑造第一野战军的群像,而战争场面、敌方的铺垫、时空的运用,甚至地域的色彩,全都为塑造人物服务。
我们摄制组在两年的时间里,沿着一野西征的足迹拍摄,这使我们体会到一野征程之艰、之苦。历史告诉我们:当年一野兵员较少,装备也较差,可面对的敌人却是兵将最多、装备精良的部队。他们一是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一是长期盘踞在西北的地方势力马步芳和马鸿逵部,再加上地域辽阔(320万平方公里),大戈壁、大沙漠、大雪山……他们不仅面对强大、顽固、凶残的敌人,而且还要面对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每前进一步的胜利,都要付出英雄们年轻的生命。傅全有总参谋长说:“影片中所反映的激烈战斗和艰苦牺牲并不过分,实际上比这还壮烈、艰苦……”战士们艰苦奋战,英勇无畏,忘我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摄制组全体同志深怀对一野烈士们的追念,对英雄们的敬意,摄制出一部无愧于解放者的形象和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献给全军和全国观众。在经济腾飞的今天,让过去的光辉历史给我们力量,以使我们努力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为影片《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导演)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边关大漠入戏来
——记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
孙凯蔡晖
1997年7月,一出名为《兵妹子》的话剧在兰州与观众见面后,广受好评。这出戏是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根据被誉为“好兵妹”的陕西省吴旗县16岁的中学生宋彩玲的事迹排出来的。紧紧围绕军营、围绕兰州战区的边关大漠来写戏、演戏,一直是战斗话剧团的主要宗旨。
战斗话剧团自1946年9月1日在延安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了。作为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剧团,他们一直坚持把为兵服务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经常深入基层、边防哨卡,每年都超额完成总政规定为基层演出50场的任务。他们坚决贯彻军委江泽民主席“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结合剧团实际,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加强团队建设,排练、创作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艺术作品。天山哨卡、千里大漠,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战斗话剧团政委谭小健、团长吴熙源说:西北是一个比较艰苦的地方,部队干部战士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一点,我们有责任为他们送去欢声笑语。全团71名同志牢记为兵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用他们的热情和赤诚谱写着奉献的乐章。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995年9月,对于宁夏青铜峡地区老百姓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10天里,战斗话剧团为演习部队和当地党政机关及群众演出15场,观众达3万余人次。总参军训部一位负责人说:这台节目品位高,兵味浓,演出精彩,在北京也很少看到这样的演出。
1996年8月,剧团来到了地处沙漠的某坦克师,行程700公里,演出7个专场。当演出结束准备踏上归程的时候,他们了解到距师部40多公里的高炮营长年看不到节目,于是,已经装车的道具和音响设备又被搬了下来。他们顶着烈日专程去为那里的官兵演出了两个多小时。露天舞台,戈壁的太阳射到人皮肤上像是要揭去一层皮。但演职人员丝毫没有应付,而是更加认真地说每一句台词、做每一个动作,将最佳的舞台和艺术效果展示给官兵。给这里的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当记者同这里的官兵说起话剧团时,官兵们仍是赞不绝口。
1995年12月24日晚,剧团为兰州军区党委扩大会与会代表演出了大型话剧《天神》。演出结束后,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司令员傅秉耀、兰州军区副政委徐寿增说:你们的演出非常好,戏中演的神仙湾这个地方比西藏还要高,是全军最高的哨卡。江主席提出要搞四个教育,这出戏把四个教育的内容全部贯穿起来了,把四种精神都体现出来了。
剧团新班子为带好这支队伍费尽了心血。针对文艺团体接触社会面广、思想活跃、容易受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等情况,结合团队思想实际,他们开展了“台上演英雄,台下学英雄”活动。剧团还请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讲述建团创业史,使大家进一步树立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思想,扎根西北,安心军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业务建设上剧团始终围绕出精品这个目标,加强业务人员培养,健全和完善业务训练和考核制度,组织创作人员深入部队生活,派专业人员出去观摩,对有突出贡献的创作人员进行奖励。注重培养人才,敢于起用年轻演员。在《兵妹子》等大戏上马时,有人建议为保险起见,从外面请名演员,而团党委却集体拍板,起用本团的年轻演员。团长吴熙源为了抓一个好剧本,大年初四赶到陕西一个偏僻村庄拜访作者。
有耕耘就有收获。近年来,战斗话剧团不仅深受基层官兵好评,在全国、全军一些专业评比中也连连获奖。大型话剧《昆仑雪》在全军戏剧作品评比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唯一的剧目奖二等奖;舞美设计师燕飞的油画《黄土地》先后获得全国第二届油画展艺术金奖、1996年全军美术新作品三等奖;办公室主任王久辛的长诗《狂雪》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1996年全军诗歌新作品二等奖;团长吴熙源199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话剧“演员金狮奖”。
(附图片)
话剧《昆仑雪》剧照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2)

  记录下神圣的72小时
——香港回归电视报道精彩片断回眸
主持人桑艳:
香港,在走过了150多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央电视台《香港回归电视报道》也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为中国的电视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500多名电视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亿万观众记录下了祖国统一、民族昌盛的神圣时刻。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就是要站在历史和理性的高度,回顾72小时回归报道中一个个精彩的片断,了解电视工作者艰辛的劳作,为中央电视台今后的工作,为中国电视事业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再创辉煌。
刘宜勤(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这次《香港回归电视报道》取得了圆满成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为这次报道提供了雄厚而先进的设备和过硬的技术保障。这次提供的设备,除了常规的摄像机、录像机、演播室设备、转播车以外,我们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电视台还很少使用的、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些设备,如微型新闻采集车,卫星移动地面站,以及先进的转播设备等。我们还采用了数字技术、压缩技术、追踪技术,包括航天技术。中央电视台的设备和技术不但保证了这次香港回归报道的成功,而且也为节目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充分的手段,这为我们今后充分运用频率资源、信息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香港回归报道收视有三个高峰,6月30日上午10时,驻港部队进驻情况,这是第一个收视高峰;第二个收视高峰是下午16时30分香港总督撤离港督府;第三个高峰是7月1日零时左右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及特区政府成立大会。收看政权交接仪式以后,我们的观众仍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夜里还有人打来电话,这说明香港回归报道是自始至终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的。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
在回归报道中,观众比较难忘的是长达64分钟的部队入港的一组镜头,其中管理线又是我们报道的重中之重。当时,部队出深圳的关口以后,要走几千米的距离,才到香港落马州的关口。我们了解到,落马州大桥有一条线叫做关联线,以深圳河中间线划分的。这条线一边是深圳,一边是香港,当时我们觉得车通过关联线的时刻才是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后来经过联系,就选择管理线进行了充分报道。
吴方(中央电视台记者):
在香港回归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场面就是政权交接仪式。我们的直播队伍提前10天到香港,香港电视台在一个月前已经进入现场,直播的前两天我们才被允许进入会展中心的直播现场,在此之前我们完全是纸上谈兵。但由于我们把握住了时机,大家齐心协力的工作,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次的直播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分量比较重。米字旗的降落和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第二个特点,这场仪式在短短的30分钟里是节奏最快,变化最多的,这我们在国内没有碰到过。我们在现场安排了11个机位,是最多的一次。我们用的机器是最先进的机器,好多参加直播的老记者,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机器。另外就是用非常认真、非常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
程晓鸿(中央电视台编导):
专题片《董建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准备这次采访,我们反复研究了董建华的资料。他出身的家庭,他自己的成长,他的波折,拍个电影,写电视剧,写传记都是够说的,我们在短短20分钟里到底说什么?什么问题是香港人最关心的,也是我们内地人最关心的?最后我们把握住了片子的大气、有人情味等特点,拍成了现在的这部专题片。董建华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时,聊一些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小情。他谈到他父亲曾经教导他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忍耐,要坚强,应该经受得住挫折,这给观众这样一个信息,香港有这样一个行政长官,大家放心。
张同新(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如果在世界范围内作民意调查,我相信愿意观看交接仪式场面的人,会是最多的。因为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的斗争结晶。成功的现场直播,就是要抓住关键场面,拍摄并广播出去。如会场气氛,双方仪仗队的阵容,庄严的降旗、升旗仪式,查尔斯王子、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及神态,退场时中英双方领导人的友好表态等等,这些情节都能表现出来,就是圆满成功。我认为这场直播,想的很全面,重要的细节都没漏掉。如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时,立即飘扬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旗杆上有一个吹风孔,这在画面上看得十分清楚。人们在观看这一动人的历史场面时,心中都会想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记者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专门播放了卓琳同志的特写镜头。
张海潮(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企业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整体形象设计,比如说很多企业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产、自己的宣传以及一些形象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我们香港72小时报道,实际上就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整体形象设计。
这主要是频道的整体性和形象比较突出,大家一看就知道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观众。我们不断地播出各种各样服务的板块,比如说节目预告、小知识等,都是告诉观众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将为你服务的内容。
这是电视发展的一种趋势,它逐渐将单体节目的概念变为整个频道的概念,把个体变成集体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服务系统。这不是靠感觉、卖力气就能做得好的。我们香港报道,从开始的宣传片到中间乃至后来各种各样的宣传内容,后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策划班子,都有一批专家,来设计频道的整体形象,任何电视台要想跟上时代,真正成为现代媒体,就必须走这条路。
王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博士):
我国在新闻报道上,完全采用边采、边播的现场直播方式,时间还不长,仅限于重大事件报道,而且多是在充分准备和预排条件下进行的,经验明显不足。这次是在报道方式上与世界传媒接轨,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演练。从传播学意义上说,实现了信息生成(事件发生)、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这为今后在日常新闻传播中,尤其是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逐步改变传统的电视报道模式,更充分地发挥电视的媒介优势,显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SNG等同步采送系统的更广泛的运用,将掀开电视报道新的一页。
胡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历史一向被认为是史家之笔叙述的。但任何“史观”、“史评”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史实的基础之上。从“太史公”如椽之笔到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史料观念也产生了从文字到影像图像,从影像图像到电子和微电子图像的飞跃。电视实况直播为中国历史的记录手段开辟了崭新的一页。事实上,现代历史的图像记录手段,通过电子媒体的传播手段,对于启迪后人,总结经验教训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已为当代观众所认识。在这个意义上,香港回归的直播,留下的不光是现实价值,还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桑艳:
在中国电视事业40年的发展道路上,72小时非常短暂,但它却把一段辉煌的历史铭刻在了亿万观众心中,铭刻在漫漫历史的深处。72小时香港回归报道是为中国电视事业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献出的一份厚礼。当我们在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道路上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时,那辉煌的72小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永远不会逝去的。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济公游记》拍成
由北京本昌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有线电视台联合录制的20集电视连续剧《济公游记》日前已摄制完成。该剧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歌颂真善美为主题,寓庄于谐,妙趣横生。
《济公游记》编剧梓云、江上鸿、本昌工作室等,导演、主演游本昌。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安居》观摩座谈会举行
日前,广电部电影局、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在京联合召开了珠影新片《安居》观摩座谈会。
《安居》是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落实长沙会议精神,实施中央提出电影精品“九五五○”工程,经过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的重点影片,也是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
《安居》是部贴近现实的作品,讲述的是现代都市中普通人生活的故事:独居祖屋的老人阿喜婆脾气古怪,接连气跑了两个钟点工。儿子、儿媳为了生意疲于奔命,无暇照顾母亲,心有苦衷。第三个钟点工珊妹走进了阿喜婆的生活,她们从隔膜到互相沟通并建立了真正的感情。后来阿喜婆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给了珊妹,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回乡开一家小餐馆,阿喜婆自己却坦然去了养老院。影片通过描写当代人的生活,反映了我国当前转型期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失衡和重新找到平衡的过程。本片还从人们当今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问题中引发出许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思考。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影片主题深刻,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特色,人物性格鲜明,演员表演非常生活化,相当成功。
《安居》是珠影著名导演胡炳榴继电影《商界》后推出的最新力作。影片中的女主角阿喜婆由广东省话剧院的资深演员潘予饰演。钟点工珊妹由北京电影学院九三级表演系学生白雪云饰演。饰演阿喜婆儿子、儿媳的分别是峨眉电影制片厂优秀青年演员孙敏和广州市话剧团演员王虹。(附图片)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用心灵感受生活用镜头表现生活
——《荧屏连着我和你》发展之路
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栏目,循着“联系群众,贴近生活,以文艺手段为大众服务”的目标,7年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该栏目定位于表现社会生活,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些“原汁原味”的节目。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市井百姓,无论是劳动模范还是学龄前儿童,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纷纷走上荧屏,充当镜头前的主角,充分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相互进行情感的交流。这使电视机前的观众结识了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群,倾听了凝结着岁月沧桑的感悟,洞悉了闪开门户的内心世界,获得了令人欣慰的共同情感体验,在审美的愉悦中走进自己的精神家园,折射出社会生活无比丰厚的内涵。
《荧屏连着我和你》在形式上是一个谈话节目。节目编导在创作中寓主观于客观之中,寓创作于选择之中,寓情感于沟通、理解与宽容之中,对嘉宾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属人群的总体特征进行提炼、概括、归纳、升华,进行了典型化处理,它没有“为谈话而谈话”的痕迹。
《荧屏连着我和你》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主持人身上。主持人既是整个节目的参与者,又是在节目的进展中把握流程与方向的人。主持人对节目的把握既需要潜心于生活,熟悉和了解相关人群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语言,又需要运用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来提问和应答。该栏目的主持人对节目的把握和引导亲切自然,情感引导和理性引导交叉运用,相得益彰,尤以情感的引导见长。日前,首都文艺界专家学者及电视观众聚集一堂,对该栏目的探索与实践,风格与创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编排技巧、提问方式、语言画面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影生产形势喜人
火热的季节,火热的情。在长沙电影工作会议一年后的今天,抓精品、抓创作成为电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广电部和电影局的大力支持下,北影厂领导班子不畏酷暑,抓剧本,抓创作,调动广大创作人员积极性,想尽办法筹措资金,目前已经完成和投产十余部影片。
由夏钢导演的取材于旅美著名钢琴家孔祥东的老师范大雷先生真实事迹的《生命如歌》;由陈国星执导的与天津电影制片厂合拍的《黑眼睛》;剧作家万方编剧,陶虹、蒋恺主演,王星军导演的《丝绸路》;刘国权导演,程前、沈殿霞、吴咏薇、王馥荔主演的爱情喜剧故事片《爱在香港》,均已摄制完成。
将要开机拍摄的有,由滕文骥导演的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事迹为素材的音乐故事片《阳光组曲》(暂名);李少红导演、赵丽蓉主演的喜剧故事片《家有保姆》;与紫禁城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由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喜剧故事片《比火还热的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有望年底完成;由王冀邢导演的《通往梦境的旅程》是一部反映科技战线一批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及他们生活、爱情的故事,也正在筹备中;由张建亚导演的《快乐天使》,是一部儿童喜剧故事片,不久将开机;还有《好人合算》以及与香港影艺有限公司合拍的故事片《一代宗师》等也在积极酝酿筹备中。这批新片完成时北影会出现可喜的局面。 (小妍)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九七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佳作迭出
《大敦煌》展示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今年3月,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演出的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拉开了1997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的序幕,朝鲜血海歌剧团来华演出的大型歌舞剧《凤仙花》又为歌剧舞剧年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日前,由日本花柳千代舞蹈研究所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创作的舞剧《大敦煌》又将与京城观众见面。
《大敦煌》以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敦煌为背景,通过对鸣沙山、月牙泉的优美风光和莫高窟内高超艺术造型——壁画、雕塑形象化的再现,展示了人类对祥和、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尚正义、反对暴力的精神。中日艺术家联袂演出,亦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献上一份礼物。
主演者花柳千代是日本著名舞蹈家,先后获得“紫绥宝章”、“四等宝冠勋章”等日本政府授予文艺界的最高荣誉奖章。多年来她积极致力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她对敦煌感情尤深,曾多次赴敦煌考察,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研究员”称号。舞剧《大敦煌》将为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再绘一道耀眼的彩虹。
此次活动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北京京华文化娱乐公司协办。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韩国国立艺术团来华巡演
中韩建交5周年之际,韩国国立艺术团日前在上海的演出拉开了其在中国巡演的序幕。此次演出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承办。
创立于1962年的国立艺术团,是代表韩国的专业舞蹈团体,它为复兴韩国传统舞蹈做出了贡献。目前,该团有60多名一流艺术家。
艺术团在30年的历程中,出访过世界29个地区和60多个国家,献上了500多台优秀节目,为向世界介绍韩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精华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团曾参加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纪念演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演出等世界范围的大型文艺活动。这些传统民俗舞蹈的再创作曾在海内外获得了好评,促进了韩国与世界的友好交流和相互理解。
该团的代表作品是《春香传》、《元晓大师》、《退潮》、《年轻的肖像》、《羌羌水月来》、《神》等。
继1993年来华参加中韩建交一周年纪念演出之后,韩国国立艺术团此次是第二次来华演出,这一次除在上海演出外,还将在北京、长春演出,节目包括:《黎明之光》、《羌羌水月来》、《跳神》、《鼓大合奏》、《巫女图》等。其中《巫女图》是由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韩国作家金东里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韩国最负盛名的编舞者鞠守镐的新作。(燕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北京军区后勤驻石某分部坚持文艺为兵服务的方针,努力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官兵爱军习武、献身国防。最近,他们以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为原型,精心创作编排了一台反映官兵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的文艺晚会,向“八一”建军节献了一份厚礼。图为快板《欢乐的军营》剧照。张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