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在侨乡厦门集美,活跃着一支支由集美大学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大学生社区服务队”。这是暑假到来,集大水产学院社区服务队队员在为残疾老人放风筝,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王文津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1+1>2”的探索
——“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纪实
本报记者唐维红
编者按:“振兴行动”是共青团中央为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通过动员一大批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各类青年人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亏困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造,帮助其摆脱困境,走向振兴的一项群众性活动。近两年来,全国已有3000多名青年厂长、经理自觉投身于“振兴行动”,帮助320多家亏困中小企业扭亏为盈,帮助近700家亏困中小企业减亏或止亏,新吸纳劳动就业6.8万多人,探索出一条共青团组织服务经济建设的新途径。
1995年11月,当600多名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向全国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发出参与“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倡议的时候,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项活动会在企业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会在短短的两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优势企业与亏困企业:共同发展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欧亚集团总经理曹和平是当时600个签名倡议者之一。会议刚一结束他就赶回长春着手对橡胶八厂的收购和改造。他当时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长春橡胶八厂这个有60年历史,生产过名鞋“双球”和“进步”的老企业,已累计亏损3592万元,拖欠银行贷款5000余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64.3%。
曹和平毅然接过了破产后的橡胶八厂,并把突破口选在股份制改造上。长春欧亚橡胶股份公司成立了,筹集资金700多万元,回笼资金300多万元。其实,老八厂面积大,厂址也好。改制前,却没有谁重视过它的价值。改制一下子就使这些萎缩、潜亏的资产运转起来。迅速集聚的两笔资金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复产所需的资金投入,枯死的八厂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中青企协理事、江苏三毛集团董事长周建平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近年来,三毛集团通过兼并、联营、租赁等方式先后救活了六家亏困的小型企业和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数千万元,新安置就业人员3000多人。三毛自身也得以超常规发展。三毛现有的4万枚精纺纱锭的生产能力中,有34000枚来自被帮扶的企业。若三毛自己增加这34000枚精纺纱锭的生产能力,靠现在所投入的1000多万元远远不够,至少需要投入1.5亿元的资金,而且还需要几年的建设期。
1+1>2,并不是一道写错了的算式,它是对“振兴行动”中优劣企业互惠共生、双向受益的生动写照。这也正是“振兴行动”没有行政性拉郎配,没有乱点鸳鸯谱,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真正原动力所在。
“三扶一”——帮则活,扶则壮
而今,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帮扶搞活亏困企业,已经是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中的寻常风景;而且不乏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共生”不成,反被劣势企业拖垮、拖死的先例。那么,“振兴行动”的企业结对,帮扶重组,是怎样做到帮则活,扶则壮,这种“共生”的高成功率奥秘何在?
“振兴行动”有一个独特的帮扶方式——“三扶一”,即一个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其所领导的企业、一个政府经济部门青年干部、一个经济理论界专家学者联手扶持一家亏困中小企业。在曹和平收购橡胶八厂的过程中,就由团组织协调,成立了由团省委、团市委、市商委、市经贸委、市体改委、市化工局、企业有关负责人及青年经济专家组成的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在这个汇聚了“官、产、学”三方面人员的班子中,职责各有分工。通过“官”解决政府的指导、协调问题以及一些政策问题,通过“学”解决帮扶的科学性问题,通过“产”解决亏困企业的必要物资技术条件以及企业管理、市场信息、产品开发等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共青团、青企协的联结和组织作用,参与“振兴行动”的“官、产、学”三方,特别是青年厂长、经理及其所领导的优势企业,与对接的亏困企业,存在着突出的对应性优势,他们所拥有的管理、技术、信息、品牌、市场等无形资产,一经引入,立即成为亏困企业扭亏为盈的活力因子。
经济学家唐丰义在谈到“振兴行动”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企业改革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了“企业再造”。而“振兴行动”正是组织动员了青年厂长、经理、青年专家学者、青年经济管理干部等人力资源中最富有活力的特殊群体,对亏困企业实施再造工程。
授之以渔远胜于授之以鱼,这正是“振兴行动”的内核。
一所没有院墙的大学
亏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短缺现象”,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好产品,而在这“短缺现象”的背后,最缺的是厂长。一个好厂长可能救活一家或数家亏困企业,而一群优秀的企业家则可能带动一片区域乃至整个行业经济的腾飞。
在湖北黄石,以美尔雅集团总经理李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踊跃投入“振兴行动”,先后帮助21家亏困中小企业走向振兴,盘活有效存量资产2亿多,新接纳就业、再就业职工6000多人。黄石市长任世茂自豪地说:“振兴行动”中青年企业家们的成功作为有力带动了黄石市企业集团化、经营集约化的步伐和品牌效应的扩散。
在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振兴行动人才库”中,像他们这样优秀的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胜枚举。共青团、青企协正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组织行为和中介作用,使这一大批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登上了“振兴行动”的大舞台。而这个大舞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而且给企业管理者本人提供了不断学习、锻炼、成长的绝好机会。不少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深有感触地说:参加“振兴行动”的经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振兴行动”是一个企业家“孵化器”,是一所没有院墙的企业家大学。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团中央确定,今年要组织1000个亏困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帮扶的优势企业挂职学习,还将举办1000家亏困中小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此举可谓治本之策。
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广阔舞台
说来也许你不相信,不少地方的团组织、青企协都有一本当地中小企业的家底清单。在确定帮扶之前,先是周密地调研,然后在双方自愿“联姻”的前提下,争取政府、银行、工商等多方面的共同协助,确保帮扶的顺利进行。
共青团作为一个群众组织,相对政府而言,一无钱二无权。但是,她却拥有这样的“职权”,即可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这就是共青团独特优势所在。正是有了这种独特优势,从而发挥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受益是双向的。在“振兴行动”实践中,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素质全面的团干部们成长起来了。
“振兴行动”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共青团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青年中大力开展‘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注意发挥共青团的人才优势,继续为一些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或生产技术革新能手帮助困难企业牵线搭桥,创造条件,促进这些企业尽快扭亏为盈,走出困境。”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指出:“团中央开展‘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不要说振兴1000家,就是振兴100家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希望团中央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做出成效来。”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追随父亲的足迹
——访孔繁森的女儿孔玲
冉彪
孔玲,第一次认识你,那是你作为学生代表在西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的大会上发言。那时,你看上去有些憔悴,因为你还沉浸在父亲孔繁森因公殉职的巨大悲恸中。今天见到你,你比过去成熟多了,也变得开朗、健谈。谈话中,笑意写在脸上。
就要大学毕业了,你原本想不再读研究生。你父亲牺牲后,全国宣传他的英雄事迹,你感到继承父亲的遗志,应从自己做起,学习更多的知识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于是,你改变了过去一度想早点找个工作平平凡凡过日子的想法。
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不再犹豫的你,毅然报考了人民大学的研究生。今年5月,你从山城重庆飞到首都北京,去见你的导师,笔试面试复试,你过关斩将,一路顺风,你成功了。你当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父亲说:“女儿没有辜负您的希望!要是您不走,看到女儿的今天,您该有多么高兴啊!”
谈到这里,又把你的思绪拉回到了1993年。你说:“1993年,我参加高考。那阵子,我是多么希望爸爸能多陪我一下,多安慰我一下,好让我从紧张的高考气氛中解脱一下。但父亲没有。他还在千里之外的西藏阿里呕心沥血地工作着。考试时,同学们的家长都亲自来送孩子上考场。当考卷发下来之后,我还傻乎乎地问监考老师:老师,我爸来了没有?可是爸爸终于没来,依然只是工作,工作,工作……考试完了后,我便在心里问爸爸:爸爸,女儿的事您真的一点都不关心?让我一个人独自面对高考,你真放心得下?”
现在,你理解父亲的严于律己、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及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为此,你更加崇敬你的父亲,因为父亲以自己崇高的人格为全党树立了榜样!
大学四年,你一直是一名勤奋上进、品学兼优的学生。你说,父亲在你考上大学后曾“约法三章”:不许谈恋爱,不许跳舞,不许到处吃喝玩乐。四年来,你严格遵循父亲的“约法三章”,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入校后就担任班团支部书记,连续四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还两次获得校级征文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两次获得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不但拿到了六级大学英语证书,而且还在中央、省、市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50余篇……1994年11月,你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你又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
你父亲成为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你也因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人物,你对此可有压力?你说,你的压力来自众多的眼睛盯着你,对你的要求更高了。而你唯恐自己做得不好,有愧于父亲,有愧于社会,有愧于所有关心你的朋友!
你的同学们都说,你很像你父亲,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不仅是样子像,而且言行也像。可你总是说,那可差得太远了。你的同学付景告诉我:你很节约,生活中很少见你乱花一分钱。肖竞同学说,你给来自四川农村的张小锋同学很大帮助,他的母亲还给学校写来了感谢信。你最要好的同学龚晓明讲起了你如何帮助同宿舍的同学洗衣服、叠被子、打饭,还为生病的同学到医院去拿药……你说,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帮助,自己有了困难,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你说,学校为你免了学杂费,帮你谢绝了不必要的社会活动,为的是让你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保证学业的完成。你说,要毕业了,真舍不得离开大家,离开母校,因为老师和同学给自己的爱太多太多……
听说预备党员转正时,你哭了,发自内心的感激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你又想起了1994年4月,当你用电话把进学校党校学习的消息告诉战斗在雪域高原的父亲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你说:“玲儿啊,你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计得失,勇于奉献。”
你信奉这么一句话:“生活的艰辛只能使强者更强。”经历了父亲去世这场不幸后,你变得更加自信而刚强。你说:“今后,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向父亲学习,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不计得失,勇于奉献,时时为人民,事事为人民!”(附图片)
照片说明:孔玲(中)与同学在一起。冉彪摄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由史大夫发红包想到的
章雯
前不久去沈阳采访,听到这样一件新鲜事:辽宁东方红斑狼疮研究所所长史宝印利用周末召集家人开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会。他对分别在部队和地方医院工作的儿子、儿媳和女儿宣布了一条新的家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接受患者的红包。只要在医院拒收红包,他就会发给子女红包以示奖励。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史宝印大夫是一位德医双馨的老中医。他研制的获国家专利治疗红斑狼疮的特效药“狼疮散”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的高尚医德更是给前来求医的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大夫常说:“当老师的看到学生成才就高兴,我们当医生的看到病人痊愈就心满意足了。”他希望子女不仅能继承他的医术,更能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优良家风传下去。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好坏,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史大夫的家庭会使我想到了正在开展的百城市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7月中旬以来,北京、天津等全国100座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在当地团组织的带领下,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开展了每周奉献两小时志愿服务活动;上万个“青年文明号”集体则利用双休日深入社区,把优质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以职业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促进良好社会公德的弘扬。这一系列活动对于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更加扎实深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熏陶、教育更为重要。有些青少年上街擦护栏、清垃圾,在家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马路上可以扶老携幼,对父母却常常呼来使去……其实,如何在家庭中讲文明、树新风也是百城市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题中应有之意。我们衷心祝愿“讲文明、树新风”这项大家参与、大家受益的活动能够长期、扎实地开展下去。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株洲车辆厂“青年人才工程”撑起企业大厦
本报讯“人才旺,企业兴”。铁道部株洲车辆厂将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作为开拓市场的一颗“重磅炸弹”,并由此而尝到甜头。“八五”至今,工厂连年盈利。在这个厂里,青年中层干部占总数的25%以上,青年班组长占总数的72%,青年党员占同期发展总数的44%,“青年人才工程”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储备了无穷后劲。
该厂是一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我国铁路货车主要生产厂家,7000余职工中有近六成的35岁以下青年。如何培养造就这支举足轻重、关系未来的生力军,成为工厂领导极为关注的大事。厂团委“实施青年人才工程,推行‘三优’育才”的举措将这支生力军推上了快速成长的轨道。强素质荐优上岗,讲政治推优入党,纳贤才择优重用。青年职工思想上、作风上、业务上的快速成长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储备了一大批会管理、善经营、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谢建文)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团甘肃省委服务万村行动扎实有效
本报讯甘肃团省委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参与共青团服务万村行动,收到明显效果,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甘肃现有贫困人口375万人。甘肃省委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是共青团组织的光荣传统。作为全团开展的服务万村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团省委去年及时提出了“共青团百村十万人脱贫行动”,即:团省委直接抓10个贫困村,每个团地委直接抓两个贫困村,每个团县委直接抓一个贫困村,两三年内,经省地县三级团组织共同努力,使100个贫困村的10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去年9月,团省委抽出8名干部职工到秦安县最贫困的村——何李村驻村抓点,和这个贫困村农民吃住在一起,先后帮助村党支部组织农民修通了10公里农路,组织农民推广地膜种植技术,使该村地膜小麦由1995年全村3亩,增加到305亩;筹集资金近万元,帮助该村修建50立方米的水窖10眼,购置滴灌设备一台,使50亩旱地变成灌溉水地;请省农科院技术人员驻村10多天,帮助建起了全村第一个日光节能温室,帮助村上年轻人学会了蘑菇种植技术;协调甘肃农业大学为村上免费培养了一名养鸡能手,带动全村养鸡;从长庆石油局协调1万多元钱的柴油,联系推土机为村上平整梯田,加上发动群众修建的梯田,使全村去年新增梯田200多亩,该村今年就有望彻底脱贫。今年春开始,团省委又抽出6人在秦安县阳湾、小户两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全省各地县团组织也都确定了自己的扶贫村。(刘维忠)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申树才
瑶山助学好青年
唐长军黎实
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个体户申树才无私支助11位失学儿童的动人事迹,在江华瑶山腹地广为传颂。
现年31岁的申树才,自幼家贫,仅仅上完小学便辍学,过早地担起了家庭沉重的担子。他坚持自学摩托车修理知识,终于掌握一手过硬的修车技术,在码市街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由于他技术过硬,收费合理,很快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几年过去,他成了本地颇有资产的个体老板。
富裕了的申树才,并没有因为物质上的丰富而放弃了精神上的追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因为自己的知识贫乏而苦恼不已。每当学校放学,学生经过他的店门口时,他望着那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学生,便想到那些由于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心想:我应该帮助他们圆了求学梦。1996年上半年,申树才通过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打听到了11位失学儿童的基本情况后,郑重表示:从1996年下学期起,他将承担这11位失学儿童的全部学费,直至其毕业。1996年8月底,第一笔资助款2000余元从申树才手中寄到了广东省连州市清水镇、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湖南省江华县的大圩镇、白芒营镇等地的11位失学儿童手中。
1997年3月的一天。湖南省江华县码市镇中心小学的两位老师到申树才的修理店修摩托车,闲谈中聊起了码市镇辇江村有一名姓盘的小学生因家里实在拿不出钱,这个学期没来报到,他们正准备去做劝学工作。申树才听后,当即掏出200元钱,说:“她的学费包在我身上了,你们去通知她来上学就行了!”三天后,这名失学学生又高高兴兴地坐在了教室里。
在采访中,申树才告诉笔者:“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失学的儿童能够上学。通过我的想法和行动,去带动更多的热心人,也来献出一点点爱心,帮助他们完成求学的梦想!”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粉丝大王”
——记河北省卢龙县优秀青年标兵张文奇
沈立志达鹏
在素有“薯乡”之称的河北省卢龙县,有一位年轻的“粉丝大王”张文奇,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成功地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秦皇岛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粉丝、汤粉、精制淀粉等产品,远销韩、日、美等国。经张文奇亲手研制开发的“薯宝”牌粉丝,在第三届中国科技新产品名优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地处冀东平原的卢龙县,村村户户都有种植甘薯的习惯,全县甘薯种植面积3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全县农民每年收获干薯达6亿多公斤,淀粉1亿多公斤。但是,由于农民单家独户无力参与市场大流通,县内粉制品加工企业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等客观原因,销售难成为围绕农民心头的一件大事。从小吃红薯长大的张文奇深知农民兄弟的苦衷,他决心创办一个粉丝厂,让当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在张文奇精心策划下,1991年,卢龙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当时年仅30岁的张文奇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企业办红火,为乡亲们分担一些困难。为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卖淀粉难,张文奇做出两个决定:所需淀粉一律从农民家中收购,不论价格高低;变以前在公司坐等收购为主动到农民家收购。仅此一项,每年的费用就高达数万元。张文奇的做法受到广大农民的拍手称赞,他们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赶着毛驴车去卖淀粉,挨冻受饿。现在好了,天然食品公司的车一来,只要质量好,准能卖上好价钱。”几年来,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在本县收购淀粉达1亿多公斤,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助了一臂之力。
作为一名创业者和优秀经理,张文奇深深懂得: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科技创名牌。为此,公司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张文奇任组长,对制粉主要设备和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公司从国外引进了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化验设备,对原材料色泽、粘度、水分含量等项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1993年,张文奇和攻关小组人员一起,研制成功属国内首创的淀粉风选机和冲水机等设备,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而且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为解决因遇阴、雨、雪、风天气,粉丝不能正常晾晒而造成变质问题,1994年,张文奇又决定研制粉条烘干机,经过两个多月刻苦攻关,一次性试机成功。现在,该公司生产的粉制品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并获得河北省商检局颁发的出口商品质量免检证书。
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大,张文奇决定拓展国际市场。为此,他三赴韩国,建起全县第一个企业驻外办事处,将本公司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张文奇带领全公司员工共同努力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省、市两级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张文奇本人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两次被评为秦皇岛市工业产品出口创汇先进个人;被县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科技拔尖人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资企业优秀经理。今年,他又先后被评为全县十大杰出青年和秦皇岛市优秀共产党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