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扎实有效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中央文明办与本报在京联合举办座谈会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记者陈维伟报道: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人民日报社今天上午联合举办“讲文明、树新风”座谈会,畅谈研讨如何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云山到会讲话。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主持会议并讲话。
来自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应邀出席座谈会,并交流了前段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并提出深入开展这一活动的措施。他们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张良基、上海市商业工委书记崔善江、天津团市委副书记王寒松、辽宁省沈阳市委副书记赵金城、安徽省合肥市副市长厉德才、甘肃省兰州市副市长史振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委副书记李先明、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黄贤模、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钟清杰、山东省烟台市建委主任李波。(座谈会发言摘要另发)
会议认为,从中央文明委召开“讲文明、树新风”全国电话会议到现在,各地、各有关部门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使这一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呈现良好势头。虽然活动开展时间不长,但在解决四个突出问题方面,已经出现可喜变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普遍欢迎。这样的事,就应该认准它,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会议认为,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向高潮,要组织集中行动,组织战役,要选准突破口,从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经过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入手,取得突破,见到实效,使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变化,打开工作局面。围绕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统一部署,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战,条条和块块、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组织工作和宣传舆论,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形成合力,务求必胜。
会议要求,“讲文明、树新风”是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氛围、为党的十五大召开创造文明环境的重要工作。这一活动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动,力度还要加大,特别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文明委成立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丁关根、李铁映同志在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提高认识,对这次活动真正重视起来,抓在手上,精心组织,积极推进;二是领导机关要当好表率。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领导机关率先垂范,切实解决为民服务的态度、效率问题,言行文明,不搞特权,威信就出来了,老百姓就会跟你走,活动就能一呼百应;三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城市管理和窗口行业主管部门在解决四个突出问题上负有直接的责任,理应积极参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按照各自的业务范围,着重解决好群众反映大的问题;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精心设计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提倡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遵章守纪做起。既要让群众在参与中提高文明素质,又要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成果、新气象、新风尚。
会议认为,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务必求实效,切忌“一阵风”,力戒形式主义。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工作目标要实,办事情要由易到难,定目标要由低到高;工作计划要实,总体目标要分解成具体任务,量化为具体指标,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工作效果要实。要多干群众认可的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取得群众看得见、体验得到的变化。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还有,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谢宏以及中央文明办、人民日报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

  在伟人开辟的航道上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上海的改革开放
新华社记者沈世纬陈雅妮陈毛弟
党的十四大以来,上海人经历了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的五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以14%以上的速度增长,比上一个五年加快了一倍。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五年前的千余美元一跃突破三千美元大关,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大桥飞架,新楼高耸,道路延伸,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浦江两岸的旧景。市场化、货币化、国际化的新机制,迅速更换着旧体制机器的部件,使大上海作为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日趋显现,被联合国官员称赞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历数五年巨变,上海人心中充满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激和崇敬,充满了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使上海抓住了新的机遇,驶向一条新的宽阔航道;党的十四大作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更为这条航道注满了活水。小平同志1988年以来曾七次亲临上海视察,对上海的改革发展作了许多宝贵的指示,《邓小平文选》三卷中谈到上海就有56处之多。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小平的嘱托,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把伟人描绘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继80年代开放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后,小平同志在90年代打出了上海这张“王牌”:“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上海市党政领导从中领悟到,这绝非仅仅就上海一地的发展提出的具体工作要求,而是小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环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发展的全局所进行的战略思考,是确立上海在90年代、乃至下一世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一种全新的战略定位。
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格局看,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广大腹地推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在这一轮的发展中举足轻重。从这个意义出发,上海是一个“龙头”,一个“基地”。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
从国际经济的发展态势看,世界经济重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上海历史上就是东亚地区的国际性大都市,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上海是一张“王牌”,可以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赶上和超过周边一些起飞较早的国家和地区。
“龙头”与“基地”,“王牌”与“捷径”,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此激发起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对于如何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小平同志也有着高远而明确的设计:“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根据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一决策,为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一锤定音!
五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小平同志战略思考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何等的英明:
正是由于这样的战略定位,上海才下决心重新选择自己的城市发展战略,果断地实行“两个转变”:城市功能从单一的生产功能转变为综合服务功能,产业结构排序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并据此明确了“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战略定位,上海把金融业的发展摆到“先行”的位置上。五年内金融业超常规发展,形成了以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地方银行、合作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七个层次的金融体系。外资金融机构达到210家。海内外融资手段和渠道不断拓展,为上海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正是由于这样的战略定位,上海人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找准了自己的方位,多年积攒的潜能如喷泉奔涌,以奋发的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成就了让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啊”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小平同志生前到上海视察,每次谈到机遇和发展,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1992年春节,小平同志说:“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能放过。”
1993年春节,小平同志又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
1994年,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来上海,回京那天,他特地把吴邦国和黄菊同志叫上火车,殷殷嘱咐:“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啊!”
上海人民怎能忘记小平同志这郑重的嘱托!在机场大道,在人民广场,在所有重要的场合,上海人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写在最醒目的地方,既昭示世人,也提醒自己。
由于旧体制的包袱和惯性,上海人自我禁锢,丧失过一些机遇。80年代在上海工作的江泽民同志多次组织思想解放的大讨论,鼓励上海人再也不能自己束缚自己手脚。在学习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机遇的理论时,在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时,各部门一件一件地反思那些“抓到螃蟹没尝到鲜”,甚至由于准备不足,机遇来了惶然失措的事例,痛感倘若在这最后的机遇面前再无所作为,将愧对历史,愧对小平同志!
市委书记黄菊一再提醒上海的各级干部:从全国和周边国家看,新的发展机遇并非上海独有;从上海来看,上海的机遇也不等于各部门、各区县的机遇。没有强烈的机遇意识,面临的机遇就会丧失,出现的机遇就抓不住,看到的机遇就不会用。
“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形成上海各级各界的强烈共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步骤上,上下一心,未雨绸缪,闻风而动,开足马力,把机会的效益发挥到极致。光是项目的准备,上海市就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数据库,滚动筛选了数千个重大项目,供投资者“点菜”。
浦东开发开放是90年代上海最重要的机遇。上海高举开放的大旗,东西联动,全力推进。十大基础建设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后,又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二轮“十大工程”;基础性开发初具规模,功能开发又不失时机地拉开大幕。海内外不少金融机构和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市场纷纷移师浦东,既发挥了辐射效应,又聚集了人气。新区经济持续以高出浦西一倍的增幅高速增长,国际化、市场化、多功能的运转体系正加速形成。
建立国家级要素市场,这是上海构筑三个中心的重要步骤。在上海有关部门精心筹划下,短短三年,上海金属交易所等国家级要素市场纷纷落户上海。一个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地方性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初具轮廓,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加快向这里积聚。
上海要发挥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经济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特别是庞大的工业体系得不到改造和升级,就会拖城市发展的后腿。早下决心早主动。于是,始于80年代末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党的十四大以后,更以“壮士断腕”的魄力迅速推进。于是,新的支柱产业壮大崛起,传统工业开始脱胎换骨,第三产业比重从31%上升到44%,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提高到10%。
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上海制定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金的开放战略。外商投资源源不断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利用外资从1994年到1996年连年突破百亿美元;外贸出口以高出国民生产总值的速度持续增长,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达到40%以上。上海的经济运行因为有了长袖善舞的广阔空间而具备了相当的抗波动能力,实现了有速度、有效益、有质量的良性循环。
“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亘古未有的伟大创举,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激发创新精神,都要有“零的突破”。人们可以发现,不少具有这种突破和开创意义的事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第一份电真空股票,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发行B股的股份公司,第一家经营证券业务的证券公司,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块以批租形式有偿转让的土地,第一个地区性国有资产管委会,第一个社会性的再就业中心……
曾经是计划经济模范执行区的上海,一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区。这得力于上海人对“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深刻理解,更得益于小平同志的直接教诲。小平同志与上海市负责同志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这三个“一点”,“点”中了上海人的要害,也给了上海人勇气和信心,激励他们从改革的“后卫”走向“前沿”。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四大的精神,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领先战略,制定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的实施步骤,以改革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为了冲破旧体制的思想羁绊,上海市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大型的理论务虚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区县局、部委办的负责人聚集一堂,闭门谢客,学习理论,开动机器。决策者们在务虚会上谈新思路、新举措,交流思想解放的成果。市领导“坐堂会诊”,缺少思路的、没有创见的,自己就会坐不住。这样,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一道道新的发展方略在这里形成。
国有企业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对上海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寄予厚望。上海根据十四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大胆实践,按照“企业优胜劣汰、职工能进能出、经营者竞争上岗、资产保值增值、社会保障完善”五大新机制和企业内部的“五个加强”及22个量化指标,重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全市242个试点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进展顺利。
资产负债率高和劳动力分流转移是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的两大难题。上海市领导亲自动手攻坚破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的智慧和创造,推出了“六个一点”和社会再就业新机制的大胆举措,获得显著成效。仅仅两年,全市国有独资企业总资产增长了五成多,资产负债率由80%下降到67%;五年中,近90万由国企分流出来的职工通过全市九大“再就业中心”和各种市场渠道获得重新就业。
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可说是上海改革创新又一精彩篇章。面对欠账太多、超负荷运转的上海,不少人望城兴叹:如此浩大的改造工程,到哪里去筹措数千亿的巨资?“土地级差效应”的思路打开,脚下的土地变成了滚滚财源,不仅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旧城旧区改造得以实现,还为城市和经济的重新布局赢得了新的空间。一个以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和城市外围的新兴工业区为主要轮廓的城市形态崭露新姿。与此同时,200多万市民乔迁新居,上海人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观。受到盘活存量思路的启发,上海推出了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权的举措,已建成的道路、桥梁一经出让,迅速回收投资,转而成为新一轮基础设施的投入。
上海决策者在改革的探索中提出,改革发展一定要坚持三个“特”: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上海的改革并非没有困难和阻力,但他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以实事求是的工作路线,成功地把一项一项改革推向前进。
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到上海时,要求上海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答卷。他说:“到本世纪末,你们上海浦东及广东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搞的是姓‘社’不姓‘资’。而且你们两个方面都要做标兵。一方面你们要讲综合国力,第二方面就是精神文明。”遵照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要求,上海市党政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群众参与,虚事实办,常抓不懈。上海每一项经济改革的推进,都伴随着精神的动力和精神的成果,都伴随着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放眼看,在伟人开辟的航道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上海稳把舵,满张帆,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向着辉煌的21世纪,破浪疾驶。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学习篇(5)

  多样的形式
——探索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本报记者江世杰
同窗学友聚首叙旧。握手拥抱,寒暄问候,交换名片,自报“家门”:这几个在国有大企业供职;那几位在乡镇企业当“老总”;有的在中外合资公司“打工”;有的辞职下海当了个体户“小老板”……
企业家聚到一起,个个“文韬武略”:这家找到了几个新的“出资人”,要改成有限责任公司;那家要改成股份制,目标瞄准“三年后上市”;这家要依法破产;那家要兼并别人;这家要将全部资产折股卖给职工,实行新的股份合作制……
这些年来,这样的场景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它从一个侧面表明:在今日社会主义的中国,所有制形式多样化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了。
在中国,所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国民经济的蓬勃生机。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进步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拿着政府发的“购货本”,去指定的地方购买那很少的生活必需品,长长的队伍使有些人不得不带个小凳子。想找个饭馆吃顿饭,但那里座无虚席,你得忍着饥饿、咽着口水站在饭桌旁干等,也许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
为什么这样?表面看来是商店、饭馆数量太少,深层次原因则是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所有副食品店和饭馆都必须国有国营,而国家又没有那么大的财力用来布很多的点。
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商店、餐厅星罗棋布,任凭选择。深层次原因还是一样,所有制形式多样化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都可以办餐饮业,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确实,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最根本性变化,莫过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了。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近30年间,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之相当长时间“左”的影响,我们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犯了“急性病”和“穷过渡”的错误:在农村急于将互助合作性质的高级社拔高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在城镇急于将集体经济提升为国有经济或者成为事实上的“二全民”,排斥和限制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只采用“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和被称之为“二全民”的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这样做排斥和遏制了市场竞争,经济活动被“捆”得死死的,难以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摆脱国弱民穷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冲破“左”的思想和传统体制的束缚,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党的十三大明确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进一步宣告:“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从而解除了对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的歧视。
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一些同志曾担心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都有很大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增长,国有经济始终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冶金、交通运输和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化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国有经济都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特别是金融、通信、铁路、航空等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更是掌握在国家手里。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不表现在其数量占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上。我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1.3万多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但上交国家利税却占到65%左右。国务院确定集中抓好1000家国有大型企业,就是抓住了大头,就能体现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决定》还高瞻远瞩地指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
改革促进了所有制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外,又涌现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由公有资产控股或参股的中外合资企业等混合所有制。
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外,再去寻找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不是“穿着雨衣又打伞——多此一举”?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并不是谁的主观意志,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寻找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由我们今天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所指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不仅是指生产力落后,而且还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落后。我们努力寻找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消除这种落后。要看到,我国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类型各异,在所处行业和地区中的地位不同,国家对它们经营目标的要求和预期也不相同,这本身就决定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还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各种生产要素需要在更广的领域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优化组合,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应该努力适应这一发展。这种“适应”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在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对接。
任何性质的所有制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实现形式,但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并非完全是“一对一”的,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至于承包、租赁、托管、委托经营、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更是私有制企业可以采用,公有制企业也可以采用。这就是说,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寻找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在近几年涌现的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中,比较惹人注目的,要算在全国许多地方大胆探索、富有实效的股份合作制了。
各地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份合作制,简单说来就是:由全体职工将企业生产经营性资产一次性全部买下,然后通过职工内部持股的形式,把原来的企业改制成股份合作制性质。然而,正是这一“卖”一“买”,引来了一些指责和疑虑:
——把公有资产变成了个人所有,这是在搞“私有化”?
——把公有资产“一卖了之”,是不是国有资产的新一轮流失?
山东省诸城市从1992年10月到1994年7月,对全市288家乡镇以上工商企业中的272家,进行了包括股份合作制在内的7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对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
其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出售和实行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都是允许的。退一步讲,即使是中央文件还没有提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是允许和鼓励各地“试”和“闯”的。
股份合作制既带有合作制的特点,又有着股份制的特点:一是企业全部资产归个人所有,但归集体占有,共同使用,民主管理;二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留有公共积累;三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四是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财产所有者,通过劳动和资本的双重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它不仅不是私有化,而且恰恰是作为公有制自身改革产物的一种全新的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企业资产有每个股东的一份,企业兴衰与职工利益紧密相关,责、权、利在职工身上进一步统一起来。
企业改制前的资产,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有权威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后出售,只是公有财产由实物形态变为货币形态,是资产的流转而不是流失。更为重要的是,股份合作制这种产权制度,具有使产权主体自觉关心资产运营效果以实现保值增值的内在机制,从而提高了资产运营效率。
在全国各地,改制企业大多迅速扭亏为盈,许多微利企业成了利税大户,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开始弥补多年亏损;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身也增加了公有资产的存量。人民政权的经济基础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加坚固。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要让实践说话,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能固守旧有的框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革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江泽民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又强调: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只要我们尊重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尊重实践,社会主义公有制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莫与群众“争先”
陈川
北京实行公共交通专用线一个多月来,部分交通干线车辆拥堵的状况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对此,群众非常满意。
实行这个办法的原则是“公交优先,群众优先”,主要是为了缓解群众挤车、等车之苦。可是现在发现,在“公交优先”、“群众优先”的车道上,已开始出现非“公交”车辆,包括一些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车辆。领导和职能部门,当然会有要事,着急的事,有时甚至比“公交”更重要更着急,但那会有其他办法处理,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决不应是自恃特殊,无视公交秩序。这种状况如任其发展,我担心“公交优先”就会徒有其名,变成“领导优先”、“特权优先”。
“公交优先”是一个得人心的改革,是件好事。要想把好事做好,就需各方面支持。特别是领导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有的领导同志时刻提醒司机,再忙也切不可误入“优先”车道,这令人感动。但愿都能如此自觉,不要与群众争先。


第1版(要闻)
专栏:

  整顿交通秩序受好评
为落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讲文明、树新风”的要求,8月11日,北京市开展了交通秩序大整顿。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采取200多项措施,集中力量治理交通违章,缓解交通堵塞现象,并广泛宣传交通法规,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本报记者 李舸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藏北高原举办赛马艺术节
’97那曲赛马艺术节,8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北部重镇那曲开幕。赛马节是藏北牧民传统的节庆活动,被人们誉为“黄金草原上的盛会”。据介绍,今年的赛马艺术节规模空前,内容丰富,包括展示近年来藏北两个文明建设成就、迎接党的十五大的宣传长廊、藏族传统体育表演和比赛项目以及种类多样的文艺活动。 (张忠)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大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开幕
由国家建设部等主办的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10日在大连开幕。美国、英国、荷兰、法国等9个国家的22个花木公司和我国的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54个城市及其138家园林花卉公司参展。6天的博览会将举办国际花卉交易洽谈、国际园林机械展销、插花艺术表演、国际花卉业发展研讨会。(张书政)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青岛铁路港站正式投产
目前我国运量最大的海(运)铁(路)集装箱联运站——青岛铁路港站,十一日在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该港站,是由济南铁路局与青岛港务局共同组建的紧密型集装箱运输联合体。它的建立,可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大幅度改善青岛口岸的集装箱运输环境。
(宋学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武铁分局安全生产千天
截至八月十一日,武汉铁路分局实现安全生产一千天。武铁分局营业里程长达一千多公里,横跨鄂豫两省。近三年来,武铁分局八万职工团结奋斗,向标准作业和自身素质要安全,全局治安事件、责任伤亡事故和违章违纪现象均大幅下降。
(杜若原徐佑柏)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截至8月10日,试生产的秦皇岛港口煤码头四期工程安全生产40天。秦皇岛港年吞吐能力已突破亿吨,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图为煤轮在码头装煤。 周文广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