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文明笔谈之一

  乡土教育
甲乙
我觉得爱国,首先应该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如果一个连自己家乡都鄙视的人说他爱国,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
老舍爱北京,爱生他养他的小胡同,爱他周围的穷苦人,因此尽管当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仍然能于痛恨黑暗、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于娓娓故事的讲述中,倾诉沧桑的情怀和流淌着深深的爱意。在老一辈作家和学人的著作里,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随处可见。由此而引申开去,一个人从自己的脚下起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点滴的小事与自身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爱国爱家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说是这么说,然而言之于行,在今天却常常又不简单。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让旋涡中的人们,都多少出现了失衡的心态。牢骚、亵渎、诅咒……对人和事的诸种不满,已惯见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确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人们讲过了、说完了、宣泄够了就与己无关了么?人们到底该做些什么?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一类的愤世嫉俗者,我们见得不少:一副非常爱国忧国的样子,批评这个错了那个错了,指斥你不对他不对,其悲天悯人之状溢于言表……想想其批评,的确有些道理;然而他们说完扭头走掉后,再看他们的行动,往往也在犯着和他们的言论并不相称的错误。
鲁迅、巴金没写过爱国宣言,但他们作品中的爱国意识,无时不在呐喊着黑暗社会的死灭和速朽、呼唤新世纪的到来中倾述。沈从文则更多地用动情的笔描摹湘西山水,以游子情来寄托家乡的感怀,在揭露罪恶和腐朽的同时流露着真爱。他们并没躲进象牙塔,只享受小家的温暖。他们知道家国是一种什么样的血肉关系。这种乡土的教育,胜于无数空泛的爱国口号,尽管这其中不乏浅显。可你无法否认,人往往更亲近于浅显和生动的启蒙。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黑暗农奴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山是美的,水是美的,雪原林海的瑰丽风光,使呻吟中的俄罗斯人,从屠格涅夫笔下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刘绍棠活着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说他与大运河的纽带情结。他说他是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的,没有大运河的抚育,就没有他刘绍棠的今天。他没有表白自己多么地爱国,但他对家园乡土的浓浓情感,已经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作品里了。
在家里,对小女的爱国教育,我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我说在家,你要爱父母,父母把你养大不容易;在学校,你要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好好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班集体;大家都爱集体,就是爱学校,学校的荣誉,也是你生活城市的光荣;你生活的城市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小女好像心领神会。可我还要强调,当然还不止这些,但你还小,只能先做这些事情。
想来,对孩子讲的这些道理,是无需说给大人的。大人应该有大道理。可有时大人的所为,却不如孩子。我们姑且抛开大道理,只从热爱生活、做个文明人的起码要求看一些人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丢弃纸屑、不走人行横道……恐怕为数众多的大人,还要从这些点滴的小事先做起来。(附图片)
徐鹏飞画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谈《林则徐年谱新编》
凌青
来新夏先生所撰《林则徐年谱》于1981年10月问世之后,继续补充史料,修正疏漏,订正误讹,相继于1985年7月出版了增订本,1997年6月出版了新编本《林则徐年谱新编》。
自我先祖林则徐1850年病卒以来,迄至1981年,尚未见详尽之林公年谱刊行。期间,虽有左舜生、萨士武、魏应麒和上海禁烟筹委会编印的四本简易年谱,但这些年谱仅突出了林则徐禁烟与对抗英军侵略者的活动,称其林则徐禁烟抗英专谱,较为确切。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八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收回香港主权,中华民族喜盼香港回归。鉴于此,史学界对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等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先后有来新夏、陈胜、杨国祯、肖致治、茅建海等人和福建史学会,广东文史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出版了关于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成果。
来新夏先生的《林则徐年谱》、《林则徐年谱修订本》和《林则徐年谱新编》(简称年谱新编),填补了中国没有详尽记载林则徐年谱之空白,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编纂年谱主旨明确。纵观历代年谱,有些是谱主的编年流水账,主次不分明,平铺直叙,抓不住要领。清代有位史学家杭世骏曾指出:“必其德业崇闳,文章彪炳,始克足以当所,未有以草亡木卒之人而可施之以编年纪月之法也。”说明入谱文字应有取舍,要抓住对社会影响大的言(文章)行(德业)记述之。来先生的年谱新编从林则徐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民族英雄的基本认识出发,比较全面地把握了林则徐的德业政绩。如整顿漕运,河工,盐政,减免田赋,创造农具,兴修水利,垦荒开井,发展商贸,救灾放赈,禁查鸦片,抗击英军,戍边抗俄等等的重大事件。尤其突显林则徐禁烟、销烟、抗敌御侮的伟大功绩。年谱新编避免了无重点的平铺,又克服了只着眼于禁烟抗英,专谱式的缺憾。
其次,年谱新编本考辨史料,去粗取精,内容翔实,除收集林则徐著述、奏稿、日记、书信、手札外,尚借鉴他人所撰与谱主有关的记载,如地方志、官志、杂著等等。
来新夏先生年谱新编,将林则徐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其一生活动中揭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个人面临的多方境遇,可谓“知人论世”的年谱。如年谱记载清道光19年11月11日林则徐不拘封建礼制,在广州天后宫接见英国遇难船员,表明林则徐对中英之争,并非是断绝两国贸易往来,只是坚决禁止鸦片侵入中华大地,对待外国人民与鸦片贩子态度截然不同,说明林公是一位决不一概排外的人物。来新夏先生在年谱新编中引了当时遇难船上外国医生喜尔所写记录作为史证。
《林则徐年谱新编》又收入新史料,计有林则徐的逸文、逸事、手札、史料摘要,收录林则徐的诗文、评论以及鸦片战争有关史料等六类文字,总称之为《余谱》。该书对中外学界深入研究与评估林则徐一生,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第12版(副刊)
专栏:八一颂征文

  雪域文化风景
李宏
离开北京时的短袖衬衫在祖国西部高原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显然用不着了。我们换上又厚又笨的棉大衣和临时从商店买来的牛绒衫,翻冰达坂、穿戈壁、过草原、下连队、到阵地、看哨所,行程近三千公里。回到北京的这些日子里,西部高原那一道道独具高原特色、色彩斑斓的文化风景线,仍然历历在目,令人回味绵长。
中国最小的“集邮协会”
那天我们从某导弹旅指挥所出发,在厚达四十厘米的积雪中缓慢地爬行一个小时后,在峡谷深处的一排孤零零的营房前停了下来,这里就是我们西部之行的第一站——某旅阵地管理二连。车刚停稳,九名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战士在营房前排开了阵势,唢呐吹奏的清新悦耳的《迎宾曲》结束后,他们又扭着秧歌把我们迎进了连队俱乐部。可能是工作组有几个集邮爱好者的原因吧,连队擦拭一新的文化器材、形式多样的书评影评并没有引起我们太多的注意,倒是他们的集邮协会吸引了我们:墙上在北京早已过期了几个月的邮市信息、战士们自己撰写的邮品鉴赏文章、集邮展示柜里近十年的邮票年册和小本票布置得井然有序。该连唯一的军官,曾受到总政表彰的全军优秀放映员、二炮十大优秀士兵标兵、副连长高红轩介绍说,山里的日子很寂寞,遇上大雪封山的日子,气温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电视收不到信号,报纸看不到,开展文化活动有困难。根据一名新战士的提议,战士们联系上了老家邮局的关系,又骑骆驼到山外的牧区邮局求情。邮局的藏族同胞听说山里的兵们要办集邮协会,感到很新鲜,当时就开了绿灯,拿出全部的库存邮票让二连的官兵们挑选。
为了把这个集邮协会办成大家业余生活的乐园,他们选举了会长、理事,每个月开一次邮品展示讨论会,无论谁有好的邮票、首日封、小型张,大家都高兴得如同过年一般。临离开二连的时候,一名志愿兵告诉我们,现在这个集邮协会已经发展到九个半人了。原来,上个月,副连长高红轩的妻子从陕西汉中来探亲,又带来了一大批新邮品。集邮协会活动时,她也列席参加,因为是临时来队,所以只能算是半个成员。
奇特的对联
日产三菱越野吉普车在戈壁滩上加足马力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望不到尽头,巨大的太阳悬在头顶上,夜里睡觉时的寒冷似乎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戈壁滩上稀稀疏疏的骆驼刺丛中升出一股股蒸气,使气温骤然升高了二十多摄氏度。突然,车的行驶速度慢了下来,一个急转弯,我们隐入了一条第四季冰川时期的峡谷,太阳渐渐隐去了。再出现在地平线上时,西部之行的第十五站——十六号哨所已经明明白白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一座形同日本富士山的山顶上,覆盖着一层银白色的雪,山脚下孤零零地横立着我们要去的哨所。哨所门前一副奇特的对联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上联是:打扑克少一个。下联是:下象棋多一人。横联是:虽苦犹乐。车刚刚停稳,一个脸膛红扑扑的少尉随着一声洪亮的“立正”声向我们跑步过来:“首长同志:第十六号哨所集合完毕,应到三人,实到两人,一人探家。请指示!”(应该交代一下,还有一条在编的三条腿的狼狗,据少尉哨长介绍,这条狼狗缺了的腿是在执行任务时被狼撕掉的。)
少尉同志告诉我们,五年前,老哨长让哨所的每一个人结合阵地的生活实际写一副对联,大家想了很多天也没写出一副真正能蕴含哨所真实生活的对联,结果还是哨长的家属来队写了营门上这副,大家都觉得很贴切,就评了一等奖,还发了一条毛巾作奖品。北京的一位作家来体验生活,就把这副对联题到了门上。在回旅机关的路上,陪同我们的同志讲,曾经有一位领导来这个哨所蹲点,认为这副对联调子太低,但他参加了哨所的“戈壁杯”马拉松扑克赛、“阵地百灵杯”卡拉OK赛和“哨所杯”象棋赛后,很快就改变了态度。
骑兵连的“马背放映队”
在从六号阵地返回某团机关的路上,车抛了锚。我们只好下车一边欣赏草原之春的景色一边等待司机修车。说话间,迎面来了两名骑马挎枪的骑兵战士,在经过我们身边时,向我们行了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骑兵礼。在渐渐远去的两名骑兵战士身下的马背上,印着“马背放映队”字样的小木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我军的编制上,早已没有了骑兵连。但由于战备需要,二炮某部至今还保留着这么一支特殊的部队,负责方圆近四百公里的军事禁区的巡逻警戒执勤任务。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时,他们正在为哨所的三名新兵放映二炮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七集电视连续剧《青山巍巍》。
说起来,骑兵连的马背放映队还真有些历史了。前些年在草原深处执勤的战士们要看电影,都是等机关的电影组来放,每逢大雪封山的日子,放电影的车进不了山,录像机因为风沙大经常出“毛病”,坏了难以修理,半年也看不到一场电影录像。骑兵连的同志对战友们的文化渴求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与上级机关取得联系,担当起了精神文明使者的使命。他们将电影拷贝翻成录像带,每逢巡逻时就带上放像机,巡逻到哪里就把电影录像放到哪里。不要一分钱补助,不取一分钱报酬。
(作者单位:北京二炮文化部)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重视音乐美育
董灵闻克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与两会代表联欢时,登台和歌唱家王昆、吴雁泽、彭丽媛共同演唱了一首今天的人们并不熟悉的《祖国歌》,从而使大家了解到,总书记不仅喜爱音乐,会吹奏笛子,而且还喜爱唱歌。抛开总书记的广泛兴趣不谈,从他所喜唱的曲目名称去看,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祖国题材歌曲的钟情与偏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年时代学唱的这首《祖国歌》在他心灵上留下的深长记忆。
“光阴似流水……我们仔细想一会,今天功课明白未。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祖国歌》由歌词到旋律,给与会的文艺界代表和电视机前的亿万人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回想近几年的歌坛,尽管也有许多内容向上、旋律优美的曲目在流传,但能给一个人终身以深远影响并激励人发奋学习、勤勉工作、健康成长的歌曲还不很多。特别令人忧虑的是,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美育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少适宜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学唱、并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启蒙歌曲和校园歌曲。一些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恩爱词句与缠绵曲调,流淌在我们少年儿童的嘴边,不仅听着别扭,想起来也后怕。道理很简单,以学校为主的音乐教育及其借以施教的教材内容,包括供给学生学唱的歌曲,如果不能在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以及情感的培育,后果将不只是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欠,而是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培养和世界观的确立。因而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创作者,尤其是歌曲创作者的深长思索和极大的重视。
音乐作为学校教育乃至全社会美育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如果说,开展并普及器乐教育,由于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及水平的局限尚不能全面实施的话,那么,开展并普及声乐,教会学生唱歌之类,应当说是并不太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会说话的人都具备歌唱的条件。音乐美育的目的与意义,并不一定是要培养专业的歌唱家。它的独特作用,在于给人以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染,以净化其心灵,完善其人格,促使其向上,从而在根本上教会其审美,使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更积极、更健康,也更高尚。这种教育的影响是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因其本质,所以关乎人格精神,因其潜移默化,所以更为深刻,更须引起重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哼一唱,关乎教化。多创作出一些优美、健康、流行的歌曲,是音乐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不言有心
韩静霆
甘肃画家韩不言,三重残疾,又盲又聋又哑。眼睛稍稍可看见一点儿东西,视力总和大约是零点一,聊胜于无,算是上帝对其人还有心软的一刹那,给留了一线光明。他小时患猩红热,高烧致聋哑。视力除了疾病和遗传的原因,主要是画画累的,属于“自残”。他原名韩致中,在齐白石身边默观达悟,领略画旨,整整七年。白石老人很心疼他,看重他,给他刻了一方石印,赐个名字叫“不言”。
几年前,知他来北京,我打电话给他的家人,约他到家里住两天。以前我俩是通信,神交,这才见了面。他戴着深度近视镜,西服革履一丝不苟,除掉有家里人陪着这一条,神姿比好人还要好。聋哑画家和我热烈地“交谈”,用笔。他书法功力很深,幼时临过“张迁碑”、“曹全碑”,渐渐形成金石风格。由于眼疾,不言画字的时候,几乎半身俯贴着纸,用神用力刻画,字都是斜着,如一行行雁。“‘相思’久矣,幸得一会。”“北京完全不似我小时的样子了,变化很大。”“李苦禅师兄,许麟庐师兄,待我都好,没齿难忘。”这位盲聋哑画师,独有牙齿是完好的了,我可不希望他说什么“没齿”。他携了许多新作来京,麟庐老热情地在上面题跋,赞赏他的画品高标不俗。那时苦禅老尚在,见面之后唏嘘良久,别时拿钱给他,他不要。
五十年代,他被迫离开北京,拖着残疾之躯来到九曲黄河岸上去支边开荒。他受过许多许多的苦,却没有写在脸上。他“谈”到如今居住作画条件得到改善时,喜形于色,完全是个孩子,心里一片光明。我们“谈”了很久,他以手“谈”,我以眼“听”,直到月上中天。第二天早起,天降大雾,天地一片混沌。不言早早地起了,去跑步。我陪他在院子里跑了几个来回,就累了,到旁边去喘。他却不肯停下,一定要跑完既定之途程。白蒙蒙的大雾里,他来来去去无言地跑着。他视力微弱,有雾没雾都没关系的,他的心上仿佛有灵敏的触觉,触摸着,感知着,感受着这个世界。
临别,不言一定要为我作画留念。铺开了宣纸,作画的时候,他的身子全扑下去了,眼和纸只距离一寸左右,如牛躬耕田亩,样子叫人心酸。反复酌量之后,才落笔。不言为我画了一幅《鱼乐图》,还有一幅《杏花春雨图》。特别是那幅杏花春雨,山水相依,杏花灿烂,湿漉漉的,仿佛正扑簌簌下着一场春雨。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鄂乡
王忠范
这大兴安岭下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镶嵌在群峰与树海中间,涌动的砖林瓦浪在浓荫里闪闪烁烁;蜿蜒流泻的清水河缠来绕去,如一条蓝绫挽系着一个大山里的民族。
查巴奇是鄂温克语萨尔巴锡的转音,意思是白桦丛生的地方。这是一个多么鲜活而诱人的名字。
这里曾是清政府的索伦围场。山重水复,古森林遮天蔽日,大自然的奇光异彩一直美丽到今天。我们绕过乡民族文化站的大楼,猎民新村便映进了眼帘。一座座排列整齐的院落,砖石结构的围墙或木板栅栏代替了古老的柳条墙,木刻楞早就变成起脊的房屋了。家家的西山墙仍然留有透明的玻璃窗,分外敞亮温和。寝居的屋子还是南、北、西炕相连,南炕住老人,北炕住青年人,用来取暖的西炕,只有贵客可住。我们到鄂温克老人杜福成家做客,一进门就惊讶不止,客厅里干净整洁,应有尽有,跟城里没什么两样。杜福成老人指着彩电说:“别看我们住在大山里,可每天能看到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呢!”他满面红光,眼神如陈年的鹿奶酒。
久居深山的鄂温克人,如今亦农亦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吃的是大米白面、鲜肉,穿的是西服、流行装。晚上,鄂温克族乡长代志坚请我们喝马奶酒,吃柳蒿芽炖肉,品浅黄淡白的奶皮子喔木乐,爽口悦心。鄂温克的日子像奶油拌白糖,真是又香又甜。
夜色悄悄来临,渐渐地填满了沟壑。座座远山如濡墨太饱的木刻,清旷迷离,意蕴幽深。近处家家电灯通明,像一盆亮珠子放在大山之下,闪光吐辉,奇秘神妙。灯光里,交替着故事和民谣,婉约成趣,引人入胜;大树下,草丛间的草哨、柳哨、桦皮哨、狍哨和鹿哨此起彼应,跌宕有致。这内容丰富的夜晚告诉我们,春天的种子已经播进了大地,鄂温克人的敖包会来到了。
敖包建在一棵古榆树下,四周堆砌起石头,像山似岗,棱角分明,表现狩猎民族对大自然的崇尚。这天,鄂温克人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集体祭过敖包以后,便绕树歌舞,跳“阿罕拜”,唱“哲辉冷”,粗犷豪放,神归自然,我们被裹进爽朗无羁的氛围,感受着一种饱满、充盈和心灵的接近。接着,男男女女开始用盆用碗相互泼水,一捧捧晶莹剔透的精灵,随风起起落落。人们浸润在“雨”中,这最爱清洁的民族需要雨水,这大山、森林、禾苗、花草、飞龙鸟也在呼唤春天和雨水。
于是,大兴安岭、鄂温克山乡、那民族的节日,一下子装进我的心里,凝成一个永远清新永远充满活力的梦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漫谈

  景要造,但要好
魏信德
旅游景点(名胜古迹),除大自然鬼斧神工慷慨赐予之外,就是由人建造的,如历代许多名胜古迹,就是由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应该给后人留点东西。从这层意义上说,“造景”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若没有先人造的景,又何来武汉黄鹤楼、杭州灵隐寺、宁波天一阁、上海城隍庙等一大批宝贵的名胜古迹。然而,景要造,但要好,如果粗制滥造,搞得不伦不类,不如不造。
如今,随着旅游热的出现,各地也出现了“造景热”。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地方也确实造出了一批佳景,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北京的锦绣中华园、无锡的唐城……就受到中外游人一致的肯定。然而,也有地方造的一些景点却不怎么样,甚至很差劲儿,充斥着迷信封建的东西,如山东省某一旅游景区新建一处“惊险宫”,所谓的“惊险”,不过是让鬼怪张牙舞爪吓唬人,宫内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鬼——黑无常、白无常、吊死鬼,以及剖腹、挖心等种种恐怖场景,还配以鬼哭狼嚎的可怖音响,此类景点,不仅大煞风景,有悖精神文明,而且愧对子孙后代——我们能把这样的东西留给子孙吗?
人文景观应该拥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应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如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和塔,何等雄伟壮观,博大精深!游览这些名胜,人们会汲取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登高远眺,江水滔滔,青山巍巍,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景致,才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才能流芳百世。
人类在进步,文明在进步,旅游事业在进步,因此,我想,“景”也要进步,要造得好,要经受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要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增光添彩。


第12版(副刊)
专栏:

白鹭洲(中国画)郑叔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