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7-07-05

1997-07-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根”

第7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根”<br/> 姚柏林<br/> 据对今年春季二十六个省区市和解放军“三下乡”统计:共送图书二千一百八十多万册,送戏九点八万余场,送电影一百二十三万余场;到农村去的科技人员四十五点二万余人次,送科技资料三千六百三十四万多份,有六千九百六十多万人次参加科技咨询;下去医疗队六千九百九十多个,医务人员十二点四万多名,给近千万人看病治病。许多参与其事的人感触很深,说:“三下乡”是一次心灵净化,是一次感情下乡,更是一次固“根”行动,增强了党群关系。<br/> 把“三下乡”活动提升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牵挂群众的固“根”行为,很有见地。<br/> 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说是只要我们把“种子”播在“土地”上,便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几十年来,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根”的意识十分强烈,始终注意把群众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扎根群众当作第一标准。孔繁森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植根群众,古道热肠,救人危难,为民造福,无私奉献,为群众做的好事善事如同“雪山盛开的邦锦花,洒满草原”。岂止草原,在孔繁森精神影响下,山东省五十多名县委书记自带行李,今年初就到本县最穷的村子住下来,搞调查,摸实情,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去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湖南沅陵县坪乡党委副书记罗学克等五名党员、干部为抢救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广西柳州市六百六十多名党员干部为抢救群众而负伤。辽宁辽阳市领导干部自1984年9月与贫困户建立联系点制度以来,一千零三十一名副县级干部带动起全市七千八百七十三名各级干部与近五千户贫困户建立联系点,实行“一帮一,心连心”,使百姓觉得“共产党真好,市干部挺亲”。正是由于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把根扎在群众中,才使我们党历七十六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像参天大树一样挺拔茂盛。<br/> 但无庸讳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人也是有的。如今,有的人误以为“市场经济,各自为钱,难以扎‘根’”;“商品社会,有权有利,无须扎‘根’”;“改革开放,百姓流动,无处扎‘根’”……诸如此类的“根”“土”分离观念,致使有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成为无根的“树”,漂浮的“萍”。“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百六十八页)。人民群众是我们广袤“土地”,作为“种子”的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必须播种在人民的“田地”上,扎根于百姓的“沃土”中,才能获得力量,才能根深叶茂。“三下乡”一类的固“根”活动绝不应该是一阵风,而是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欢庆与雪耻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欢庆与雪耻<br/> 唐达成<br/> 香港回归祖国,百年奇耻,一朝雪洗,令华夏儿女扬眉吐气,万众欢腾!记得青少年时,每读近代史,就有一股悲愤难抑之感,撞击心头;清廷的腐败昏聩,丧权辱国,任人宰割,到了可悲可叹、难以容忍的地步。今天,在欢庆香港回归的时刻,我们仍有必要重温史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br/> 近代中国备受欺凌,实自英帝国主义贩卖鸦片始。当时烟毒泛滥全国,虽然也有所谓禁烟之举,但其风不息,愈演愈炽,正如陕西巡抚奏折中所说:“非立法之不严,实稽察之不力。”“如果各省大吏,督率僚属,认真查缉,何至不可遏绝。”但问题是,英商早已上下大肆行贿,打通了种种关节,包括当时英政府派驻的领事义律也早已采纳德国传教士的建议:“朝廷命官多嗜好鸦片,故倘以贿赂扩张财路,必能达到目的。”事实也恰如所言。马克思当年对此曾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分析:“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的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风,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的。”(见《鸦片贸易史》一文)目光远大、刚正清明的林则徐正是有鉴于此,上书惊呼:“鸦片流毒于天下,为害甚钜,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才终于有了林则徐奉命严厉禁烟的壮举,并爆发了鸦片战争。不幸的是,昏庸的道光皇帝出尔反尔,轻信谗言,听任投降派奸佞之徒的摆布;更何况当时是“文官爱钱而又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加以兵无斗志,民有乱心,帑藏空虚,脂膏竭尽。”(见刘韵珂:《致耆英等书》),处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又怎能不失败,林则徐又怎能挽救颓局呢?于是终于签订了可耻的南京条约,不仅让出了香港的主权,还订下了海关税则、保护汉奸等种种不平等条文,赔款达二千一百万两白银。百余年帝国主义宰割凌辱中国的悲惨历史,正是由此为发端,至今仍令人发指浩叹。<br/> 而今,中国政府已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怀抱。对此雪耻大事,世界瞩目,举国欢腾,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为祖国富强、民族独立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都为此而感到欢慰,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会为之欣然罢。<br/> 1997年7月1日,这个庄严盛大的节日将永载史册,那面标志着殖民统治的米字旗,已悄然而落,标志主权独立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已骄傲地飘扬在香江两岸。历史无情也有情。《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的民族不可轻侮,而腐朽落后就定会挨打,对比历史与现实,我们能不将历史的沉重教训长记于心头么!(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东方月正圆

第7版(副刊)<br/>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br/><br/>  东方月正圆<br/> 绍武<br/> 圆,可是个绝妙好词!事业的成功,情侣的相爱,亲人的团聚,梦想的实现,幸福的希冀……都和这个“圆”字,结下不解之缘。<br/>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今天——依然是一个活着的、至善至美的图腾!<br/> 这个活生生的图腾,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猜想,极可能是从天上的月亮那里来的,圆,是对月的认识和描绘。中国人奉行“天人合一”的哲学,在大自然塑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塑造着大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大自然的本性,也是中国人的秉赋。中国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在崇尚阳刚之美、涵养浩然之气的同时,也激荡着阴柔、缠绵的浩瀚情愫。头上一轮圆月,是明镜,是高台,是中国人魂魄的归依。怨不得中国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呢!只要在中国的诗海里徜徉、遨游,随处都可听到、见到诗人们对月的咏叹、感怀。无论是《诗经》里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还是李太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抑或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倾倒古今的佳作,在诗歌王国的大海里,闪烁辉煌,数不胜数。大体说来,歌月的篇什,很可能是在一轮圆月下唱出来的吧。<br/> 圆,是月对生民的启悟。<br/> 圆,是光明,是完整,是丰满,是不偏不倚,更是婉约、润泽、柔美、顺畅的妙境。因此,圆,不光是丰满如明月那样的景致;圆,更是通理、通情、通心的生命意识;是人们可期可求的善境、妙处。<br/> 1860年,圆明园被铁蹄踏碎后,中国的月亮就不圆了。地球上所有的列强,都曾经把嘴伸进这个破碎了的国家,想独霸,想蚕食,想瓜分,这种可耻可卑的行径,整整折腾了一百多年。试问,那一张张贪婪的嘴巴,一口口锋利的牙齿,感觉如何?<br/> 不舒服是很自然的!<br/> 中国人是女娲的后代,向有炼石补天的意志和胆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没什么,月亮碎了,心并没有碎!从圆明园破碎那天起,炼石补月的工程,就启动了。不管是惨淡经营,还是溃败千里,中国人心目中的圆,总是不屈服的。只要不圆,不惜推倒重来,决不苟且、将就!<br/> 月碎了有什么?月碎了,只能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补月能手罢了!<br/> 二十一世纪的月亮,正从东方升起来,圆不圆?只要不圆,就继续奋斗!<br/>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那三十二朵紫荆花

第7版(副刊)<br/>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br/><br/>  那三十二朵紫荆花<br/> 肖继时<br/> 我戏称我们家有一个“迎香港回归临时筹委会”,当幼师的妻子是这个筹委会的“主任”。<br/> “你查一查报纸,找一张大一点的香港区徽图案”,电视里正在播放迎香港回归的专题节目,这位“主任”已经在安排筹备工作了。“你看,再找一幅像电视上这种迎回归的标志,我有用处。”<br/>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妻子为班上的小朋友排练节目,送一件自己手工制作的礼物。妻子的那个班有三十二个小朋友,她准备给每个小朋友送一枝紫荆花和一面小旗帜作为今年儿童节的特别礼物。<br/> 第二天下班回家,我拿出找来的图案,妻子带回彩纸。我分工负责勾画紫荆花轮廓,女儿剪纸,妻子粘贴。一连几个晚上,做出了几十面小彩旗。女儿说:“我们家也安一个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吧,由我来做。”<br/> 连着几天晚上,女儿在她的房间里,利用复习功课的空隙,忙她的回归倒计时牌的设计制作。妻子不知从哪里弄来那么多塑料彩带,像变戏法似的,扎制成一束束红的、桔黄的、紫色的、白色的紫荆花,一个小花篮被插得满满的,放在客厅低柜上,衬着白色的墙壁,熠熠生辉,爽目而有生气。<br/> 女儿用装衬衣的纸盒制作的倒计时牌挂在客厅时钟下面,牌子上镶有五彩花边,上面是国旗图案,下面是香港区旗图案,用小卡纸写着时间,钻出小孔,每天清晨挂上新的时间牌,就这样,在家里也能感受到香港回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br/> 6月1日清晨,妻子带着小旗帜和紫荆花上幼儿园去了。<br/> 晚上下班回家,女儿急切地问:“妈,你把小旗帜和紫荆花送给小朋友,他们一定很高兴吧?”<br/>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看见旗帜和花,三十二双小手都伸过来了。”妻子告诉我们,今天她们班举行主题为“庆六一迎香港回归”的联欢会,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都来了,她把三十二面有紫荆花图案的小彩旗和三十二朵五彩的紫荆花分送给了小朋友。<br/> 小朋友挥舞着彩旗、紫荆花,跳呀,唱呀,唱着我们自编的儿歌:“紫荆花呀,真漂亮,开呀嘛开香港,香港香港好香港,祖国明珠闪闪亮……”家长们的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作者单位:《湖北审计》杂志)

天安门广场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天安门广场<br/> 刘立中<br/> 从那遥远的他乡,<br/> 又来到天安门前。<br/> 手表,<br/> 对准北京时间。<br/> 仰望城楼,<br/> 心中升起一种庄严,<br/> 一种责任,<br/> 一种回归家园的自豪感。<br/> 有阵阵强劲的风吹来:<br/> 挟着热情,<br/> 挟着坦诚,<br/> 坚定的信仰<br/> 构筑成整个广场;<br/> 阳光弥漫在<br/> 祖国的大陆和天空,<br/> 广场上的人们<br/> 都能感受到彼此在沟通……<br/> 广场广阔无边。<br/> 穿行在人海中间,<br/> 拍照、留连,<br/> 不论前辈后辈,<br/> 不分百姓官员,<br/> 我喜欢这普通,<br/> 我喜欢这平凡。<br/> 不再是站在大洋对岸,<br/> 咀嚼着思念。<br/> 脚踏热土,<br/> 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br/> 心像太阳一样灿烂!<br/> 广场上空,<br/> 飘扬着我们的红旗!<br/> 红旗底下,<br/> 人们在塑造着自己。<br/> 南来的风,<br/> 北来的气息,<br/> 振奋着每一颗心:<br/> 感到神奇,<br/> 充满自信,<br/> 像种子<br/> 播撒在春天里……<br/> (作者单位:四川江油市长钢集团公司)

打桩机的豪情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打桩机的豪情<br/> 张新泉<br/> 打桩机顶着漫天斜雨<br/> 重重地捶击着水泥柱子<br/> 让地皮颤抖<br/> 让城市感受它的豪气<br/> 已是花季,灰色天穹下<br/> 不闻鸽哨,不见纸鸢<br/> 嗅不到一丝花香的气息<br/> 就那么一台打桩机<br/> 在雨中,敲着沉闷的节奏<br/> 有几次,我甚至已感觉到<br/> 它激溅到我脸上来的水滴<br/> 窗外那棵年轻的树<br/> 早上还光秃着枝桠<br/> 拒绝我用想象安排给它的<br/> 花团锦簇,蝉声鸟语<br/> 仅仅才几个小时<br/> 当我从滑腻的文字上抬起头<br/> 它已整个儿容光焕发<br/> 一星星绿色如一粒粒宝石<br/> 鲜嫩。耀眼。状如火炬<br/> 响应着打桩的节奏<br/> 一次震颤,一簇新叶<br/> 喷泉般痛快淋漓……<br/>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日子<br/> 打桩声由重浊转向悦耳<br/> 庄重得具有礼炮的涵义<br/> 这是一个奋发的季节<br/> 水泥桩向下,新绿向上<br/> 劳动与抒情像一对孪生兄弟

涌动的血脉

第7版(副刊)<br/>专栏:<br/><br/>  涌动的血脉<br/> 梅贤玉<br/> 林明坤童年的梦泊在爷爷那五彩缤纷的故事里。<br/> 爷爷是举人出身,满腹经纶,而且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讲的故事真有满天的星辰那么多,那么亮。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淡漠了。唯有爷爷在抗日烽烟弥漫祖国山河时期,随部队奔赴到“烈士县”——湖北阳新打日本鬼子的惊险故事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爷爷说,阳新可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有山有水有矿,江南鱼米之乡;不仅如此,阳新人民很勤劳、很智慧、很勇敢,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十二万人。爷爷说,你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长大了争取去阳新工作,到“烈士县”去开发那片神奇的土地,与那里的人民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r/> 几十年后的1994年7月14日,他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片挽住自己童年幻想的土地。他是来考察投资项目的。没想到刚进入阳新县境内,前面的公路堵塞了。一条很长的车流凝固在狭窄拥挤、千孔百疮的梁兴(从大冶县梁公铺—阳新县兴国镇)公路上。已经煎熬了两个多小时,被堵的车流仍然一动不动。一贯惜时如金的他索性拎起简易行李,下车徒步向前走去。他一边观察,一边询问行人,走到阳新县城太阳已经下山了。晚上躺在旅馆里,抚摸着满是血泡的脚和晒得发疼的脸,他的心变得沉甸甸的。在随后数十天的调查研究中,他了解到,经过阳新人民四十多年来的接力奋斗,这片曾一穷二白的土地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仍有十多万人还在贫困线上。他最后毅然决定倾其全力,从解决制约阳新经济的“瓶颈”——交通入手,举资四千三百多万元修建梁兴二级公路,力争以实际行动报效这块他的先辈曾淌血流汗的土地。当他向阳新县县长柯亨松同志汇报这一计划时,柯县长动情地说:“林先生,您不仅是颇有品位的实干家,更是一位有志报效‘烈士县’人民的赤子,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招商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为您的创业提供支持……”县长开明真诚的话语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他紧紧握住县长的手说:“咱们一言为定,我保证投资款一个月内到位!”<br/> 梁兴公路尽管仅有二十四点六公里长,但它位处鄂赣两省的交通要冲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由于财力不足,这段一○六国道,路况差,而且经常堵车,交通事故不断,南来北往的司机到此都要捏着一把汗。<br/> 达成共识后的当天,县政府就召开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林明坤被任命为指挥长。交通部门积极配合,很快拿出了设计图纸。到此,这项建设期为两年的工程拉开了序幕。<br/> 林明坤不愿外行领导内行,自工程破土之日起,他就开始攻读《公路工程技术与管理》,连续三个不眠之夜,他竟读完了一尺多高的科技资料,眼睛熬得又红又肿。不懂之处,他就认真向工程技术人员求教。面对这位诚恳、厚道的指挥长,工程师们有问必答。他对工程技术人员说:“你们不要叫我指挥长,应叫我‘后勤部长’才合适。”为了工程的顺利推进,他反复嘱咐后勤人员一要确保工程建设者的工资奖金按时发放,二要尽可能改善伙食;劳动强度这么大,工作这么辛苦,粮草不足可万万不行。由于夜以继日的操劳,他终于病倒了。当人们听说他住院的消息时,地、县领导,工程建设者代表,还有沿途乡村的许多老百姓纷纷到医院探望。林明坤感慨地说:“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得到这多人的尊重,我真是三生有幸哪!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我林明坤唯利是图,那就真的对不住阳新人民啦!”说着,他的眼里盈满了泪水。<br/> 一次,有人在医院告诉他说,四川民工刘仁志因家有瘫痪在床的父亲,妻子又双目失明,四个孩子有三个无钱上学,自己带病干活累倒在工地上。次日中午,趁医生不在场,他偷偷地摸出病房,拖着虚弱的身体,乘班车来到施工现场,找到了刘仁志。他拉着刘仁志的手说:“小刘啊,你病了怎么还在上班?不要命啊!”接着他摸了摸刘仁志的前额:“你看你,烧成这个样子,快去医院看看,否则我可不要你了!”不由刘仁志分说,就把他拉上了车。小刘康复后,他又掏出一千元钱塞给他说:“要开学了,快寄回去,孩子不读书可不成啊!另外我给财务部打个招呼,叫他们把你的工资提前发了。今后有什么急事,请对我说,我尽可能帮你一点。”刘仁志嘴唇哆嗦,千言万语哽咽在喉咙里。他攥着这叠救命钱,流着泪深深地给林总连鞠三个躬……<br/> 当笔者提及这感人的一幕时,林明坤连连摆手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我也是历尽坎坷的人,苦咽过不少,能有今天的发展,多亏了党和人民的哺育栽培,也得到过许多好心人无私的帮助。我到这里投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报,更重要的是想为阳新人民做点事情。”林明坤的话,使我想起连续三年来,阳新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他雪中送炭,对灾区人民解囊相助,他自己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br/> 1997年1月8日,梁兴二级公路全线通车,它不仅拓宽了阳新县改革开放的大门,而且拉近了武汉、黄石至九江、南昌之间的时空!<br/> 按合同规定:梁兴二级公路在未收回投资本息的四年内免交一切税费;从第五年起,除纳税外,他还可以经营三年。工程受益后,林明坤找到阳新县委书记胡德春、县长柯亨松说:“阳新县的财政现在比较困难,至今仍有10多万人口没脱贫,我决定从今年元月份起,按每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纳税。钱这东西,没它不行,多了也不成。记得有位先哲说过:‘子孙胜过我,要钱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钱财再多也不能带进火葬场。请书记、县长能理解我。”<br/> 于是,今年“五一”前夕,他一次性补交了1至4月份的税费二十四万元,从5月份开始,他按月上交。按此推算,他八年要减少几百万元的利润!<br/> 林明坤却说:“我是替爷爷来还愿的,如果爷爷在世,他也会同意我这么做的。”<br/> 是呀,英雄的血脉是绵延流长的,正如这宽广畅通的梁兴公路,将永远负载着老区人民新的希望与憧憬,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庆香港回归(图片)

第7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庆香港回归张标

雁归图(图片)

第7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雁归图(中国画)袁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