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黄晴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发出,是党中央在国有企业发展关键时刻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努力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必将有力地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极大地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发展。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推进。按照中央有关精神,总结近几年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应重点把握好以下问题:
正确贯彻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目标和方针原则。中央把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有”:有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经营,会管理,团结协作,廉洁公正,开拓进取,得到职工群众拥护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能够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经得起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有一个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求,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保证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有一套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制度。这“四个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改革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关系,构成了企业党建工作目标的完整统一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以推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
为了实现“四个有”的目标,还必须贯彻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方针原则。这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三句话方针”;坚持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三句话方针”,这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的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是多年来探索有中国特色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三句话”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既体现了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又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党政工会自觉坚持“三句话方针”,各自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分工协作,同心同德,才能真正把国有企业搞好。
坚持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的各项工作。这是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方针。企业是生产经营实体,生产经营的效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党的工作必须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保证和促进企业改革,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既是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检验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搞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党组织活动,要面向生产经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依靠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这样,企业党组织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有较强的组织保障。为此,企业党组织在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解放思想,又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又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使党组织生活充满生机。
落实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用人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往往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仅仅靠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是靠不住的,通过党组织参与,依靠集体智慧,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发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依法行使决策权结合起来,这对于保证企业在重大问题上的正确决策和避免失误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来,一些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出现失误,一些企业经营者出了严重问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不够,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弱化。国有企业党政领导应充分认识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党组织和党委领导同志要增强参与决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提高参与决策的水平和能力。企业行政领导应认识到,党组织和行政领导一样,对保证国有资产保资增值,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推进企业稳步发展,负有同样责任,应诚心诚意欢迎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千秋大业在用人。用人问题影响着人心向背,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国有企业中的党务、行政、群团、生产科技、经营管理人员都是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的,是实现党对企业政治领导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也是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保证,同时也是保证厂长(经理)或董事会科学行使用人权的根本措施。企业干部的任用和管理,涉及到干部的了解、考查、选拔、任用、教育、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环节,本质上就是组织行为。
实践证明,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严格干部人事管理的职责、范围和程序,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为了保证和服务于厂长(经理)或董事会更好地行使用人权。这样做,同厂长(经理)依法行使用人权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选好、用好人,推动企业的发展。厂长(经理)或董事会要依法行使用人权,保证把人选好用好,必须遵循党的干部路线、“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必须依靠干部工作职能部门把干部考查、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好。其次,党组织根据厂长(经理)或董事会关于干部任免的提名,做好考查,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可以保证厂长(经理)或董事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其三,坚持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任用的集体讨论制度,既是发挥党政领导班子集体智慧把人选准的要求,也是保证厂长(经理)或董事会的用人意图得到大家了解、认可、支持的必要步骤;既有利于厂长(经理)或董事会的工作,也有利于被任用干部开展工作。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搞好国有企业,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了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好的过硬的职工队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正确贯彻执行,企业的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才能协调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应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关键,提高领导班子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根本原则,保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把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依靠并带领职工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作为显著标志,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队伍作为重点,保持企业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把对领导班子的考核建设作为重要措施,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总之,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第6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最根本的凝聚力
周锦尉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广泛开展“凝聚力工程”活动,干部、党员以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实际行动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在开展这项活动中,广大党员进一步认识到,深入扎实地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这一理论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从而牢固树立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是党的事业最根本的凝聚力。
邓小平同志1986年就讲过:“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信念,人生的指路明灯;信念,也是人生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有了信念,生活有了方向,奋斗有了目标;有了信念,就能时时激发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了信念,就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奉献大于索取。
有位哲学家曾构划过人生的三种生活状态和阶段,第一种状态或阶段是审美阶段,人总要寻求各种感官的需求,趋乐而避苦;二是道德阶段,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扬善抑恶,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三是信仰阶段,超脱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达到最高的境界。自然,这位哲学家主张的信仰是宗教,我们共产党人当然不会赞成这种信仰,但这位哲学家所概括的三种状态倒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显然,处于第一阶段的人,是个及时行乐、享乐主义的人;到了第二阶段的人,还只是一个“好人”;只有到了有科学信仰阶段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
新时期我们确立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信念是来之不易的。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奋力追求建设一个富强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如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富强的中国,但都未能成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才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并正在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凝聚了多少代先进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血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地体现了全国人民这一共同理想。这是凝聚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新时期完成各项任务的光辉旗帜。
鲁迅曾辛辣地抨击当年中国国民性中“一盘散沙”的弱点,但他又是一位民族信念与自信力的“开拓者”。他曾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给国人指出希望。他寄希望于具有远大理想的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赞扬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那些“中国的脊梁”。现今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国人士越来越注意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少国际研究机构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列为综合国力方程计算中的一个“变量”。实际上,广大群众对自己民族振兴的渴望,对祖国的钟情,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对邓小平理论的信念,无疑是产生无穷力量的源泉,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最根本的凝聚力。


第6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论领导主体》简评
由沈冲作序的《论领导主体——献给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一书,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理论工作者和理论造诣较深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合作撰写而成的。作者深刻阐述了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肩负历史重任的需要。
该书从研究认识的主体入手,围绕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特别是从提高主体认识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全书从正文到附录,每个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述了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群众与领袖、一般与个别、主要与次要、全局与局部等诸多矛盾的相互关系,以及正确处理这些复杂矛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紧密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这对于中青年领导干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严肃认真地回顾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轨迹中,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科学性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一些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认识是非的方法和判断是非的标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该书还详细论述了领导干部如何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增强领导集体战斗力等问题,这对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力拼搏的领导干部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张志新)


第6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贫困地区发展论》简评
李纪恒撰写的《贫困地区发展论》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和强烈现实感的理论专著。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对贫困概念和成因、贫困地区经济运行特征及贫困地区发展要素的分析;第五章是关于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六章具体论述广西河池地区解脱贫困的实践及其经验;第七章是作者在贫困地区从事领导工作的方法论总结。这个逻辑体系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叙述方法,即首先解决对贫困地区状况和发展规律的认知问题,进而以这种认知为根据,论述指导贫困地区发展的一般原则,最后总结河池地区这一特殊贫困地区解脱贫困的具体经验及作者本人的体会。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目标与方法的统一,在该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对于正在进行扶贫攻坚工作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读了该书后,会从中得到理论、经验、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该书既是作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作者长期刻苦学习理论的成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把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和观点。应该说,该书的思考是比较务实而又具有理论化色彩的,不仅对于实际工作者,而且对于理论工作者、尤其是经济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元文)


第6版(理论)
专栏:

  厦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思考
厦门经济特区努力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就,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统一目标,协调发展。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一开始,市委、市政府针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中的“先后论”、“自然论”、“代价论”,十分鲜明地提出了“必胜论”、“攀登论”和“社会工程论”,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目标,一起规划、一起落实,制定“七五”、“八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精神文明硬件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这样,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文明、舒适、方便的生活工作环境与文化氛围,更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实践证明,厦门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引导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为主,提高素质。厦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其精神文明建设面临一个极其复杂和特殊的环境。市委、市政府以教育为本,把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培育“四有”新人的关键,放在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上;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研讨班,着重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从而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开展“厦门人看厦门人”活动,引导市民充分了解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从而自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倾注到艰苦创业、建设特区的实际行动中去。实践证明,推动厦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一大批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修养、严格的法律观念、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特区人。
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重在建设,加强管理。作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厦门,更为敏锐地感受到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市场自身的消极方面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市委、市政府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来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能上新水平,厦门经济特区在法制建设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体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经济特区建设初始阶段,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厦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这一真知灼见的实践成果。
激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机和活力——群众参与,深化创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牢固确立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全体公民身上,真正做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教育、全民提高。事实证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迫切的要求,只有最广泛地吸引人民群众参与,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扎实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深入持久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保持生机活力,并使之逐步实现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课题指导:陈俊杰吕良弼黄芝晓执笔:薛东藩权明凌厚锋余作尧)


第6版(理论)
专栏: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论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
卜晓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成功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的非凡胆略和创造精神,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着眼时代要求,立足新的实际,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建党思想,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目标、新原则、新思路、新观点、新办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向一个新阶段。
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明确指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在这里,邓小平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二是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互为条件的。党只有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只有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能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作用。邓小平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既继承了马克思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又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党的建设目标赋予了新的内容,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使党的建设“能够更加适合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也就是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为了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还就如何对待这条政治路线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他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身体力行,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邓小平同志还深刻阐述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即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加强党的建设,我们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党的建设才会有正确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党的建设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要按照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确定党建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努力使党的各级组织都能积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政治路线;要在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实践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应当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考验,得到锻炼。
邓小平同志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党的领导从来是不遗余力的。他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党的领导置于核心地位。他反复强调: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中国的一切。同时,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这个论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面临如下一些状况:一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我们党的建设遭到破坏,因此必须有一个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二是由于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变,按邓小平同志的概括,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改革。这些深刻的历史转变,开辟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新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情况,经受新的考验,需要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三是由于我们党和国家面对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从世界形势来看,有必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阐明了改善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指明“改善”是为了“加强”,使党的建设在改善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邓小平同志还具体提出了改善的内容,即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包括领导干部的素质、领导作风、党的政治工作、党的领导方式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为改善党的领导作了极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健康发展。在这里,可以看出邓小平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邓小平新时期建党理论着重论述了制度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一是论述了制度建设对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在历史事件、历史变迁或历史性错误中,领袖个人作用或责任与制度或体制问题的关系,制度或体制是决定性的;就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作风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来说,固然二者都很重要,但后者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是提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他强调要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的党的各项制度建设,深刻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党可以变质、国家可以变质、社会主义可以变质,人也可以变质。他反复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个好制度,是最根本的、最便利的、最有效的制度。他要求制度建设要整体配套,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比如,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使党内生活正常化;加强党的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使之有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以便使党内生活规范化、制度化、法规化,使党内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是阐述了制度建设要与从严治党相结合。他多次强调要从严治党,论述了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强调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都要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提出要严格对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和监督。
四是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在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尖锐地指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严重性:“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他告诫全党:“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他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一件急事,同时又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他指出,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邓小平同志强调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果作风不正,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一切特权现象,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一切不实事求是的东西,一切腐败行为,都是违背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所以必须坚决反对。他还提出了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许多有力措施。主要包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对腐败现象决不能手软,要加大力度,动真的,来实的,敢于碰硬,解决党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领导机关抓起,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抓起;对领导干部要有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等等。
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特点
着眼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趋势来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是世界公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考虑问题,不是仅仅局限于本国,而是放眼世界,面向世界,看到世界发展的潮流,看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据此,他带领我们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着眼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来思考问题。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是同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处在开辟新的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既继承和坚持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科学体系,又吸取毛泽东同志的教训,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承担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没有完成的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这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能够胜任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换言之,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的新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突破,充分显示了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造性。
着眼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人民的富裕幸福来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一条正确路线,创立了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怀着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思考问题,提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见解、新理论,充分体现了他的坚强党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