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贺“世纪香港丛书”出版
鲁平
在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际,“世纪香港丛书”和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是在“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资助下,在香港“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的策划下编写和出版的,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表示热烈祝贺。
香港的回归,不仅是本世纪中国和亚洲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举世瞩目的大事。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一洗历史的耻辱,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都有重大的意义。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英国对香港实行了殖民统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经过中英之间长达二十二轮的艰苦谈判,中英两国政府在1984年签署了联合声明,香港进入了过渡期。中国政府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展开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聘请了四批港事顾问,成立了预委会和筹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临时立法会也顺利产生,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回归以后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人自己的管理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必将更加繁荣。日益强盛和对外开放的中国,为香港继续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香港也将在内地的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内地的人民都很关心香港。“世纪香港丛书”的十本书,从各方面描述了香港的历史、现状和特点,提供了有关的最新资料,有助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了解“一国两制”的必要性、基本法的制定过程和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努力,增强对香港明天更好的信心。


第11版(书评)
专栏:

  拭去战争的浮尘
郭洪新
战争是对历史的映射,也是对人性的映射。战争是一道永远难以完全破解的谜。应该说,华夏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历史爱好者丛书”的“战争与军事系列”,既是一套战争史话的普及读物,也是历史学家对人类战争的一种诠释。
虽然源远流长的历史总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然而战争史的研究却显得贫乏和苍白,这使得要想找一本不是就战争而谈战争的书似乎成了难事。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套书对于丰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庞大的规模使它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作者运用史学的方法剖析自古及今的中外大型战事,总结具有重要影响的军事理论家的思想。书中既有对史实的准确描述,也有对战争发展规律的剖析,所揭示的哲理是非常深刻的。虽是一套普及读物,却凝聚着史家治学的结晶,到处闪烁着学术思想的光芒。《战争先知》对军事思想家的总结,《再造战神》对近代中国军事史的分析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已经可以视作学术成果。这类书不妨叫做通俗化的学术著作。作者们用心血拭去了战争的浮尘之后露出的历史真相,足以让我们透视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
战争在对人类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了丰富遗产。这是人类共有的永久的财富,是值得大力总结和研究的。战争中,正义战胜邪恶,进步战胜倒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勇敢战胜胆怯,刚毅战胜脆弱,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意志力。战争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漫长的战争也培养了一大批战争迷宫的探索者,中国的孙武,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俄国的苏沃洛夫,德国的鲁登道夫……他们把战争当作科学去研究,对敌对双方各种条件对比分析,全身心地去探求战争中的规律,使人类对战争的认识走出蒙昧,跨入了理性发展之路。他们所创立的军事理论,既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摆脱战争的法宝。作者们本着让历史学走出书斋、资治育人的初衷,用心捕捉散落在战争中的思想火花,挖掘人类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使整套书变成了史家的和平宣言。
总结战争是为了揭示战争,更是为了永远地避免战争。拭去战争的浮尘,可以让我们回味那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战争景象,看到战火硝烟后的那些战略思想,历史脉络,政治斗争……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强化对战争史上的经验与教训的反思,弱化了人们内心中对战争手段的追求,让大家从根本上厌倦战争。涤除散落在人们心头的这一层战争尘埃,是这套书更进一步的贡献吧。作为一种研究,对战争史的总结会不断进行下去,而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正在步入了一个不需要,也不能够承受战争的发展阶段。
(“历史爱好者丛书·战争与军事系列”,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联合出版,宋德金主编)


第11版(书评)
专栏:

  《壮岁集》跋
黄裳
凡兄有诗草一卷。间尝语余,他日付刊,请为撰一小跋。月前乃以全集清稿见示,草草读一过,掩卷沉思,慨然兴感。凡兄为名记者、新诗人,早日有《往日集》,惊才绝艳,流誉人间。而晚岁更得旧体盈帙,琛奇瑰丽,夺人目睛,是固贤者无所不能,然取径虽殊,初怀不异,一字一句,皆于性情中流出,乃能动人,此理固不易也。忆与兄初识,在一九四六年。时皆年少,握手欢然,宛如宿识。杯酒论文,狂言惊座,前尘影事,恍在目前。而三十年来,相见不时。岁在丁酉,遭逢蹉跌,亲知交绝,谈笑无人。乃于此际,得兄远道问存,天末故人,临风怀想,涸辙之鲋,珍此呴沫。尝以定庵赠粤人黄蓉石诗“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赠之。窃以此二语可尽兄之丰神心事也。此集中多感事怀人之作,老师宿儒,巾帼奇士,来兄笔下,宛转可怜。而四十年来,时世迁流,民生荣瘁,亦往往于此见之。推为诗史,谊无可辞。固个人亦时代之小沧桑也。是当善校精镌,留赠后人。此意曾于香江重晤时郑重言之,愿兄勿以闲言语视之也。
(《壮岁集》,陈凡百庸著,一九九○年香港何氏至乐楼刊。前有何耀光、钱钟书、饶宗颐三序。)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丛书、套书一窝蜂
叶于
三年前,文坛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开始热闹,笔者有感于一些散文丛书、长篇创作丛书的创意,写过《看好丛书》的小文,对此表示赞赏。然而,眼下这类丛书、套书却一窝蜂似的泛滥,造成了许多图书选题雷同、内容重复、图书出版后滞销,又实在令人遗憾。
这里仅就文学创作类的图书而言,从这类图书的编辑内容看,多半是重复的旧文选本。不少所谓总汇、大系、精粹之类的选本、套书,说是集名家名文之大成,大多是选编者从不同作者名下找来有关的文章(作品),加上个花哨新鲜的题名,类书、套书就轻易出笼了。殊不知这类编来编去、颠来倒去的东西是炒旧文,做现成饭,对崇尚创新的文坛来说,其意义不大,于事无补,倒助长了一些出版者的懒惰心理。
还有,现在有些出版单位(出版社或出版策划者),动辄喜欢“大工程”,似乎只有丛书、套书才显出气势、表现成果,才能出精品。这种贪大求全的心态,使一些选题都纳入“集体行动”,作者的个性、作品的题材风格都装在一个模子里。这种硬性搭配和组合,丧失了文学创作的灵动和鲜活,是一些丛书、套书并不被看好的原因。
从读者的角度想,书越做越类型化,越出越厚,越编越多,价格不菲,成套出售,又苦了读者。因此,常常见到的是书店里的丛书、套书摆在那里,落满尘土。读者的冷漠是对这种一窝蜂现象的极大讽刺,应该引起有关人士注意。


第11版(书评)
专栏:

  清新俊逸淳朴恬淡
刘江滨
近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品阅再三,如坐春风。季先生写散文,自谦为“有点客串的性质”,却也所获不菲,迄今已出了七种集子,声名腾播,拥有不少钟情的读者,在散文界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季先生有渊博的学养做底,大手笔写小文章,故而根深叶茂,蔚成风景,于尺幅寸楮中兴云布雨,驱遣自如,毫不费力,人谓之“天成”。书中散文系先生耄耋之年所作,却丝毫不见才枯情衰、残塘败荷的光景,反而越老越熟,如绚烂的晚晴,境界全出。一般来讲,大凡学者写散文,难免不作“寻章摘句老雕虫”,掉掉书袋,述述学理,发挥其天然优势,但季先生这样的文章很少,多数仍是传统的叙事抒情的路子,不以意害文,也不以文害意。叙事则历历如绘,状在目前,抒情则笔酣墨饱,感人肺腑,倘不是从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既清新俊逸,又淳朴恬淡,构成了季羡林散文的美学风格。集子中《怀念西府海棠》、《赋得永久的悔》、《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忘》、《月是故乡明》等作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此书共收散文六十二篇,计字二十五万余,内容编排上实分成四个小辑。第一辑写往事漫忆,字里行间充满对故乡——山东老家和第二故乡——北京的款款深情;第二辑写屐痕游踪,祖国的自然山水与异域的风土人情,都尽传美的气韵;第三辑写情怀心声,袒露人生态度,描摹人格画像;第四辑,写故朋旧友,再现了几位著名人物的风采、精神,极具史料价值。
纵览全书,发现其实每页上都端端正正写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家乡,爱自然,爱亲友,爱人生,爱事业,爱祖国。他说:“爱国没商量”,“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具有爱心的人才能广结善缘,充溢爱意的作品才能滋润读者的情感,历经风雨沧桑而不改爱国之志的作家学人才能称作民族的良心。读季先生的散文,仿佛在谛听一位蔼然仁者的娓娓絮谈,若春风化雨,良语解人,十分亲切平和,没有盛气凌人的教训,没有居高临下的布道,只觉一种温馨恬澹的情愫在文本中萦回流贯。北大红楼,清华水木,故乡的明月,故去的亲友,家养的猫,外国的岁月……在季先生笔下,所有的风物人事莫不溢出浓浓的情致,让人感受到岁月不居,春秋代序,然人世间最重要的、最不能遮蔽的是爱的阳光。季先生的散文创作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审美原则:创作总根于爱。
季先生在书序中云:“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环,万勿率意,切忌颟顸。”季先生积六十余年的创作经验,可谓深得散文艺术个中三昧,加之贯通东西的深厚文学修养,圆融无碍地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当今散文界独出机杼的季羡林体,具有独在的艺术魅力。
(《赋得永久的悔》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新书快讯

  中青年学者的学术小品
——“书趣文丛”第四辑
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在读书界很受好评。其最新推出的第四辑共十册,作者为近些年在学术界头角峥嵘的中青年学者。丛书的这一辑一仍其前,都是作者在各自坚守的学术领域的田头地角抽空种下的“间作物”——学术小品。这些年,货真价实的学术小品之受欢迎,盖因为其深入浅出且文笔活泼,使得学者的思想和情感便于“圈外”的读书人消化吸收,而这类小品文又往往凝练着作者思想情感的点滴精髓,使读者在“闲适”的阅读中不无所得。“书趣文丛”第四辑包括《独语》(赵园)、《斜阳系缆》(吴方)、《放虎归山》(李零)、《不肯进取》(黄梅)、《考槃在涧》(葛兆光)、《寻找手稿》(李庆西)、《阅读日本》(陈平原)、《浮世绘》(刘东)、《旧影与新知》(汪晖)、《斜晖脉脉水悠悠》(王振忠)。(农)(附图片)


第11版(书评)
专栏:

  从家乡到美国
赵元任著
学林出版社出版
《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原本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六十年代以英文撰写的三章早年自传,只写到他三十岁以前的生活。那段岁月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今天的人们通常只注意到宏大的波澜和重要的史脉,而无从感知细微的气氛。赵元任正是以一种平易的眼光,回忆儿时及至青年时期的“琐屑”经历,如同翻阅一张张依稀而生动的老照片,令人从直觉上感受那个时代。本书的第一章是赵先生用中文重写的,作者以语言学家特有的天赋,采用一种非常拙朴而简洁的口语叙述,读来另有一番味道。(大)


第11版(书评)
专栏:

  身经忧患
魂系海疆
韩瑞亭
郭金炎所著《大海之子邓兆祥》(黄河出版社出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有价值的传记作品。作品所写的传主邓兆祥,是一位从戎七十二年的老军人,是亲身经历了新旧中国的沧桑巨变,饱经忧患而不改报国之志,历尽风雨仍怀有赤子之情的世纪老人。这位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同“重庆号”爱国官兵一道毅然起义,驾驶着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投奔光明的爱国志士,是经过半生的跋涉、探索,才真正找到报国之路的。作品以相当多的笔墨,真实地描述了传主的这一段艰难的人生探求。
邓兆祥出生于南国粤地一户贫苦农家,十一岁考入黄埔海军学校,先后在多所海校学习海军知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期,抱着欲强大中国必强大海防的志向,赴英国进海军学院深造,掌握了各种舰船专业知识。1946年,他又率领学兵去英国接回巡洋舰“重庆号”,并担任这艘当时中国海军大型军舰的舰长。几十年的军人生涯,使邓兆祥痛感积贫积弱的国家在世界上受人欺凌、遭人歧视的屈辱,深悟国人自立自强的迫切愿望,在驾驶“重庆号”返国的途程中,他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回击了英国海军军官的傲慢。然而,这位矢志献身于海防事业以“雪甲午耻”的爱国军人,在国势衰微、政府腐败的旧时代,徒有一腔爱国热忱却难寻报国之门。他目睹国民党政府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的罪恶,反思前半生强国之梦难圆的坎坷经历,终于作出改变命运的抉择,义无反顾地同爱国官兵一起驾舰起义,投入人民的怀抱。在五星红旗的映照下获得新生的邓兆祥,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竭诚尽职,勤勉工作,直至高龄退役,只是在这个时期,他才真正实现了献身于祖国海防事业的夙愿。
《大海之子邓兆祥》一书,虽然选取了带有传奇色彩的传主生平为基本素材,却并不渲染这类色彩,而是以朴实的文字在叙写传主漫长而丰富的生活经历中透示出某种历史的沧桑感,以传主的人生历程映射着历史运行轨迹。


第11版(书评)
专栏:

  《德育美学观》:一种精神的寻找
刘文霞
檀传宝的专著《德育美学观》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作为该社“中国中青年学者教育学术文库”的第一本推出。
《德育美学观》是一种文化的寻找。从文化的视角看教育,是近年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挖掘教育活动本性或根基的一个共同取向。作者以美论德,希望德育过程同时也成为审美和立美过程的思想,是立足于当代文化大趋势,更是合乎文化及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的。
《德育美学观》是一种精神的寻找。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目前最为缺乏的也是进展最慢的一个核心方面即教育和德育精神的探索。德育美学观其实就是借鉴美学精神的新的德育观。这一新的德育观既追求德育的科学性、目的性,更追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所带来的德育的趣味、德育的境界。


第11版(书评)
专栏:

  倾听遥远的回声
黄国柱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读着崔璇同志的长篇小说《山杜鹃》(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不由得总是想起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著名的词章。作为从抗日战争烽火中走出来的老一代战士,作为三十年代延安的“文学青年”,她在漫长的革命旅程中无法从事更多的创作,到了离休之后,才有了闲暇和条件,来圆自己多年的文学梦。
于是,文学创作,对于她,就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的问题,而首先是一种关于自己革命经历的遥远的回忆,一种关于理想信念追求的真挚的情感寄托,一种关于人生的意味深长的感喟。我想,不论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生活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都不会影响作者对于那如火如荼的过去岁月深深的沉浸;不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艺术的虚构,作品都无可避免地会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本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烙印。小说是以一个从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来到东北辽东地区的女干部严鹃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围绕着严鹃的曲折的战争经历和爱情经历,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辽东地区艰苦卓绝、复杂多变、波澜起伏的斗争场景,浸润着十分浓郁的革命战争历史的氛围,从中我们领略到了当年老一辈意气风发的青春风采,倾听到革命历史遥远的回声,体验到某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文学,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除了具有审美的功能之外,每每因为作者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感受的记录,通常又具有革命的、形象的历史学的价值。在《山杜鹃》中,既有辽东山区翻身农民曲折的觉悟和参与斗争过程的生动摹写,也有战争发展过程中战略决策时我党高层领导的描绘。在关于是退守黑龙江还是坚持辽东的问题上,我军最终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并取得了四保临江战斗的决定性胜利,为我军最后夺取东北、进军全国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严鹃、罗东、黄河、严恩涛等我党一大批优秀干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又是辽东地区解放战争史的真实记录。对于解放战争史专家来说,《山杜鹃》所描写的关于辽东地区这一时期的战争生活,无疑具备了形象的历史的意义。
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除了必须具备主题思想的鲜明,情节结构的丰富之外,它有没有提供某些新鲜的认识和见解,是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对于特定形势和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描写,是相当独特而深刻的。小说基本的情节构架和矛盾冲突,是以家庭家族的亲情关系为线索的。作为宽浑县的大地主、大恶霸、大汉奸严恩山,其家族中既产生了像严恩海、严奎这样的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出现了像严恩涛、严鹃这样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分别以不同的政治势力的代表出现在家乡的政治舞台上,既给作品带来了某种戏剧性,同时又丝毫没有减弱斗争的残酷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杜鹃》又是一部真实摹写革命者战地爱情的小说,它以严鹃和罗东、黄河交错的情感纠葛为结构的主要线索之一,展现了革命者“革命利益重于山”的崇高的情感世界。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式的大团圆模式和战争的胜利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
小说的视角是独特的,不仅是战争亲历者的,又是女革命者的,还是对于反动和封建家庭的反叛者的。这几重的视角,使得小说具有某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小说紧紧把握的是主要人物严鹃的思想情感脉络和遭遇经历,并采取了晚年回忆的倒叙手法,把一个几次经受命运的严峻考验、而始终坚贞不屈的女革命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树立在我们的面前。《山杜鹃》把特定的地域风情的描绘与特定的历史时期革命阵营的生活氛围和语言特点较好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相当独到的。


第11版(书评)
专栏:

  荟萃“环保题材”的“碧蓝绿”文丛
由国家环保局宣教司、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辑的,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碧蓝绿”文丛最近出版。第一辑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三卷,收入一百四十余位作家的作品约一百一十多万字,包括众多知名的老作家和近年崭露头角的新秀及环保专家的作品,是这一文学新品种的集中展示和精品荟萃。


第11版(书评)
专栏:

  《光辉业绩伟人风采——细说邓小平》出版
在迎接香港回归的喜庆日子里,红旗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光辉业绩伟人风采——细说邓小平》一书,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的厚礼,献给广大读者。全书将一代伟人光辉、曲折而传奇的一生有血有肉地细细说来,其中,浓墨重彩地把小平同志在解决香港问题时惊心动魄、波澜起伏的场景有声有色地娓娓道出。全书共分九章,由“少年时代”、“新的革命”、“走向世界”、“心系统一”、“为了和平”、“晚年情怀”等几大板块有机构成,深情再现了这位革命老人壮丽辉煌的人生史诗。此书作者为龙平平、刘金田、高屹。


第11版(书评)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阿登的长篇小说《书惑》描绘了中国出版业的一个特殊群体——书商的生活,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
△温金海的历史长篇小说《绝路》已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不久前辞世的农民作家乔典运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金斗纪事》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田中阳所著《区域文化与当代小说》已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许大钧的新闻作品集《骆驼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小说《倪焕之》插图 王智远
(选自高荣生编著《黑白艺术系列——黑白涉步》,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