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去安阳,一睹甲骨文风采
本报记者蒋涵箴
假如我有一个上中小学的孩子,我一定要带他到安阳去参观殷墟,看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让他见识一下曾经震惊世界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
假如我是一个教师,我一定要组织我的学生去安阳,上一堂最生动活泼的语文课,讲解汉字的起源。
1986年我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一位对甲骨文情有独钟的旅日老人,他已半身不遂,全靠甲骨文支撑生命,他特意从日本回来参加在安阳召开的“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这位名叫欧阳可亮的老人幼年时就在启蒙老师王国维指导下练写甲骨文,后转辗到了日本,除了养家糊口,把全部精力和业余时间倾注于甲骨文的研究。我采访他时,他一再对我说“你一定要到安阳去看一眼甲骨文!”我不清楚欧阳老人是否还在世,但是我可以告诉他,我去了安阳。当我亲眼看到了甲骨文才真正体会到老人为何对甲骨文如此刻骨铭心地挚爱。
殷墟坐落在安阳市郊小屯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公元前1378年,商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附近)迁都于殷,在这里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史称“殷商”,是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首都。周灭商,殷商古都逐渐沦为一片废墟,后人称为殷墟。从1928年开始这里发现了3000多年前古城的遗址以及大量青铜器和甲骨文。1987年在殷墟遗址上仿建了原殷代建筑,这就是殷墟,殷墟内主要展出甲骨文、甲骨书法碑林、甲骨遗坑址和甲骨文中有记载的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墓。
殷墟内的仿殷大殿,依据古文献中殷商建筑的记述,建筑全为木结构、茅草顶,四周围廊环抱,围廊檐柱刻有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纹饰。它一扫后代宫殿金碧辉煌、翘角飞檐的豪华风气,一派中国早期帝王宫苑朴素的景象。
面对一块块刻在龟甲上和牛肩骨上似识不识的文字,内心激动不已,对古人造字的智慧、写字的艰难,一瞬间都领会了!甲骨文上记载了古人狩猎活动所获及赏赐,有记战功的如获多少俘虏,缴获了多少弓矢和车辆,有记田间劳作的,文字简练,刀刻熟练。据说仅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3500个字,其中一半以上的文字已被专家公认了,还有一小部分字众说纷纭,没有结论。
“一片甲骨惊世界”,自1899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后,学者曾认为:“甲骨显世,可望补上商史资料之不足,而且可上推到夏禹时代。”当今的中华文化立即与殷商接通了血脉,让人遗憾的是大发现并未带来大震撼。甲骨出土正值晚清国力衰弱之时,有许多被外国人收藏,流落在国外,15万片甲骨,分散在13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甲骨文的主人中国,无法对商史开展完整的研究,每个甲骨文的拥有者,都把它作为私有财产,进行支离破碎的研究。为了实现甲骨还乡之愿,欧阳老人曾和一批学者在日本举行“甲骨回乡义卖书画活动”,用义卖自己书画的经费来捐款筹建殷墟,开展甲骨文的研究,而最终目的是想把流落在国外的甲骨文收买回来。看来老人的这一愿望要有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完成。
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有系统的文字,它和埃及的纸草、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一样,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谷城先生参观殷墟时说过:“甲骨文奠定了我国汉字的基础,几经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汉字,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凝聚作用。”目前投资千万元建造的殷墟花木扶疏、碧草茵茵、殿宇高耸、曲径通幽,已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从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从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或语文教育来讲,此地是一个极好的场所。可惜近年来,人们似乎对甲骨文这一“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淡忘了。这里外国人来得挺多,相对来说国内来参观的人很少,青少年尤其少。当我徜徉在寂静的殷墟,置身于甲骨文碑林之中,期望殷墟快快热闹起来,让它的文化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第10版(文化)
专栏:

在许多剧场门庭冷落,面对困境慨叹“行路难”时,北京朝阳剧场的红火景象让人为之一振——
  剧场如何走出“怪圈”
本报记者卢新宁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朝阳剧场或许算不上一流。然而,近年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兄弟”,却很让一些“大哥哥”生出一些敬意:这里一年365天天天有演出,效益在同行业剧场中名列前茅,名气在北京越叫越响,“看杂技到朝阳”,已经成为京城夜生活的一项内容。
朝阳剧场为何能在市场的洪流中从容飞渡?剧场经理杨光环一语道破:“重要的是文化市场定位。剧场选准演出项目,适合群众的欣赏口味,就是找到了定位;定位找准才有出路。”
“第一家旅游演出剧场”,在与市场痛苦的碰撞中,找到了定位。
剧场这个字眼对于京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确实是越来越生疏了。在城市居民越来越缤纷的文化生活中,热闹的梨园胜景仿佛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怀旧,映衬出今天剧场门前的冷落。
始建于1984年的朝阳剧场在京东也算是大剧场,共有1360个座位。80年代后期,被推向市场后的京城剧场普遍产生了生存危机,朝阳剧场也曾遭遇同样困境。“困”则思变。朝阳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局领导面对这种状况大胆革新,朝阳剧场于1988年在北京市26家剧场中首开先河,第一个实行公开招聘经理,开始承包经营,率先在摸索中找到了拓展生存空间的道路。
有人说电视是剧场衰落的原因,可朝阳剧场新组建的领导班子认为,电视里听戏看节目与进剧场毕竟是两码事,身临其境共同参与的那种感觉是电视无法给予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票价几十元一张,普通百姓承担不起,可人们掏钱购物的潇洒劲儿比什么时候也不差;还有人说眼下节目质量不行,可我们越来越多的艺术团体在国际上拿大奖。要走出“怪圈”,不能敞着大门,坐等观众,而应该深入市场调查群众想看什么,找好市场定位,确定靠什么“养”剧场。
朝阳剧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边。四周遍布高中档饭店、外国驻华使馆和各大公司、商厦,交通便利。外国游客白天逛长城、故宫,尽兴而归,夜生活却不甚丰富。朝阳剧场敏锐地从中看到了新兴旅游业为文化市场提供的发展空间,决心开拓旅游演出市场。
朝阳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局对剧场的设想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朝阳剧场于是在北京市第一个搞起了“旅游演出”。起初3年是京剧、歌舞、杂技、民乐,后来看到杂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对游客最有吸引力,便渐渐固定在杂技表演上。慕名而来的观众使剧场渐渐活了起来。用剧场人的话来说,这叫作“从市场中总结出规律,再把规律交给观众”。
“抓管理创三家”,在与市场艰难的磨合中,看到了希望。
定位对了,管理跟不上,一样没有发展。杨光环他们坚信,管理出效益,这是剧场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继而壮大发展的根本保障。朝阳剧场先后制定了服务达标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并且提出了“创三家”,即创建观众之家、演员之家、职工之家,搞好优质服务。
剧团是联结剧场和观众的桥梁。要把高质量的演出节目呈现给观众,必须为剧团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朝阳剧场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从排练时间的商定,到服装道具的存放、外地剧团演出的住宿乃至演员演出时的安全,无不精心周到。一封来自剧团的感谢信这样写:“贵剧场虽不豪华,但令人舒适,热情的服务使我们保证了演出质量,让我们找到了感觉,你们是最好的演员之家。”
朝阳剧场每年平均接待观众50多万人次。针对旅游外宾观众多的特点,他们特邀英语教师对职工进行培训,并且坚持服务人员从职高毕业生中遴选,以保证用标准的英语与外宾交谈。良好的服务换来的回报是纷至沓来的观众,他们先后与全国1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业务联系,与80%以上的一、二类旅行社签订了协约。
多年来,朝阳剧场圆满完成了许多重大接待任务和演出活动,如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第一、二届全国艺术节演出等,被市演出协会评为“创优”先进单位,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单位的称号,并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看杂技到朝阳”,在与市场热切的互动中,焕发了活力。
如今,每到夜晚,朝阳剧场亮起的“精彩杂技”霓虹灯为京城闪烁的万家灯火增添了一分亮丽;剧场旁满载观众的各大旅行社车队常常排到500米外。
朝阳剧场在市场的激发下焕发了活力,不仅成为国内高水平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和知名演员聚集之地,而且吸引了外国艺术团体的匆匆步履。近10年间,朝阳剧场接待观众500万人次,固定资产增加了480万元,经济收入每年以近15%—20%的速度递增。
更有意义的是,朝阳剧场不单养活了自己,还为一批剧团提供了演出机会。从中国杂技团,到北京、辽宁、内蒙古、四川等地的优秀杂技团,欣喜地在朝阳剧场找到了艺术之花盛开的沃土,民间艺术在这个舞台上竞开奇葩。过去请不进来的一些艺术团体,现在竞相要求安排演出。
1996年春节前后,朝阳剧场格外红火,平均上座率达到90%,有时一天还加演双场。仅11月份就接待十多个大型团队,有的场次因为观众座无虚席,只好把临时来的观众介绍到别处去。从全国劳模到斯洛伐克总统、以色列议长、加拿大议长,朝阳剧场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剧场知名度大增。这近年来少有的盛况,像一声春雷给沉闷的演出市场注入了活力。
正如朝阳区文化局负责人所说:“朝阳剧场的改革是在拓展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满足需求,促进繁荣的思路上进行的。”朝阳剧场近10年的探索为演出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如今,京城不少剧场也陆续选择了专项演出,确定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了听京剧去梨园剧场,听音乐会去北京音乐厅,看话剧去首都剧场,看文艺演出去国际剧院的格局。剧场又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第10版(文化)
专栏:编后

  进一步海阔天高
被老北京称为“戏园子”的剧场曾经是京城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然而近十年来,随着由过去的赔赚国家全包改为自负盈亏,剧场的衰落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市场中惹人注目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实。从80年代末歌星舞星串台的通俗音乐会,到90年代风靡一时的进口“大片”,这些苦心设计的招数虽然让苦撑着的一些剧场缓过一口气,但这种时断时续的“救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剧场的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剧场“丢城失地”,从文化市场的阵地上退却下来,靠家具和服装展览会维持生计;另一些剧场却在与市场的痛苦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出路。两军交战勇者胜,智者胜。朝阳剧场的成功在于他们能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急流勇进,危则思变;在于他们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明智而不失时机地开辟和巩固了一个新的演出市场。
京城剧场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也是现今许多文化产业共同面对的危机。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随着多样化,再按传统的模式来经营文化产业显然不行了。市场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契机;面对市场的冲击,出奇制胜的根本是观念的转变,不变革山重水复,进一步海阔天高。


第10版(文化)
专栏:

  来自经济特区的理论思考
——《世纪启示录》小记
京海
两位来自厦门特区的青年人带着厚厚一部书稿,叩开了北京人民出版社的大门。特区时报驻厦门记者李忆敏、厦门日报记者胡参,分别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从内地调入厦门工作的,对这个“第二故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有着深切的感受和由衷的自豪。然而,当他们提起笔要为厦门的精神文明建设写点什么的时候,目光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鹭岛,而是从全国性的社会文化问题立意,涉及对外开放与民族精神、多元化的经济与共同的社会理想、群体行为文明等诸多带有普遍性的命题。初稿在厦门日报以3个半版的篇幅发表后,不仅岛内读者反响强烈,编辑部电话铃声一直响到深夜两点,而且全国性的《新华文摘》、《半月谈》等杂志也予以转载或摘要介绍。
今年6月,这部《世纪启示录——厦门精神文明建设之路》正式出版,书中新意迭出。比如,有些人总以为精神文明不像物质文明那样实在,难以提出具体要求。而作者相信,精神文明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虚事实做。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大气的质量、鸟类的数量、绿地的面积、喇叭声的分贝、公益慈善事业的捐款额、窗口行业的办事效率、居民的文化程度、国旗的数量等,都是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是可以用一系列具体指标来衡量的。量化能避免虚化。
书中另一个显著特色是揭示了社区文化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国家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可以提出一个总体要求,但在具体操作时,必须分类实施,把精神文明乡土化、社区化、行业化、职业化、年龄化。在家事和国事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这就是本职工作(职业道德)、匿名交往(公共道德)、本社区的事务(社区文明、乡土文明)等等。
该书还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这只“看不见的手”要靠“看得见的手”驱动,即既要靠道德教化,也要靠法规制约。厦门有大量的与精神文明有关的地方法规。如禁放烟花爆竹、禁止养犬、禁鸣喇叭、禁用污染性塑料制品、交通违规百分制联网管理。当初,一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曾超越条条块块的分工,具有至高无上的领导功能;派出所也开始从传统的治安所向社区文化的建设者转型。
精神文明建设要放眼古今中外寻找道德文化资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闽南地域文化资源。在厦门,港台歌曲不敌闽南歌曲;二是西方现代文化资源,如按国际惯例办事,邮局从西方引进低柜台服务等;三是革命文化资源,包括共产党执政的廉洁形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雷锋精神等。革命文化资源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放异彩,厦门人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如党政机关设有“廉洁橱”,陈列别人送来的礼品,大大提高了机关的资信度。
长期以来,有关精神文明的理论思考似乎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知识界的特长。如今,冷不丁从东南一隅闯过来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献上厦门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整套操作性思路,给理论讲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楼

  随想漫笔亦为传世名篇
社科出版社出版“学术随笔文丛”
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都不乏硕学鸿儒,他们在精心编撰鸿篇巨制的同时,往往又举重若轻地写一些随想或笔记。学术文章不以长短论高下,古今皆然。相对于“高文大册”,这些闪烁着独特光华的随想漫笔,也是中华学术的瑰宝。向以出版高层次学术著作为特色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学术随笔文丛”,使读者得以欣赏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在专心撰写大部头著作之余,写下的闪烁着真知灼见的随笔短篇。
“学术随笔文丛”第一辑共9本:《夜读散记》(胡绳)、《论外集》(苏星)、《繁露集》(戴逸)、《文化的误读》(董乐山)、《泛舟集》(钱伯城)、《妆台杂记》(黄裳)、《落叶集》(冯其庸)、《春鸟集》(张岂之)、《饮河集》(金性尧)。这套丛书突出特点是用短小精悍的随笔形式将具有一定学术性的零散见解表述出来,文风或清新简练,或洒脱活泼,洋溢着当代学者的性灵之美。文丛篇幅适中,每本大致在15万—20万字以内;内容丰富多彩,有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学术短论,治学心得,读书体会,学术人物的回忆与师友往来的书信,重大学术论争的回顾和思考,学坛上的掌故与轶闻……各集所收文稿,以散见于报刊,既有价值而读者又难寻觅,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文稿为主,不仅为了解中外古代学术文化史提供了精辟的见解,也从一个侧面为当代学术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图书出版界出现了“散文热”,市面上文艺性散文甚为丰富,而像“学术随笔文丛”这类轻巧优美的学术随笔尚不多见。据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学术随笔文丛”还将陆续遴选中青年学者的文稿,以飨读者。(以暇)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消费大家谈

  玩具,开拓广阔的文化天地
李桂杰
曾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学者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打入另册,一帮十几岁的红卫兵去抄他的家。他们胡乱打砸一番后发现了一件很别致的外国玩具,小家伙们眼睛一亮,全凑到学者身边:“老头,给讲讲这东西咋玩儿?”——这个故事折射出了孩子们未泯的童心,同时也可看出玩具那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据专家研究,6岁前的儿童,大约有1.5万个小时是与玩具共同度过的。在玩具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已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话题,而且涉及到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
电动玩具忽视肢体训练
可能很少有人还记得悬挂在自己摇篮前的“小东西”,其实,正是那些红红绿绿的气球让我们第一次分辨了颜色,正是那丁冬作响的风铃让我们产生美妙的听觉……玩具是开启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
曾几何时,抖空竹、摔泥巴、抓沙包这些与手的动作紧密相联的玩具和游戏都离我们远去了。电动玩具、遥控玩具给孩子们带来视觉上的刺激与愉悦,但同时弱化了对孩子手指小肌肉群的锻炼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专家指出,很多孩子写不好汉字就是因为缺乏手的训练,把握不好轻重缓急。现代的玩具虽在工艺上摆脱了粗糙和鄙陋,但是市场上既能激发创造性又能充分得到肢体锻炼的益智型玩具,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很不够。“寓学于玩”的益智型玩具大有前景,加强其开发是种必要。
成年人也需要玩具
当今,玩具只属于儿童的观念正在悄悄更新。中国玩具协会的谢凤华工程师介绍说:“国外不少厂商把玩具的销售对象从儿童延伸到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美国40%以上的玩具专门为成年人设计,而我国为成年人、婴幼儿、残疾人设计玩具的领域还有待开发。”
近来,一种叫“电子宠物”的玩具在市场上开始流行。据调查表明购买“电子宠物”的成年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其中年轻女性居多。为什么成年人也大胆地玩起了玩具?首先是补偿心理,很多人在小时候没有玩过真正的玩具。其次,丰富业余生活。在德国,人们周末多是在家里度过,德国的室内玩具特别是棋类十分发达。另外,玩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仿真汽车、绒毛熊不但可以拿来摆弄,放在家里也会充满情趣,看起来赏心悦目。
一位老作家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热衷”于玩儿,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有“玩物丧志”的传统心理。事实上,随时代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翻新,50多岁的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也照样津津有味,曾经风靡一时的魔方也是大人、小孩都喜欢。成年人的天空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买一件玩具就是买一种文化
中国是玩具大国,1995年我国玩具产值和出口额分别为261.69亿元和35.45亿美元。当年世界玩具产量的1/3为中国制造。但现今的国内玩具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不合格、价格偏高,其中设计人员短缺和设计观念中的文化含量低是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关专家发出警告:买一件玩具就是买一种文化回家,中国玩具决不能失去中国味道,否则将会沦为国外再生产的基地,并充当介绍外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媒介。
应当看到,玩具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们渗透美与丑、善与恶、和平与暴力,而儿童在玩儿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影响了成年人,所以玩具界应主动承担起传导中国文化及热爱祖国的重任。一位留日的先生说他见到的日本布娃娃全是日本人形,比如穿着和服模样俊美的日本女孩。在我们周围却常见到中国孩子抱着金发碧眼的外国娃娃,男孩子们多热衷于洋枪洋炮变形金刚,这种带有西洋色彩或暴力色彩的玩具使许多孩子在贫瘠的“中国味儿”玩具前没有了选择。“其实,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中国的布娃娃。”吴忠魁博士说:“给布娃娃配上由唐到清不同朝代的服饰,让孩子们在玩儿中了解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现有玩具生产厂家5000多个,从业人员100多万,设计人员仅占1%—2%。面对偌大的中国玩具市场,需要大量富于创新精神和文化意识的设计人员。中国玩具,还有更多的文化天地等待人们开拓。


第10版(文化)
专栏:

  江都灯箱广告文化内涵多
公益灯箱广告在北京等大都市刚刚开始流行,在地处苏北的江都市的街头已随处可见。工农路上近百幅灯箱广告已全部启用,引江路灯箱设置也即将完成。灯箱的一面是中外名人名言,另一面是赞助企业的形象广告。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江都力图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城市形象,街头灯箱上的广告充满文化味儿:“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这是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信条。“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这是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诲。经济的背后是科教文化的支撑,江都作为古城扬州的近邻注重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灯箱广告的另一类别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刘世领孔令荣)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三联推出“科学人文”系列
出色的科普读物有益于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沟通,三联最近推出的“科学人文”系列译著,为这种沟通架起了一座生动的桥梁。这套书汇集了近20年来世界上影响广泛的科普读物,包括《古海荒漠——科学史上大发现》、《大灭绝——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再创未来——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等。其中有对地球上灾变记述和地质历史上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的探讨研究,有对活跃于不同领域研究前沿的当代科学家的访谈等,充分展示了科学世界的奇妙。(苏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

暮年学艺老有所乐
在儿童学钢琴的热潮中,北京一群花甲老人也开始学起了钢琴。他们各自购置了钢琴,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演奏技巧,既丰富了晚年生活,也圆了少年时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 宋晓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