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炮兵教授丁宜兴
新华社记者肖璞本报记者郭嘉
63岁的炮兵教授丁宜兴走了。
他再也上不了他最爱上的三尺讲台,再也看不见他最爱看的炮兵阵地,再也听不见他最爱听的隆隆炮声了。然而,那些曾在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听过丁教授课的炮兵军官们却说,那威武的炮兵阵地上处处有丁教授的影子,那雄壮的隆隆炮声里时时回响着丁教授的声音……
丁宜兴是建国后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炮兵教员。从郑州炮兵学校到宣化炮兵指挥学院,丁宜兴一干就是42年。一批又一批学员从他的讲台下走出,成为我军炮兵各级指挥员,其中将军就有近百名。
炮兵少校苏宁,这位成为全军楷模的优秀军人,在成长过程中曾得到丁宜兴的不少帮助。1986年,苏宁进入炮兵指挥学院学习,心系炮兵的共同追求很快就把两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第二年,在丁宜兴建议下,苏宁承担了炮兵战术学一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他把苏宁约到自己宿舍,给他开列了一串参考书目,介绍了诸多有关战例,并把自己对这个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和盘端给了苏宁。在将近一年时间里,苏宁在丁宜兴精心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提炼,发表后得到总参机关和炮兵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这篇论文丰富和发展了地面炮兵射击学的理论,在我军属于首创。”
我军第一位炮兵战术学硕士研究生孔令程回忆起恩师丁宜兴,禁不住泪满双眼。作为导师,丁宜兴不仅教给他严谨的治学作风,更教给他做人的道理。1995年,经过三年苦读,孔令程硕士毕业了。他很想分配到一个好单位。丁宜兴听了他的想法以后,认真地对他说:“宣化这个地方,生活条件是苦了点,但炮兵指挥学院是全军炮兵战术研究的中心,你留在这里更能发挥你的知识优势,事业更重要啊!”孔令程听从导师的话,愉快地留校任教,现在已成为学院的教学骨干了。
在丁宜兴看来,把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献给国家,才是最有价值的选择。他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多次完成重大科研任务。他主编的《炮兵战斗条令》现在仍是我军炮兵部队训练作战的权威性法规。
1993年,年满60岁的丁宜兴要退休了。远在河南郑州、已经分居整整18年的老伴催着他赶紧办退休手续,回家安度晚年。就在这时,一纸暂缓退休的命令又把丁宜兴留了下来:承担全军“八五”重点研究课题《炮兵战术学》的主编任务。丁宜兴二话没说,挑起了这副重担。
《炮兵战术学》作为战术学科理论专著,在我军军事理论研究上还是一个空白。这项研究课题涉及古今中外炮兵战术理论问题,学术性、理论性、通用性标准高,编写难度大。丁宜兴率领编写组,深入到训练场、演习场收集资料。大家看他身体很弱,每每劝他留在家里,他总是执拗地摇摇头:“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的东西就是纸上谈兵。”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20多万字的《炮兵战术学》初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专著为我军炮兵战术的研究和发展铺下了基石。
1996年暑假,丁宜兴留校做《炮兵战术学》出版前的最后校改。8月5日晚,丁宜兴正在校阅书稿,突然感到头晕胸闷,浑身冒汗。可他并没在意,吃了点药,又重新坐到书桌前,一直工作到凌晨5点。这时,他胸闷突然加剧,浑身也感到疼痛。他用桌角顶着胸部,强忍着剧痛,写下了对该书的最后三条意见。他艰难地来到学院门诊部,被医生紧急送到条件较好的医院。经诊断,他患了大面积突发性心肌梗塞,再也没有醒来。
丁宜兴走了,然而,中国炮兵教坛这盏燃烧了42年的烛光永远不会消逝,那明亮的烛光将激励着一代代炮兵奋然前行。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士兵兄长孟祥明
张海平刘世仁舒春平
1997年1月15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寒风凛冽,大雪铺地,城乡一片洁白。
这一天,为救新战友的生命,沈阳军区某团新兵三连连长孟祥明匆匆地走了。
这封信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于晶涛,含着眼泪写给父母的:
“……爸爸、妈妈,我经历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想向你们说一说。1月15日那天,团里组织新兵进行体能训练。乘车到指定地点后,连长带我们把大家穿的大衣捆成捆,抬着往停在路边的军车上送时,突然听连长大喊一声‘闪开’,就一把将我和张金友推倒了。这时一辆从背后开来的小客货车,一下子把连长从我们行走的路右侧撞到了4米开外的路中央。当我们起来时,连长已躺在血泊中……他为保护我们新战士牺牲了。”
孟祥明牺牲后,他的父亲来到部队。团里为了不使老人过度悲伤,没有安排被救的新兵和老人见面。但是这三名新兵再三恳求,让他们看看老人家。见面时,他们“扑通”一下跪在孟祥明父亲面前,泣不成声地说:“您那么好的儿子,为救我们牺牲了,以后我们就是您的儿子,让我们奉养您老一辈子,您就答应我们吧!”老人把他们一个个拉起来,双眼挂着泪花道:“他做连长的,为救你们而死,我想得开……”这一幕,使在场的许多官兵禁不住泪水湿润了双眼。
孟祥明当新兵连长前是八连排长。在他牺牲的那天晚上,八连战士谁也睡不着,围坐在一起,回忆孟排长一桩桩、一件件往事,边讲边流泪:
平时每当连队执行任务乘车时,他从不进驾驶室,“解放”牌卡车大厢的左后角是排长的“专座”。他知道汽车开动时,这个位置最颠簸,最易吃尘土,但也最易发现问题,便于保护战士的安全。去年冬天,连队哨所烟囱上的引风机坏了,很多战士争着爬上房顶要去修。看着盖满冰雪的房顶,他怕战士不小心摔下来,自己吃力地爬上房顶,用背包绳把身子绑在烟囱上,迎着呼啸的寒风修好了引风机……
孟祥明所在的连队,驻在远离团部的市郊,他所在的排,又驻在远离连部的哨所。这儿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山洼,两栋弹药库,三间小平房。由于这儿的偏僻和艰苦,又总与先进不沾边。放到这儿的兵琢磨着“走”,放到这儿的官琢磨着“调”。新上任的排长孟祥明面临的是:带着战士在这儿苦熬?还是苦干?
来哨所后,孟祥明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休息时间,从附近拣来砖头,然后涂上色拼成“爱我哨所”四个大字,醒目地镶在了哨所屋前的土岗上。这不只是孟祥明心声的写实,他还要让“爱我哨所”这四个字,深深地镶在战士的心中。
哨所的冬天,冰雪盖地,寒风刺骨。为使夜里站岗的战士脚下暖一些,每天晚上就寝后,帮战士烤鞋垫,成了孟祥明必做的事。后来他又发现,岗楼里的水泥地面不隔凉,他就用自己拣来的一块块木条,在岗楼里铺了层地板。春天风沙弥漫,吹起的尘沙总眯战士的眼睛,他又带着大伙,在岗楼周围植树种草;夏天烈日当头,战士在哨位上炎热难耐,他又找来废旧伪装网,在哨位搭起个简易凉棚。
孟祥明的行动似滋润战士心田的春雨,影响了战士,教育了战士,感染了战士。和这样的带兵人在一起,困难不可怕,苦累也不可怕。战士们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排长而高兴。战士们也由喜爱自己的排长,进而感到了哨所的可爱,军营的可爱。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天职”干部
——记武警部队爱兵模范陈涛
俞泳江陈学武孙延东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
有件事,竟使武警北京二总队十九支队二中队中队长陈涛感动得落了泪:
这件事是陈涛由优秀班长破格提干进院校深造时,士兵们自发地敲锣打鼓把他抬着送上了车,到校后,他不经意地打开背包时,竟意外地发现自己的旧被子被士兵们悄悄换成了新被子,里面还有个小纸条:班长,你的被子已经破了,把我的新被子给你换上,以方便你到校后整理内务和御寒……
一个基层带兵人,为何会受到士兵如此真挚的爱?!
1993年8月,陈涛由八中队排长调任二中队中队长。上任第一天,他检查内务时,发现九班铺了张单人床,很不协调,就说:大家都睡高底床,谁这么特殊睡单人床,给我撤了!晚饭后,他得到信息,睡单人床的魏春雨不但不撤床,还扬言道:谁撤我的床,我就对他不客气。
原来,魏春雨在一次训练中碰伤了腿,当时尚未痊愈。中队根据其伤情,免去了他的副班长职务,并同意他睡单人床。眼下快退伍了,心情本来就有些苦闷的小魏,看到新领导不但不关心,还让撤铺,觉得很伤心,火气就大了。陈涛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主动向小魏道了歉,并征得小魏同意,把他从战斗班调到炊事班,安排睡在下铺。这件事的妥善处理,使小魏很受感动,到炊事班后,工作干得更加出色。
“三年从军路,一溜小上坡。”这是陈涛对士兵设计的《服役期成人成才目标》。从新兵分到中队开始,他就潜心研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对他们的成长、发展逐个作出设计,并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实现既定目标。
新兵邓朝辉,身体素质好,加上训练刻苦,入伍半年多就成了中队军事技术上的佼佼者。陈涛给小邓设计的目标是:考警校,当警官。谁知第二年当上副班长后,小邓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一天,陈涛问邓朝辉:“入伍一年多了,有何打算?”“先当班长,再入党,服役期满回家乡。”小邓脱口而出。“没想过考警校?”“想过,但我觉得还是回地方工作更自由舒坦些。”症结找到后,陈涛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好男儿要立志军营谱写壮丽人生”。从此,正课时间陈涛总是带着他练。不久,邓朝辉的军事训练终于在全支队拔了尖,连续两年保持支队400米障碍冠军。去年,邓朝辉考入了武警太原市指挥学校。
战士刘军强的家庭很富有,他从小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入伍前,其父在银行为他存了一笔款。到部队后,哪个战友当了骨干、入了党、考上了学,他都主动掏钱贺喜。当兵一年竟花掉了万余元。小刘调到二中队后,陈涛找他谈话,并拿出一封信给他看。信是小刘父亲写来的。陈涛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是靠几十元钱艰苦创业起家的,直到现在,你父亲生活还非常节俭,出差时,常住低档旅馆。你这样浪费你父亲的血汗,难道一点不心疼吗?”打那以后,小刘再也不乱花钱了。1993年底,小刘把家里寄给他的零花钱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并为中队图书室添购了80多册书籍。
几年来,在陈涛的带动下,二中队连续四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三等功。他本人也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武警部队树为“优秀班长”、“优秀基层带兵干部”。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到位”政委
——记武汉后方基地司训大队政委葛明喜
张平连
夏令时节,笔者慕名来到解放军总后勤部武汉后方基地司机训练大队采访。这个大队先后获得全军新司机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军训练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近10年来,为总后系统培训驾驶员6300多名,优秀率达90%以上,安全训练1000多万公里无责任等级事故……
翻阅着几天的采访笔记,在一块块“金牌”和一组组硬邦邦数字的背后,笔者看到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更看到了一位受官兵尊重的政治委员的高大形象,他叫葛明喜。
1990年,葛明喜走马上任,大队长换了三茬,而他一干就是8年。这位来自皖南的革命后代,八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求索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到位”的课题。
司机训练大队地处有“小北大荒”之称的鄂西北地区,驻地分散,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数百台车辆的轮子天天在转,上千名学员年年在换。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千头万绪,葛明喜却认准一条:一定要和官兵的思想实际贴在一起,要和一线的军事训练绑在一起,否则,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得越高,离官兵越远。
葛明喜上任后,给班子立了规矩:每年要有1/3的时间蹲在基层。他自己带头落实。有两个连队驻在离机关最远的芝麻岗,成了葛明喜的挂钩点。每年,他都打起背包,到那里住3个月以上,整整8年,葛明喜从没挂过“空档”。
葛明喜蹲在基层,十分注重消除“心理距离”。他常说,不光人住在一起,还要心贴到一起,别像井里的葫芦,从上头看是沉在下面,从下头看还是浮在上面,要想交真心、听真话,关键是要有真情。一段时间,连队有人在午休时私自下河洗澡,为了安全起见,连里作出了“不准”的规定。为了维护连队规定的严肃性,每天中午,葛明喜一声不响地顶着烈日在河边“坐岗”,一连半个多月,一天竟中暑晕倒了。干部战士围在政委身边,流着泪说,大家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以后谁也不会下河洗澡了。后来,葛明喜又和官兵们一起动手修起了淋浴室,连队训练回来人人都能洗个痛快。
官兵们说,葛政委三件宝,望远镜、水壶和草帽。汽车训练场面积数百亩,每次训练,葛明喜就带着三件宝,在训练场跟班作业。一开始,也有人议论,政委天天跟班训练没必要。葛明喜说,政治工作的第一手材料都在训练场上。前年7月的一天,赤日炎炎。训练休息时,葛明喜用望远镜四处张望,发现六连三班的一个学兵在地摊上买西瓜,便开车赶过去问:是谁掏的钱?学兵脸红了支吾着:是教练班长掏的钱。葛明喜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是学兵们轮流掏钱“慰劳”教练班长。葛明喜找到那位教练班长说,你当教练班长应当尽职尽责,更要为人师表,你吃学兵买的西瓜事小,败坏了司训大队教车育人的风气是大事。当天下午,葛明喜在训练场召开现场会,并决定给那位志愿兵教练班长挂职3个月,按义务兵发放津贴。事后,官兵们说,“三件宝”不得了,苗头一露抓住了。
葛明喜是汽车驾驶员出身,当了政委以后,他也不放松专业技术的学习,尤其是装备的新型车辆,他都要问个究竟,做到心中有数。他要求各级政治干部,“不当训练上的外行,才能成为政治工作的内行”。五连学兵小孙,头脑聪明成绩好,学车半年翘尾巴,连队干部谈心不管用,成了谁也管不了的一匹“黑马”。葛明喜提出跟“黑马”出车路考,几个回合下来,“黑马”满头大汗,对政委指出的问题口服心服。后来,“黑马”成了优秀学员,转为志愿兵骨干。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编者的话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集中刊登几篇近年来解放军、武警部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报道。
这些典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解放军、武警广大官兵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和江泽民主席“五句话”的总要求,大力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他们不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在这一组典型人物中,有两位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感人的业绩。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无影灯下的圣洁
——记第三军医大学顾红光教授
程平喻雪萍
无影灯下,又一场生与死的争夺战,正在紧张进行。受术者是一位年轻肝癌晚期病人,主刀医生是一位中年教授。只见他神情专注,运刀熟练自如,在助手的配合下,小心翼翼地从患者肝、胆、胰、十二指肠等脏器分离切除一个个受癌细胞侵犯的组织。手术从上午8时30分持续到下午6时,连续工作10个多小时,硬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这位年轻患者的生命。
这位主刀医生,就是第三军医大学优秀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顾红光教授。
曾在乡下当过赤脚医生的顾红光,切身感受过农村缺医少药的滋味。看到一个个农民兄弟被病魔夺走生命时,他常常感到自责和内疚。自他光荣穿上军装,被推荐到军医大学深造时,他就发誓学好真本领,争取当一个白求恩式的医生。
他把学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竭力为广大患者驱病祛痛。去年初,重庆歌乐山一中年妇女,患十二指肠乳头癌,住进了肝胆科。经检查,顾红光认为有根治的可能,但治疗费用至少得1.5万元以上。患者夫妇是菜农,变卖所有家产仅有6500元。昂贵的费用,吓得夫妇俩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顾红光毅然为这个病人作经济担保,治疗上处处精打细算,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并及时为其做了根治手术。一天中午开饭时,他在病房看到这位病人吃的是清汤寡水的面条,心里一阵酸楚:“这样的伙食怎么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呢!”当天下午,他就悄悄从家里拿来250元现金给病人的丈夫,要他为病人购买营养品,调剂伙食。顾红光的热心关照和慷慨资助,使这对农民夫妇十分感动,为报答救命恩人,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农民兄弟就赶到嘉陵江边垂钓,忙了一整天,钓了3斤多鲫鱼,晚上提到顾红光家里,憨厚地说:“顾教授,这是从嘉陵江钓的鲫鱼,只是点心意,不要嫌弃”。从不收受病人礼物的顾红光,这次却破例收下了,并将鱼儿放进水缸里养了起来。此后的一段时间,这位农民兄弟万万没有想到,顾教授每天晚上总是提着盛满鱼汤的保温盒,送到病人床前,督促吃完后才离去。在顾教授精心治疗调养下,患者不到一个月就康复出院,整个费用还不到6000元。出院那天,这对农民夫妇拉着顾红光的手,泣不成声:“我们从你身上体会到了党的温暖,看到了解放军的形象,您的大恩大德,我们永世不忘!”
顾红光对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无论是身居要职、腰缠万贯的患者,还是普通工人农民患者,都满腔热情一个样。前年冬天,一位来自黔西贫困山区、身患肝门区畸胎瘤的青年农民患者,因转院前误诊,手术不当,花了2万多元,不仅没有治好,而且导致胆管狭窄,脾肿大,家里已不堪重负。他急患者所急,毅然收下了这位疑难危重病人。为减轻农民兄弟的医疗费用,他把手术时间往前安排,并一改本来要分次手术的做法,果断决定手术一步到位。
真心赢得众人赞。仅1993年以来,顾红光拒收病人“红包”和礼物30余次,收到锦旗15面,感谢信50余封,广大患者一致称赞他是“军中白求恩”。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武警海南总队一支队一中队中队长王永根(右二),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情带兵。当中队长5年来,先后改变了两个落后中队的面貌,带出了两个先进中队,今年初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基层带兵干部。陈德民戴宏摄影报道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山东青岛警备区把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对战士学习民用技术的愿望进行一次调查,根据需求和地方有关单位联手开展培训。6年来,每年复员的老兵均能掌握一门至两门技能,成为家乡勤劳致富的骨干。瞧,微机操作,是女兵们最钟爱的技术科目。张爱勤孟宪海摄影报道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

  边防军人的骄傲
——记黑龙江珍宝岛边防团长赵勇成
新华社记者张宝印
在祖国北疆珍宝岛地区,有这样一位铁心戍边、默默奉献的边防军人。他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奋战,习武强边;体贴士兵,胜似兄长。他就是被沈阳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先进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的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团长赵勇成。
1993年赵勇成从小兴安岭来到珍宝岛任边防团长。这是一个先进团,锦旗挂满了会议室。巡视一圈,他那炯炯的目光立即从这辉煌的功绩中找到了空白点:唯一缺少的是军事训练上过得硬的荣誉。
赵勇成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部队军事素质上。风雪严寒中,45公里的野营拉练,他和官兵野外7天7夜,练就过硬本领。4年里,他在边防巡逻、执勤、训练、勘察走出了两个“两万五”。苦不苦?他说为边境安宁再苦也值!
几年来,赵勇成还写出20多万字的军事笔记,撰写了10余篇边防军事论文,与机关干部编写了10多个边防训练科目的教案。在他的带领下,全团官兵军事素质不断提高,连续4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团。
“苦了谁,也不能苦了边防战士。”赵勇成许下承诺。
1993年春,刚上任不久的赵勇成和政委带领机关干部开垦机关附近的一块荒坡地,挖树根、捡石头,19亩荒地变成了菜园。他把机关的菜园作为服务连队的试验田,南菜北长,洋菜中种,为连队种菜做示范,使全团自产夏菜、秋菜百万公斤。
一流的业绩,来自一流的工作标准。赵勇成在后勤保障中有个习惯:抓不好就先拆自己的台;抓上了就不能撒手,让“战士打收条”。连队生产地大多数是山地,春耕大忙,战士们背种子、扛犁杖、爬山坡、越沟壑。赵勇成请示上级,为每个连队购买一台小四轮拖拉机,春耕实现了机械化。大豆丰收了,他又提议为每个连队配发了豆浆机,让战士吃上可口的豆浆和豆腐。
当团里实现钱粮双节,夏秋菜自给以后,赵勇成又督促后勤部门抓好冬储冬藏。战士们在写给他的新春贺年卡上,称赞团里的两业生产是:“南菜北菜连队冬夏有菜,种豆得豆连队饭菜有豆;山鸡家鸡连队锅里有鸡,猪肉鱼肉战士碗里有肉。”
零星栽的果树在当地并不少见,一下子建两三个大果园成了当地人议论的话题。1000棵樱桃树、1000棵太平果树,还有梨树、李子树等先后根扎军营。有条件的连队哨所建起了规模不等的果园。全团数万株果树长势喜人,多数已开花结果。如今的珍宝岛连队哨所,春有青(大棚种菜),冬有鲜(温室蔬菜),夏有鱼(养鱼池),秋有果(果园),团里连续4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后勤建设先进团。
赵勇成,边防线上竞风流,成为边防军人的骄傲。在一次俄罗斯边防军节上,作为中方边防副代表的赵勇成与俄边防军人欢聚一堂,共庆节日。在参观俄边防哨所的训练基地时,俄军边防代表提议两军边防军人比比武,为节日助兴。说话间两名俄边防军人抬来一个小箱子,盒盖打开亮出了5种不同型号的长短枪。
第一轮是打50米侧面跑步靶,赵勇成以3∶2获胜。
第二轮打50米正面隐现跑步靶,两人都全部击中。
最后一轮精度射击,这是一场军人真功夫和“看家本事”的较量。随着“叭叭”的射击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最后一枪结束,几名俄军官跑到靶前异口同声地说:“哈拉绍”、“欧钦、哈拉绍”(好!非常好!)。两张靶纸上出现了两个奇特的数字。赵勇成打出7个10环3个9环,俄方副代表打出3个10环7个9环。在一阵掌声中,俄军官竖起大拇指说:“你是边防军人的骄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