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了却一桩心愿
丁雪松
郑律成同志是人民的音乐家,一生创作甚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就出自他的笔下。值建军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发表郑律成同志的夫人丁雪松同志的文章和乔羽同志为他撰写的碑文,以纪念郑律成同志。
——编者
郑律成去世已经二十年了。
只要我在北京,每年的清明都要和孩子们去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在他的灵前默哀,并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绵长的思念。近年来,孩子们提议,不如觅一个幽静之处,让父亲长眠在中国大地上。原来我曾设想过,让律成回归自己的故乡——韩国全罗南道光州,与他爱国的祖先合葬在一起,以慰他在天之灵。他自1933年远离家乡来到中国,最初是为朝鲜独立运动而奔走,后来又到延安,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并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国际主义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他历经艰辛,谱写了包括《延安颂》和《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内的三百六十余首(部)作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去年的秋天,我和我的女儿郑小提有一次韩国之行。应韩国国立国乐院院长的邀请,到汉城向他们赠送了律成生前收藏的朝鲜古典乐谱。在那里,我们受到大韩民国政府文化体育部长的热情接待。事后我们去了律成的故乡——光州,祭扫了他父母的坟茔,会见了他的亲属故旧。律成生前常常思念山清水秀的故乡和他挚爱的亲人,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他离家四十余载都不曾回归过故里,现在由我们来替他实现了这一宿愿。我想律成九泉有知,定会感到欣慰。
中国是律成的第二故乡。他曾在这片土地上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了几十年。如孩子们所设想——把他的遗骨留在他曾耕耘并获丰收的中国土地上,是得当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今年清明前夕,拟议已久的郑律成骨灰安葬仪式终于在八宝山举行。这是一个极其简朴的葬礼。参加的有律成的家属和亲人,并几位生前好友,还有他生前所在单位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负责人。律成好友李序致了简短的悼词。苍天有情,与我同悲。潇潇春雨从苍松翠柏间洒下,点点滴落在律成的墓上,滴落在大家的心头。
墓碑正面是郑律成遗像,下方“人民音乐家郑律成之墓”几个大字由乔羽同志手书。我还请词作家乔羽同志亲自撰文并用楷体书写了碑文,镌刻在墓前汉白玉石碑上。
乔羽同志和律成是至交。律成生前和他过从甚密,无话不谈。他们曾一起体验生活,一起捕鱼打猎,并合作写乐曲。十年浩劫中,所有的正常创作活动都不能进行时,律成倾注全力为已发表的毛泽东全部诗词谱写了乐曲——他是把毛主席诗词作为中国的革命史诗看待的。他谱好曲后,便是请书法甚好的乔羽用工整的小楷将诗词原文填写在谱纸上的。据说这份装帧讲究的曲谱,现在仍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我以为乔羽同志的碑文对律成的作品和为人,作了客观、公允、中肯的评价,情真意切,读来令人感动不已。我借此机会,草成此文,寄托我的哀思。(附图片)
人民音乐家郑律成之墓


第4版(副刊)
专栏:

  郑律成碑文
乔羽
郑律成同志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结为一体的音乐家。人民是不朽的,律成同志的歌曲也是不朽的。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此后不久便是《八路军进行曲》的出现。有了这部作品,八路军这个伟大的英雄行列从此便有了代表自己的歌曲。中国人民的子弟兵正是唱着这首歌驱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至今我们的战士依然是唱着这首歌威震边陲,保卫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1988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晚年律成以十年的辛劳为当时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全部写了曲谱。这些精心之作表达了律成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赤诚,也是他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音乐艺术高峰。律成为人质朴率真,无夸耀,无矜持,无优越感。对人民群众竭诚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他相处如面对一个果敢的战士,一个勤于耕作的农夫,一个了无心计的赤子。律成的友人中,有相与始终的革命将帅,有林中的猎户、水边的渔民、矿山林场的工人。旧友日见情深,新交相逢如故。律成辞世是突发的,带给亲人的是惊愕,是猝不及防,而后才是眼泪和哀伤。


第4版(副刊)
专栏:建筑笔谈

  清华大学的建筑
孟凡茂
清华大学是我国的著名学府,而校园建筑之美也与学校的声望相得益彰,堪称双璧。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建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之初,清政府把位于圆明园遗址东侧的皇室花园清华园作为校园,当时清华园的主要建筑是以工字殿为主体的清式庭院建筑群,就是现在的工字厅。1914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规划校园,在工字厅的东面和北面设计新建筑群,就是后来被称为清华四大建筑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这组建筑群可以说是把美国的校园建筑搬到了清华园,其建筑风格是西欧文艺复兴风格,而作为清华大学的象征性建筑的大礼堂最具代表性。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校园扩建,扩建图书馆,新建生物馆、化学馆、气象台等建筑。建国后又有两次大规模的扩建,一次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以主楼为中心的校园新区建设,以及一批仿古大屋顶建筑;一次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校园远景规划性扩建。如图书馆新馆、建筑馆等一批现代化建筑。经过八十多年的规划和建设,清华大学的校园拥有了中国传统、西方古典、苏式风格、现代特色的建筑群,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古今兼容,把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融于一处。而且,对于每个建筑物个体来讲,都称得上是建筑精品,各个建筑群之间在衔接与照应上也堪称范例。
建于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功能,体现不同风格的建筑,或以丘陵林木相隔,或以渠池桥路相连,更体现出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特色。当我们登上闻亭,东望绿树掩映中的大礼堂,红墙如幕,穹顶接天;西望波光云影中的水木清华,楹联照水,亭台入画,怎能不使人赞叹这里把天然造化与人工设计的双美归于一致呢!也自然使人感到惊诧,东西方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通过一泓池水一片林木的过渡,竟呈现出如此美妙的景象。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完美的建筑必然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共鸣,人类对美的鉴赏是相通的,并不因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中外的文化差异而受到阻隔。
对于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的扩建,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工程是值得称道的。扩建既保持了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和谐,又表现出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何以达到如此境界,有三点是值得建筑业界记取的。其一是发挥建筑师的创造才能。图书馆始建于1917年,已经两次扩建。第一次在三十年代,选用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的设计方案,并由杨先生主其事。第二次在八十年代,由关肇邺教授设计,用关先生的话说是,“追求美好,不讲新奇”。而此思想在新馆的设计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今的图书馆,一二期天衣无缝,二三期珠联璧合,三部分既合而为一体,又体现了设计者的追求和特点。其二是民主作风。三十年代的扩建方案是从十多位中外建筑师的方案中评选出的。而八十年代的扩建设计,主管部门尊重建筑师的创造,不用长官意志来评判建筑作品或以个人偏好干涉建筑设计。第三是设计建设人员的水平。清华大学拥有堪称国际水准的建筑设计人才,他们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业务水平,不为金钱利诱而放弃职业道德,不去迎合时尚而违反设计原则。清华园的建筑规划,应该说不仅给国内的校园建设提供了范例,也可使中小城市的改扩建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清华园正在蓬勃发展。如今,东部新区的新建筑群已经初具规模。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清华大学的建筑会更具特色,更臻完美。清华大学总是以其完备的教学设备,高超的教学水平接纳五洲学子,自然也以美好的建筑,幽雅的环境迎接八方友朋。(附图片)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第4版(副刊)
专栏:

  世界明星芭蕾舞团将来京演出
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承办的尼娜·安娜尼雅什维莉及世界明星芭蕾舞团,将于八月五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
尼娜·安娜尼雅什维莉及世界明星芭蕾舞团的十位成员均是芭蕾明星,其中五位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领衔主演,一位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领衔主演,两位是前苏联古典芭蕾艺术中心之一的乌克兰顿涅斯克国立芭蕾舞团领衔主演,两位是瑞典皇家芭蕾舞团领衔主演。在他们之中,有三位俄罗斯人民演员、三位俄罗斯功勋演员、两位乌克兰人民演员。该团的艺术总监是瑞典皇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弗兰克·安德森。
演出包括《吉赛尔》第二幕阿尔布莱希特和吉赛尔的双人舞,《睡美人》第三幕奥罗拉公主和王子的婚礼双人舞,《雷蒙达》第三幕的双人舞,由尼·安娜尼雅什维莉和弗兰克·安德森创作的《唐·吉诃德大变奏曲》,还有《胡桃夹子》双人舞、《威尼斯狂欢节》双人舞等。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上网
刘向阳
计算机之于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像一张网了。照此说来,近一两年来人们呼声甚高的“上网”,原是顺其自然的事。
这个网自然是指Internet,去年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已经把它收进了附录,译为“国际互联网络”;新近报载,7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包括Internet在内的一批网络名词的规范译名,Internet被音译为“因特网”。据称,此前各媒体对此词的译法不下十余种。这大概算是媒体近两年“炒”的结果吧。
媒体中多是文化人,“炒”的同时,自己也未免跃跃欲试,想网上漫游,龙宫探宝。的确,上网的妙处,多少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古语暗合。“天下事”就是“信息”,而“因特网”上的信息,不要说所谓一辈子的“皓首穷经”,几辈子也是看不完的,遑论每天还在不断激增的新信息。可是另一方面,说句实话,在这茫茫的信息之海里想寻找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又往往不够或根本找不到。这确实是一个有点荒诞的现象。笔者曾留意过“因特网”上的中文信息,除了各信息站点本身多半仍在建设中外,文化类的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是中国在“因特网”上毕竟是后起之秀,有待开发,二来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中文信息在网络上的传输受到影响。台湾地区开发较早,但能提供网络服务的中文信息库也就是有关“唐诗”和“红楼梦”等几个。所以说,如果你想要领略纯中文的“网络文化”,鄙意为倒是北京的“瀛海威时空”办得有声有色。至于那个更国际化的“中文新闻讨论组”(ACT),眼下已是鱼龙混杂,实在不敢恭维。
置身电脑行业之外的人,容易被媒体“炒”网炒热了头,凑着热闹也把家中电脑升级、联网。殊不知,外行人一个猛子扎下去,十有八九成为找不着北的刘姥姥,到头来发现,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可能就是电子邮件。至少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
当然,上网的好处就是与周边世界沟通的便捷,电子邮件大概是网客使用“因特网”最多和最得心应手的利器。至如兴趣庞杂者以网络漫游为乐,甚或在网上观一局围棋,就足球甲A发一通议论,再去MTV看一段短片,最后耽于网络游戏,是之谓“玩网”,则未免本末倒置。“网络文化”,当有参与感。在这里,外行式的热闹与所谓内行的门道,有时并无太明显的界线。只是无论如何,文化人用Internet这张网“捕鱼”可也,被这张网把自己罩住,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第4版(副刊)
专栏:

  芭蕾舞剧庆八一
为庆祝建军七十周年,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将于7月31日和8月1日、4日、6日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代理中芭团在北京地区全年商演的第四轮演出。


第4版(副刊)
专栏:服务窗

  家庭影院的制式
耿纯
由两只音箱,两个声道组成的高品质的立体声播放系统,被称之为HiFi系统。HiFi是英文缩写,其原意是高保真音响系统。
HiFi系统是专门用来播放音乐的音响系统。在HiFi系统普及之后,很快又兴起了一个新的与其相近,又不相同的系统,这就是视听组合系统,英文缩写为AV系统。AV系统是建立在高保真立体声录像带、LD影碟片和VCD小影碟的基础上的。
视听组合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又能看,又能听的系统。它的核心内容,是由高质量的图像系统和立体声的音响系统结合而成的。AV系统的基本组成需要有高质量的电视机、投影机;高质量的、起码是双声道立体声的音响系统和专用的软件播放设备所组成。
尽管早期的单声道录像机加一台小屏幕电视机,从词义上,也能组成最基本的AV;但目前所指的AV系统,其含义最基本的,则是立体声伴音与图像的播放系统与高质量的电视图像系统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AV系统已进入到一个特定的形式,这就是家庭影院系统。
既然是家庭影院,就要在居家的环境中,模拟出原本只能在电影院里才有的宽广、深远与震撼的种种感受。目前的家庭影院系统,基本上统一在美国杜比实验室研究的制式之下。其中主要的有杜比立体声系统、杜比定向逻辑系统、THX系统、杜比数字家庭影院系统以及日本雅玛哈公司开发研制的DSP系统、Sony公司开发研制的SDDS系统以及DTS系统等等。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多声道、多音箱的系统,营造出一个具有包围感、方向感的真实、可信的音场环境,使欣赏者能够融入声、像合一的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之中。(一)


第4版(副刊)
专栏:

  为了圆梦
栾仁杰
有追求才有动力,有目标才会奋斗。陈黔就是为了管乐艺术的推陈出新,为了创作出中国的管乐交响曲才苦苦奋斗了十余个春秋。而最近举行的他的管乐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正是十几年心血的结晶。
从音乐会上演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陈黔的追求,那就是他把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根”;把管乐队的恢宏气势,变化万千的音色、音响作为“主干”;把西洋现代作曲技法作为“枝,叶,花”,并且精心地使这三者溶化为一体。陈黔1985年以来,曾数次到部队深入生活,指战员为保卫祖国贡献青春的事迹使他动情,更为他是这个光荣而伟大集体的一员而自豪。交响序曲《勋》就是运用西洋现代作曲技法充分调动了管乐队强烈的音响对比,各种新的音响组合以及拍号嘴、脚步声等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我们看到了将士的情怀。交响音画《热巴》,是陈黔去川、藏等地区深入生活、采访后的作品。质朴、感人的藏族民间音乐给他灵感,西洋现代作曲技法给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乐曲一开始,粗犷、浑厚的长号便把人们带向那庄严、圣洁的庙宇;而单簧管那优美、抒情的旋律正是藏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歌唱;那欢快、热烈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现代和声,以及织体变化,生动地营造出藏胞欢歌起舞的场景;而乐曲结束的三个强音,又使人仿佛听到了藏语“巴、扎、咳!”小号与管乐队双重协奏曲《裂距》,更充分显示了陈黔经十几年的苦心研究而驾驭管乐队的能力和坚实的作曲功底。这部作品不仅充分发挥了小号的各种演奏技巧,而且调动了管乐队的各种艺术潜能,通过小号与管乐队的重奏,给人以沉思和联想。这部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演奏难度较大,用郑小瑛的话说,实在不多见。
举办个人管乐交响乐专场音乐会,是陈黔多年的梦想。他说:“我就是要做这个梦,我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作曲技法写出中国的现代管乐交响乐,并且举办音乐会;如果到时实现不了,我就不是陈黔!”
好一个陈黔,为了圆自己的那个“梦”,他默默耕耘了十余载,他曾多次拒绝外单位的有偿创作,一心扑在自己的交响作品上。他精心构思,听取各方意见,有的作品还数易其稿。为了圆自己的那个“梦”,他放弃了休假,炎热的夏天,仍憋在闷热的琴房。为了圆自己的那个“梦”,在父亲的病榻前,他一边悉心照顾病危的父亲,一边修改总谱。为了圆自己的那个“梦”……
陈黔的管乐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成功举办了。他向人们展示了管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把中国的管乐交响曲奉献给一九九七!


第4版(副刊)
专栏:

  王铁成自述
《我演周恩来》出版
演员王铁成写的《我演周恩来》一书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王铁成以坦诚、朴实的笔调记述了自己为塑造周恩来的形象所付出的汗水、泪水以至血的代价。读者可以从中领略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由演名人而出名后,在充满诱惑和机遇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自持本分又有所作为,如何面对磨难而充实生命。
作者在饰演周恩来的过程中,还接触和了解了许多与周总理有关的人和事,作者娓娓道来,使人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一代伟人身后的历史余韵。作者在书中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人民群众对伟人周恩来的怀念爱戴之情。(左佳)


第4版(副刊)
专栏:

  小观众爱看《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推出的一个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收视群的知识性栏目,它从二十一世纪对新一代人的素质要求出发,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兴趣点,在每一集十分钟节目内基本围绕一个书本以外的知识点进行,寓教于乐。
新改版的《芝麻开门》目前已摄制了《航海模型与中山舰》、《电信之旅》、《智力冲浪》等五个系列节目。这扇永远向孩子们敞开的知识之门、智慧之门弥补了以往青少年电视节目的一个空白。(田雨)


第4版(副刊)
专栏:

  听郑咏唱歌
周国安
郑咏是我国近年来培养出的优秀女高音歌唱家。
听郑咏的歌,总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柔润、清甜、亮丽的歌声,不是简单的音符传递,是音乐,是经她二度创作的音乐;是充满热情与激情的如诗的吟诵。在6月30日“北京市人民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联欢晚会”上,郑咏演唱的《北京祝福你——香港》,在7月2日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中,她演唱的《为祖国干杯》,那音乐中的诗情,诗情洋溢的乐音,给人的印象尤深。
郑咏是幸运的。
1991年,当郑咏在比利时维尔维埃国际声乐比赛获得最高大奖后,荣誉也随之向她走来。她相继被授予北京市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中直系统授予十佳青年称号,当选为全国青联常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晋升为一级演员,三年后入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郑咏应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之邀,成为意大利歌剧协会会员并到该国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去年2月,又应美国堪萨斯密苏里音乐学院以及埃德加·斯诺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访问一年。
然而,郑咏的幸运,并非唾手而得,是她在“咪咪妈妈”声中练出来的;是一支曲一首歌唱出来的;是用勤奋刻苦的脚步走出来的。
这位从北京市业余声乐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青年,进入全总歌舞团后,就把唱歌与生命连在了一起。在十几年的歌唱中,她几乎每天都未间断过练声。她的主科老师、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说,郑咏是他们教过的学生中最用功的学生之一。
郑咏曾拜单弦艺术家马增慧为师,学习民间艺术。在美国访问期间,她又自费拜师学习,听音乐会,去资料馆查资料,看歌剧录像。她还参加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举行的、有四千人参赛的国际职业歌剧歌唱家比赛,并取得了女声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成绩已经过去,但国家给她的殊荣郑咏却记在心里。她说,国家给我的荣誉真是太多太多,自己为国家做的贡献又太少太少,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我将尽全力为观众服务。(附图片)
郑咏演出剧照


第4版(副刊)
专栏:

  郑律成作品音乐会
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将于8月2日、3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这台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和北京音乐厅共同主办的音乐会,将演出郑律成的作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采伐歌》以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十六字令》等。音乐会由严良堃、关序、孟大鹏指挥。主要演员有杨洪基、王秀芬、程志、田华等。(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