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山西矿业学院有两个很有名的青年志愿者集体。多年来,他们以青年知识分子的可贵热情,凭着螺丝钉的“钻”劲和“挤”劲,恪守“为民,利民,便民”的宗旨,始终坚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请看——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本报记者阎晓明
1996年7月,山西矿业学院“电子爱好者之家”的豆银科和他的同伴,到吕梁山区的贫困县岚县敦厚乡进行学雷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山区的人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这些城里来的学生,一位老大娘犹豫再三,来到“电子爱好者之家”的队旗下,递上一块出了故障的手表。豆银科打开一看,是油丝坏了。当时正好没带油丝,小豆发现自己的表和这块正好是一个牌子,便毫不犹豫取下自己表上的零件装了上去。表修好了,老大娘特别感动,非要给小豆10元钱不可。小豆和同学们告诉大娘,他们是学雷锋的,不是挣钱的,硬是把钱推了回去。
就在这次活动中,“电子爱好者之家”的成员在吕梁山区服务了十几天,修理最多的是农民的电视机。在临县张家沟村,他们从早晨一直修到深夜电视节目结束,然后再加班修理其他电器。有时候,电器修好了,农民没顾上取,他们几个人就背着送到农民家里。“电子爱好者之家”的劳动,深深打动了山区的人们,他们去理发时,理发店的老板说什么都不要钱,说是要互相服务。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的老师和同学们向记者讲述了“电子爱好者之家”的“家史”。1983年,在霍红义等同学的倡议下,“电子爱好者之家”作为学院第一个青年志愿者组织宣告成立。从此,课余时间的校园、宿舍区,星期天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这个“家”的影子。大到电视机、洗衣机、电动机、低频信号发生器,小到录音机、收音机、耳机、手表,都属他们维修的项目。寒来暑往,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员”把这种“家风”传到了校园内外的许多角落,感染了许多人。
比起“电子爱好者之家”来,“螺丝钉之家”的成员可就是真正和螺丝钉打交道了。“螺丝钉之家”创办于1989年9月,它的发源地在机械电子工程系。服务的项目是修理灯管、水管、自行车,说白了,就是爬上爬下,干力气活,然而,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留下了许多闪光的事迹,感染和教育了许多人。
一次,“螺丝钉之家”的同学们打着旗子,抬着工具箱来到太原最繁华的迎泽大街上。一个小女孩跑到同学们面前说:“叔叔,给你钱,我妈妈用打气筒了。”同学们赶忙告诉她是义务的,不要钱。孩子的妈妈说:“那你去谢谢叔叔。”小女孩认真道了谢,并在留言簿上一笔一画写上:“谢谢叔叔们,我长大也要做一名志愿者,做好事。”
大家看到螺丝钉精神通过自己的行动得到传播,很受鼓舞。每年的教师节成为“螺丝钉之家”法定的活动日。1996年教师节到来之前,同学们早早在校园里贴出了海报。那天修的车太多了,中间黄油用完了,续栋梁老师给他们送来黄油,机油用完了,范晖老师送来了机油,“螺丝钉之家”成了老师和同学共同奉献之家,在矿业学院的校园里掀起了一个学“螺丝钉”高潮。
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便民服务,是历届“电子爱好者之家”和“螺丝钉之家”成员们最感充实和幸福的事情。“电子爱好者之家”的冯德功、梁红雁等同学赴大同矿务局中央机厂志愿服务。一天,一位老师傅带领几个青年工人修理电机,在安装过程中发现有个铁芯的线圈绕反了,按过去的经验需要返工。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仅重新改换了线路,机器就转了起来,被工厂通报表扬。
“电子爱好者之家”的周仁义回村里过年。因为电压升高,村里有30多家的电视机被烧坏了。为了让乡亲们过好年,小周主动承担起修理任务,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整整修了一个假期。后来,小周留校当了教师,村里的乡亲们电器出了故障还要等小周回去修。这份信任使小周十分感动,促使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用所学知识为人们义务服务。
在两个“家庭”的“家谱”上,有这样几个数字:“电子爱好者之家”成立14年来,有记录的服务活动200多次,修理电器1万多件,其中30多次深入到边远山区和厂矿;“螺丝钉之家”成立以来的7年中,仅自行车就修理1500多辆,家庭成员达185人。比数字更闪光的记录是,家庭成员毕业后几乎全部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且大多要回来看看,回来了也总要想方设法为“家”里做点什么。两个“家庭”就像两颗永不生锈、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凝聚着一种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精神。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一年前,27岁的卢传芳下岗了。她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承包了镇上5个洋香瓜大棚,当上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卢传芳脸晒黑了,手变糙了,可她也品尝到了从未有过的欢欣——
  下岗种瓜也风流
刘吉伦刘含训
我叫卢传芳,今年27岁,是山东省东平县麻纺厂的下岗职工。下岗后,我心里压力很大,这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该咋办呢?我首先想到了干个体,搞经销,卖服装或者开个小吃部,可刚结婚没家底,做买卖没本钱,身体又不好,为此我背着家人不知哭了多少回。
丈夫在宿城镇上班,去年秋天,他告诉我,镇上搞产业结构调整,准备种植100个大棚洋香瓜,镇上已派人外出考察,种洋香瓜准挣钱,而且给农民签订服务和包销合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既然镇上对种洋香瓜实行“四包”服务,包建棚,包种子、农药、化肥,包技术,包销售,卖完瓜再交承包费,这样的活,不用投多少钱,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正好适合下岗待业的职工。于是,我动了承包洋香瓜大棚的念头,可给家里一说,就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你一个正式工人,包什么大棚?”“农民都想买户口当工人,你一个工人总不能再当农民吧!”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我也没了主心骨。毕竟丈夫开通些,他说:“下岗种地不是坏事,靠力气赚钱一点也不丢人。”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与宿城镇罗庄村签订了承包5个洋香瓜大棚的合同,承包期5年,承包费4万元(含种子、农药、化肥钱)。为管好大棚,我又从村上雇了两个劳力帮忙,开始种起了洋香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搞大棚没有多少太重的力气活,但由于多年在工厂上班,没干过多少力气活,起初实在有些吃不消。有时也想自己这是何苦,脸晒黑了,手冻裂了,天天早出晚归,泡在大棚里。去年育苗移栽期间,5个大棚的洋香瓜苗突然得了枯萎病,一棵棵都耷拉着头,我急得哭了好几回,一连几天没睡着觉,多亏镇上从省鲁青公司请来了技术员,亲自教我打药、洒水、加温,使洋香瓜顺利通过了移栽这一关。
为了管好大棚,我去年春节是在大棚里过的。经过6个月没白没黑的苦干,5个大棚的洋香瓜终于成熟了、丰收了。黄澄澄的是状元,白中带绿的是银铃。头茬瓜、二茬瓜全部卖出,5个大棚总收入3.8万元,除去5000元成本费,8000元大棚折旧费,净赚1.7万元;夏季种上了豆角,秋天种上小菠菜,又纯赚4000元,5个棚当年纯挣2.1万元。
现在,我再也不觉得比上班低一等了,家里所有的人也都支持我了。工厂里跟我一起下岗的女工也受到很大启发,纷纷要跟我一起干。通过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我只想告诉那些同我一样也下岗的女工们,下岗并不等于失业,干农业和上班一样是很光荣的事。不管干什么,只要肯下力,能吃苦,都能干好,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在我决心把5个洋香瓜大棚继续包下去,狠干几年,为所有下岗职工做个样子,争口气。(附图片)
题图:卢传芳正在瓜棚里劳动。张作彬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西藏篇④

  走进藏北草原
本报记者卢小飞
8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草原上最肆虐的狂风此时悄无踪影,夜间偶尔下一点雨滋润草地,但白天总是万里无云。一年一度的草原赛马会就在8月的上旬举行。藏北是格萨尔王驰骋的疆场,藏北人个个都是马背上的英雄。每当此时,那曲9县(加上文布和双湖)最健美活泼的姑娘、最潇洒剽悍的小伙儿都涌向这里,远道的牧民往往带上帐篷举家迁徙,此番是英雄与美女的聚会。
那曲镇北面有一片宽阔的草坝子,当地人叫它“冲钦卡多”,逢到快要举办赛马盛会的时候,绿草坝上会突然冒出成千上万顶各式各样的帐篷,仿佛兴起一座新城,其规模竟然可与有几百年历史的那曲镇相比。逢到盛会,连周围地区的寺庙也都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布制的寺庙,往往成为“小城”中最豪华的帐篷。
在举办赛马会的同时,那曲往往也举办物资交流大会,那是一种大规模的贸易集会。有这样的商业活动,那些骑不动马的老人和奶着孩子的妇女便也不会待在家中。其实,许多富裕起来的牧民、喜欢凑热闹的草原人也偏爱在这种人多的场合展示自己。去“小城”可以看到,牧民的脖子上、腰上悬挂着那曲9县五花八门的饰物。这时候去那里探访藏北民俗,应该说是最经济实惠了。
那曲的西部有辽阔的草原,人称西部羌塘,指的是申扎藏布江以西的“无人区”,面积有20多万平方公里。那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被视为“生命禁区”。过去只有少数牧民为了躲避领主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而去那里。70年代以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开发了无人区的大片草场,设立了文布和双湖两个办事处。
西部羌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旅游部门曾考虑在那里开辟“狩猎之旅”,此一项目尚未开张,西部羌塘已经在酝酿着成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其中,呼声最高的是保护西北部有蹄类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和申扎湖区的黑颈鹤,因为这些鸟兽不仅珍贵,而且数量日渐减少。于是,不仅狩猎之旅的计划取消了,牧人们的火枪也自觉收起来了,然而马背英雄并不因此而逊色。
其实,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动物才可能自由生存,这种生存本身包含着一种规律或者哲理。春夏交接的时候,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正是藏羚羊家族产羔时节,母羚繁忙、公羚焦躁,而南来的斑头雁恰于此时列队迁徙,这两个毫不相干的家族在一片土地上和平共处,大雁食用小羚羊的胎盘,而羚羊们则食用大雁留下的粪便。当然,山地间弱肉强食的场景也时有发生,于是,你可能拾到美丽的羚羊犄角,还可能看到白唇鹿的骨架。(附图片)
藏北草原的小伙儿,个个都是马背上的英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今日田横岛
本报记者赖仁琼文/摄影
站在山东即墨田横镇码头远眺,前方一座孤岛犹如一条巨鲸静卧海中,它便是历史名岛田横岛。这个面积仅1.26平方公里的小岛原本无名,因两千年前齐王田横率五百壮士守义殉节于此而得名。
盛夏时节登上小岛制高点,一座气势非凡的石雕拔地而起,基座正面,沈鹏手书的“齐王田横”笔力遒劲,背面则镌刻着《史记》中关于田横及五百义士的片断。
据《史记》载,秦朝末年,齐王田横兵败,率五百徒属退居海岛。刘邦称帝后,恐田横为乱,便遣使臣召田横赴洛阳,同时宣谕:田横来,大可封王,小亦封侯;倘违诏不至,将发兵加诛。田横为保全徒属,应诏赴洛阳。途中,田横深感亡国之愧,且羞于向刘邦称臣,行至河南偃师,自刎而死。留居岛上的五百壮士闻此噩耗,慷慨悲歌,全部自尽。后人感其义,收集遗首合葬于岛之西南部最高处,称它为田横顶。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颂田横及五百壮士,但都未能改变小岛及其岛上渔民的命运。早年,它是避难、隐居和渔船临时避风的地方。建国后,田横岛人耕田捕鱼,生活虽有改善,但因落后的渔业方式和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直至改革开放前,田横岛人依然过着“春织网,夏打草,秋天打鱼冬天跑,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的穷日子。
“田横岛的大变化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田横岛度假村总经理梅世彬告诉我们。5年前的盛夏,山东三联集团的几位决策者上岛考察后,决定投巨资开发田横岛。5年间,建设者们风餐露宿,在岛上修起了风格独特的旅游度假村、环岛柏油路以及现代化的海珍品养殖场。随着海底电缆、程控电话的开通,太阳能等配套工程的告竣,一个集现代文明与古朴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村神奇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田横顶举目四望,绿树,红瓦,蓝天,碧海。漫步度假村,9座造型新颖的别墅组成了“九龙居”。东面,颇具民族特色的春、夏、秋、冬四苑组成了“中国苑”。沿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往西去,便到了度假村的综合服务区“梦海园”。园内宾馆、餐厅、商务、会议、海水浴场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潮水般涌来的中外游客也为田横村带来滚滚财源。据渔民出身的党支部书记宋武秀介绍,曾是即墨市最穷村镇之一的田横村,如今村里家家开饭馆、办旅店,不少人家年收入在数万元,高的可达一二十万元。昔日一门心思织渔网、赶小海的女人,如今在岛上做起了海产品买卖。过去以出海打鱼为主业的小伙子,如今花三五万元置办一条快艇,载着游客饱览海岛风光,周末两天最多能赚几千元。(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平凡一生为民安
——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朝鲜族民警李南洙
汪波丽芳守阵
1997年的第一天,漫天飞雪的海兰江畔站满了前来送葬的人们,一辆灵车在缓缓前行。一位两鬓雪白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说:“俺在石门镇呆一辈子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送殡。”
享受如此殊荣的,是吉林省安图县公安局石门镇派出所朝鲜族民警——李南洙。
在送葬的队伍中,哭得最伤心的是北山村的几个年轻人,他们曾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劣迹青年。今天,他们踏着没膝的冬雪,跑了十几里小路赶来,一边哭着,一边呼喊着李南洙的名字。
北山村,起初是李南洙分管地域中治安最差、问题最多的一个山村。
为了打开局面,李南洙对全村300多户人家逐户进行了走访,并把管制对这个村的安定破坏性较大的几个劣迹青年作为突破口。然而这几个青年不但不接受帮教,还砸碎了李南洙家的玻璃,甚至持刀夜闯李南洙家进行威胁。
面对这样的对手,李南洙的爱人李莲芬沉不住气了,李南洙却说:“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警察,邪压不了正。”
在李南洙长期不懈地帮助教育下,这些劣迹青年都不同程度有了转变,他们中间大多数人走上了正道,北山村也由原来全乡治安最差村变成文明村,连续8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可李南洙为此挨了多少次饿,熬了多少个夜晚,跑坏了多少双鞋,却谁也说不清楚。
李南洙拼命工作,保住了一方平安,自己却于1993年春天病倒了。经延边医院检查,确诊为乙型肝炎。他不得不服从组织安排住进了医院。出院后,所里考虑到李南洙的身体情况,把他由外勤转为户籍内勤,以减轻些他的工作。
可李南洙却对爱人说:“组织上越是关心咱,咱越是要加倍努力工作。”1994年,李南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一份思想汇报里写道:“今后我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为党多做一些工作。”
1996年3月,李南洙病情恶化,突然吐血、便血,经诊断,确认为肝硬化腹水晚期。然而,就在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就来到了所里。他清楚,当时正是延边“春季治安攻势”、全国“严打”斗争拉开战幕的关键时刻,所里人手少,忙不过来。
李南洙在人生的最后一份总结中记载了这段工作情况。他写道:“7月至10月份,对全镇1.05万多人口和760名暂住人口进行了逐户逐人的访查。对其中2300名空挂人口进行了周密调查,查出刑事案件6起,对有关当事人发出了通缉令。”1996年,李南洙被评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户籍标兵。
李南洙常说:“人民警察借工作之便,揩老百姓的油,就是对这身制服的玷污。”
一次,李南洙按有关政策规定为一个人办理了农转非户口。这个人十分感激,硬是塞给他1000元钱。李南洙不但没收,还当场严肃地批评了那个人,说:“同志,我是按政策办事,你要感谢就感谢党的政策吧。”
李南洙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就不富裕,婚后又是两地生活,家里的全部财产一个三轮车就可以搬走。家产虽少,可有两样东西他是走哪儿带哪儿,这就是大扫帚和清厕所的铁钎子。每搬到一处,他第一件事就是扫大街,一扫就是多年,天天早晨如此。
扫大街李南洙包了,清淘厕所也很难轮到别人。北山村学校金校长说,她家与李南洙住邻居时,他们共用的厕所从来都是李南洙一人清淘。邻居家有困难李南洙也一马当先。谁家盖仓房、修烟囱、搭炕、修自行车,几乎都少不了他。逝世前一周,邻居家搭炕请他指导一下,结果他一去就动手干起来。邻居知道他身体不好,抢他手中的工具不让他干,可他笑呵呵地说,今天是星期天,正好还没找到事干。
李南洙留下的最后一段文字是:我要牢记党的宗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在1997年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一年里,他打算把微机户籍管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新的一年里,他已答应把邻居家门前的水泥路面好好铺一铺;在新一年里他还准备和妻子补照一张婚纱照……然而,就差55分钟,他竟没有听到1997年那深沉响亮的新年钟声!
李南洙匆匆地走了。可北山村的农民没有忘记他,他公安系统的战友们没有忘记他。6月24日,公安部部长陶驷驹签署命令,追授李南洙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思路要清作风要实
——山西运城地委书记于志成一席谈
刘工践王天齐
已届“知命”之年的于志成,生于山西运城。1963年山西农大毕业后,分配到晋东南地区,一干就是30年。1982年8月后,历任平顺县委副书记、县长、书记,长治市郊区书记,晋城市副市长;1993年2月调运城地区任行署专员,1995年1月任地委书记。
我来运城后,心里沉甸甸的,只怕辜负了460万父老乡亲的期望。我要求自己时刻注意两条:思路要清,作风要实。
运城是个传统农业区,且是比较单一的麦棉结构,工业基础薄弱,到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4元,全区人均可用财力仅3800元,居全省倒数第一。我们地委、行署的领导经过多次调查和反复论证,提出了“大抓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工农业经济强区”的战略目标。农业上,在保证麦棉总产能够上升的前提下,大幅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了果树、蔬菜、烟叶等,去年仅苹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00余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在工业上,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以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轴心,组建了盐化、化肥、铝业、制版、纺织、食品六个集团,形成了规模经济。又以南风集团为样板,引导28个企业对省内外36家企业实施资本经营,仅用2亿多元资本,盘活了8亿多元的存量资产。历史上的麦棉大区已跃居全省工业三强,跻身于工业大区之列。
我没有多大能耐,但能掌握住一条: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要一抓到底,宁可暂时被误解、背骂名,也要坚持去干。干部群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引导农民种苹果树时,上边有指责,下边有埋怨,后来见效了,大家都笑了。许多事实充分说明,思路明晰,高度负责,敢担风险,作风扎实,是时代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经常告诫自己:做人要堂堂正正,用人要公道正派,执法要扶正压邪。
这几年,我一有空就下农村,进工厂,走访群众。就这样我交了一批工农朋友和党外朋友。靠这许多朋友,我能听到平常不容易听到的情况,尽量避免出现失衡和偏差。我常想,只有把群众的事办好了,我的心才能安,志才能成。(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知“民”度与知名度
张帆
一次,在云南的一个贫困乡采访,记者向乡长问起农民年纯收入有多少,每人年占有粮食有多少,小学入学率有多少,这位上任一年多的乡长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照说,作为一乡之长这是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也是农民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至少说明这位乡长知“民”度太低,对老百姓的疾苦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古人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民心不知,民情不察,为人民服务又从何谈起?作为人民的公仆,每位基层干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基本状况,从油盐酱醋到生老病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工作才能切合实际,才能得到群众的肯定。由此看来,知“民”度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干部优劣的重要标尺。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李润五、张鸣岐等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人民心中也拥有了真正的知名度。
时下,有些基层干部很热衷于谋求在所辖地区的知名度,所谓“电视上要有影,广播上要有声,报纸上要有名”。殊不知真正的知名度来自知“民”度,没有与百姓心心相印的感情,没有处处替百姓着想的精神,没有为百姓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所谓知名度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贻人笑柄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