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美术)
专栏:

  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
任正岩
内容提要: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以进出口贸易等实物指标为考察对象的罗伯特·特里芬理论,已经失去了说明当今世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普遍意义和实用性。国际金融界有一种倾向性意见认为,当前判断一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准,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均衡。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是健康平稳的,基本实现了内外均衡的目标。我国拥有的1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没有给宏观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相反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巩固、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既要考虑经济因素,又要考虑体制转轨、统计口径等因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外汇储备不仅是一种经济储备,而且是一种战略储备。讨论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必须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我国之所以保持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总体水平偏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较快,外债规模较大,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的硬通货,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等。
文章围绕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回答了需要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出口增加是对国内短缺资源的抢夺吗?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大?如何理解“高进低出”现象?我国是否存在较大规模的国际游资套利活动?
199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再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有人提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付出的代价太大,等等。究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近年来,一些人提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的“3个月进口额说”,即:一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支付进口,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相当于一年中3个月的进口额或25%的年进口额。有人由此推断,我国1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对于近1400亿美元的年进口额是太多了。
应该看到,特里芬理论分析的国际经济背景是60年代以前的情况。在特里芬时代,进出口贸易是国际间经济交往的主要活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较小,考察国际间经济活动的主要变量大都是进出口贸易等实物指标,因此,人们主要是从贸易支付的角度来考虑外汇储备规模问题。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都程度不同地经历了金融创新过程,国际间资本流动空前活跃,资本往来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资本流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远远超过贸易支付。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外汇储备规模问题不仅要看贸易收支,而且要看资本流动。因此,以进出口贸易等实物指标为考察对象的特里芬理论,已经失去了说明当今世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普遍意义和实用性。实际上,在当今社会,要确立一个统一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标准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现在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差悬殊,而且在不同的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比如,美国与法国只持有1个月的进口额储备,泰国是7.2个月,印度是10.5个月,印尼是4.4个月。日本近年来一直保持6个月的进口额储备,并于1994年6月突破1000亿美元,1996年7月又突破2000亿美元,目前已达到了相当于8个月的进口额储备。从世界范围看,外汇储备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全世界外汇储备1991年增长6.2%,1993年增长11.3%,1995年增长16.8%。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国际金融界有一种倾向性意见认为,在开放经济中,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增大,判断一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准,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均衡。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在内外均衡条件下的外汇储备规模,就是比较适度的规模。其中,内部均衡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率和币值稳定程度;外部均衡的目标为国际收支情况,尤其是经常项目收支情况。当一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也达到基本平衡,且汇率稳定时,就可以说其经济处在内外均衡状态,这时的外汇储备规模就是适度规模。就我国的目前情况看,随着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物价水平不断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从1993年的13.2%下降到1996年的6.1%,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1997年后,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物价指数进一步回落,广义货币增幅进一步下降,狭义货币增长正常。1997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9.4%,5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当月为0.8%,M1为18.3%,M2为19.1%。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良好势头,1996年经常项目顺差72.4亿美元,其中对外贸易顺差195.3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399.7亿美元,其中长期资本往来项目顺差415.5亿美元,短期资本往来项目逆差15.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了314.3亿美元。这些指标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是健康平稳的,基本实现了内外均衡的目标。我国拥有的1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没有给宏观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相反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巩固、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为什么要保持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基本作用是弥补临时性国际收支逆差,应付国内外突发事件对外汇的需求。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基础还相当脆弱,防范国际收支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应成为我们讨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我国之所以需要保持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一是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总体水平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提高到40%以上,但是贸易条件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贸易结构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一直较高,虽然这些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数是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很难应付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我国进口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初级农矿产品和机器设备,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又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对这些产品的进口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增加较快。1992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利润的汇出不断增加,已经从当时的0.22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99.52亿美元。到199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77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80年代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收益汇出的时滞,并考虑到1992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的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外商投资回报的高峰期,每年可能有170亿—200亿美元的利润汇出。不少外商的直接投资是投向不创汇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届时的投资收益需要向银行购汇返还。
三是外债规模较大。近年来,我们已有效地控制了外债增幅,但我国仍是一个债务大国,1996年外债规模达到1162亿美元,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还处于外债偿还的高峰期,每年偿还外债本息约200亿美元。
四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不强,尤其是一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政府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五是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的硬通货。目前,人民币还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那样可以直接用于对外支付。且我国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外汇收入绝大部分通过结汇成为国家外汇储备,这与实行意愿结汇的国家又不相同。在这些国家,外汇储备是分散于民的,国家只需持有一部分储备;而我国的外汇储备集中体现了一国总体对外支付能力。
六是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双重任务,不测因素较多,经济风险较大,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需要有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予以保证。
总之,简单地以特里芬的“3个月进口额说”来评价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显然是不科学的。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既要考虑经济因素,又要考虑体制转轨、统计口径等因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外汇储备不仅是一种经济储备,而且是一种战略储备。讨论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必须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
需要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出口增加是对国内短缺资源的抢夺吗?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外汇储备增加、资本流入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就意味着把国内短缺资源输出国外,或者说出口增加意味着国外对国内短缺资源的抢夺,从而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增长。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符合事实的。1996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情况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总量上看,对外贸易正在由较大顺差趋于基本平衡;从结构上看,一般贸易出口持续下降,加工贸易出口稳定增长。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例达到52%以上。而在加工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25.6%下降到1995年的18.4%;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从1990年74.4%上升到1995年的85.6%。初级产品中特别是非食用原料的出口增长率,1994年为35.3%,1995年为5.9%,1996年为7.5%;矿物燃料及其他原料的出口增长率,1995年为31.1%,1996年为11.1%。由于加工贸易中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一般贸易中制成品劳动资源的含量也较高,因此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无论是加工贸易的增加还是一般贸易中制成品比例的上升,都说明我国已经从过去主要出口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农矿产品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出口产品的增加不仅未形成与国内争资源的局面,而且意味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有力事实是,1993年以来,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不仅未随出口的增加而上升,相反正在逐年下降。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我国目前的需求结构和与有关国家的贸易约定,增加出口以换取我国所必需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和技术,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这里不存在对国内短缺资源的抢夺问题。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大?到199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8.38万个,协议利用外资469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70亿美元。对此,有人提出我国拥有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缺口,没有必要引进如此规模的外资。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虽拥有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根据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并考虑国内对外汇储备需求的诸多因素和实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我们决不能用这笔资金进行国内外任何中长期项目投资,也不能用其来满足一些部门和地方希望增加人民币的资金需求。否则将会削弱国家应付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吸收的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吸收外资额的比重依然较低,1990年—1995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外国资本共为16400亿美元,中国仅占13%,而其他东亚国家吸收了其中的25%;同时,中国人均吸收外资额水平依然较低,到1995年底,中国人均吸收外资105美元,而其他东亚国家人均吸收外资840美元。
如何理解“高进低出”现象?一般来讲,对外的商业性贷款利率较高,而外汇储备资金存入国外银行或在国际金融市场运营获取的收益较低,这是所有持有外汇储备的国家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持有外汇储备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任何国家只要持有外汇储备,都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决不能用储备资产弥补财政缺口,搞项目投资,更不能用于高风险投资,而一般来说,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强的资产收益就越低。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近年来这一利差幅度在我国正在逐步缩小。第一,在我国外债余额中,来自国外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低息优惠贷款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不断增长。第二,从1995年起,我国已经基本不再增加境外的中长期商业性贷款,并提前偿还了部分利息较高的外债,因而外债余额基本上没有增加。第三,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国际信誉,提高了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的信用等级评定,从而降低了我国对外融资成本,即降低了对外借款利率;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国经营储备资金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外汇储备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事实上,就是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收益也并不低。
我国是否存在较大规模的国际游资套利活动?近年来,人民币币值一直稳中有升,国内外利率、汇率的差别确实成为诱使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出、流入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因此以套汇、套利为目的的短期游资一般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汇入我国境内;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入、流出的游资即使有,其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应不恰当地夸大这一现象。
具体讲,第一,我国利用外资是以直接的长期资本流入形式为主,限制国外投资者在境内从事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等短期投资活动。从已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在我国已经引入的外资中约有83%以上是外商直接投资,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又有一半左右是机器设备等实物投资。在我国的外债余额中,80%多是中长期贷款,短期外债仅为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可统计的短期资本数量相当有限。第二,从我国去年两次利率下调的结果看,外汇市场并没有因为本币与外币利差的缩小而出现资本外逃、汇率波动等现象,相反外汇储备的增长势头还快于上半年;同时,前一阶段,当股票市场、深沪国债回购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也没有发生异常的变化。这说明目前我国并不存在较大规模的国际游资套利投机活动,我国的外汇管理是卓有成效的。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改善了我国外汇短缺的状况,增强了我国总体对外支付能力,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和在国际交往中争取应有的权利赢得了一定的主动。可以说,其意义已超过了经济上可以度量的成本,收益是巨大的。
当然,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必然扩大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形成压力。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运用收回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和对金融机构开办特种存款等“对冲”操作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和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增长贡献率1994年为66.5%,1995年为63.6%,1996年为46%,呈减缓的趋势。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增量中,外汇占款的比例,1994年为81.1%,1995年为73.97%,1996年为47.96%,也在不断减少,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趋于缓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外汇储备持续、大量的增长有可能对汇率稳定、货币供应构成新的压力。但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完善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创造了条件。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将密切注视外汇储备增加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及早作好准备,完善“对冲”操作措施,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保持币值的内外稳定和经济的内外均衡,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已取得的成绩。


第9版(美术)
专栏:思想纵横

  辩证理解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晓西浩茫
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这是中央对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经验所作出的高度总结,也是我们进一步搞好引进外资工作的指导方针。这句话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义。
要义之一是,继续积极地利用外资;要义之二是,在利用外资中防患除弊,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成效。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我们既要充分看到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降低利用外资的成本,注意避免外商投资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更多地利用外资,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己。
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完全一致的。“积极”,就是要继续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合理、有效”,就是要在利用外资中,坚决杜绝不合理、无效益、盲目引进外资的现象。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对外资的需求依然很大。正因为如此,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仍然是主导方面,这是首先要肯定的。但另一方面,若不讲究开放艺术、不加强管理,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工作就会弊病丛生,引进的外资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资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同国内企业平等的待遇,才能把引进和利用外资同发展我国国内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的不利因素消除到最小程度。
围绕引进和利用外资,一些人在认识上曾有过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引进外资太多,真正引进新技术不多;外汇储备已相当大,人民币存款也已有3万多亿元,运用好就可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进而言之,引进外资已冲击了民族工业,我们被外资利用了。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认为利用外资规模太大是一种误解,高估了外汇储备中经营性部分,低估了对技术引进的作用。这是在引进和利用外资与保护民族经济相互关系问题上不同意见、观点的反映,它促使人们对如何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作出更多的思考。可以说,中央强调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是对实际工作的很好总结,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统一。
继续积极地引进和利用外资,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方针的重要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引进和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引进和利用外资不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国家财税收入,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地看到这一点,就会动摇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在强调继续积极地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引导和管理,以不断解决新问题,达到防患除弊的目的。现在一些地区和企业吸收外商投资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引导的现象,有些地方为争项目,降低我方合资条件,或缺乏严格的项目审查,或忽视后期管理和服务;有些企业合资过程中,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有的片面理解“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既丢了市场,又没有得到先进技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提出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这一方针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必须给予全面辩证地理解。在实践中,要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新的情况,健全和完善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中的不良现象,防止外商对我国某些产业和市场的垄断,防止外商以不正当手段冲击我国民族工业,从而达到既能更多地利用外资,又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目的。


第9版(美术)
专栏:书刊评介

  探讨理论界限问题的新作
边鹏飞
白植来撰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若干界限问题探讨》一书,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富差别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等理论界限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读者比较准确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澄清一些深层次的模糊认识。
该书着力回答了人们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提出的有关热点、难点问题,人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促进思考,这对深入学习和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是有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