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既当发展经济功臣又当环境保护模范
德兴铜矿坚持生产基建环保三同步
本报讯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江西省环保局等部门与单位,最近在进行德兴铜矿三期工程环保验收时认为,这个矿的环境保护,在全国有色矿山是第一流的。
长期以来,德兴铜矿坚持生产、基建、环保三同步。提出要既当经济发展的功臣,又当环境保护的模范。
德兴铜矿三期工程,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为日采选矿石6万吨,年产精矿含铜8万吨。自1986年底开工以来,历时10年,这个矿做到了项目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齐全,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机构健全,监测仪器齐备,环境保护设施按环保报告批复及初步设计工程进度要求全部建成,并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执行了“三同时”制度。
该工程是江西省建国以来投资最大、全国有色系统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2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12亿元,占总投资的9.67%。较大比例的环保投资,确保了各项环保工程的建设。他们先后建成了酸性水处理系统、选矿水输送系统、铜硫精矿溢流水处理、废石堆浸工程、矿区生态恢复、噪声防治及环境监测站7大环保工程。在设施建设中,他们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全过程控制,以新带老,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环保设备投入运行后,与二期工程相比,吨铜废水排放量由496吨下降到164吨。选矿回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1996年减少碱性废水外排量3247.6万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
这个矿十分重视矿区生态保护,仅三期工程复垦绿化面积就达3140亩,目前全矿绿化覆盖率已近30%。他们重视科研,抓污染源头的治理,开展综合利用,以废治废,使废水资源化。新建一座大型的含铜废石堆浸场,利用矿山酸性废水喷淋堆浸回收铜,不仅降低了废石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为提高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创出了一条新路。
(余清楚马平黄玉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救灾防病电话会议要求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艾笑报道:全国爱卫会、卫生部今天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救灾防病电话会议,全国爱卫会副主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发表讲话,要求各地全力以赴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今春以来特别是入夏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地震、雪灾、泥石流、冰雹、山洪、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据陈敏章介绍,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种甲、乙类传染病常规报告统计,总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增加7.7%和14.9%,目前总的疫情动态处于上升势头,防病形势较为严峻。
鉴于当前北方的旱情仍未完全缓解,南方已进入台风季节,救灾防病的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已进入临战状态。陈敏章指出,为全力以赴做好救灾防病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救灾防病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提高做好防病救灾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把救灾防病摆到重要位置,保障防病所需的基本条件,切实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政府报告救灾防病情况;建立适应救灾防病工作的补充机制,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突出重点的防病治病补助;认真贯彻和实施《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督查工作,特别要加强灾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的监督监测管理工作,防止救灾防病期间群众食用变质食物、误食污染农药、工业用盐及其它污染食品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或因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的流行;救灾防病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社会性工作,也是国家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争取今年救灾防病工作的全面胜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针灸传遍五洲
国际针联第四届会员大会十一月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为进一步推动世界针灸学术发展,世界针联决定今年11月份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在北京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成立十周年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今天说,针灸已传播到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针灸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国际性的针灸学术活动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学习、运用和研究针灸的热潮正在兴起。
起源于中国的针灸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中国已为各国培训一大批针灸工作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43种疾病可用针灸治疗,针灸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11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关心与支持下,由各国针灸学会组成的非政府性国际团体——世界针联宣告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目前,世界针联已有分布在五大洲的70多个针灸学会作为团体会员,代表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0多名针灸工作者。在针灸的发源地和世界针联的创建地召开又一次针灸学术盛会,对促进世界针灸界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传统医学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亚仿公司通过国际标准质量认证
本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曾因研制我国首台核电站全仿真机而荣获了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的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珠海)有限公司,日前通过国际标准质量保证体系ISO9001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通过这一认证的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通过这一认证的企业,这标志我国高科技仿真控制系统工程产品的制造技术及管理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亚仿公司是国家仿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单位。它是承担工业系统仿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单位,在仿真、控制、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积累了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已先后完成了核电站、火电站、电网、船舶轮机、潜艇、化工、飞机等各类仿真机项目,其中80%以上的项目是国家、省、部的重点科技项目和首次开发项目。此次通过国际标准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将为我国仿真控制系统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华士达学校校长——
杨辉畅想曲
维望英茂
“感谢华士达,给了我人生最后机会,使我有地方实现自己多年来曾经有过但未能实现的教育梦。”郑州华士达的杨辉校长,多次这样说。
杨辉今年60岁,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国女性,大半生的教育生涯写在她的额头上。她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还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而且曾任河南省政府督导。她是河南省首批7名特级教师中的一名。
杨辉曾任开封25中(原女子高中)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1994年初春,伴着三月的和煦春风,杨辉出任民办华士达学校校长,对她来说,生活像掀开了新的一页,华士达学校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杨校长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育人是根本。她与学校董事长李秉正一道,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一支由51名教师组成的老、中、青三结合,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在学校51名专职任课教师里,其中有10名是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其余41名全是中、小学高级教师。
郑州华士达学校是一所由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新型寄宿学校。该校90%以上的学生系中途转学而来。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小皇帝”。他们大多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性,有的甚至是被公办学校劝退或开除……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杨校长感到肩上的担子分外沉重,深夜两点钟她还在主持校委会成员会议,确立了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重视发展和培养青少年的个性特长”作为办学宗旨。所以,从华士达学校开门之日起,素质教育就成了贯穿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在杨校长办公室,笔者粗阅华士达学生入校成绩册,80%的不及格,有相当一部分语数两门不足20分。面对这样一个低分群体,杨校长保持冷静状态。她发挥小班授课优势,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逐个提高”的教学模式,使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成绩产生了飞跃。六二班王国民同学,入学第一篇作文只写了80字,光错别字占了一半。王玉娥老师当面修改后,与他合作写了一遍,在反复启发和面改下,又辅导他写了三遍。最后写成了500字短文。而今,这位同学不仅作文水平跃入全班前列,而且期终语文成绩达到90多分。杨校长的目标是要把华士达办成一所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增设了外语、计算机两门特色课。同时,根据学生各自的爱好和兴趣,开设了兴趣活动课堂。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有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初二学生董铖昊喜欢摄影,侯永老师帮助“催化”,使其发生了“快速反应”,在参加第四届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小学部赵丹同学参加郑州市教委组织的郑州中小学生“我为省会绘蓝图”征文比赛荣获优秀奖。
郑州市教委主任任中央在来校考察后,紧紧握着杨校长的手说:“你们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华士达办成素质教育的实验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爱祖国,爱科学”读书活动优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新华社记者李忠诚、本报记者潘跃报道:全国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读书教育活动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近500名获奖的学生代表和教师、组织工作者获奖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获奖学生是从全国20个省区的3750万参加读书活动的中小学生中选拔出来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孙孚凌,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奖并合影留念。
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是由全国妇联直接领导,中国妇女出版社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华书店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并正式列入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从1993年以来,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有20多个省、自治区的1亿多青少年参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际生物奥赛我选手获三金一银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据中国科协提供的消息,我国参加第八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4名选手,本月20日在阿什哈巴德取得了3枚金牌、1枚银牌。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杨翔宇(金)、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夏凡(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徐承远(金)、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范捷(银)。本届竞赛是7月13日至20日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的,共有28个队的111名选手参赛。 (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烟台实施教师“公寓小区”计划
六百余教师住房有着落
本报讯烟台开发区目前已有400多名教师住进新居,近百名刚刚结婚登记的青年教师,将在教师节前拿到新居钥匙。一批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住宅楼已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全区680名教师的住房全都有了着落,设施齐备的教师住宅,面积最小的75平方米,最大的90平方米。
烟台开发区之所以能成功地解决教师住房难问题,关键在于他们走出了一条“多方共建”教师公寓小区的新路子。
1996年10月,烟台开发区管委在全区地理位置最好、基础设施配套最完善的凤台小区内,划出1.24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第一个教师公寓小区建设用地。同时,将今后教师公寓小区建设用地也一一拿出规划方案。为节约资金,开发区管委决定小区建设由教育科技局自行承担,严把资金使用关。管委还减免了工程建设中应缴的各项费用,仅此一项就降低了工程总造价的15%。在此基础上,管委采取多种渠道筹资。资金大头由开发区财政划拨,每套住宅出资6万元,相当于总成本的60%,从1996年至今,管委已拨出504万元。教科局自行筹一部分,主要来源于校办工厂、社会捐、住房公积金等方面,此项可解决每套总成本的15%。同时,职工也要承担一部分。三种筹资渠道成功地解决了教师公寓小区建设资金关键问题。管委决定“九五”期间,每年用于教师公寓小区建设的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每年烟台建至少50套教师住宅。(张明礼曲国庆于立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化部颁布对外文化交流管理规定
本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使之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前进,并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部日前颁布了《文化部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管理规定》,并于今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
《规定》明确了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定义和归口管理的审批程序;指出了派出或引进上述项目的渠道和应遵循的原则;确定了对上述活动组织者实行资格认定及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理制度。据悉,这是文化部首次向社会公开的有关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管理规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围场县小学试设环保课
本报讯记者刘红、乔杨报道:“假如我是环保局长,我就让大家都来绿化造林”、“我要把家园变得像公园一样美丽”……这是最近记者在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逸夫小学旁听一节环保课时,孩子们那纯真可爱的发言。围场县教育局长陈志民、环保局长曹志宝向记者介绍了近三年来,他们试行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环保课程成功的经验。县环保局和县教育局联合部署确定两所小学为开设环保课程的试点,一所是坐落县城的逸夫小学,另一所是地处农村的什八克小学。
他们对环保课,严格规定课时,两周一课时,有试用教材,授课教师由班主任兼任,在学期初老师根据本班实际和教材,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课题及实施方案。课外把环保教育与周围环境、家庭教育及社会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小小宣传员,带动家庭。目前,在试点校的带动下,全县小学校都把环保启蒙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煤炭地下气化获得成功
本报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日前在唐山实现工业化生产。从6月18日开始,唐山市刘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所生产的煤气,已连续稳定为唐山市卫生瓷厂供气,日供气量达5万立方米至6万立方米。
中国矿业大学余力教授经过12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双火源、多功能钻孔”的煤炭地下气化新工艺理论,解决了煤炭地下气化热值低的难题。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国家级鉴定。(荣庆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礵海洋站获“青年文明号”称号
本报讯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海洋局联合组成的慰问团日前登上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的北礵岛,向获得共青团中央命名的“青年文明号”称号的国家海洋局北礵海洋站授牌并慰问。(海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农大千名学子送科技下乡
本报讯中国农业大学千余名师生日前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程式后,带着“肥力高”样品和资料,奔赴十三个省区的边远农村。
去年,该校部分师生将北京阳光高科技实业公司生产的生物菌肥“肥力高”,带到甘肃庆阳地区试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改良了土壤。
(马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开思公司为国有企业注入活力
本报讯中国科学院科海集团北京开思软件公司日前与TCL集团公司举行合作签字仪式。这是一项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化管理和繁荣民族软件产业的合作,是高技术面向国企的又一范例。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我国电子工业十强之一的TCL集团公司投资六千万元,由中科院开思软件公司为TCL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钟珂)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电子信息通讯系统技术展开幕
本报讯九七日本电子信息通讯系统综合技术展览会,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展览会带来了日本在电子信息、通信方面的新成果,与中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有关用户进行同行间的技术交流。 (戴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家木偶美术馆
由福建省漳州市民间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创办的我国首家木偶美术馆,近日正式与观众见面。该馆收藏了徐竹初大师创作的三百多件作品及明清以来的名家珍品。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