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现代京剧的有益探索
——观京剧《香江泪》有感
王杨
我并不怎么看京剧。但近日,偶然观看了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京剧《香江泪》,却深深被该剧鲜明深刻的主题立意、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汇集百川吐故纳新的创新意识所震撼。它彻底改变了我对京剧的原有看法和态度。
《香江泪》所讲述的是100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租占“新界”时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从铁门村邓氏家族与大埔村廖氏村民面对残暴的英国侵略者,捐弃前嫌,共同抵抗英军并一举烧毁“接管新界庆典”的大席棚而展开剧情的。《香江泪》之所以令人着迷,原因有三:其一是昂扬激越的民族精神使得悲剧不悲,增强了该剧的思想性。这是一部惨烈的历史悲剧,国土被侵占,抗争遭镇压,人民被屠杀,领袖被押解出境,全剧充满着浓烈的悲的色彩和忧患意识。但剧作者在大题材的驾驭把握和切入角度的选择上,可谓独具匠心,摒弃了一般写香港屈辱史必写英军残暴、清廷无能,重写宫廷和官僚内幕的套路,而是选择了最底层人民群众抗英的事迹作为主线,以热情讴歌普通百姓不甘奴役、坚决抗争的民族气节为基调,极力渲染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正义不可辱、民心不可欺的民众心声。廖怡文和邓彭侯两位民众领袖,在反抗失败后被押往英伦船过零丁洋时,他们表现的不是沮丧和懊悔,而是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和“有一日,梦成真,九州同,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咏唱,表达了他们对生的强烈渴望和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期盼。所以看完《香江泪》流下的不是悲戚的泪,痛苦的泪,而是激昂的泪,振奋的泪,是为今天民族的崛起而流出的兴奋的泪,幸福的泪。
其二是突出戏剧矛盾,强化舞台效果,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这台戏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京剧改革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在传统京剧唱念的基础上,调动了话剧、歌剧、电影、舞蹈、舞美、音乐、声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京剧程式化的表演和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大胆引入西方戏剧和电影要素,在塑造人物,调整舞台节奏,突出戏剧矛盾等方面,作了大胆的革新,大大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为京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谭钟麟在“大戏楼”向慈禧呈万民折一场,无论从舞台调度的合理夸张,唱腔设计的精彩叫绝,还是剧中情节设置的内涵张力和演员的表演力度,都堪称神来之笔。导演通过慈禧对戏楼上“秦琼”当锏卖马的关注与漠视国土沦丧人民涂炭的对比,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慈禧昏庸刁钻的形象,这场戏的点睛之笔是慈禧、谭钟麟与“秦琼”的三人轮唱,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又似歌剧中的咏叹调,增强了剧情的寓意效果,三人的烦乱心情又怎一句“流水落花”了得?又如“挥剑挑旨”一场,女侠运剑如风直刺圣旨,把一幅写满丧权辱国的巨大圣旨挑成碎片,用静与动的对比和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准确地表达了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卖国政府的悲愤。剧的结尾,导演把京剧舞蹈、民间舞狮和现代舞因素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其三是保留并发扬了传统京剧的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谁也不能说《香》剧是话剧、歌剧或其他什么剧,它仍然是一出地道的京剧。该剧充分运用唱、念、做、打技术去塑造人物,表达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在京剧舞台技术方面,保持了京剧的原汁原味。但在音乐设计上,它一改传统京剧只用中国民族器乐伴奏,加上了西洋乐器、电声乐器,使音乐更加丰满厚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有利于表现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变化。看完该剧既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又有“耳目一新惊初识”的惊喜,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回归颂》——
时代精神中国气派
周金华
在欢庆香港回归的晚会节目里,由文化部、广电部、总政治部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7月2日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回归颂》,以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艺术、强大的演员阵容和高昂的爱国主义旋律,把庆回归活动推向新高潮。全国四十多个文艺团体、八十多个单位的一千七百多名演员参加了演出。老、中、青几代艺术家同台献艺,香港和内地演员联袂登场,这是天下归心,普天同庆的一次隆重的艺术盛会。
《回归颂》的演出成功,首先在于策划的正确。香港所以能够顺利回归,是由于中国的强大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因此,晚会对于香港回归的歌颂,没有仅仅停留在欢庆、热烈上,而是引导人们对百年耻辱历史的反思;对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讴歌;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深情缅怀。抒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瞻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祖国更加辉煌的前程。这些构思和主题,在《器乐与雕塑·满江红》、《戏曲表演·我是中国人》、《歌舞组合·我和我的祖国》、《民族歌舞·爱我中华》、《尾声·明日更辉煌》等节目中,都得到了生动的艺术体现。热爱祖国不是抽象的,是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爱祖国的高山大河,爱自己的故乡亲人……晚会通过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在春夏秋冬的旖旎风貌中展现了神州大地的壮美景象,从而激发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让亿万观众在欢乐、喜庆、豪迈、昂扬的气氛中,以中国人的自豪与自信,去迎接新世纪的召唤与挑战。
晚会《回归颂》的成功,还在于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体现了我国综合艺术的水平,做到了舞台演出与电视艺术的有机结合。《回归颂》节目的构成,既有歌唱、舞蹈、戏曲、朗诵、武术、器乐演奏,又有雕塑造型、服饰表演和说唱艺术,做到了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在表现手法上,《回归颂》调动舞美、音响、灯光、道具、大屏幕等多种艺术手段来丰富表现力。在舞美设计上,晚会用立体舞台、多层表演区来展示磅礴的气势与宏大的规模。在音响效果上,通过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讲话声音的出现,让观众又能瞻仰领袖的风采;而海鸥的鸣叫、大海的涛声、枪炮的轰鸣等音响效果,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营造了意境。晚会还用会场里浮动的可爱的白海豚,象征香港的回归,用徐徐升起的大型红灯笼渲染万方同乐的喜庆气氛。
《回归颂》注意运用电视手段强化舞台演出效果,并运用大屏幕,使其成为整个晚会表现主题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编导巧妙地运用大屏幕作为各个版块之间的衔接,当舞台灯光渐暗转场时,大屏幕映出晚会标题《回归颂》,同时伴以《我爱你中国》的音乐旋律,突出了晚会爱国主义的主题。在主持人朗诵新中国成立的盛典时,大屏幕出现开国大典的历史镜头;在诗朗诵《今夜您在我们心中》进行中,大屏幕出现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身影和他深情地隔河凝视香港的特写镜头,声画辉映,情景交融,寓意深远,酣畅地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倡导“一国两制”使香港顺利回归的小平同志的深情怀念之情。《回归颂》最后用三军仪仗队登台把晚会推向高潮。他们的飒爽英姿和豪迈步伐配以大屏幕上海陆空三军练兵的镜头,不仅扬了军威、国威,也更昭示了只有中国的强大才是香港回归的保证,从而增强了人们对香港与祖国更加繁荣的信心。
整台晚会热烈而不失凝重,既高扬着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令观众看后如饮醇美的壮行酒,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更辉煌的未来。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舞台屏幕

  《绿色沃土》——
绿得清新绿得豪迈
赵国政
由李福祥总导演、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绿色沃土》,着实是绿得葱茏,绿得苍翠,绿得诗意盎然,绿得无边无际。它把祖国意象化了,把军营意象化了,也把在这里茁壮成长的卫国军人意象化了;为其赋予真,赋予善,赋予美,赋予崇高与无畏……观看这台晚会,就像徜徉于春天的画廊,在绿色熏陶、绿色洗浴中,荡尽精神的粉尘与杂质,一身轻松、信心满怀地面向明天和未来。
专为晚会创作的《从军报国歌》,词作言简意赅,曲作激越豪迈,似将新兵迎进绿色营地,引进绿色课堂,告诉他们神圣从哪里起步,英雄从何处做起;将军人的天职,军人的使命,军人的抱负,军人的个性,给予了准确的定位,也为晚会的绿色主题、绿色格调、绿色品味,定下了顺理成章的走向。于是便串连出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兵歌,为晚会主题抒卷着思想张力和艺术张力。如《我们是长城脚下的兵》、《军营就是不一样》、《远山小哨所》、《迎接新挑战》以及《太阳花》等等。
其中由歌唱家耿莲凤、张振富联袂演唱的《我们是长城脚下的兵》,热烈、奔放,充分表达了战区部队为自己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神圣使命,而发自内心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老艺术家马玉涛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一曲声情并茂的《马灯颂》,唱出了军人的信念与向往;世新作词、王路明作曲的《草绿军被》,通过张迈荡气回肠的着意渲染,真可谓情也绵绵,意也绵绵,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颇为尽兴地抒发出士兵情怀的深沉与博大。而晓岭、世新作词、臧云飞作曲、刘斌演唱的《人民子弟兵》,恍如《当兵的人》的姊妹篇,不失为兵歌中的上乘之作。它与《军营就是不一样》、《团营连排班》等可望成为战士喜爱的歌曲广为流传。
晚会中舞蹈作品尽管不多,但艺术成就却明显可见。这里且不说运用喜剧手法表现出一个崇高的主题因而令人动情的《过年》,也不说很富剧场效果的《首都女兵》,更不说为歌曲造境的那些舞蹈景致,只举著名舞蹈家赵明的新作《走跑跳》,便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例证。
走、跑、跳,是军人从早到晚、天天如是、最为普通、最为平凡的军事行为和生活内容。然而它却是军人准则、军人规范、军人素养、军人风貌及其群体意志和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平凡中的深刻,普通中的壮美,被赵明和作曲家刘彤那不平凡不普通的眼睛发现了。因而这个舞蹈中的“走”,走得矫健,走得俊美,走得英姿勃发,走出军人一腔的忠忱与热烈;“跑”,跑得机敏,跑得果决,跑得风疾雨骤,跑出爱国儿郎一往无前的精神;“跳”,无论是领舞演员张永胜撕风剪雨的虎步长飞,还是群舞演员一个接一个地转体腾空“横飞燕”,都跳出了刚烈、强悍、所向披靡的凛凛军威……这个舞蹈不仅让这台晚会突起一个高峰,也是军中舞坛又一个难得的佳作。
军中舞台自有军中的个性。因而尤值称道的是《绿色沃土》不仅绿得莽莽苍苍,也绿得纯净而质朴。它不追求激情之外的喧闹,不追求抒情之外的矫情,更没有以表面的花哨去博取某些观众的兴味。就以对青年歌手于文华舞台形象的总体设计来说,一改以往留给人们的“娇小”印象,代之以典雅、高贵、清纯、气象不凡的大家风度,崭露于公众面前。用她作为晚会压场有些出人意料,但格调的改变却使之非她莫属,总导演的艺术功力从中亦见一斑。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日电影导演聚首北京
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之际,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和日本电影导演协会联合主办的“中日电影导演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在为期四天的研讨会上,谢铁骊、谢飞、滕文骥、郑洞天、韦廉、杨光远等中国资深电影导演,与深作欣二、若松孝二、矢口史靖、山贺博士、水民润子等日本电影界知名人士及颇具声望的导演,就中日电影发展现状和未来,进行了专业研讨和交流,并一起观摩了《鸦片战争》、《黑眼睛》等中国新片,以及七部日本导演近年的作品。(文一)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我国第一部描写民用航空机长生活的二十集电视剧《中国机长》,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已完成了美国等地的实景拍摄,目前正在国内和意大利的外景地加紧拍摄。在这部由北京亚环影音制作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中,观众将看到肩负国家尊严和旅客生命安全的中国机长们,在飞遍世界的航程中,以不凡的大智大勇沉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风采。该剧由张静、廖一梅、孙皓等共同创作,制片人边晓军,导演张羽,尤勇、王诗槐等主演。图为中国机长在海湾战争中帮助撤离中国民工的剧照。
庞立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