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形势报告
上半年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今天概括上半年经济形势:夏粮再获丰收,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增长适度,市场物价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3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8.3%。今年的夏粮初步预计总产量达到12395万吨,比去年增产1075万吨。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回落5.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5.6%,煤炭、电力、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行业投资增长14.2%—23.5%。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1.8%,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1.9%上升到13.2%。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3.3%。
上半年外贸出口明显回升,出口总额为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2%;进口下降0.1%,贸易顺差178亿美元。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120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59亿美元。
上半年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裕,物价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6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树新风⑤

  开展群众性治理脏乱三个战役
首都环境日臻整洁优美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颜世贵报道:首都市民越来越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在一天天变好。过去随处可见的脏乱已有了明显的改观,城区及近郊区环境出现了新的面貌。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治理脏乱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并把整治工作按照三个战役做出安排的结果。
去冬今春,北京市打响了治理脏乱的第一战役,对环境脏乱进行了初步治理。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全市开展了第二战役,对城市环境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整治。经过全市人民近百天的努力,截至6月底,围绕城市环境而开展的整治、改革、建设和宣传教育几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城乡结合部多年积存的百万吨垃圾,得到了彻底的清除。清除后,有的地段植上新树,改变了面貌。占路市场堵塞交通,污染扰民,市委、市政府毅然做出了退路进店的决定,255条主要大街的占路市场被撤销,街道恢复了往日的清洁和宁静。群众反映强烈的小街小巷和居民小区的脏乱环境,成为治理的重点。按照“无私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乱占绿地”的“三无”要求,对全市6000多条胡同、1000个居民小区的环境,普遍进行了整治。东城区还在南锣鼓巷平房保护区,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景观。
清洁郊区的行动全面开展。4月11日至6月4日,全郊区出动130多万人次,清理县城主要大街、居民小区、县城周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区内的积存垃圾。共清除乱堆乱倒垃圾点7370个,清运、掩埋垃圾渣土196万吨,郊区环境面貌发生较大改观。在进京的几条国道两边,过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斑斑点点,这次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单位统一行动,进行了彻底的清理。现在的国道两边,干干净净,焕然一新。
城区交通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加强对主要路口的管理及对违章的小公共车、出租车的整顿,加大对街头非法擦车的处罚力度,推出包括开通公交专用车道在内的10项缓解交通拥堵的管理措施。
北京市在治标的同时,立足治本,建立以街乡为主的区域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发动社会单位参与管理。据统计,8个城区99个街道保洁队伍已超过9000人,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做到每个地区、每个角落的环境卫生都有人负责。经国务院批准的宣武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也于5月23日正式上岗。
作为治本的一项措施,今年,市里对环卫事业增加1亿多元投入,全部用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各区也增加了环卫投入。全市除新建一批垃圾楼外,还增加了一批清扫车,机扫面积增加40%以上。城区推广使用压缩垃圾车收集、转运垃圾,有效地控制了垃圾的暴露。继去年10月西城区撤销全部垃圾桶和垃圾站后,东城、宣武两区也将在今年取消垃圾桶和垃圾站。过去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近郊城乡结合部,也将普遍增加环卫设施。
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治理脏乱的第二战役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首都的城市环境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相比,差距更是明显。为此,北京市今天又召开大会,部署治理环境脏乱的第三战役。市长贾庆林提出:第一,进一步巩固前一段整治成果;第二,继续整治居民小区和小巷胡同,确保再有1/3居民小区和小胡同达到整治标准;第三,10月1日前完成全年修建、改建公共厕所1000座,新建密闭式清洁站46座,努力改善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第四,全市创建8条高水平的示范大街、30个示范小区和100条示范胡同。全面提高首都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以整洁优美的环境迎接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得意之笔”

  福建: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步伐
编者点评:
福建号称“八闽”,古人诗云“八闽丘壑称奇绝”。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大唱“山海经”,唱出了经济发展新局面。90年代初,根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省委省政府又及时抓住台湾海峡西岸这个区位优势,作出加快闽东南经济带开放开发决策。这一决策使唱“山海经”更上层楼,将厦门特区和厦漳泉“金三角”开放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发挥,使闽东南成为对台资和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过去艺界有句口头禅:“一招鲜,吃遍天。”现在看来,发展经济要避免重复建设和结构雷同,也要有“一招鲜”的功夫。各个地区、部门,都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自己的独特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等等),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多出鲜招、奇招和好招。这样,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经济活力,取得“吃遍天”的良好经济效益。读了闽东南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报道,我们不正是从中得到这个启示吗?
本报福州7月22日电记者潘帝都报道:一条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繁荣带,正在台湾海峡西岸的闽东南地区迅速崛起。这是福建省为带动全省经济振兴,促进闽台经贸合作,实施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战略的硕果。
闽东南地区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包括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5个地级市,辖43个县、市、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2100多万。这里集中了福建境内的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各类工业小区、开发区,是福建省条件最优越、发展最具活力、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
90年代初,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的决策,这一决策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把闽东南地区列为全国加快发展地区之一。
根据闽东南地区的实际和确定的总体目标,福建省将用20年时间,把闽东南地区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先进、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城乡融为一体、社会事业进步的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地带。从1991年以来,全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瓶颈”制约严重的铁路、公路、电力,同时配套建设机场、港口和邮电通信网络等设施。5年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0多亿元,完成的项目主要有: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横贯闽南三角区的漳泉肖铁路建成通车;纵贯闽东南地区400多公里的福厦漳公路拓宽改造成为6车道水泥路面公路;新建扩建了一座大型水电站和两座大型火电厂;扩建和新建了福州、厦门、晋江和长乐机场;新建扩建了20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和一批中小型码头;现代化电信传输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地区所有县市乡镇以及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和开通了移动电话等等。如今,一个联系海内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在闽东南地区基本形成,电力装机容量正以年均100万千瓦以上速度递增,邮电通讯网络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全地区基础设施正从制约型向适应型、超前型快速发展。
利用闽东南地区的区位、政策和人文等优势,福建省在该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了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水产、林产等一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经过5年多的努力,这批支柱产业已显雏型,并开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全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出口创汇和财政收入均占全省的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外资,特别是着眼于实现两岸“三通”,促进对台经贸合作,推动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着力抓的一个重点。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达115亿多美元,兴办外资企业近万家,兴办台资企业30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近40亿美元。有4个台商投资区集中在这一地区。漳州市还成为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基地。
如今,闽东南地区不仅成为福建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福建省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经过几年努力,厦门市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省会福州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个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和服务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都市正在逐步形成;泉州、漳州、莆田等市也在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银行在非洲设分支机构
开始形成遍及五大洲的全球海外分支机构网
本报讯赞比亚中国银行7月22日在卢萨卡开业。这是中国银行在非洲开设的第一家分支机构,也是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家营业性金融机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银行的海外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截至1996年末,中国银行已在1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33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已超过千亿美元,存款余额达904亿美元。赞比亚中国银行的开业标志着中国银行在亚、非、欧、美及大洋洲均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开始形成遍及五大洲的全球海外分支机构网。
目前,根据国务院援外工作改革方针,我国的一批海外企业已开始在非洲国家开展承包等业务,外贸企业也在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我国金融界配合经贸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非洲大陆市场,是符合国家对外经贸关系多元化发展战略的。
(钟航)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央代表团分四路赴内蒙古各地慰问
本报呼和浩特七月二十二日电记者胡果、刘亮明、刘工践报道:为了把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对内蒙古各族军民的关怀送到千里草原,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结束在呼和浩特为期四天的慰问活动,今天上午分四路赴内蒙古各地,慰问各族群众。
面积一百一十八点三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包括十二个盟市,东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西有鄂尔多斯高原,南为河套平原,北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中央代表团将分为一个总团三个分团,分别深入林区、牧场、工厂、军营进行为期四天的慰问活动。中央代表团团长邹家华、副团长罗干率总团前往巴彦淖尔盟、赤峰市慰问,并听取阿拉善盟、乌海市、哲里木盟的工作汇报,中、西、东三路分团分别由布赫、万国权、王克副团长率领。中央代表团艺术团今天也同时赴内蒙古各地慰问演出。


第1版(要闻)
专栏:

  11省区市联手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中国西部创业中心协作网成立
本报银川7月22日电记者胡继鸿报道:一个覆盖我国西北、西南的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协作网络——中国西部创业中心协作网,近日在此间成立。这是西部地区为加强高新技术发展,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
参加这一协作网的省份,有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重庆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据介绍,中国西部创业中心协作网将以实现区域性联合——“西西联合”为重点,在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加强双边与多边工作经验交流,建立联系制度;协助企业共同培育和发展西部区域性技术贸易市场,大力开拓东南亚、南亚和独联体市场,共建西部高科技走廊;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及时沟通信息,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执行保护价政策维护农民利益
二季度粮食收购量大幅增长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潘岗报道:国内贸易部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从1997年的新粮年度开始,4月—6月粮食收购(贸易粮)276.05亿公斤。其中国家合同定购粮108.6亿公斤,同比增长22.3亿公斤;国家专项储备收购71.6亿公斤,同比增长41.75亿公斤;议价收购95.8亿公斤,同比增长6.2亿公斤。
国内贸易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国有粮食部门要坚决执行国家确定的保护价政策,不折不扣地做到敞开收购,常年收购,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保护农民的利益。收购以后要确保粮食安全。


第1版(要闻)
专栏:

  6月份全国市场价格保持平稳
编者按:6月份,全国市场物价保持基本平稳,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0.8%和2.8%。由于受到鲜菜、水果等商品季节性降价的影响,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月相比均下降了1.7%。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去年同期比分别为1.8%和4.1%。目前正值夏粮收购旺季,各地要认真落实以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稳定市场粮价,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附图表)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广东省新会市开展创建吨谷镇、吨谷管理区活动,发展粮食生产,全市84个管理区,早造水稻亩产超500公斤的即达70个。图为大鳌镇农民在赶运稻谷。
高日灵 周学勤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