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戒贪三策
杨由之
《醒世恒言》载:薛录事(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明知饵在钩上,吞之必祸身,但耐不住饵香扑鼻,张口咬之,终被钓去。作者点评曰:“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这则“人变鱼被钓”的故事,真是入木三分,值得回味。纵观近年反腐斗争中纷纷落马的贪官污吏,大多是“识得破”却“忍不过”而吞下“利钩”祸害国家、殃及自身的。利诱(钓饵)面前“识得破”,缘何又“忍不过”,而终遭“被钓”之厄运呢?原因只在一个“贪”字。先哲有言:“祸莫大于贪。”贪则智昏,不计后果;贪则心狂,胆大妄为;贪则“高烧发昏”,难分祸福。殊不知“自作孽,不可活”。自投罗网,想回头也晚了。
要“识得破”又“忍得过”,现有“古传秘方”三则可供选择药治。
一曰“抄文退屏”。清史载:汤斌(曾任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不论是做地方官员,还是居庙堂高位,从不收礼。一次过生日,官绅们知其不受馈赠,便送上一条屏幅。但他只把屏幅上的撰文抄录下来,却将屏幅退回。如鱼见饵,只闻其香味,拒不吞其钩。此虽为下策,但终可免因“贪饵”而“被钓”之灾。
二曰“闭目不见”,封其物而冻己心。《清朝艺苑》载:冯志沂平日嗜碑帖字画如命,做官后,反只字不提所好。一日,有属吏探得冯之嗜好,特将一本宋拓名碑帖献上,冯志沂连眼都不睁,即刻退还。下吏问:“何不启视之?”冯曰:“不启视尚可以赝品自解,果若真而精者,吾又安忍不受乎?”原物不开封而还,就等于“闭紧眼”、“塞着鼻”、“冻住心”,任你的“钓饵”味多香,色多艳,我来个“眼不见,心不馋”,又其奈我何!此为中策,却也管用。
三曰“洗心换眼”,物色俱忘。唐人小说笔记载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想当清官的县令,但无奈有颗贪心和一双馋眼,见了“黄白物”就眼儿发腻,心儿发痒。他痛苦极了,找到阎王爷诉苦。阎王爷说,尔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将贪心洗干净,馋眼换掉就成。阎王爷命“鬼医”替他洗了心,换了眼,后来果真做了清官。“洗心换眼”,上上策也。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便能见利思义,舍利取义,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蛊惑,就能磊落立人世,青史留人间。(附图片)
徐鹏飞配画


第12版(副刊)
专栏:八一颂征文

  两地书
商泽军
军人的情书妻,亲爱的今日中秋节月亮照着我,也照着你秋虫在树叶间弹唱萤火虫随夜风打着灯语此刻,你在故里——屋中会有团圆的欢欣小院会有赏月的笑语街头会有游戏的儿童树下会有偎依的情侣我假如在家呀咱们也许——月下情话如汩汩小溪甚至,我还会信手拽一根树条,拧个哨子在你耳边轻吹也许,抱着天真的孩子教他牙牙学语……不,不能陶醉呀,也不能痴迷正是为了爱才做远行的告别我们——需要分别也许,你有千百次的抱怨千百次的问候也许,你会在一个雨夜哭泣在雨夜抱着孩子望着北方你会担心这塞上的天气(我知道,这是你的心病)是呵无私的爱,也有顺序我先爱祖国,才能爱你否则,爱将会变成悲剧亲爱的,简单吗,也算情书遥致——军礼!
妻子的信亲爱的此时,我——正在洗菜,淘米刚煎完母亲的中药孩子的尿布未洗……刚才,下班的路上奶站门口,很挤我顺便去了电信营业厅给你发了封快递(我告诉你:)孩子会喊爸爸了却不会叫妈妈,真的这,给了我很多安慰我不会抱怨你我不会轻轻流落泪滴我深信——少一次拥抱爱情将会更坚固、更甜蜜少一次相逢是为了更久长的团聚路,在每一个人的脚下每迈出一步身后会留下我坚实的足迹在生活的世界里,我欲做无畏的强者甩掉泪水,埋没叹息晚送余霞,早迎晨曦让人们知道中国的大街上,走着一位军人的妻子,走着我走着一位青年妇女(作者单位: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


第12版(副刊)
专栏:

  十面埋伏
胡瀚霖
这是楚汉相争故事的一段演绎吧?在传统古曲中是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但我的理解与传统的说法却是不一样的。论者都以为这是尊刘贬项的曲子,颂扬刘邦及其得胜之师的霸业宏图的,我却从中听出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那绝对是一曲英雄的悲剧,让我从中听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豪气。世界如此之大,并没有几个人能像项羽这般的将生死参透,将成败看破。
我第一次听《十面埋伏》这首曲子,是在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欲杀倭寇而不能,心中的苦闷难以自已,将全部情绪凝聚在这曲《十面埋伏》的弹奏中,听众无不动容。当弹到“项王败阵”一小段时,弦断了,音乐戛然而止。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曲子是《十面埋伏》,是项刘大战,我只觉得这首琵琶曲中有一种火山爆发似的力量,她导引我走进民乐世界。
但我接着便栽在这首曲子上了。
那一年中央一个剧团到南师附中招演奏员,那时候还没有考大学之说,因此能进剧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谋生之道,且又高雅。班主任觉得我素质尚可,便荐我去考。其实也不是考乐器的演奏技巧什么的,是考你有没有乐感,是不是可造之材。但是第一道题目就把我拒之门外了,先生放了段音乐让说出是什么曲目。我一听太熟悉了,不就是《甲午风云》上的那段插曲吗?心想撞到我枪口上了,我便这么脱口说出。先生却又问,是啊,我也知道《甲午风云》里有,我是问你这曲子的名字。我答不出,先生便大喊一声:“下一个!”
当然我后来是知道答案了,但已迟了半拍,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之类的说法,对我是不适用的。我后来在电大系统教书,讲到楚汉相争必说《十面埋伏》这首曲子,像是患了某种神经质疾病。电子系统有一个电大教学班是在一栋综合性大楼里上课,教室旁边是一个活动室,经常有人在里面吹拉弹唱,每每上课的时候,便会从那里传出不成曲调的高级噪音,实在太过分时,我们便在这边敲墙壁,那边就会有一个停顿。那天恰是我讲授“拿手戏”楚汉相争,讲到垓下之战时,隔壁响起琵琶声,是模拟一段流水的音乐,水平显然很高,引得座下数十听众侧耳。我便敲墙,隔壁却旁若无人似地毫不理会。我的血就往上涌,怒冲冲推开隔壁的门,结果却说了一句:“你……弹得不错。”
那是一个长发披肩的女郎,坐在轮椅上,旁边还有双拐,“犹抱琵琶半遮面”,似有无数心事。女郎连眼皮也没抬,依然旁若无人,蓦地裂帛似的一声响,琵琶在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音调,是模拟鼓声、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的典型音响,那是《十面埋伏》的前几个音。我悄悄退出,掩上门回到教室,对同学们说,根据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改编的艺术作品,以琵琶曲《十面埋伏》最为成功,下面我们就听这个曲子。隔壁的演奏已进入状态,“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以煞弦、绞弦、拼双弦等技法,使金声、鼓声、箭弩声、人马喧嚣声历历如闻,仿佛雄兵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雷霆震怒——那人的技法显然颇为纯熟,不似先前那些初学者。座下的听众其实没有什么人喜欢琵琶的,但在那个特定的场合和氛围之下,人人听得如醉如痴,以至音乐结束半晌,大家才回过神来,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都想去见识一下这位“大师”,我便挥手同意,同学跑到走道上时,只看到那女郎坐着轮椅走向电梯口的背影……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大地

  音乐和鲜花的告慰
于海
1996年7月8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我和军乐团的战友们演出的“进行曲、舞曲音乐会”照常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但这个普普通通的夏夜,对我来说却是极不同寻常的,因为这天下午,我的母亲在山东老家去世了。这个不幸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我顿觉天昏地暗。我多想立即回到尸骨未寒的母亲身边,但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人民的音乐工作者,我强忍悲痛又一次站在了晚会的舞台上,并把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到了演出之中。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和知情的朋友送上一束束盛开的鲜花,我想这鲜花,这音乐也许能够告慰母亲她老人家。
我的妈妈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贫苦人家,有过苦难的童年,一生没有太多的文化,她善良、仁慈、诚恳、宽容,她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她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也是一个共和国军人的母亲。她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总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把关怀和爱传达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得我七岁左右,有一次发现妈妈在里屋偷偷吃煮烂了的红薯梗,我好奇地凑上去尝了一口,那苦涩的味道让我一下子就全都吐了出来。当时我还天真地想:妈妈怎么会喜欢吃这些东西?直到长大以后我才知那时自然灾害,经济困难,妈妈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都留给我们孩子吃,她一直吃糠、菜、树叶等,腿都浮肿得走不了路,还遗留下一些疾病。
“文革”中,当公社书记的爸爸也成了“走资派”,善良的妈妈害怕极了,晚上紧张得睡不着觉。上小学五年级的我要天天帮助爸爸抄写“罪行检讨书”,爸爸天天写,我总也抄不完……在那些炎热的夏夜里,我被关在封闭的小屋里,坐在煤油灯下抄写,是妈妈一直坐在我身旁,流着眼泪为我扇风和驱赶蚊虫。
我十岁左右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玩乐器,先是学口琴、风琴,后又学竹笛、二胡等。初学时,那让人难忍的噪音常折磨得家人心烦,然而妈妈却极有耐心,她总是默默地鼓励我。我第一次借了支竹笛回家,在笛孔旁贴上了指法记号的小纸条,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妈妈竟然着了迷似的一直坐在旁边看着我练习,当我终于吹出一句不完整的歌曲时,妈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久,妈妈又亲自带我跑了几十里路买了一支两元钱的竹笛送给我。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已走上了职业音乐家的道路,我指挥乐队在国内外演出了数百场音乐会,我有了众多热情的听众朋友,也得到过不少的肯定和赞誉,然而我永远都忘不了,我第一个最忠实的音乐听众是妈妈!我得到过的最高奖赏是妈妈那满意的微笑!
1970年初,我不满十五岁,经历了层层筛选,严格考试,我被解放军军乐团录取。当我在家中接到入伍通知书,并穿上了我从小就梦寐以求的绿军装时,妈妈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些日子,妈妈总让我跟在她身边,连上班、串门也总要带上我。我想,妈妈这也是在分享儿子光荣的一份喜悦和自豪。然而,当我真的要离开家的那一天,她脸上晶莹的泪珠,又流露出她对儿子的牵挂,这时我才感受到,她是多么舍不得她的儿子呵。
我来到了北京,却把无尽的担忧留给了妈妈,妈妈不断给我写信,信中除了“注意”就是“希望”。记得1972年11月,妈妈来京又带来了我从小就馋的咸鹅蛋和腌香椿,我舍不得全吃完,就把最大的一颗咸鹅蛋悄悄保留了起来,以后每当想家时,我就把这颗鹅蛋取出抚摸一会……二十多年了,妈妈亲手煮好又亲自送我的这颗大鹅蛋一直被我珍藏在我的抽屉里。现在这颗鹅蛋虽早已风干,当时我用红铅笔写上的日期已有些模糊,但妈妈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却永远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1994年一张可怕的CT片像一把利刀刺在了我的心头。我和弟弟妹妹们一边向妈妈隐瞒着病情,一边四处求医。我们做儿女的只有一个心愿:不惜一切挽留住妈妈,她为我们吃尽了苦、操碎了心,我们在为妈妈奔波,也在等待奇迹出现。
然而,妈妈一定早就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表面上却装作相信我们为她编造的病情,可背地里妈妈早为自己的后事做好了一切准备,妈妈和我们在互相欺骗。妈妈知道我们多么地爱她,一定是怕我们太难过、太伤心,承受不了这可怕的事实。
去年5月4日,我归京前,妈妈坚持从久卧的病床上爬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气喘不定,牵着我的手向我道别:“放心走吧,有你们这样的孝心,我的病一定会治好。”话未讲完,妈妈已泪流满面。我抚摸着妈妈的手,强装笑容:“妈,您一定好好养病,我过几天再回来看您。”我怕妈妈见到我的泪眼而更加伤心,赶紧背过脸去,快步走出家门。想起妈妈当时从未有过的悲伤神情,她一定明白这是一次真正的母子诀别……
妈妈走了,在我幸福人生的字典里“妈妈”这两个字永远永远地消失了……
妈妈的走,只是一瞬间的事,而这一瞬间却注定了一个永恒的结局,妈妈的善良、慈爱属于永恒,我心中对妈妈深深的挚爱和思念属于永恒,妈妈对我的荫护也属于永恒……
又是一个夏夜,窗外似有一线亮光,屋里仍一片漆黑,我不知已流了几遍眼泪,心仍在颤抖翻腾……记得但丁在《神曲》中曾描述过:好人去世后其灵魂会步步上升,穿过九重天,直到一个快乐的天堂,一个幸福安息的居地。此时此刻,我更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因为我已多次梦见亲爱的妈妈已经到达了那里。
妈妈去世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中我时时刻刻怀念着妈妈,同时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目前我们正在为庆祝建军七十周年进行紧张的排演,我想,当我们的乐曲奏响的时候,妈妈的在天之灵会得到慰藉的。安息吧,妈妈!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帆扬海

  古籍整理的一项可喜收获
——我观《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元辰
海内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多年来广泛关注的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一书,历经十余年,终于在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精装八册,皇皇三百四十余万言。此书的编撰曾列入国家古籍整理“七五”和“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并有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詹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从主流来看,李白确实是一位爱国诗人。因而就是在现代,大力传播李白诗文,也会培养高尚情操,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的。”这部李白全集新注本的出版,是古籍整理的一项可喜收获,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自清中叶以来,李白全集向以王琦注本最具权威性。但因历史条件局限,王本也存在许多缺点。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詹教授主编新注本,就是要超越王注,取代王注。新注本以现存最早的版本即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校勘精细。参校本有宋元以来的李白集各种版本,唐宋以来的重要总集、选集和方志、类书,并备录异文。编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比较两通者的长短优劣,判断审慎,意在使之成为最完善的新版本。
新注本的注解体系完备,分为题解、校记、注释、集评、备考五项,而每项都尽量吸收古今中外李白研究的成果,贯彻“片善不遗”的精神,具有集大成的性质。编者为新注本确定的读者对象,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以及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文学爱好者,兼顾提高与普及。其“注释”部分广搜博征,集众家之长,择善而从,与旧注有许多不同之处,特点突出。如对地理沿革,则引用权威典籍,并注明今属何地;草木鸟兽亦注今名。对有关佛教思想的诗文,则查阅《大藏经》,有的还注明出自何种译本,颇为精到。对有关道教的篇章,则广搜《道藏》中的资料,并参阅当代学者的道教研究成果作出科学的解释。注释重视指明李白诗句的来历,以见李白诗善于化用前人诗文。注释更特别注意克服王注往往“释事而忘义”的缺点,除对诗文上下词句含义作必要的串联,以明句义之外,尚引录古人所作的串讲,有许多是流传甚少的资料。这些串讲大都尊重作品的客观内容,就事论事,不穿凿附会,也不多讲比兴喻意,能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欣赏。其“集评”部分,收录了宋以来各家对李白诗文的品评,有些评语过去很少流传,有的是从孤本中录取的,还有名人手抄的批录是从未流传的。
詹先生主编的这部李白集新注本,资料详实,编录谨严,校勘审慎,注释分明,评论比较详备,可读性强,是迄今最为完善的李白集新版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了李白研究的最高水平。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李白研究必将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这部李白集新版本,在整理古代作家集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第12版(副刊)
专栏:

  广东人的韵味
成强
广东普通话肯定是最有韵味的,从小姐、女士的嘴里讲出来挺新潮,挺洋派,从先生们口中讲出来,那就显得底气十足,令人刮目相看。奇怪的是广东人并非人人都经商,不知为何却人人都给人以百万富翁之印象,不知这其中是不是有广东普通话味道的原因。有一年,广东诗人小张来北京出差。那是他第一次来北京,他在前门上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准备去北京饭店,结果却被拉着在天安门广场兜了一圈后返回原地,居然被告知北京饭店到了,还付了四十元车钱,他是被人当成广东阔佬宰了。小张除了衣冠楚楚,讲一口广东普通话外,口袋里的钱和北京的诗人朋友差不多。朋友们知道这事都很气愤,要替他投诉,他却息事宁人地说算啦算啦,有这功夫,不如我再写一篇文章,果然很心平气和地写他的文章去了。
还有一位广东朋友小程是一个城市的刑警队副队长,相当精明能干,经他手破过的大案小案不计其数,同行中有口皆碑,然此君从长相到性格,却像一个地道的北方汉子,而且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北方人。小程公务繁忙,大约一年到头也难得买一回菜做一回饭,一次他刚破了一个大案,难得松弛一下,赶紧到楼下的菜场买一回菜,哪知小贩一见他,立刻操起夹生普通话热情招呼,满打满算地想把这北方来的生意人狠敲一笔,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广东人除了广东普通话可以在戏剧小品中客串一下,广东人本身并没有什么喜剧因素可以让人大做文章。要是说起广东人的勤奋、务实和惜时如金,那倒是有的是词儿。
陈省是一个典型的广东人。
在没见到他之前,就听说过许多有关他的故事。比方人们常说的工农兵学商,陈省全都做过。就说教书这一行当,陈省就教过学前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他在大学教过四年书,才调到省委工作,当了四年秘书。他又坚决要求下到基层,又当了六年县委副书记,最后来到茂名工作。
在茂南,跟他一块工作的年轻人都喊吃不消,别人的工作日程都是半天半天地安排,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而陈省,却是一分钟一分钟地计划,不肯有一会儿的空闲。跟陈省在一块吃饭,他自己吃不清爽,一小碗汤直到凉了也没喝完,一会儿一个电话,一会儿一件事情,弄得旁人也扫兴,而陈省却不急不躁,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一次,陈省和区里几位同志一起去广州办事,然后去深圳同外商洽谈一项业务。原定时间为三天,陈省却精打细算,将日程压缩成一天。去广州,不坐小轿车,改乘夕发朝至的火车从茂名直达广州,匆匆吃过早餐就去办事至晚上九时,再是匆匆吃过晚餐后赶往深圳的会谈地点,洽谈完毕签好协议已是凌晨三点,靠着沙发打一个盹,天一亮就乘早班火车返回茂名。广东话中“陈”字,有“尽”的发音,于是茂南人说,陈省陈省,尽省尽省啊。读陈省,其韵味真令人回味。


第12版(副刊)
专栏:

  汤沐海执棒
五国艺术家合作演出歌剧瑰宝音乐会
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从昨日开始至二十三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歌剧瑰宝音乐会。音乐会由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和北京音乐厅联合主办。
此次音乐会以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作品为主要内容,包括歌剧《托斯卡》的精华部分以及歌剧《图兰朵》的全部著名咏叹调,同时以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的序曲作为开场曲目。
已在国际乐坛享誉的指挥汤沐海执棒。早在十年前,他就曾和剧院一起赴芬兰参加了萨沃林纳歌剧节,成功地指挥剧院演出歌剧《蝴蝶夫人》。
音乐会还特邀了芬兰女高音特恩凯维斯特、俄罗斯男高音索罗多夫尼科夫、瑞典男中音瓦尔斯特伦演出《托斯卡》。《图兰朵》的演出者王霞、丁毅、高蕾成功演出了图兰朵公主、卡拉夫王子和柳儿。为了音乐会的质量,他们还从德国请来了音乐指导里查德·特伦伯恩先生。他在指挥、钢琴及宗教音乐方面造诣极深,曾在米兰的拉斯卡拉歌剧院参与多部著名歌剧的策划和指导。 (陈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欢腾的草原(雕塑) 佐那(蒙古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