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在欢庆回归的日子里 本报记者 许涿摄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启示
唐树备
今年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盛事,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在七一前后各项庆典活动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我们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至少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意义:
首先,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基本法赋予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遵守香港基本法,中央各部门和任何地方都不会也不允许干预特区政府依据基本法规定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回归后,原有的法律绝大多数予以保留,《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区,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广泛保障。祖国大陆的法律,目前除了依据基本法附件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增减的决定,有10个体现国家主权意义的全国性法律在香港地区实行外,其他的都不在香港地区实行。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基本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将为台湾同胞在海峡两岸统一后真正实现当家做主提供了范例。
第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今天的现实将证明,未来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同胞现有的一切权益仍将继续得到保护和维护。对台湾现有生活方式在统一后会被改变的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第三,实行了“一国两制”,中央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处理的对外事务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是很广阔的。现时适用于香港的绝大部分多边国际条约都将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些条约涉及经贸、海关、科技、民航、商船、知识产权、资源、环保、邮政、人权、劳工、国际犯罪、国际私法等不同类别,共计200余项,其中80多项中国目前尚未参加。7月1日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以适当方式参加包括以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身份参加的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19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和出席有关会议;以成员、联系成员等身份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海事组织等1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这也给台湾同胞以启示:只有按“一国两制”实现统一,台湾同胞才能真正与祖国大陆同胞和香港同胞一道,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第四,香港的回归,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按照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将继续保持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不变,保持财政独立,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货币金融制度,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继续作为一个单独的关税地区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同时,在“一国两制”的格局下,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和密切,互补互利,保持共同繁荣发展的势头。内地资源、市场、劳动力及科技优势将进一步发挥香港经济发展的腹地作用,有利于提升香港的产业结构,增强香港经济的竞争力;香港也将继续保持内地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肯定,两岸按“一国两制”实现统一,台湾可以更好地利用祖国大陆的资源、人才和市场发展经济;祖国大陆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台湾的资金、市场营销经验发展大陆的经济,两岸产业可以更好地分工合作。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促进两岸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希望台湾某些人不要急急忙忙、连篇累牍地宣传什么“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他们应该客观地研究香港“一国两制”的范例,做出有利于台湾同胞、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正确选择。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第一站
博华德民
台湾同胞如何看待香港回归祖国这件事,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据悉,不少台湾同胞专程到港参加回归庆典仪式,共庆盛典,分享华夏儿女的喜悦。
血浓于水,同根相亲,我们接触到的台湾同胞和了解台湾情况的港人中,有记者、商人和普通旅游者,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有一次在饭馆吃饭,我们观察旁边几位操一口略带客家腔普通话的顾客,猜他们大概是台湾人,一问果然。他们得知我们是内地到港采访回归盛况的记者,便很热乎地拉同乡,道家常,聊得很轻松也很坦率。
香港回归自然是最为热烈的话题。聊过之后,我们把他们的意思归纳一下,也是颇有意思的采访心得,计有三点:一、同内地一样,他们认为香港回归是中国人的光荣。“我们都是中国人嘛,怎么会不关心中国的事。”二、对香港回归后保持繁荣稳定,有的表示有信心,有的表示还要看一看,有的则说:“要是没有外国人捣乱,中国人办中国事,好办!”三、对用“一国两制”方式统一祖国这个敏感话题,他们表示要看香港的发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同胞之间,和为贵。
“一国两制”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实践。因而对于香港的实践,香港同胞关注,台湾同胞一样关注。香港回归祖国全球瞩目,好评如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以如此轻松愉快的心情讨论这些带有明显色彩的话题。但我们也要看到,香港回归这只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第一站。“一国两制”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基本法。对这些道理,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从香港看台湾,我们意识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示范作用意义深远。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国两制”灵不灵?要看香港已经顺利回归的事实,更要看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实践。“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影响至深至远。从同胞关心香港回归这件大事,从台湾的民情、民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的事,只能办好,也能够办好。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走向世界的“桥梁”
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
今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和内地的政治、经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息息相关。
作为TCL集团公司的一名经营管理者,站在一家新型国有企业的立场上看,我认为,应从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这一高度来看香港回归的意义。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在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香港又是世界著名的金融、贸易和商业中心,在香港设立企业的分支机构,对于企业的融资、产品的出口、项目合作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机会。同时,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的扩张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必然会有一个由国内市场走向国外市场的需要和期望,而香港正可以起着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
香港是个国际性大都市,竞争充分,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金融、贸易和国际间的财务结算方式均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所以,香港的回归,使我们有更便利的条件通过进入香港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锻炼经营管理人员,熟悉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各种国际规则,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将来在开拓海外市场时积累宝贵的经验。我们TCL早期创业之时,就引进香港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方式,吸收他们优秀的思想观念,TCL以超前的行动由默默无闻一跃而成为知名企业。
目前,香港工业开始向科技型转变,原有的经济结构已从出口带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体系向转口带动并以服务业为主的体系转型。这种调整不仅使部分工厂北移,而且导致整个加工企业的北迁,无形中给内地的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香港回归,给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在港的融资能力。
因为香港已是一个国际金融、贸易、轻工制造、航运、信息中心,有许多的跨国公司在香港均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来了解内地企业和大陆市场,收集商情,在看准机会的情况下投资内地。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最重要的力量,他们拥有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先进的科技、最广泛的营销网和灵通的信息收集处理网。而我们内地企业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部分行业已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如果能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市场的窗口,利用跨国公司的桥梁,对我们了解海外市场、进而打入海外市场有很大的好处。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前奏
柯华
1978年,我受命出任驻英国大使。这时,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已经提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上。英国也不得不考虑“以九十九年为限期”的问题了。
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要求允许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30日的土地契约,这明显是想长期维持英国的管治。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严辞予以拒绝。
随后,英国下院于6月13日就麦理浩访问中国进行辩论,英国外交大臣的发言表示着当时英国政府的态度:香港并非时代的错误产品,麦理浩北京之行并不意味英国想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7月5日,英国向中国递交了《关于香港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的备忘录》,并说中国可以不作答复。同样也是想让中国默认英国取消“新界”管治权的期限。中国政府以毫不含糊的言辞作出答复:“奉劝英方不要采取所建议的行动”。
在英国,有许多中国的老朋友,像前首相麦克米伦、希思、卡拉汉等,许多人都表示英国不应该坚持三项条约,应该无条件把香港归还中国,也没有理由要求继续参加香港的管理;但也还有人主张在归还主权后,中国和英国共管一段时间,或“托管”一个时期;还有人怀疑中国能否管好香港,尤其担心我将在香港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我和使馆的同事们利用各种场合,阐明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等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和基本国策,赢得了许多友好人士的理解和赞成。
但是,和英国人商谈香港问题,远非易事。
1982年7月24日,我在伦敦同当时的香港总督尤德和前任总督麦理浩进行讨论。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尤德和麦理浩坚持英国政府的立场:交回主权,但由英国继续管理。我据理强调:主权和管理权不可分,中国将同时恢复行使主权和管治权。双方争执不下。
尤德和麦理浩最后问道:“这样争论下去达不到一致怎么办?”
我回答说:“这也好办嘛,你们不是刚刚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了吗?那里距英国本土9000多海里,中途无法补给,飞机只能空中加油,而且,大西洋气候恶劣,但你们还是去了。而香港距离伦敦只有8000多海里,沿途有许多补给、加油的地方,太平洋西岸的气候又很好,你们也可以采用对付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办法嘛!”
尤德和麦理浩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说:“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用福克兰群岛和直布罗陀的办法对中国是不行的。”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北京访问。
撒切尔以“铁娘子”著称于世。我初到英国时,英国通货膨胀率曾经高达22%,撒切尔执政后,到1982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4%。她坚持把许多国营企业改为私营,失业人数高达300万,有些人认为撒切尔的政策有误。1981年10月,我应邀参加保守党第九十八届年会,会上有人情绪激昂地在发言时喊道:“撒切尔夫人应该拐弯了!”面对那么多的反对者,撒切尔坚定地回答说:“要拐弯你们拐,‘铁娘子’是不会拐弯的!”针对失业问题,她说:“我宁肯养活上百万失业者,也决不养活一个懒汉!”这成了她的一句名言。
撒切尔在处理欧洲问题时,也以“固执己见”而闻名,有人甚至说她把欧洲议会吵乱了。
我在和撒切尔夫人接触中,感到她是一位有主见,有魄力,很果断,个性很刚强的政治家。
9月24日,撒切尔夫人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相晤。我目睹他们为解开两个国家间百多年来的“死扣”,围绕中国固有领土香港的前途展开讨论。撒切尔夫人对中英友好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是,在香港问题上,坚持英国政府的立场,她在会谈中,强调“三项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甚至断言“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此,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并说如果“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撒切尔最后表示:希望不要把今天会谈的内容传出去,并建议共同对外宣布会谈是坦率的、友好的。
邓小平同志表示:“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磋商香港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谈话为以后谈判奠定了基础。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谈判,1984年12月19日撒切尔夫人再次来到北京,同中国政府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我记得在此之前,9月26日草签《联合声明》的当天,英国政府曾发表白皮书说:“要更改这份协议是没有可能的。如不接受这份协议,就会没有任何协议。”
话虽如此,几年来,中英关系围绕着香港问题还是发生了不少麻烦。
其实,这种麻烦早在邓小平同志的预料中。他在1982年那次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就已对撒切尔夫人明明白白地说:“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在此香港同胞欢欣鼓舞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仍有部分香港同胞对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和香港的现实,存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我请这些同胞好好想一想: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杀死了多少中国人?鸦片毒害了多少中国人?一百多年来,英国从香港夺走了多少财富,这些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的财富,不正是香港同胞勤劳创造的结果吗?不错,英国人实行的管理方法、经验以及一定的投入,起了促进作用,这就像做生意“将本求利”一样,是为英国获取更高的利益。难道英国在香港,在它的几十个殖民地搞了些建设,是大发慈悲,恩赐给香港人民,恩赐给那些殖民地人民,而不是为了英国自己的利益吗?今天,香港回归了,从今以后,香港同胞所创造的财富真正属于自己,香港同胞真正成了堂堂正正的主人,再也不是昔日的“二等公民”了,对于这样根本地位的改变,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附图片)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和柯华大使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乾坤旋转瑞珠还
——参加香港交接仪式庆典有感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周安达源
1997年6月30日,深夜11时05分。
当我手持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发出的、印有中国国徽和英国国徽的请柬,缓缓地步入香港交接仪式大会堂时,心在加速跳动,脚步也格外地踏实有力。作为一个香港商人、一个华侨子弟,我有幸能出席今天的大典,见证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神圣时刻,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997年6月30日子夜至1997年7月1日凌晨。
英国皇储查尔斯王子的讲话缓慢、低沉。英国的国歌中,港英政府的“皇冠旗”随着大不列颠的“米字旗”徐徐降下。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多少人含着泪花,屏住呼吸。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停住了。当江泽民主席有力、高昂、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饮水思源,此时此刻,我在心里默默地向这位人民之子的在天之灵祷告:小平先生,彪炳千秋、功垂青史的香港回归,在今天和平地实现了,香港人民怀念你,中国人民感谢你,炎黄子孙永远尊敬你!
抬头向主礼台眺望,末代港督彭定康陪着查尔斯王子走了。江泽民主席和他的助手们,在董建华等陪同下,谈笑风生地向贵宾休息室走去,再过一个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宣誓就职仪式就要举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开始实施了,中国人赢得了尊严;各国政要,也纷纷离席,他们见证了这一解决国际纷争的历史,整个世界赢得了和平。
一个旧香港结束了,一个新香港开始了,步出交接大堂,我不禁轻吟周南社长的诗句:“乾坤旋转瑞珠还,五世英灵尽解颜。莫道神州豪气减,看将挥写好江山。”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统一愿在不远处
张曼新(匈牙利华人)
记得以前每次回国途经香港去深圳探亲,心中总有一股压抑不住的悲哀,为什么我们的国门不是香港,而是罗湖桥?本指望进了香港就到了家,但抬头看到那风中飘扬的米字旗,心中便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沉重感,尽管展现在面前的是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和“购物天堂”的繁荣景象。然而,那个时候香港是在英国政府的管辖之下,每想到腐败的清政府割让香港的耻辱史,心中总不是滋味。现在好了,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特别是这次我有幸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作为东欧唯一的华人代表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使我能有机会目睹悬挂在香港的英国米字旗徐徐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旗冉冉升起,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以后去香港再也不用感到悲哀了,因为进了香港就等于已进入了中国的大门,就等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香港回归祖国,使祖国的统一伟业迈进了一大步,它对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和匈牙利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定能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殷切地希望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因为中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只要两岸真诚合作,一个统一的中国将为期不远。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的到来,我们举办了“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活动,还举办“庆香港回归图片展”和放映《超越97——香港走向未来》的影片,同时,召开了不同阶层、不同形式的座谈会,畅谈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和回归后的美好前景,以此表达旅匈华胞企盼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心愿。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航科集团首发浮息票据
本报讯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在香港举行了浮动利率票据发行签约仪式。这是航科集团继一九九五年五月及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两次签署美元银团贷款合约之后第三次重大国际融资行动。这次浮息票据是以德意志摩根建富为牵头、以航科结算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航天科技结算投资(BVI)有限公司”为发行人、以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为担保人而发行的。
航科集团为了实现建成以高科技工业为主体的一流的大型高科技跨国集团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航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美岳表示,此次融资安排所得资金,除部分用于集团资本重组、债务重组即偿还利率较高及期限较短的负债以降低资金成本、调整长短期债务比例外,其余大部分资金拟用作发展集团现有高科技业务所需的流动资金及高科技新项目投资。(冯霄)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迎接新挑战
香港金心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金松
七一以后,和祖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香港,将以更佳的状态,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支持和配合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香港今天的回归,显示出我们国家的日益富强和壮大,国内外同胞的空前团结,中国人民的国际威望和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空前成功,不但有助于亚洲的经济起飞,也奠定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带动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80年代初,邓小平先生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如今历史已作了回答,证明香港有着无限光明的前途,香港人民将乘搭回归的列车,满怀信心迎接未来,为香港,为祖国创造更多的财富。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香港的今天比任何时候都好。现在广大港人已亲眼见到香港回归的大好形势,楼市、股市双起飞,回流的港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事实是对“九七回归”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回归后的香港面临新挑战,务求在21世纪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香港以特别行政区的新貌,为各国的客商担当通往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接轨的桥梁。
由于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需要大量资金,通过香港的金融、股票及证券市场可为国内企业筹集资金,作为项目融资的渠道,为国内的工业生产,大型基建等集资。香港还可以利用其资讯发达,国际市场信息畅通的特点,为国内企业开拓商品市场,同时还可以配合内地企业和生产单位,把国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香港回归后,和国内企业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而努力,共创21世纪灿烂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