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潍坊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纪略
□侯同祥史伟鑫文
编者按:潍坊是我国最早实践农业产业化的地区之一,而且取得了较大成功。这里向关心农业产业化的读者介绍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希望对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有所借鉴和启发。
山东省潍坊市于1992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以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集中表现出的深层次矛盾,破解了农村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潍坊人的这一创造性实践,在全国各地引起了较大反响。前去考察的中央领导同志称道:潍坊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战略性选择,其经验和做法,值得认真借鉴。
坚实的步伐
潍坊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龙头、市场、基地等环节。
“产业发展快,要靠龙头带;农民进市场,要靠龙头帮”。正是这来自实践的感悟,这个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始终把龙头企业的建设作为“牛鼻子”来抓。目前,全市已建成4700多处龙头企业,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就有1800多家。按照打破地域界限、优化配置资源、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营的原则,全市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培植、扶持了规模较大,带动辐射力较强的百家龙头企业集团。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农产品品种多、质量优的优势,不断调整结构,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业延伸,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的重点。另外,这个市还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等,建设了320个外向型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从而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农民的分散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实现了规模经营。
龙头企业是与商品基地配套建设的。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有炊无米”或“有米无炊”现象。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思路,全市围绕着粮食、肉鸡、蔬菜、瓜果、烟草、肉牛、生猪、食用菌、花卉等16个主导产业进行了粗线条的规划。规划的基本原则要求是:凡列入规划的,务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形成规模。根据家庭分散经营的实际,基地建设从抓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入手,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现在,这个市已建成80多个专业乡镇、3000多个专业村、65万个专业户。
市场建设也毫不逊色。为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以传统市场为依托,先后改造、扩建了973处农副产品产地市场。在部分农产品主产区、中小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兴办了155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其中闻名全国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去年成交额高达28亿元。各类流通组织也应运而生。一部分涉足农产品流通领域较早的农民,由于经多见广,门路越来越宽,已发展成“经纪”人,有的甚至挑头组建起“经纪”组织。镇、村集体运销服务组织,由少数农户挑头,通过入股、合伙等形式组建的农产品购销联合体,从事季节性、长短途贩运活动的个体农民等,市场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3万多个农民运销组织、1万多个中介组织和30万农民搞贩运的农副产品流通格局。
灵活的机制
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因生产力水平而宜,形式多种多样: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型、市场牵动型、专业协会型、合作社型、农科教结合型、贸工农一体型,等等。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把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有机连接在一起的。
巧妙之处在于怎样“带”?怎样“连”?在潍坊,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产销合同这种契约方式走进各产业体系中,变松散型、随意性为紧密型、规范化。我们特意采访了高密市河崖镇的农工商一体化总公司。这家公司以镇办的甜玉米加工厂、华利食品有限公司、冷藏厂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吸收了2400个种植蔬菜和甜玉米的农户入股,并与入股农户签订了生资供应、产品收购及系列化服务合同,同时,还实行收购最低保护价。去年,他们按合同种植蔬菜、甜玉米2万多亩,靠加工出口创汇450多万美元,农民分得红利近20万元。农户所生产的农副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绝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将一部分经营利润返还给了农民。这种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做保障的运行机制,珠联璧合地把龙头企业、商品基地和农户衔接了起来,进而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有关部门曾做过统计:农民增收部分的60%是农业产业化创造的。
神奇的活力
经过四五年的探索、实践,潍坊的农业、农村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们发现有5大变化:
——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成倍增长,由1992年的336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411亿元;
——粮食生产年年稳定增长,由1992年的47.65亿公斤达到1996年的53.95亿公斤;
——乡镇企业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积极充当“龙头”,同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由1992年的72.2亿元和34.1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223.7亿元和85.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972元增加到1996年的2893元;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213平方公里,是1992年的1.5倍。城镇居住人口由1992年的41万达到145万,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食用菌、花卉、特种养殖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兴起,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产业化还更新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这些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如今真正成长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他们逐步摆脱了“小农意识”的羁绊,较快地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都在迅速增长。在诸城,养鸡的农民对肉鸡市场的波动竟那样坦然以对;在寿光,菜农对为什么蔬菜越多越好销,竟能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得头头是道;在被农业部命名为大姜、蜜桃、樱桃、草莓之乡的安丘,农民对农产品品牌似乎情有独钟……潍坊的领导者们审时度势,在全市10个县市区达到小康水平时,他们不失时机地动员全市人民沿着农业产业化康庄大道,向富裕型迈进,争取2010年实现现代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选择的困惑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采访与思考(下)
本报记者潘承凡孙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水稻栽培技术,中国应有尽有。
无锡华庄镇友谊村执著地坚持水稻机插,该村农机服务站拥有13台插秧机,3台进口插秧机,1个配套的育秧工厂,全村的水稻栽培全由他们包了。我们去采访时,农机站正在组装烘干机,加上相应数量的收获机械,农机服务站可向全村提供全过程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
别人甚觉陌生的水稻直播,上海运用起来却十分得心应手,而且正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上海产的水稻直播机一直卖到了东北辽宁。
在众多技术中,抛秧扩散最快,使用最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可看见农民天女散花似地往田里抛秧。中国农业工程大学的抛秧机技术,求购者络绎不绝,各地开足马力加紧生产。相比之下,旱育稀植在南方水稻主产区星星点点,未成燎原之势。
南京的中国农机化研究所最近研究出一种摆秧机,其原理介乎于机插与机抛之间。可是技术尚不过关,至今还在襁褓中蠕动。
与此相同,收获模式亦是各式各样。江苏武进和上海等地,全力配备收获质量较高的进口水稻联合收割机;宁波和无锡等地,则大力发展国产水稻联合收割机;江苏昆山,则坚持推广分段收获,即先由割晒机割倒晾晒数日,然后人工搬运,由脱粒机脱粒。投资模式也各不相同,以武进为代表的不少地区,鼓励全社会办农机,谁投资农机都给予补贴;昆山则补集体不补个体,他们认为个体户靠不住,现在易地收获挣钱,他们一哄而上,不挣钱了,再一哄而下,农机事业不就砸在个体户手里。
坚持某项技术者,都认为自己的栽培技术是最好的。坚持机插者认为别种技术属于无序栽培,影响通风透光,增产潜力受到限制;抛秧者认为抛秧技术简单,效率高,产量高。一台抛秧机的工作效率是插秧机的10倍。农艺、农机部门都很热衷,全力支持,如浙江余姚市农机局的农机补助,就补抛秧机,不补插秧机;水直播被认为受气候影响较大,如播后数日阴雨不断,稻种全烂。上海农机部门认为根本没那事,只要播时没有雷雨根本没有关系;从上海学习了水直播的昆山市陆家镇却认为抛秧难学,去年买回抛秧机试抛,结果没抛成。原来抛秧当天下雨,秧苗根部泥块溶化,在抛秧盘里结成块块,根本抛不出去;旱育稀植在别的地方很受欢迎,在江南却很难推广。旱育要人工挑水浇灌,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浪费了当地十分发达的水利浇灌设施。

技术种类丰富固然是好事,可以不同技术适应不同栽培条件的地区。但是在一个局部地区,比如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各种栽培技术百花齐放,是否科学、经济?
苏南数市,纬度基本相同,土壤积温相差无几,可是恰恰在这么一个狭长地带,各种栽培技术种类应有尽有。像昆山市的陆家镇,70年代的机栽仍然坚持着,80年代学了水直播,90年代又在尝试抛秧。记者在采访中反复追问得知,各种栽培技术产量大致相同,500公斤—600公斤;事实上,每种技术的成功与否,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程度的深浅高低。既然各种技术都已成熟,在一个很小的单位面积里不断继续尝试比较,是否还有必要?当地农民对此啧有烦言,他们反复念叨:年年新套套,浪费不得了。江苏省政府也曾焦急地垂询农机部门:能否确定一个主要的栽培技术路线?农机部门尴尬地摇头。
“让农民自己去选择,”这是农技、农机部门的口头禅。可是,不论是农民,还是政府部门,谁也没有进行选择,而只是在不停地、不断地比较……光比较不选择,不仅不经济,正像农民所谓:年年新套套,浪费不得了,而且还延误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不选择确定主导技术路线,农技、农艺部门就不能作出相应的规范,社会化服务就没有中心,科研部门就不能集中精力攻关,农机生产厂家就不敢全力投资开发新产品,万一技术主导路线变了,投资不就全泡了汤?即使农机生产厂家冒险投入,由于技术种类分散,不能形成经济规模,企业也很难维持下去。70年代国家定点两个插秧机厂,一个在江南的武进,一个在东北的延吉。因插秧技术的萎缩,销量下降,武进插秧机厂只好关门,将有限的规模集中到延吉插秧机厂,如今只剩延吉插秧机厂一脉孤存。
其实,在栽种技术以外,农机部门并没有恪守“让农民自己去选择”的工作信条。前几年,为了攻克水稻生产机械化难关,农机部门就确定了先攻收获关的工作路线。收获机械化的阶段成功,为无序栽培技术打通了收获障碍,使之走向完整、成熟。水稻联合收割机品牌繁多,良莠不齐,宁波农机局主动试验筛选了四种适合当地使用的机型,并以补助为手段,强制性推广。农机部门在水稻收获机械上的主动选择大获成功,水稻机械化收割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为何独独在栽种技术上,裹足不前,一味等待?

在采访当中,不少农业干部争相告诉我们,在发达国家,几乎举国上下只选择一种栽培技术。日本选择了机插,日本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插秧机插下去的。由于适时规范定型,日本的插秧技术非常完善,插秧机越造越好,育秧工厂及社会化配套系统也十分发达;澳大利亚因为积温较高,全面推广水直播技术,其水直播技术非常完善稳定。而且,中国现在所有的水稻栽培技术,日本当年都试过,但他们最后选择了机插。
中国不能像日本或澳大利亚那样,在水稻栽培技术上搞大一统。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变万化,我们的选择,只能在自然条件相同的特定区域内,选择一种主导栽培技术。让丰富多样的栽培技术,去适应中国不同栽培条件的地区,而不是在一个狭小的地区内,兼收并蓄,杂而不专。在一个特定地区选择一种主导栽培技术,有利于统一认识,停止争论,集中力量技术攻关;有利于吸引社会对农机事业的投入,促进农机生产企业发展;有利于迅速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使社会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去年,苏南某些地方因为积温不够,小麦收获推迟一周,抛秧秧苗生长期顺延一周,结果秧苗根须过长,互相纠结,无法抛秧。如果抛秧作为这一地区主导栽培技术,由有关专业部门科学发布育秧时间,这种情况想必可以避免。
选择其实就是规范,一切现代意义的经济活动,从技术角度而言,首要前提就是规范。苏州市水利农机局负责农机的副局长黄雪球激动地对记者说:在水稻栽培技术上,我们应该及早选择,尽快规范。只有专业化、规范化,才有农业机械化,然后才有农业现代化。在技术条件基本成熟以后,不尽早作出规范选择,就像在迷宫里乱冲乱撞,到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彼岸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漫长。
水稻生产机械化第三次冲击已经启动,但是,我们沿着哪条技术路线冲击?
我们不得不选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三下乡”与“三乡下”
□胡子龙
全国各地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如甘洌的清泉,滋润着广大乡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们伸出拇指由衷地夸赞:“三下乡”,真好!
“三下乡”活动深得人心,可“乡下科技、乡下卫生、乡下文化”等在某些地方却令人深为遗憾。
先说“乡下科技”吧。笔者走访中发现这样一件事:某乡各村公所大门口都挂有“农民技术学校”的牌子,可几年来,从没见开设过一堂农技课,牌子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好多。乡下卫生呢,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乡村环境污染愈来愈严重。有些地方村前村后,路旁沟边,畜尸恶臭,污水横流。至于乡下文化,虽然新闻媒介呼吁了不少,但农民所喜爱的流动电影队却不见了踪影,即便是乡镇中心,绝大部分也没一个阅报栏,原有的图书阅览室、万村书库活动中以各种方式筹建起来的书屋,不少是铁将军把门。一摞摞报纸一本本书只能日复一日静卧在房中积灰接尘。
“三下乡”活动无疑将对改变“乡下”三种状况发挥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如果我们乡下人不竭尽全力地搞好和利用乡下科技、乡下文化、乡下卫生,下乡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壤之苗,农村也就不可能长久地开放科技、文化、卫生之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西关农民做房东
□阎盛霆张平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关一村是一个特殊的村庄,全村仅有1680名村民,而外来租房居住者竟达到6000人!全村90%以上的家庭为外地务工者出租房屋,做起了房东。
西关一村为什么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这么多的客商呢?这全得益于他们的商业眼光。1988年起,淄川区委、区政府和西关一村投资兴建了一个服装城,投入使用后,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300余个区县的客商来此经营。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员,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西关一村居民房,便纷纷被外地客商所看重。这里,与服装城紧密相连,存储货物方便。很快,村民的家中便会集了天南地北的经商人。面对自发涌进村民家中的打工族,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立即研究措施,以保障双方合法权益。村民还与各租房户签订了包括计划生育、治安等内容的责任书。村民自觉履行其服务义务,并担当起治安员、服务员和向导的职责。打工族们也视房东为知心人,有难处向他们反映,请求帮助解决。打工族们往往一家人挤住在几平方米的房间内,白天当制作间,晚上则扎上吊铺睡觉。他们的这种吃苦敬业精神,也深深地激励着西关一村村民。
房东和打工族之间这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特殊关系,使地处城郊的西关一村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村自服装城建立至今杜绝了刑事案件的发生,民事纠纷率也连续五年降为零。村里先后获得中国乡镇企业最大规模商业企业百强第三十三名、淄博市经济强村、小康村、文明村及淄川区五好村等荣誉称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人均纯收入须防两种不实
编辑同志: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两种不实:
一、虚报、夸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合理负担不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乡村各级不敢越此“警戒线”,因而在部分地方出现了另一种“假控”现象,即虚报、夸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原本超过警戒线的农民负担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二、人为压低人均纯收入指标。对村干部来说,压低人均纯收入,收取征购提留时工作难度较小,农民容易接受;对群众来说,少缴纳征购提留,自己多得实惠,从而造成同一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横向攀比。河北省农调队王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菌草技术造福贫困山区
本报讯记者朱竞若报道:一种栽培食用菌的实用新技术——菌草技术,目前已在福建、湖南、湖北、山东、辽宁、陕西等省区的贫困山区安家落户。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贯彻开发式扶贫和扶贫到户战略的一项具体行动。
用芒萁、斑茅、象草等29种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草类栽培38种食用菌、药用菌的配套综合技术,称为菌草技术,它是福建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全国扶贫状元林占等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它改变了食用菌用木屑、粮食栽培的传统方法,具有投资少、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同时种草固水保土,较好地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间的“菌林”矛盾,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八五”、“九五”推广技术。林占熺将这一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新技术无偿捐献给中国扶贫基金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故城西半屯乡余粮转化致富
本报讯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乡在粮食大丰收面前,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农产品转化增值,既解决了“卖粮难”问题,又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这个乡是个农业大乡,几年来粮食获得丰收,乡党委、乡政府及时引导农民实现粮食就地转化升值,大力发展养殖业。为确保养殖业发展,这个乡的领导成员包片包村包场,制定了目标责任制。乡里通过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等方式搞好技术咨询,帮助种养大户提高畜禽防疫灭病水平和种植管理技术。乡里还成立了畜牧水产、林果、蔬菜三个服务公司,提供资金、信息、销售方面的服务。现在,全乡牛存栏14600多头、猪31000多头、蛋鸡19万只、肉鸡11万只,畜牧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近50%,年人均纯收入2260元,有32个村成为小康村。(曲文志张玉珠)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泰安泰山区集中扶贫有成效
本报讯自1995年起,泰安市泰山区实行“三包”和“四帮一”扶贫工程,使贫困村保持了长久的发展后劲,大大加快脱贫步伐。目前全区已有15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如何让经济后进村尽快脱贫致富,泰山区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区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三包”和“四帮一”活动。“三包”和“四帮一”活动由于责任明确,督促有力,有效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区六个班子领导率先垂范,拿出1/3的时间,进村入户,扶贫济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区共帮助后进村考察论证项目76个,无偿投入资金和设备价值共240多万元,帮助协调资金600多万元,有效地增强了后进村的活力。(刘玉考展新维刘广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岳阳注重加强小城镇建设
本报讯湖南省岳阳市建委注重加强对周边县城及小城镇的建设和开发,以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县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着3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古城岳阳,有一批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塑造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岳阳市建委提出一手抓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一手抓周围县城及小城镇的开发配套及建设。该委向所辖的6个县、市投资3亿多元,用于加强对小城镇配套工程建设,在各县城建起了一批高标准的花园、公园及游乐场和高速公路、洞庭湖跨线大桥等。最近,岳阳市被上级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和“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甘晓明胡锡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粮棉油生产百强县——河南省滑县的抗旱服务队,是全国十六个县级重点抗旱服务组织之一。该队成立一年多来,集中使用抗旱资金,大力开展抗旱、节水服务,逐步走上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轨道。图为该队下属的预制厂正在生产低压节水管道。马瑞亚光伟平摄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栽桑养蚕是四川北部农民的支柱产业之一。被列为国家级蚕桑基地的南充市嘉陵区,蚕农们充分利用田头地边大种“四边桑”,以房前屋后鸡啄地建设“小桑园”;广大蚕桑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农家、桑园,指导蚕农新法栽桑养蚕,今年春蚕饲养量比去年增加1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图为高级农艺师李则清(右)在向蚕农传授夏季桑树的保护技术。 张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