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绿色周末:都市文化新风景
郑大芝
自去年4月以来,每至周末,郑州市的青少年就可以走进青少年宫,无需分文,便能欣赏到一台艺术演出。民族器乐、经典歌剧、声乐作品、交响音乐、戏曲专场,都让他们一饱眼福,提高了鉴赏水平,增加了文化素养,培育了艺术情趣。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这一名为“绿色周末”的欣赏活动,被各界人士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事”。
6月下旬的一个周末,闵惠芬端坐在郑州市青少年宫舞台上,昂头凝思片刻,双手从容操纵琴弦,悲壮激越地奏响协奏曲《长城随想》,用音乐的语言,为观众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场面,弹奏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旋律,展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闵惠芬用心灵奏出这震撼人心的旋律,令人荡气回肠。这是郑州市“绿色周末”庆香港回归民族交响音乐会中的一个场面。出演这次音乐会的是上海民族乐团。
绿色是郑州人喜爱的颜色
周末,在日历上是绿色,绿色,象征着青春与活力,郑州,是闻名全国的绿城。
“绿色周末欣赏活动”,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由郑州市文化局等单位共同组织,专门向青少年普及优秀艺术,郑州市政府已为此专门拨款一百多万元。“绿色周末”自去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演出五十四场,观众达五十多万人次。除本地专业剧团、著名艺术家登台外,还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出名的艺术家献艺。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年轻的薛伟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旅法青年、法国庇卡底乐团首席小提琴独奏家王太平和夫人李元元的小提琴、钢琴二重奏音乐会;石叔诚钢琴独奏音乐会等。
在“绿色周末”首次演出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副市长刘振中告诉记者:市政府投入很大的财力、精力主办“绿色周末欣赏活动”,是想通过组织高品位、高质量的系列演出,在高雅的艺术氛围中向青少年进行鲜活生动的艺术教育,为郑州市培养新一代文明市民。
为学生创造文明环境
郑州19中等四所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永远不会忘记1996年4月19日,这天,他们在装饰一新的市青少年宫,和艺术家一起度过了郑州历史上第一个“绿色周末”。
这是一台别开生面的音乐欣赏会。入口处,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姐,彬彬有礼地把一份份精致的节目单折子递交到每个观众手中。折子内,除有节目单、演职员表、观众欣赏须知外,还有音乐家及其作品介绍。舞台上,身穿黑色礼服的河南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向观众展示着交响乐、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外国民歌及歌剧。舞台一角,男女主持人端坐圆桌旁,在曲与曲间隔时,深入浅出而又娓娓动听地诠释节目内容和讲解音乐欣赏知识。舞台下,同学们睁大渴望的眼睛,在优美的旋律中,认识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克莱德曼、华彦钧……也同是在这一舞台上,同学们看到了河南豫剧、曲剧折子戏,在“做画”中认识了王希玲,在“水袖”、“跪步”中认识了虎美玲,认识了中原的传统文化。
高雅的演出环境,使观众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举止文明起来。每支曲目结束时,观众都热情而礼貌地鼓掌,演出气氛既热烈又宁静。一位中学生在演出结束后说:“我真想每个周末都来这里度过。”
为青少年营建文化天地
“绿色周末”在绿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许多学校纷纷向主办部门申请观看,在校园和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市民们普遍反映,这是政府为百姓办了一件好事、实事。学生们由衷地感激“绿色周末”为他们弥补了艺术教育的不足。
57中郝婷同学说,“绿色周末”就像及时雨,既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又有引导。
郑州师范学院的何琛同学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音乐,但多是民歌和流行乐,对其它艺术知之甚少。“绿色周末”架起了一座开拓视野桥梁。
郑州大学中文系的一位男生说,“过去只在广播中听点豫剧,自从在‘绿色周末’中看过几场戏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豫剧,越听越有味,越看越想看。”
57中的魏老师认为,“绿色周末”为学校向素质教育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他同时提出,能参加欣赏会的同学只占该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希望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这个机会。
为演员和观众架一道桥梁
郑州市豫剧团、豫剧二团,河南省歌舞剧院,是“绿色周末”的骨干演出队伍。市豫剧团为完成演出,多次从外地提前赶回。团长王希玲讲:少演几场戏,却能培养出一批青年戏迷,使戏剧后继有人,值得!郑州市豫剧二团在演出旺季收入不菲,却从不耽误“绿色周末”。团长虎美玲袒露心迹:以经济上的损失换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值!河南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也感慨:“绿色周末”使我们明白,青少年们并非不喜欢高雅音乐,而是接触少,不熟悉,我们有义务以献身精神努力搞好这项工作,让青少年朋友熟悉、了解进而喜欢高雅音乐。
“绿色周末”也得到了薛伟、石叔诚、闵惠芬的称赞。当石叔诚得知“绿色周末”是郑州市政府出资,让学生免费欣赏时,非常感动,提前两个小时到剧场试琴,并担任解说。在演出过程中结合演出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有关作曲家和曲子的情况,并结合自己的艺术道路,介绍钢琴的欣赏方法。
为社会长久开辟艺术欣赏渠道
“绿色周末”开办以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人们的好评。1997年,郑州市政府将这一活动列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十件实事之一,并特意购置了一台海兹曼钢琴,以方便音乐演出。
郑州市委书记王有杰总结出五个特点:一、立足长远,坚持不懈;二、政府出资,免费欣赏;三、形式独特,边演边讲;四、面向大中学生;五、是郑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创举。郑州市市长陈义初表示:要把“绿色周末”坚持举办到本世纪末,演出五百场。
中原大地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摇篮,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原人民在建设新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尽力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与现代都市文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绿色周末”的举办,表明了郑州人的眼光。但是,在演出环境方面仍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迟到、随意走动和其它的不谐和音,这些都需要改善。社会各界如能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绿色周末”这道文化风景线,将会更加亮丽。(附图片)
题图摄影:苗丽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一位军人艺术家的情怀
舞蹈是个梦
赵晋华
当睡眼惺忪的张继刚从卧室里走出来时,我觉得很抱歉,因他刚从文联开完会,几天没睡好觉了。第六次“文代会”上,他当选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文代会”之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张继刚又编导了“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晚会”、“河南洛阳花会开幕式晚会”、“总政歌舞团学员队毕业晚会”和即将在“八一”上演的“建军七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与此同时,他还几次去上海给青春舞蹈团排练舞蹈,去云南、贵州、福建、吉林等地讲学或担当评委。总之,张继刚似乎永远都在忙。他一年的时间,总是被若干个晚会分割。
谈话就从此次“文代会”说起。张继刚为会议准备的舞蹈专场“青春的旋律”,博得了代表们的喝彩。整台晚会群星荟萃,光芒耀眼,第一次聚集了国内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二十位最优秀的中青年舞蹈家,汇聚了当代的舞蹈精品,基本上把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展现于一台晚会中,是对当代舞蹈的一次检阅。
作为这台晚会的总导演,张继刚考虑的是,这台晚会不是他个人的作品晚会,不能太主观;这台晚会也不是哪一位舞蹈家的晚会,要有整体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我们看到,当大幕拉开,轻松而温馨的音乐响起,二十位舞蹈家仿佛很随意地站在舞台上,头顶是一串一串“红舞鞋”,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让舞蹈家们给观众一个“见面礼”,使两者之间产生对话的欲望。和开场相反,晚会的结尾,张继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音乐变得热烈而奔腾,舞蹈家们一个个重新登场,或龙腾虎跃,或端庄典雅,舞尽而兴未尽,显示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有力地渲染出晚会的主题:“青春”。
这台晚会有张继刚的三个作品,卓玛跳的《母亲》和李玉兰跳的《解放》,又一次为张继刚赢得声誉。这是张继刚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进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在《母亲》中,母亲长时间将腰弯至九十度,这是藏族舞蹈的特色,既表现出高原女儿的独特风味,又表现出天下所有母亲慈祥、无私、勤劳、豁达的共性。而在《解放》中,张继刚通过特殊的舞蹈语言批判了一种封建意识。
中国文联于今年五月初在上海举行了“世纪之星”颁奖晚会,表彰一九九五年中国文联推出的十位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人才,观众熟悉的李维康、裴艳玲、潘虹、郭文景等人都在其中,而张继刚则是中国舞协推举出的一颗“星”。对于自己当选为“世纪之星”,张继刚说:“金光闪闪的奖杯只能促使我向前。人生就像驿站,今后的路程更加遥远。”
《黄河儿女情》、《元宵夜》、《黄土黄》、《一个扭秧歌的人》……这些舞蹈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当代中国舞的一种新形式。张继刚在中国舞坛当代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最初在山西歌舞团当舞蹈演员,还是后来在中国舞蹈学院当教师,直到此刻在总政歌舞团成为一名军人,他的作品都深深地表达了他对这片黄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既充满阳刚之气,也时有阴柔之美,用真诚去打动观众,感染观众,使他们走入他的舞蹈世界。
“我的舞蹈如果不为这片土地说话,就是我的无能。”张继刚如是说。
我开玩笑说,希望十年以后再采访他时,他仍然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别的。他说,他将永远把自己定位在“舞蹈编导”上,永远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童心和真诚。“我是一个创造欲望很强的人,如果我这一生没从事舞蹈工作而从事了别的职业,我也要尽力干好,也会有很强的创造欲望。舞蹈于我永远是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我愿永远不醒。”(附图片)
右下图是张继刚正在为学生排练。毛国康摄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新潮”菜名
陈长林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回目上句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现代人没有谁甘做尴尬人,事实上却难脱尴尬事。比如与友人餐厅相聚,有时点菜就能点出一道尴尬来。尽管菜谱上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却不得不多费口舌,细加询问,待菜上来,疑惑中的期望又顿时化作一口凉气。
情感问题专家曾反复提醒人们说,恋爱中的男女言行未必与平时智商相符。一家饭店老板深谙此道,开张之初便推出“情侣欢”、“柔馨情”、“勿忘我”系列套餐,其菜名当然绞尽脑汁,不同凡响。于是“凤凰氽牡丹”、“金针碧玉丝”、“情侣双拼”、“红粉知己”之类纷纷亮相,可惜顾客有所警觉,留一半清醒,判定这些菜是看着热闹,吃着无味。
一家特色餐厅菜名更绝:有意品尝“井冈山会师”么?——底层是名为珍珠菜的野菜,上面是肉夹干子;“赫鲁晓夫煲”多少沾点前苏联光吧?说穿了不过是“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豆渣”曾用名为“杨白劳”,后来怕客人嫌不吉利,遂改称现名“六盘山雪花”;至于“大渡河竹排”、“长征什锦”,名虽惊人,菜皆家常。餐厅经理认为,家常菜如此命名,能唤起社会的怀旧感,赋菜名以历史意义,起到宣传的功效。开餐馆就是要赚钱,要赚钱就得有特色出新招。
上述菜名或套政治或拉拢情感,与传统菜名相比,堪称新潮,亦是新招,却难说是高招。有些则是玩弄噱头,极不严肃,该在扫除之列。
相声演员在表演传统段子《菜单子》时,可以如数家珍报出“满汉全席”中二百七十多种菜名,演员见功夫,观众广见闻。这些菜的命名,绝大多数是按烹调方式即炸熘炒烧焖扒扣蒸酿炝煲炖醉烩氽汤卤烤煮熏拌腊酱等,再加上烹调对象构成的,如炸排骨、熘鱼片、炒白虾、烧羊肉、焖鸭掌儿、扒海参、扣肉、蒸羊羔儿、酿倭瓜、炝茭白……用什么原料,按何法烹制,一听便知,一看便晓。假如让相声演员如法炮制,介绍上述新潮菜名,非把演员累得舌头打转,观众听得云苫雾罩不可。
传统菜名所以富有生命力,为人们喜闻乐见,就在于它简洁明快,名实相符,可以顾名思义,满足顾客的点菜需求。当然,传统菜名除了像东北人喜欢的“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鲇鱼炖茄子”那样实实惠惠、直奔主题外,适当加以美化,也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所以福建的“佛跳墙”、广东的“龙虎斗”亦广为人知,“翡翠上鸡汤”、“玉簪田鸡腿”、“百花酿鸭掌”一类雅称也被人认可。但此类雅称须是偶尔为之,适可而止,而且背后常有传说故事,一般要在标明实物的前提下推敲定夺,才不算离谱,否则极易一厢情愿,自欺欺人。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因传授川菜名菜“大千鸡”、“大千鸭”而被推为美食家。他有感于称精品汇聚、亦炒亦汤的好菜为“大杂烩”,不仅菜名不雅,且有挖苦客人之嫌,遂改“大杂烩”为相当雅致的“相邀”,惜此雅名并未广泛流传,可见菜之命名自有其内在规律,强求不得。
乍看起来,有些新潮菜名颇有追求文化品位、讲究文化含量之意,实际上不过是功夫在菜外的浮躁心态的折射,可视为饮食文化中的不良成份。这世界变化就是再快,菜名也没有理由变成“密电码”,食客更无意当译电员。


第4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桃李杯”舞蹈比赛在广州举行
由文化部教育司主办、广东省文化厅协办、广东舞蹈学校承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20日开始在广州举行。
“桃李杯”舞蹈比赛自十五年前诞生以来,已举办四届,影响深远,知名度很高。如今舞坛上最为活跃的演员大多在“桃李杯”中获过大奖。比赛选手都是在校学生,所以,“桃李杯”以检验舞蹈教学成果,从学生中发掘人才为宗旨。
比赛评选工作委员会由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教学剧目及音乐创作五个评委小组构成,来自全国的四十二位专家担任评委。此次比赛参赛选手人数多、范围广,是历届比赛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共有三十五个单位三百二十一名选手参加。在青年组、少年组的比赛中,还加进了“即兴”的比赛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十七名选手参加。美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专家、教师和选手也参加这次比赛。香港演艺学院专门为这次比赛组织两场交流演出。(文同)


第4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永远的马头琴
蓝天骏马,赞歌美酒,一个豪放的民族、一片辽阔而富有张力的内蒙古大草原,迎来了自治区五十岁的生日。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联合摄制的十一集电视连续剧《永远的马头琴》作为向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祝贺。
该剧描述了一九四七年初,年轻的苏和巴图受首长的委派,为力劝蒙族贵族乌力吉敖其尔放弃分裂祖国的活动,在茫茫草原与年轻姑娘娜仁娃一家相遇。一路的险情危难,他们相互救助。后来他们经过失散又重逢时,在一次因敌人谋害首长未遂而使解放军护士蒋薇中毒身亡的案件中,娜仁娃成了有口难辩的被怀疑对象。从此,苏和巴图与娜仁娃之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几十年来,他们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默默地为内蒙古的发展和兴旺努力地工作着。数年后,当年参与谋害事件的人从海外归来,才使娜仁娃的精神彻底解脱,开始幸福的晚年。该剧通过男女主人公苏和巴图(丁勇岱饰)和娜仁娃(娜仁齐木格饰)一生命运的曲折经历,伴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旋律,描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同时展现出自治区五十年来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编导是齐星,摄影为王栋。(谢临)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拉苏荣献上绿色的旋律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适逢庆典之际,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高亢的《赞歌》,与自治区同龄的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为故乡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三集音乐专题片《绿色的旋律》。
音乐专题片《绿色的旋律》是拉苏荣继独唱音乐会《绿色的旋律》之后,又一艺术作品。全片以拉苏荣演唱的十首蒙古族经典歌曲贯穿始终,展示了大草原美丽的四季景色、民族风情,并与歌唱家的艺术实践、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优美动人。
拉苏荣是享誉国内外的蒙古族歌唱家,在这次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多公里的拍摄中,牧民们听说自己的歌手回来了,纷纷扬鞭策马从几十里以外赶来。当拉苏荣演唱完毕,牧民们像奖励英雄一样,按照古老的传统,奖给他配有银饰的辔头和佩有雕花的马鞍的骏马。拉苏荣在送歌到草原的同时,搜集、整理了数百首蒙古族民歌,并潜心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作为《绿色的旋律》系列艺术作品之一的蒙汉语“拉苏荣演唱专辑”音带,也与音乐专题片同时出版。(童文)


第4版(副刊)
专栏:耕余偶录

  闲读之时
徐小斌
前些年看法国电影回顾展,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做《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内容是什么已记不大清了,题目却记得牢牢的。用“审慎的魅力”这个怪怪的定语来形容我的休闲方式,竟是十分的贴切。
有好些日子没有找到那种安静而单纯的快乐了,居所的周围似乎永远在施工,污染、噪音、拥挤的车辆和人群渐渐把我的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独自一人写作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和侵蚀,觉得自己和自己的蜗居有如汪洋中的诺亚方舟似的,是否会颠覆完全要靠上帝的意旨,而个人是无法左右的。
终于有一天,小憩醒来,到报摊上买报纸,忽然发现楼前的树和草坪绿得特别,那是一种金绿色,是新鲜的阳光照在新鲜的植物上的感觉,那一片金色的绿就像莫罗油画里莎乐美戴的金绿色宝石一样,透明而又神秘,荡漾着一种潮湿的让人感觉到膨胀的气息。有多久没有这样的赏心悦目了啊。于是在草坪的石凳上坐了下来,看报纸。照在身上的阳光又新鲜又暖和,拿着报纸的手指泛着淡淡的绿色——我知道自己是笼罩在绿荫下的,报纸成了道具,反复地看,为了在石凳上坐得更久些,在那一片新鲜而浓烈的金绿色里,我的心静如止水。
从此之后,这便成了每天的节目。好在报纸是每天都要买的。周一和周四的《足球》报,周二的《中国足球报》,周三的《体坛周报》,周五的《足球风》以及什么《体育文摘》、《当代体育》等等,清一色的足球消息。远离酷爱的艺术与文学,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偶尔也抬眼看一看遥远的街市,那些日益增多的交通工具,在路口拐角处,不得不增设了一道红绿灯,但就是这样也阻挡不住那些爆满的车流人流,用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姿态,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人为的街景,美丽而火爆。但那是一种与我不相干的美丽。我知道自己只能把眼睛收拢来,感受这一小片珍贵的绿色,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这真是一种近似奢侈的享受了。
就在《足球》报以醒目的大标题赫然印出“李金羽头槌定音”的那一天,我的绿地也赫然挖出一道壕沟。我知道,我的具有“审慎魅力”的休闲方式就要结束了。施工的工地终于攻进了我最后的停泊地,下一步,或许就是砍掉那些亭亭如盖的树,搭起工棚,扬起一片钢筋混凝土的粉尘,与街道上的含铅汽油混为一体。
天空的颜色已经很不单纯了,夜晚极少能够看见星星。不久之后,那一小片硕果仅存的金绿色也要消失———起码要蒙上一层灰,才好与这个城市的其它颜色协调。唯一的办法是,趁它还没有彻底消失的时候,抓紧享受,于是这两天休闲的时间骤然多了起来,每天下午四点来钟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女子坐在绿地边的石凳上,没完没了地看报纸,直看到夕阳西下,薄暮降临。
那一片豪华的金绿色是在有太阳的时候才出现的,最好是在雨后,农历五月的日子,并且没有风。


第4版(副刊)
专栏:

  用布拼出美好的心愿
为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全国对外友协、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和中日友协七月三十日将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主办山口怜子布艺作品展。山口怜子女士是日本享有盛誉的布艺画艺术家,她的作品艺术精湛,表现了渴望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此次中国展览是国际巡回展的第一站,还将陆续在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展出,最后回到日本。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日音乐家联袂献艺
由晓光作词、日本作曲家杉本龙之作曲的中日合作大合唱曲目《走进中国》于七月二十日和二十三日分别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场和上海实验剧场演出。中日双方数百名艺术家和各界青年共同演唱十二首赞美大自然并体现中日和平友好主题的曲目。此次演出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日中青少年交流协会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而举办的。


第4版(副刊)
专栏:

  传奇言情剧有新篇
传奇言情悲剧《新乱世佳人》将上荧屏。这部讲述四十年代前后江南佳人才子悲欢离合故事的电视剧由江苏电视台、江苏福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与北京知音广告公司联合拍摄。由黄蓓佳根据长篇小说《翠》改编,范小天和马中俊任总导演和总制片人,余秋雨、陈汉元等担任总顾问。


第4版(副刊)
专栏:

  《三毛流浪记》多媒体光盘受欢迎
中国唱片总公司最新推出CDROM多媒体光盘《三毛流浪记》,颇受小朋友的欢迎。软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完整收录了《三毛流浪记》漫画全集,第二部分从原作中选出五百幅漫画,用电脑精心着色,以彩图连环画配故事播讲,由曹灿播讲。故事可连续播放三个小时,也可交互收看。第三部分专门增设了电脑涂色的游戏功能,以增强软件的娱乐性,游戏者可随意选取十二种备用颜色,在二十幅原作漫画上进行填涂娱乐。


第4版(副刊)
专栏:

  冯英杰赴台湾办画展
河北威县六十六岁的画家冯英杰擅工笔,以画鸡独树一帜。前不久,应台湾新竹市金驼奖艺术基金会的邀请,冯英杰携“百鸡图”、“四季吉祥”及其它作品五十八幅赴台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当地同胞的认同和欢迎,全部作品由新竹艺术界典藏并将长期在新竹陈列展出。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近日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本目录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主管部门自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发行的全部邮票,包括邮票目录和图片及其它基本资料。
(刘志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