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优先发展”的保证
——临湘市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多棱镜”
本报记者毕全忠
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经费不足。很多地方都感到这是个大难题。湖南省岳阳市所属的临湘市,这几年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坚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凡是政府的责任,决不推给学生家长,保证了全市教育优先发展。1996年,临湘市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了“两基”,今年被评为湖南省“两基”先进县。临湘市是个农业县级市,经济发展在全省居中等水平,去年全市财政收入才8000多万元。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临湘市委、市政府:统一思想,增强依法兴教意识
临湘市委、市政府认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就要确保教育经费到位,把教育投入纳入法制轨道。从1993年起,市委、市政府除每次议教会议前一定要集中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外,还将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编成小册子,发到全市各级干部手中,多次举办乡(镇)干部教育法学习班。学法活动使全体干部统一了对教育的认识,使市、乡(镇)政府及各个部门认识到,实施义务教育、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是自己的法律责任,从而自觉地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带头依法兴教。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财政拨款为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同时依法从其他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每年初,市教育局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教育经费的实际需求,提出全年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市财政局根据预算建议,核定上年末教职工在编人数,按实际需要把人员经费一次打足,不留缺口,并安排一定的公用经费。然后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进行综合平衡。市政府在人大审议财政预算时,对教育经费作单独说明。市人大会议按“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对教育经费进行单独审议。审议通过后由政府执行。
要做到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拨足款,对临湘市来说存在很大困难。因为财力薄弱,人员经费占到财政总支出的90%。但是,市委、市政府仍然坚持财政拨款为主渠道。他们尽量压缩政府部门的行政开支,以保教育拨款。他们将部分全额预算单位改为差额预算单位;将行政人员公用经费由原来的人均1000元压为700元,以预算外收入顶抵预算内拨款,使教育经费预算得到完全的执行。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9.58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477.6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9%;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11.1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034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3%。1995年,教育经费占全市财政支出的46.2%,1996年增至47.8%。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按学生平均,1996年比1995年增长27.1%。从1994年起,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没有在财政拨款之外向学生家长收过一分钱。
临湘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依法兴教
临湘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市委、市政府依法兴教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对政府的教育行为实施了严格的监督。
在审查市政府1994年财政预算草案时,人大常委会认为预算草案没有充分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足,应加以调整。在人大常委会的督促下,市政府调整了预算方案,使教育事业费预算增至占财政支出的36.2%。在审议当年财政预算变更方案时,人大常委会又督促政府追加教育事业费,使当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高于财力增长速度30个百分点。在人大及常委会的支持督促下,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克服种种困难,不断调整资源配置,保证了教育经费全额预算,并认真执行。
对市政府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市人大常委会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监督。市政府决定从1995年起,对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市管教育用”的征管办法。这一决定作出后,不少乡镇政府有抵触情绪,形成很大阻力。市人大常委会坚决支持市政府的决策,使这一措施得以全面实施,保证了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合法、合理使用。
市人大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现象,便立即督促政府纠正、解决。他们曾发现一个镇挪用教育集资建电影院,便立即赶去,教育镇领导人认识错误。该镇领导虚心接受教育,从当年镇财政收入中偿还了这笔资金。以后这个镇再也没有发生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事件。
临湘市财政局:“发展教育就是培植财源”
临湘市财政局为保证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他们受到普遍的赞扬,令人钦佩。他们的工作成绩来自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和感情。
市财政局认为,保证教育经费的供给是他们的职责,教育经费保不了,拖欠了教师工资,就是失职。他们相信,发展教育,从长远看是培植财源。他们作过调查,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但生活却比较清苦,全部收入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从感情上说,作为财政工作者,也要千方百计保证教师们有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财政局的领导还说:“坦率地讲,财政对教育欠了不少账,许多该给的经费没有给足。作为履行分配职能的财政部门,在财力逐渐增强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把欠账补上。”
因此,他们对教育投入实行“三优先”。第一,年初编制预算时,教育经费预算自成一体,优先安排。采取在总支出这块“蛋糕”上先把教育经费切出来,剩下的再安排其他支出。1994年他们推翻原来的“因素加基数”的预算法,实行“零基预算”,对教育系统的人员经费一律按编制重新核定,并且把历年上级已开口子而财政未予满足的经费加上一次补足。当年教育经费预算比1993年增长35%,还清了历年来的积欠。今年在预算安排时,把包括教师工资晋级等政策性因素在内的人员经费一次打足。第二,在资金调度上,以教为先,优先拨付。1994年,市财政面临减收、增支、还债三大压力,上半年几乎成了“无米之炊”,教师工资没有着落。在这紧急关头,原财政局长心力交瘁,带着准备住院治病的预算股老股长两上长沙,向省财政厅恳切陈词,借来预算周转金400多万元,才渡过难关。第三,在年底追加时,对教育重点关照,优先考虑。教育系统每年下半年都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来工作。这笔经费即使年初有预算,也往往不足。这需要在年底追加经费。财政局每年年底追加时,对教育系统都优先考虑。
市财、税部门还认真征收和管好教育费附加等其他渠道的教育经费。1995年,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率达96.9%,1996年达99%。城市教育费附加也连续几年足额征收到库。临湘市财政部门为保证全市教育优先发展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临湘市教育局:积极当参谋,依法管经费
临湘市教育局为教育优先发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向市委市政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市政府将教育拨款由乡镇管收回市管、教育费附加由“乡征乡管”改为“乡征市管教育用”的决策,都是由教育局提出的建议。教育局花很大力气管好教育经费的使用。他们从1992年起,调整学校布局,全市完全中学从6所减为5所,初中由28所减为23所,完全小学由274所减为75所;全市减少代课教师242人,裁减了基建项目61个,节约土地900亩。这使教育投入的效益大大增加,仅1996年就节省教育经费2000多万元。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教育局在经费应用上精打细算。过去,学校基建都是承建者包工包料,漏洞大,开支多。1995年起,教育局直接管理市属学校的基建,建筑材料由教育局自进,承建者只包工,不包料,从而堵住了漏洞,节省了不少基建费。
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是教育局的重要职责。现在教育投入的前门已开足,教育局严格禁止学校后门、旁门收费和“搭车收费”。近几年来,教育局先后取消了一些学校向学生收取“保险费”、“保学费”、“卫生费”、“改水费”、“自测题费”、“目标教学书籍费”等十多项乱收费项目,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保护了干部、群众依法兴学的积极性。
临湘市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显著成效,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领导认为,临湘市可以做到的,其他市、县也应该能做到。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更需要“雪中送炭”
——关于大力加强大中城市薄弱校建设的思考
陈兴贵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在不少城市变得突出起来,由“择校”而引发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每到新学年前夕,这个问题便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发文件,对“高收费”、“乱收费”现象要求坚决制止,但这种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原因何在呢?有人从市场学的角度分析说,这是供求关系失衡所致。学生、学生家长要求上好一些的学校,而事实上提供的学校满足不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要求,这是其一;其二,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差距过大,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受教育条件实际上的不平等,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心理不平衡。于是,“择校问题”便愈演愈烈。可见,从长远讲,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都能满足要求,这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而就当前来说,努力加强薄弱校的建设,迅速改变薄弱校的面貌,缩小校际的过大差距,则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薄弱校的情况如何呢?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1995年、1996年先后对北京、上海、浙江、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进行了深入调查,召开了有17个省市政协委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薄弱校在大部分城市占到20%左右。特别是“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上述情况看,加强薄弱校建设,已成为不少大中城市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大量薄弱校的存在,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严重的危害,干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既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后备劳动者的培养,也有损于教育工作者的声誉,还会给党和政府的威信带来损失,给社会秩序和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加强薄弱校的建设,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薄弱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义务教育法》认识的不足则是诸种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领导同志,在相当一个时间段里,把精力用到了“重点校”、“窗口校”、“示范校”,把这些学校当作自己的“点”,或带客人参观,或作样板夸耀,或作成绩陶醉,在人、财、物乃至政策上予以照顾。而对“薄弱校”则很少过问,不大关心。“领导的漠然,是薄弱校面貌未能较快转变的根本原因。”这种反映值得深思、反省。
从不少地方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实践看,只要领导重视,政府重视,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把改变薄弱校面貌当作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的一件大事切切实实地抓了,认认真真地抓了,就大多数薄弱学校来说,改变面貌并不难。天津市佟楼小学和河西105中,都是当地有名的薄弱校,办学条件差,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愿上,家长不放心。北京78中是北京市有名的困难校,学生犯罪率高达8.4‰,中考合格率在全区是最末一位。然而就是这样的薄弱校,领导重视后,仅仅抓了几年,学校面貌就有了大的变化,进入了一般学校的行列,有的还进入了先进校的行列。可见领导重视与不重视,抓与不抓,情况大不相同。
在绝大多数大中城市,薄弱校与办得好的学校之间,在硬件上的差距并不很大。差就差在领导班子和教师质量上。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改变薄弱校面貌的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了国家教委、人事部、组织部“二部一委”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抽调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的青年干部到一些中小学校去当校长、当教务主任、当教师。这为加强薄弱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抓住这个机遇,珍惜这批人才,使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工作有个明显的转变。
转变薄弱校,无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政府在宏观调控、全局把握上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领导班子的配备上,教师的分配选派上,资金的投入上,职称评定、表彰奖励、舆论导向、领导视察等政策性引导上要向薄弱校倾斜,将工作的重点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彻底转变以往那种“顾少失多”的思维和做法。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中小学校朝着标准化、均衡化方向发展,淡化“重点校”的影响,在建立新的全面评价学校的评估制度方面大胆改革。这样做了,薄弱校的面貌从总体上说就会有大的转变。对于在改变薄弱校面貌中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和教师,应当予以奖励;对迅速改变了面貌的薄弱学校,也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总之,要实施各种有利于薄弱校改变面貌的政策。
面向少数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办基础教育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诚然,抓薄弱校要比抓重点校花大得多的精力,甚至要困难得多,但这很值得,很有意义。当我们面向21世纪,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子孙,我们的民族素质怎样?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去对待现存的薄弱学校,我们就应该态度坚决、行动果断、措施得力,千方百计地去迅速改变薄弱校的面貌。这是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呼声,也是历史赋予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


第10版(教育)
专栏:学苑秀木

  把讲课当成艺术
——记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系主任王维平
李桂杰
作为青年学者,他十几年孜孜不倦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耕耘着,近年有四本专著问世,近106万字。他还参加了十余本书、教材的编撰,承担两个国家科研项目。一个学生这样对他说:“我钦佩您的学识,更崇拜您的为人,做第二个王维平是我的奋斗目标……”王维平则说:“人们都把老师比喻成红烛。我这支红烛不仅是照亮别人,还要用自己的行动点燃有抱负的大学生们心灵中的希望之火,打开他们思维的窗户,教他们珍惜和热爱人生,给他们决心、信心和韧性……”
素有“铁嘴”之称的王维平副教授在兰州大学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学生们听了他讲的课,就会将他铭记在心上。年近40岁的王维平现任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系主任,兼任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讲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经营战略两门课程。他送走一批学生就如同收获了一季金灿灿的庄稼,一种沉甸甸的充足感写在他的脸上。
记得上学期他给新闻系的学生上社会主义建设这门课。松松散散的学生们刚听了两堂课,情况就大变,最调皮的几个窜到了前面,第一排座位被挤得满满的,无须点名同学们都到得齐齐的早早的。也许是被他微微沙哑又饱含激情的嗓音所感染,抑或是为他的博学多识和那股子一丝不苟的劲头所折服。他把对课本章节的结构分析一笔一画写在黑板上;他那么认真地审阅每一个学生上交的文章。他那如泉水喷涌般的文采和理性思辨的大脑真让一些自命不凡的同学深受震撼……一位男生听过他的课竟然在电话里向他哭诉自己的无知与浅薄。王维平讲课注重理清所讲学科的知识结构,寻找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精髓。同时,他还在课上作小型专题知识讲座,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放录音磁带,读选文,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他言必信,行必果,许诺给同学的事情一件都不会落空。他的课是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把深刻的哲学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融入教学,撞击学生们心头的理性火花是他的课最精彩之处。狄盖特是国际歌的曲作者,但关于这位法国工人的故事却少有同学知道,王维平的声音此时又激动了起来:“每天傍晚,狄盖特重复着自己的工作,点亮街头的一盏盏灯。当85岁高龄的他站在莫斯科的红场上检阅游行队伍时,国际歌在耳畔响起,他不禁热泪盈眶,看到为之奋斗的事业变成了现实!”在讲到词作者时,他充满深情地背诵了列宁的文章《纪念工人鲍狄埃》。之后,他选取了国际歌的一句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组织同学们就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开展演讲。“教学也是策划”,王维平说,“我们呈现在别人面前的一切都应该是一种艺术品。”王维平正是把讲课当成艺术的人。他认为讲课有三种东西最吸引人。一是饱满的情感。虽然自己都40了,但他不能压制自己的感情,要让同学从师长身上找到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人格的力量,对学生要讲真话,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尊严,不要吝啬表扬的话。三是真理的力量。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他一切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他觉得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认识社会的工具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要让它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认识现实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和锐利武器。牢记这一点对于老师尤为重要。王维平认为教好这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你不认真我认真”的敬业精神和丰厚的理论功底。他主张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让我们创造性地工作,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
王维平副教授对哲学的酷爱源于大学时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其实,他真正学习的专业是经济学,获得过硕士学位。他的著作《现代企业识别系统》、《企业形象塑造论》等多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企业经营战略为主攻方向。近年来,他在《文汇报》、《南京大学学报》、《公共关系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篇。他正是这样勤奋、执著、赤诚,热爱事业,热爱真理,热爱黄土地,从外到内都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


第10版(教育)
专栏:

  为孩子们创造平等受教育机会
——就加强薄弱中小学建设问题访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
本报记者董洪亮
大中城市中小学生择校高收费现象,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有重点校、一般校和薄弱校之别。加强薄弱初中、小学建设,是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条件。日前,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向记者谈了有关加强薄弱中小学建设的情况。
记者:薄弱学校的内涵是什么?目前薄弱学校的基本情况如何?
李连宁:薄弱学校主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源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不高,其中关键的是管理,其他诸端是相对的。薄弱学校问题在大中城市比较突出。据部分大中城市的不完全统计,80年代中期薄弱学校一般占到学校总数的40%以上。近年来,各地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一大批薄弱学校得到了改造,但从总体上看,薄弱学校仍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全国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到1995年底,北京市城近郊初中还有20%左右的薄弱学校。上海市目前中小学中薄弱学校有7%—8%左右。天津市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0%。
记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薄弱中小学建设?这项工作的进展怎样?
李连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是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普九”验收达标后,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从根本上治理和缓解择校生高收费问题的基本措施。这些年来国家教委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所有学校,使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训师资和调配骨干教师、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途径加强薄弱学校自身的建设。三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善薄弱学校生源。从1986年开始,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推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改革,同时宣布取消重点小学和初中。四是加强对学校办学的督导、评估,以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竞争转到办学水平的竞争上来。另外,国家教委还注意推广各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经验,推动各地集中人力、物力,加强基础薄弱校建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李岚清副总理的关心和倡导下,48个中央国家机关和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选派3万多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基层担任教师、校长,促进了薄弱学校建设。
目前许多大中城市也从实际出发,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如上海市实施“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决定三年左右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北京市决定用三年到五年时间使薄弱学校状况有较大改善。山东、江苏、天津、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也在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目前薄弱学校建设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李连宁: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旧教育思想、旧教育观念是影响薄弱学校彻底改变面貌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目前社会上比分数、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育、学校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择校生高收费现象屡禁不止,使学校之间的差距有继续拉大的可能。二、政府行为还未完全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加强薄弱校建设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待继续加强。
为此,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应把加强薄弱校建设作为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制定加强薄弱校建设的规划和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制;加大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增加对薄弱校的资金投入,鼓励强校带弱校;进行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坚持并完善就近免试入学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三年至五年内基本改变大中城市薄弱学校的面貌,为向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平等的机会。


第10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青骑士:戏剧寻梦
杨光曦
追求高雅艺术、提高人文素质是当今大学生最时髦的话题,各种文学、书法、艺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点缀着多姿的校园。东湖之滨、珞珈山下早就有一群青年在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它就是武汉大学“青骑士剧社”。
成立于1984年的“青骑士剧社”已在戏剧王国里寻梦十三载,尤其在1994年中文系91级同学接手后更是好戏连台:将该社由院系组织扩大成校级组织,先后改编排练演出了《雷雨》《丽人行》等四部中国名剧,成为小有名气的学生剧社。
选择了高雅便选择了磨炼和痛苦,此话不假。1994年,是纪念《雷雨》发表和首演60周年的特别日子,青骑士剧社决定排演话剧《雷雨》。没有导演,也没有经费,他们“白手”起家,让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对原剧进行了二度创作;导演嘛,自导自演。社员们共同揣摩角色,互相指导,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要得到每个人的认可,有时一句简单的对话从语气、语调到动作、舞台位置竟修改十几次。社员们用辛劳构筑着他们的承诺“让我们再次体味周鲁两家前后30年复杂而微妙的矛盾纠葛,并让畸形时代的雷雨冲洗出属于我们的真实感受。”《雷雨》在武大公演两次均引起轰动。同学们认为其表演艺术不亚于专业水平,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郭显庆,国家一级演员、《红岩》许云峰扮演者王学俊等专家也对演出给予好评。《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新闻机构进行了现场采访。一时间,《雷雨》成为“青骑士”的代名词。
超越《雷雨》成了新一代青骑士人的梦想。经过一年的酝酿,他们决定排演田汉的力作《丽人行》。于是,社员们所有的星期天和午休时间都浸透了丽人们的欢笑和泪水,他们反复排练,反复揣摩,憋足了劲想超过师兄、师姐。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丽人行》公演再次产生轰动效应。人文馆里观众如潮,掌声雷动,穿过历史与时空的隧道,3位丽人将观众带回血与火的40年代,带到抗战即将胜利时的寻常百姓中。
舞台戏剧艺术有独特的魅力,它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几秒钟内感情的反馈,彼此陌生的观众同喜同悲,表达同一情绪,这种精神享受是无法以言语表达的。演绎过30年代暴风骤雨,诠释出40年代的努力抗争的青骑士永远追求着这种精神享受,永远追寻着自己的戏剧梦。


第10版(教育)
专栏:

唐山开滦矿务局唐山矿长青小学青年教师高骏任教以来,积极探索,善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因人施教,她所带的班多次在各种考核中获得年级第一名。图为课余时间,高骏与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郑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