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送去温暖带回营养
——评辽阳市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
本报评论员
辽阳市委从1994年起,在全市实行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全市上万名干部与当地贫困群众攀穷亲,结成扶贫对子,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项活动开展近三年来,因其责任明确,易于操作,便于落实,收获丰硕,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对于攀穷亲活动的意义,辽阳市委精辟地总结为这样朴实无华的八个字:“送去温暖,带回营养”。参加联系贫困户活动的干部,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送去温暖与带回营养相比较,干部为群众提供的帮助、付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而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从群众身上汲取的营养、取得的收获却是丰厚的。
首先,加深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成绩显著。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起步的,目前包括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还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干部深入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去,了解国情,就会加深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等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坚定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其次,联系贫困户制度,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加强党风党性教育的好形式。江泽民总书记曾明确要求党的干部“下高楼,出深院,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艰苦的地区和困难的单位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给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领导干部“攀穷亲”,建立固定的联系点,经常深入贫困群众家中,体会百姓疾苦,倾听他们脱贫致富的热切盼望,有利于补上坚持宗旨、发扬传统这一课,从而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心系百姓,造福百姓。现在,一大批年轻的跨世纪干部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对这些同志来讲,与贫困户建立联系,以联系户为纽带,认识体察社会,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联系贫困户制度,还有利于领导干部进行正确、科学的决策。检验决策正确与否,唯一的标准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因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今,时代进步了,科学发达了,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领导干部泡在机关,浮在上面,屁股沉了,腿脚懒了,陷于文山会海不可自拔。他们了解和掌握情况往往只是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打电话,很少沉到基层去调查研究,真正与基层的工农群众接触。殊不知,只有像辽阳的干部那样,与基层的贫困群众保持经常的联系接触,及时、准确地把握群众的脉搏,摸到真实的情况,才能够进行正确的决策;通过群众的意见反馈,不断补充、修改、完善这些决策,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辽阳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实践证明,改革越深化,经济越发展,领导干部越要心系群众。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领导干部“攀穷亲”,不仅仅是为困难群众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能够从群众那里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智慧,从群众丰富的实践中得到真知;然后,再到群众中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化作千百万群众的自觉行动。正是经过这样的循环往复,我们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第1版(要闻)
专栏:

  穷在深山有远亲
——辽阳市开展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活动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魏运亨马义陈殿升本报记者郑宏范
夕阳西下,一辆乳白色面包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疾驰,车上坐着辽宁省辽阳市委书记傅克诚。此刻,汽车仪表上的电子钟指向1997年5月22日下午5时。
明天一早,傅克诚就要因公外出,而且这次一走就是半个多月。这时,他还急如星火地去忙什么呢?
汽车在距辽阳市区30多公里的下达河乡大牛岭村停下。原来,傅克诚牵挂的是他在这个村联系的贫困户沈玉碧一家的2亩瓜苗和刚刚打好地基的房子。这次出远门,按照习惯,他还是要把这里的生活生产事项安排妥当后才能放心离去。
沈玉碧一家是傅克诚联系帮扶的第二个贫困户。用傅克诚的话说:“在辽阳,像我这样与贫困户结穷亲的干部,现在已发展到上万人;而且,比我做得好的干部比比皆是。”
的确,近年来,在古城辽阳,群众有口皆碑的,是那数也数不清的领导干部“结穷亲”的故事。
特殊的风景——每逢周末、假日都有一批干部带着家人,大包小裹,走穷亲,串农户……
这些都是采访中从群众中听到的真情实事:
在辽阳,县级的领导干部能把多年没洗过热水澡的农民“老弟”请到城里浴池,一遍遍搓洗后背;
在辽阳,副县级的领导干部能冒着瓢泼大雨往返几十里,请兽医给贫困户家的仔猪打防疫针;
在辽阳,一个企业的经理想方设法给下岗工人筹划卖煎饼的谋生之路,他还掏出700元钱给买了一台电磨。
地处辽宁中部的辽阳市,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成就显著,城乡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市委领导多次深入到基层群众中调查研究使这里的干部清醒地看到了肩上的重任,并由此引发出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那是4年前的冬天,傅克诚调任辽阳市委书记不久,他和其他干部到一个村子搞调研。村里的生活水平如何?村支书告诉他:人均收入已超千元,所谓困难户也不过是零花钱多少的问题,是看彩电还是看黑白电视的问题。半信半疑的傅克诚坚持要到一些住户看看。没走几家,他就看到一户农家屋里除半领炕席、一个渍菜缸外,没有一件家具,锅里煮的是些一般人难以下咽的食物……村支书红胀着脸,嗫嚅着承认有好几年没上这家来了。
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如何帮助偏远山区1.5万户、5万名农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帮助城市的7000多名困难职工走出困境?调研归来,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市委领导班子的重视。不久,辽阳市委作出决定,要求从1994年9月1日开始,每个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认一门“穷亲戚”,尽力帮助贫困户在2年内解决温饱,并以扶贫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干部是拿国家工资的工薪层,收入有限,个人扶贫的最大“资本”就是动真情、办实事。
辽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是“结穷亲”的倡导者,也是带头实践者。市委书记傅克诚率先与兰家镇泉水村75岁的寇桂英大娘结了“穷亲”。寇大娘老两口体弱多病,儿子不幸死于车祸,媳妇改嫁,留下未成年的两个孙子。两年内傅克诚利用节假日到寇家20多趟,即使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也挂念着这家人。寇大娘告诉记者:“没有傅书记,这个家早就败了。这不,东屋的檩子折了,窗扇子也是龇牙咧嘴的,都是傅书记掏钱给修好的。”寇大娘的老伴前不久病逝,临终前一再念叨两件事:一是傅书记爱人用二斤毛线亲手给他织了一件厚厚实实的紫红色毛衣,那是他有生以来头一遭穿毛衣;二是两个孙子在傅书记关心下,复了学,毕了业,也找到了工作。
记者到罗大台镇孙庄村去采访贫困户王洪启时,他3岁的小女儿一见面就喊:“市长爷爷来了没有?”她蹦蹦跳跳进了里屋,拖出一套金黄色童装和一件粉红色棉斗篷说:“看,这都是市长爷爷给买的!”苹果似的小脸蛋上洋溢着幸福之情。王洪启一家4口,夫妻俩都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他们争相告诉记者,“市长龚尚武和我家结亲后,少说来了20趟,多是星期天来。头趟来看见房子瓦坏了漏雨,马上从兜里掏出500元钱。端午节来时,大孩子不懂事,说是没电视看不成动画片,龚市长第二天就把家里的黑白电视机给送了过来。”说着,王洪启还找出了一本相册,指点着给记者看市长和他家照的全家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走在先,其他干部也都尽心尽力。
辽阳干部对贫困户在经济帮扶的同时,注意搞好思想帮扶、文化帮扶和科技帮扶,让贫困群众从闭塞、落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以崭新的姿态创造新的生活。太子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荣贵帮扶的贫困户叫王洪增。女主人有病,多年欠下外债,无力偿还。王洪增眼看生活无望,就破罐破摔,好端端的一个硬汉沾染了酗酒、赌钱的恶习,使家庭生活雪上加霜。赵荣贵同他“结亲”后,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并采取教育和管束相结合的办法,帮他改掉了恶习,还帮助他发展了10亩葡萄园,使他看到希望。现在,王洪增每天早起晚归,勤劳致富,去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
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曹庆奇,自从与下达河乡小西沟村王国臣结上“穷亲”后,一颗心就拴在了村里了。王国臣妻子患有脑炎后遗症,一家3口,吃不像吃,住不像住。也是贫穷家出身的曹庆奇看着这破败的王家,心里很不是滋味。
两年多时间里,36岁的曹庆奇经常利用节假日去王家,个把月不去心里就不踏实。他不但资助王家近1000多元钱物,还帮王家开发了畜牧、花卉、扎拖布出售等致富项目,最终使王家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元提高到1500元。王国臣流着泪说:“曹老弟,我这个家全靠你才支撑起来,自己的亲兄弟也没操这么多心啊!”
沉甸甸的收获——送去温暖,带回营养;真正体会到“群众疾苦”;金钱无法买到的回报……
“结穷亲”活动不仅仅是给困难户送钱、送物、送信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汲取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增强自身的党性锻炼。辽阳市委将这一活动的意义精辟地概括为8个字:送去温暖,带回营养。
辽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素彬联系的贫困户,是新华办事处居民贾宏姿一家。“联系贫困户制度使我了解到许多过去了解不多,体会不深的东西,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王素彬告诉记者:“虽然我多年做群众工作,但浮在上面比较多,即使下基层抓典型,接触的也多是先进人物和比较富裕的群众。攀穷亲使我真正体会到‘群众疾苦’4个字的内涵,这的确是进行党性党风教育的好形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隋秀联系的贫困户苏振民,因患脉管炎截去了左腿,经常趴在地上干农活。隋秀把老苏送进了海城市正骨医院,要自己掏钱为苏振民装假肢。此事在医院传开后,院长苏玉新表示:“干部自己掏钱给贫困户治病,太让人感动了,这几千元的医疗费我们分文不收,不但免费装假肢,还要终身保修。”
党风和廉政建设,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辽阳市通过领导干部结穷亲,找到了一种促进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有效方式。辽阳市合作银行行长张殿生一行6人到重庆出差,被安排在星级的天河宾馆,一人一宿1000多元。张殿生在家里也联系有贫困户,此刻,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他动员其他同志一起改住重庆第二招待所,一人一宿费用只用了50元。
这几年,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引人关注,辽阳市委、市政府在了解贫困户生活疾苦的基础上,及时动员各方力量,摸清底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帮扶工程”、“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等。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里拿出1100万元,用于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和生活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措施,设立了专项扶贫周转金。从免收城乡贫困户子女学杂费,到城乡贫困群众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优先安排营业摊位,免收办照工本费,免收一年市场管理费;从组织医疗队下乡,解决偏远农村缺医少药,到为山区群众修建20余座“便民桥”等;其内容涉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深受群众欢迎。
在农村,辽阳市委、市政府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解决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问题。今年初,这项工作在45个乡镇371个村全面铺开,涉及耕地面积82万多亩。市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带队的18个检查组,逐村逐户地检查落实情况,群众十分满意。联系贫困户工作实施两年多来,全市各乡镇党委在联系单位和县区委的指导帮助下,调整了179个村党支部、386名村干部,推动了后进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工作。
时代的新风——扶贫阵容由个人变群体,由一个个单位发展到整个社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辽阳市领导干部“结穷亲”、办实事的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巨大反响。
群众的眼睛里,领导干部成了实实在在的“亲戚”;许多贫困户表示:我们需要钱,需要物,更需要党和政府的这片真情。区委副书记那占久与他们“结亲”后,个人赠款1000多元,还帮助吴家养牛致富。吴的老母流着热泪说:我一辈子礼神拜佛,把眼睛都盼瞎了,还是没去掉这个穷字。是共产党派来的干部帮咱变富了,以后我就更信共产党!
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辽阳的扶贫阵容由个人变群体,由一个个单位发展到整个社会;扶贫的对象由联一户发展到带一村、带一厂。目前,辽阳市63个在农村有扶贫点的部、委、办、局,都实施了以户带村的工作。
在辽阳,近两年主动要“结穷亲”的人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辽阳市已有10946名干部和其他人士,与9116户城乡贫困户结成了扶贫济困的对子。


第1版(要闻)
专栏:

  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
中央代表团抵呼市受到热烈欢迎
本报呼和浩特7月18日电记者胡果、刘亮明报道: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对2300万草原各族儿女的深情厚谊,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今天上午抵达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受到内蒙古各族各界群众隆重而热烈的欢迎。
骤雨初歇,节日的呼和浩特分外清丽。新扩建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空,一只只彩色气球牵出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巨幅标语:“热烈欢迎中央代表团”,“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的关怀”,“五十年的光辉成就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上午10时,代表团专列缓缓驶进站台,早已迎候在此的数百名文艺工作者跳起欢快的“安代舞”,唱响深情的赞歌。当代表团团长邹家华,副团长布赫、罗干、万国权、王克一行走下专列踏上红地毯时,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少女拥上前去,洁白的哈达送上吉祥,高举的金杯斟满祝福。在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刘明祖、乌力吉、千奋勇、彭翠峰等陪同下,代表团车队前往下榻的呼和浩特新城宾馆、蒙达宾馆,沿途处处彩旗招展,欢声阵阵,数万群众扭起秧歌、吹响唢呐,用发自内心的喜悦,迎接来自首都北京的亲人。整个呼和浩特沉浸在一片团结、祥和的喜庆气氛中。
中央代表团是于昨天21时离京启程的。国务委员兼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北京火车站为代表团送行。另外,由德德玛、彭丽媛、杨洪基、杨丽萍等90多位文艺工作者组成的中央代表团艺术团已先期抵达呼和浩特,他们将为内蒙古各族群众举行丰富多彩的慰问演出。
今天下午,中央代表团团长邹家华等会见了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同志,听取了自治区的工作汇报。邹家华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今晚,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文艺演出。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夏季毕业典礼上强调
领导干部要自觉肩负历史责任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刘思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在今天举行的中央党校夏季毕业典礼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肩负历史责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高举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的模范。
1997年中央党校夏季毕业学员总计3070人,其中校内各学员部738人,另有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校、国家机关分校、部队分校2332人同期毕业。
胡锦涛在讲话中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形势和面对的发展机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全局、战略和历史的高度,紧紧围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坚决贯彻江泽民同志今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
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在中国跨世纪发展中担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正确、积极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把我们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建功立业。这是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是异常光荣、豪迈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大好局面。我们一定要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承和发展下去,不断推向前进,这样才无愧于先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后代。
胡锦涛指出,领导干部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反复锤炼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一定要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制度,自觉增强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一定要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腐倡廉,作严以律己的表率。
胡锦涛强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全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每个干部做好工作的根本思想武器。高举伟大旗帜,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这个伟大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履行好自己的历史责任。
否则,不但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还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必须养成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切实的而不是表面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而不是彼此脱离的好学风。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刻苦学习,持久学习,使自己在学习和运用理论上不断进步。
胡锦涛指出,共产党员如何对待广大群众,这不单是个思想作风问题,更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领导干部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这个观点最基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这个纪律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护全党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主要就表现为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出发,及时而正确地识别政治上的大是大非。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政治的根本在人民,政治的血脉在人民;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衰。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紧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关心群众的疾苦,体贴群众的困难,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要关心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舍得为此花力气,不达目的不罢休;也要关心群众眼前的、切身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灾区、贫困地区群众和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胡锦涛说,是用权为民,还是以权谋私,这始终是对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领导干部如果站在小圈子里考虑问题,那么在索取与奉献、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等问题上,就可能想不清、理不透,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甚至徇私枉法,执法犯法。只有出以公心,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从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历史使命的高度,来看待权力,认识和思考问题,才会眼光远大,心胸开阔,自觉奉献,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毕业典礼上,胡锦涛向学员们颁发了毕业证书。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家镠主持毕业典礼。有关方面负责人侯宗宾、刘云山、王刚、王旭东、郑科扬、苏星、邢贲思、刘胜玉、刘海藩、杨春贵出席典礼。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日本客人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时说,中日双方尤其是两国的政治家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致力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江泽民欢迎加藤纮一率自民党代表团来华访问。他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际,我们愿与日本执政党以及日本的各界朋友共同维护和发展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局面,共同构筑更有成效的、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亚洲及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江泽民强调指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但可以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正确地认识历史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正确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创造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加藤纮一说:“江主席多次谈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很赞成。日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我们要加倍努力,使日中两国年轻一代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加藤纮一再次祝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真诚祝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获得成功,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
中联部副部长戴秉国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小平光辉业绩展》在广安举行
本报成都七月十八日电记者罗茂城报道:《邓小平光辉业绩展》首展式七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四川广安隆重举行。
中央有关部门、四川省、重庆市等有关领导和各界代表数千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了首展仪式。这次首展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共广安地委、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文化局主办。
展览精选了五百余幅珍贵照片和五十多件革命文物,对小平同志从小心怀革命大志到留学西欧寻找革命真理,从百色起义到血战太行,从挺进中原到挥戈西南,从担任总书记的繁忙日子到劳作江西的艰难岁月,从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到南巡发表划时代的重要谈话,都有生动的描述。其中邓小平和卓琳在江西劳动期间使用的劳动工具、广安学生爱国会简章、周恩来起草的建议在他生病期间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手稿等近百幅照片和资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参观展览的干部和群众认为,展览浓缩了小平同志光辉曲折的革命历程,生动再现了小平同志崇高鲜明的伟大人格和伟大的历史功勋,是生动形象的教材。
据悉,展览随后将在成都、重庆以及全国各地展出。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在港首发
江泽民为画册题写书名
据新华社香港7月18日电(记者何自力)由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的大型画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首发式,今天在香港举行。这部画册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为香港同胞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驻香港部队的机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委熊自仁少将、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马毓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国雄、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部主任贺贤书少将、新华通讯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回年等出席了画册首发仪式。
由新华通讯社解放军分社、香港文汇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部联合编辑出版的这部大型画册,包括《伟大构想英明决策》、《亲切关怀使命神圣》、《光荣历史再写辉煌》、《雄师劲旅尽显风流》、《文明之师世人赞誉》、《盛事庆典彪炳中华》六个部分。收入画册的200余幅图片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有关驻军香港决策的历史性场面,展现了江泽民以及中央军委领导关怀驻香港部队的感人场面,记录了驻香港部队的光荣历史和组建过程。画册还展现了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遵照江泽民主席命令,分先头部队及主力部队,循陆、海、空三路进驻香港担负香港特别行政区防务,受到香港居民夹道欢迎的动人情景。


第1版(要闻)
专栏:

  “俺算吃了颗‘定心丸’”
戴鹏赵正强
7月15日上午,邓州市三里桥村农民刘齐营,从粮管所的结算窗口接过1242元小麦钱,喜滋滋地开着拖拉机向农资市场奔去。他告诉记者:“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俺算吃了颗投资农业搞生产的‘定心丸’,明年我还要多种粮多打粮,因为国家不会让咱农民吃亏。”
今年,河南邓州夏粮生产夺取了5.6亿公斤的好收成。该市粮食部门在完成9000万公斤定购粮收购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代储代加工业务,已为农民代储小麦5000余万公斤。但农民手中尚有6000多万公斤小麦待出售。
为使农民手中的余粮卖得出、价合理,邓州市粮食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腾库并仓,搞好议价粮收购;搞好库与库之间的余粮集并,腾出1200多万公斤的库容;整修村组所有的老粮仓,租仓储粮;多方筹措160万元,建两个可容纳2000多万公斤小麦的大型土堤仓,以解决库容不足问题;聘请156名市乡人大代表,对收购过程中的检验、过磅、付款等进行监督;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收购政策、服务承诺;对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实行预约收购、上门服务,方便农民。金融部门也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收购资金,确保了议价收购不打白条。到目前,全市26个粮管所、108个站点已按保护价收购议价粮3000多万公斤。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高高兴兴卖粮来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7月18日下午,烈日炎炎。地处黄河北岸的济南市历城区靳家粮所的大院里,前来售粮的农民络绎不绝。
家住焦家村的女青年王慧推着独轮车送来两袋小麦,记者问她怎么就这么一点,她不好意思地说:“听说粮所按保护价收购议价粮,俺先来卖两袋试一试。今年收了将近2500公斤麦子,加上去年的存粮,家里还有3000多公斤。留下口粮和种子,准备都卖了。”
说话间,一辆装满小麦的三轮车开进院子,车停稳后,粮所工作人员熟练地用容重器和水分仪评定麦子的等级,然后过磅、入库。记者问这位名叫申吉华的售粮者是否知道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他高兴地说:“咋不知道,电视广播里都播着呢!用保护价收购粮食好哇,这是国家不让咱农民吃亏。”他一边说,一边细心地把散落在车上的麦粒拣进袋子里。
申吉华这一车小麦总共677公斤,按每公斤1.38元的保护价,共卖了934.26元。数着一张张钞票,他高兴地笑了。
粮所所长告诉记者,从前天开始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以来,已收了1万多公斤。为保证收购,粮所想方设法,克服资金短缺、仓容不足的困难,把面条房都腾出来,用作仓库。


第1版(要闻)
专栏:

连日来,江苏东海县农民踊跃交售夏粮。由于该县财政、银行、粮食部门协同合作,使购粮所需1亿多元资金及时到位,6800万公斤夏粮收购任务已顺利完成。
顾德章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