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爱在地球之巅
——记“赤心为民的典范”单杰
新华社记者贾永岳林才刘永华本报记者宣宇才
上海——繁华的都市;西藏——寂苦的高原。面对如此巨大的环境反差,是什么力量支撑单杰历尽艰辛终不悔,在地球之巅一干就是28度春秋?
1969年2月,与单杰一同进藏的那批上海籍战士,整整1000人。岁月悠悠,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近半百。眼看着998位同乡战友先后回到了上海,单杰也曾有过离开西藏的念头。更何况,远在上海的那个家,也实在太需要他了。
单杰的哥嫂远在四川工作,姐姐出嫁后,服侍老人、照顾孩子的生活重担,几乎全由妻子张丽华一人承担着。
1984年,母亲患了胰腺癌。刚开始,这位当年毅然送17岁的儿子进藏的坚强女性,任凭被扩散的癌细胞折腾得死去活来,也不许告诉幺儿子,生怕影响了他的工作。看着昏迷中的婆婆一遍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张丽华背着老人给单杰发了两封电报,单杰都因正在救灾第一线未能回来。等到单杰回到上海,慈母早在半年前就去世了。
谁料,祸不单行。单杰刚刚回到部队,年迈的父亲因思念老伴,想念儿子,精神恍惚地天天去车站等儿子,过街时被撞倒,患了老年痴呆症。直到辞世,老人多年来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西藏比上海大,我的儿子在大西藏……”
结婚10年,单杰一共回过4次家。妻子张丽华也因为照料一家老小未能到西藏探过亲。给老人送了丧,她带上儿子小培佳去看丈夫。在拉萨机场,没见丈夫的身影;抱着孩子搭辆便车颠簸到工布江达,仍未见丈夫的影子。她急急冲冲地走进武装部,泥人一样的官兵们正在施工盖房子。
张丽华凑过去,客客气气地打听:“同志,请问单杰在哪儿?”谁知,那人正是单杰。他猛一惊:她怎么连我都认不出来了。当妻子发现这位“同志”就是自己的丈夫时,一汪泪水取代了满腹的委屈。
单杰何尝不想家,又何尝不日思夜念妻子和儿子?只是,当他把“小家”的一切与千千万万西藏人民这个“大家”同时放到感情的天平上时,他更清楚“大家”的分量。
单杰也有过离开西藏的机会。1994年,正在内地休假的单杰接到军分区党委的电报,告知他已被确定转业,让他在家联系工作。家人和战友把这事当成喜讯,相互转告。张丽华更是喜不自禁:盼了多少年,这一天终于盼来了。
单杰想过回家,也盼过回家,但这一切真正成为现实的时候,单杰的心里却沉甸甸的,仿佛丢掉了什么。“难道我真要离开高原,离开朝夕相处的藏族人民?”一连几个夜晚,单杰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猛然发现:西藏的一切都让他难以割舍,高原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的确,在那块留有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高原上,让他梦牵魂绕的实在太多了。尤其是藏族同胞对子弟兵那片真情,早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中。
那年,他们部队协助测绘大队丈量“世界屋脊”,是藏胞们用自家的牦牛驮着他和战友走遍了西藏的千山万水。宿营的时候,乡亲们总是把最好的房子、帐篷让给子弟兵,把最好的食物捧到子弟兵面前。更难忘的是,在日喀则修水渠,自己不慎摔成重伤,是乡亲们撕破仅有的一顶帐篷作担架,奔跑着把他送到了几十里外的医院,为他献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见丈夫闷闷不乐的样子,张丽华知道单杰那颗心还在他的西藏和他的军营。她一边以妻子的百般温存,设法让他开心,一边和单杰的战友一起张罗着在浦东开发区帮他谋一份好工作。
工作找好了,确定单杰继续留队电报也到了。鉴于工布江达县武装部工作在单杰领导下刚刚步入正轨,广大干部群众又强烈要求单杰留下来领导县里的扶贫攻坚工作。西藏军区党委专门作出决定,让单杰继续留队,来电征求他本人的意见。
单杰当即回电表示:“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巍巍喜马拉雅山、滔滔雅鲁藏布江都在为单杰作证:为了西藏的繁荣与安宁,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与文明,单杰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地球之巅和那片土地上的人民。
祖国和人民记住了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西藏的单杰和为支持他工作做出巨大奉献的他的家。他的事迹报告在拉萨、成都、贵阳、昆明、上海都引起强烈反响。22场报告会,场场都有人被感动得流泪。
在上海,单杰的名字和事迹如同徐虎、公举东那样为广大市民所熟知。得知张丽华下岗,上海华中实业有限公司破格将她录用。上海市政府、嘉定区政府筹款10多万元,为这个特殊的“五好之家”购买了一套47平方米的新房。前不久,张丽华还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军嫂”……
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艰难困苦面前从不掉泪的单杰,面对党和人民的关怀和温暖,几番热泪涟涟。结束了在内地的巡回报告,单杰再次匆匆上路,向高原、向西藏,向他梦牵魂绕深深挚爱着的“地球之巅”义无反顾地走去。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减少误解共促人权
朱穆之谈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欧
本报北京7月16日讯记者张祝基、郑兴报道:今天上午,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朱穆之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了不久前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访问欧洲的情况,并指出,为了共促人权事业发展,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增加了解,减少误解,加强合作,促进人权。
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于6月8日到27日先后访问了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西班牙。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各国政府、议会、民间组织和各方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在挪威还与大赦国际的代表会见。像这样的,中国的民间人权代表团专门就人权问题与外国官方、民间广泛对话,这还是第一次。
朱穆之说,中国与上述四国关系一贯友好,但在人权问题上由于缺少接触和交流,也存在分歧。通过这次广泛接触,沟通了情况,增进了了解,受到各方的欢迎。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在人权问题上的了解也有利于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他认为,这次出访的最大成果就是对了话,并为今后开展与各国的对话拓宽了道路,增强了对话的信心。
朱穆之说,在这次访问中,代表团与各方交换了对于人权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更着重谈论了关于中国人权的许多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如:
如何评价中国的人权状况?以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得12亿中国人民获得生存权、发展权是不是巨大的成就?
如何评价中国的政治民主?是经济发展,政治不民主,还是经济发展正是执行和实现了中国广大人民希望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国家繁荣富强的要求,因而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中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是否证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能保障政府执行人民意志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制度?
如何评价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迅速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对世界人权事业是福还是祸?是繁荣的中国为世界提供巨大市场、巨大就业机会,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有利,还是一个孱弱的,分崩离析的中国有成百万的难民涌向世界有利?等等。他指出,这些都是关系能否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状况的主要问题。
朱穆之说,在对话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不仅国外对中国的情况很不了解,而且谣言满天飞,以讹传讹,造成严重误解。这些谣言包括:中国审判不公开;判决后不允许上诉;以及死刑不经过审讯就执行等等。他说,西藏问题是欧洲对中国误解很深的一个问题。有人曾问,中国为什么今年决定西藏将由藏语教学改为汉语教学。据说这是某国记者报道的。“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无稽之谈。”朱穆之说,欧洲一般人只是听信了达赖等一伙的宣传,根本不了解西藏在13世纪以后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西藏在达赖统治下到1959年他发动叛乱,一直是比欧洲中世纪还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达赖是西藏最大的农奴主,在他统治和策动叛乱中不知有多少藏族人民和其他族人民被害,根本不是连苍蝇也不忍杀害的和平天使;也不了解已经翻身的原来是农奴和奴隶的200多万西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以为他们会把大农奴主的达赖作为自己的代表。
朱穆之说,这次代表团在各国与各方的对话,普遍反映是成功的。对话所以成功,是因为双方都有对话的愿望,并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他说,值得高兴的是,对话的各方,包括大赦国际代表,都同意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
他说,代表以摆事实、讲道理和探讨问题的态度对待对话。“我们强调不要求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只求能了解我们有这样的意见,为什么我们抱这样的意见,根据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在对话中代表团对中国人权状况既充分讲成绩,也不避讳缺点,并持虚心吸取各方面有益东西的态度。“在我们讲演或与非政府组织对话时,还常得到与会者的掌声。无论这掌声是表示赞赏或者仅是一种礼貌,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是令人鼓舞的。”
在回答记者关于对解决国际间在人权问题上分歧的前景的看法时,朱穆之引用了西方的一句成语,“条条大路通罗马。”他解释说,随着世界不断前进的形势发展,各国都会根据不同国情,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追求人权状况的改善。只有承认这一条,才能找到解决分歧的正确方法,这就是对话。把对人权的某种主张或样式视作不可违反的教义,凡不服从遵守的,就是大逆不道的异教徒,必欲除之方休,这不仅无助于消除分歧,反而只能加剧矛盾。
朱穆之说,他是乐观主义者。他相信,对话的趋势将越来越强劲。这种趋势为正确解决人权问题的分歧展示了良好前景。国际间人权问题的分歧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但对话终将压倒对抗,为正确解决分歧铺平道路。
朱穆之表示,今后,研究会将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开展与各国官方和民间的接触和对话,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对促进人权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而努力。同时,研究会将加深对人权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特别要对外国对中国十分重视和深有误解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司法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妇女问题等,展开与国外各方的对话,以增进相互了解。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强我国防、兴我中华”活动颁奖会举行
迟浩田出席并讲话
本报北京七月十六日讯记者贾西平报道:为迎接香港回归、纪念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百家新闻、出版和国防教育单位联合举办的“强我国防、兴我中华”系列活动今天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迟浩田说,民族要振兴,国家要统一,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在历经了百年沧桑之后,香港之所以能够顺利回归,最根本的就是靠我们国家的强大,其中也包括国防的强大。当我们沉浸在香港回归祖国巨大喜悦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一定不要忘记旧中国有国无防、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一定不要忘记建设强大国防,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长治久安的神圣使命。
这次系列活动之一的《国防与科技征文》共评出获奖论文二百七十篇,其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撰写的《工程技术发展与新军事革命》、山东省省长李春亭撰写的《发挥地方高科技的优势,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等二十八篇论文荣获一等奖。国防知识竞赛,共有五千五百八十名参赛者获奖,其中一等奖一百五十五名。
出席今天发奖大会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等。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王克在总后机关干部大会上强调
努力多做实事争创一流成绩
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张广江、张东波)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日前在总后机关干部大会上强调,总后机关的同志应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对工作、对事业要全身心地忘我投入,发扬成绩,改进作风,努力把各项工作和建设搞得更好。
王克说,增强敬业精神,具体讲,一是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要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追求。江泽民主席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奋不顾身地工作,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二是要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苦干、实干,拼搏进取地干。每个机关干部,如果没有达到敬业的标准,就要振作精神,抛弃狭隘的想法,努力向先进同志学习,提高标准,迎头赶上。三是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机关的每个同志都要从党和军队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多做实事,争创一流成绩。四是要有高超的业务素质。我们要认真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搞好“两个武装”的指示,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勤奋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干好事业,为新时期军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后勤部政委周坤仁在会上对总后机关建设情况作了总结讲评。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劫机犯罪嫌疑人黄树刚韩凤英被遣返回祖国大陆
新华社厦门7月16日电(记者范丽青、王怡珩)今天,台湾有关方面在金门将劫持客机前往台湾的劫机犯罪嫌疑人黄树刚、韩凤英遣返移交给中国红十字会代表,这是符合两岸红十字组织1990年9月签署的《金门协议》的。
黄、韩二人分别伙同他人,于1993年4月6日和1993年9月30日劫持南方航空公司和四川航空公司两架客机前往台湾。
参与遣返见证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表示,劫机犯罪是举世公认的严重刑事犯罪行为,应予严处。我们对台湾方面在我5月14日遣返台湾劫机犯罪嫌疑人刘善忠之后,遣返黄树刚、韩凤英的行动表示欢迎。希望台湾有关方面从有利于共同打击劫机犯罪、维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局出发,遣返全部在台湾的内地劫机犯罪嫌疑人。
据了解,黄、韩二人被遣返回祖国大陆后,我司法机关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两岸关系》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
遣返劫机犯符合两岸同胞根本利益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日前出刊的《两岸关系》杂志创刊号发表一篇题为《遣返劫机犯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的署名文章,对海峡两岸有关方面近来在遣返劫机犯问题上采取的务实做法表示欢迎。
文章说,3月10日劫持台湾远东航空公司客机到厦门的劫机嫌疑犯刘善忠,在经祖国大陆有关部门进行必要审查后,于5月14日,由福建省红十字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有关人员在厦门东渡港码头见证交接,被遣返回台湾。这是海峡两岸首次依《金门协议》遣返劫机嫌疑犯,它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共同打击涉及两岸劫机犯罪的诚意。
文章说,劫持民用航空器行为因其对旅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与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自其出现之日起即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6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以反劫机为内容的《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先后问世。中国政府对劫机行为向来持反对态度,为惩治劫持航空器的犯罪分子,维护旅客和航空器的安全,先后加入了上述三个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并于1992年12月通过了《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然而,在日趋平静的台湾海峡,近年来却发生了多起不法分子劫持民航客机的事件,如何处置劫机的不法分子遂成为两岸各界关注的焦点。
文章说,在合作打击涉及海峡两岸的犯罪活动问题上,两岸曾有共识。1990年9月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署的《金门协议》即规定有相互遣返刑事犯、刑事嫌疑犯的内容。几年来,两岸依该协议相互遣返的刑事犯、刑事嫌疑犯约有60余人次。劫机犯是刑事犯的一种,当然在遣返的对象之列。在历次劫机事件发生后,祖国大陆方面主张海峡两岸均应从发展两岸关系、维护两岸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局出发,相互配合,依《金门协议》遣返劫机犯。
1993年11月,应台湾方面的要求,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具体落实《金门协议》遣返劫机犯问题进行了专案协商。协商后不久,两会即达成了“劫机犯应一律遣返”等共识。在后续协商过程中,由于双方在如何对待一些敏感政治问题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两会工作层次的商谈一度处于胶着状态。为争取问题的早日解决,在两会负责人自1994年1月起举行的几次会谈中,海协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处理商谈中涉及敏感政治分歧问题的看法和主张。1994年8月,两会负责人于台北会谈解决了“两岸劫机犯遣返”商谈中的分歧问题,并于1995年初北京会谈时,达成了一致的协议文本,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协议最终未能签署。
文章指出,“3·10”劫机事件的发生,使两岸各界的视线再度转移到劫机犯遣返的问题上。在祖国大陆遣返台湾劫机嫌疑犯刘善忠后,台湾方面一位主管人士表示,将遣返已被假释的两名大陆劫机犯。海基会已正式致函海协,传达了台湾方面的这一意向。随着遣返行动的付诸实施,涉及两岸的劫机犯罪将基本得到遏制,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将得以维护。两岸有关方面能在遣返劫机犯问题上均采取这种务实的做法,的确来之不易。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近日,武警北京一总队一支队的五名孤儿战士带着立功受奖的喜报,来到北京市二龙路街道办事处向他们的“驻地妈妈”报喜,并同登天安门城楼参观。 尚雷 黄高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