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古举办“谁最了解中国”知识竞赛
女教师拔头筹获中国旅行奖励
新华社乌兰巴托7月15日电(记者石永春)由蒙中友协、蒙古国家广播电台和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联合举办的“谁最了解中国”知识竞赛结果揭晓,中学女教师扬金勒哈姆获得一等奖。颁奖仪式15日在这里的和平友谊宫举行。
本次“谁最了解中国”知识竞赛是4月1日开始举行的。竞赛以香港和内蒙古自治区为主题,主要是为了庆祝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和7月20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参赛者有学生、教师、医生、公务员、退休老人等。评委会从160多份答卷中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10名。
一等奖得主扬金勒哈姆获得去中国旅行一周的奖励。她在接过获奖证书后对记者说:“我对获得一等奖并将第一次去中国旅行感到非常高兴,这将对我进一步了解研究中国具有很大帮助。今后,我将为发展蒙中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
蒙中友协主席额奈比希和中国驻蒙古大使齐治家出席了颁奖仪式。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日政府弄巧成拙军用机进退两难
本报驻日本记者张国成
为救助滞留在柬埔寨的日本人,日本政府派遣的空中自卫队C—130大型军用运输机12日晚从冲绳飞往泰国海军基地乌塔保,并已在那里停留了3天。日本政府的这一行动引起了日本舆论的广泛议论。日本军用运输机到海外,这并非第一次。1992年,日本向柬运送维和部队时也曾使用过C—130。但这次的派机事件由于发生在日美修改防卫合作方针的敏感期,因此格外引人关注。
归纳起来,人们议论的中心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日本政府此举的合法性问题。据说,此次行动的法理依据是1994年修改的《自卫队法》。该法规定,当国外发生灾害和战乱时,可派遣飞机前往营救日本侨民。但是舆论认为,该法同时规定应首先考虑使用民航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派遣军用机。目前,柬埔寨的情况当属前者。法律规定,在决定派遣飞机时,应召开内阁会议。这次日本政府的做法是违反这一规定的。桥本首相对此辩解说,由于飞机并不是直接飞往柬埔寨,而是在泰国待机,因此应属“行动准备”。“行动准备”是无须召开内阁会议的。社民党针锋相对地指出,法律没有“行动准备”的规定,因此不能认为这次行动是合法的。一家报纸的社论说,如果以“行动准备”为名任意派遣军用机,那么,日本军用飞机岂不是随时都可前往别国了吗?
第二是日本内阁在此事上的运作手法。日本目前是三党联合执政。但如此事关重大的问题,却未经三党协商,而是一党作主。对此,社民党干事长已于11日向自民党干事长正式提出抗议。在政府内部本来对派遣军用机也有不同意见。金边发生冲突后,日本外务省在回答记者对营救在柬侨民问题有何考虑时,还曾表示要派遣民航机。桥本首相为顺利实现派遣军用飞机,特意召见了外务省事务次官。实际上是向外务省施加压力。结果,外务省不仅放弃了初衷,而且在有首相、外相、防卫厅长官、内阁官房长官参加的会议上同意了首相派遣军用飞机的意见。这种不顾友党、不顾政府内部意见的独断专行是很罕见的。
第三是派遣军用飞机是否有必要的问题。11日,日本政府决定派遣军用飞机时,金边的波成东机场已经重新开放。也就是说,滞留的日本人已有可能乘飞机离开柬埔寨。12日,日本政府决策者下达飞机起飞命令时,不仅金边局势已恢复正常,而且滞留的日本人数已从最初的400余人减少到200余人。据日驻柬使馆的了解,那些没撤离的人也不打算再撤离了。日本舆论对此发出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派遣军用飞机究竟有什么用?
在以上三个问题都难以得到圆满解释的情况下,此间舆论普遍认为这次政府派遣军用飞机实际上是在“营救侨民”的幌子下,对实施新日美防卫合作方针的一次演习。
现在,日本自卫队的军用飞机仍停在泰国的基地,进退两难。欲进,一来已无此必要;二来柬政府日前已表示,根据目前局势,将不再准许外国军用飞机入境。欲退,日本政府很难就此次劳而无功的行动向国内舆论作出解释。错误的决定只能得到尴尬的结果。
柬埔寨两派发生武装冲突时,美、加、澳、泰等国都曾派军用飞机前往救助滞留的外国人。如果日本仅仅出于救人目的,本也无可非议。但是鉴于历史原因,日本自卫队的任何行动一定要合理合法,而且应得到国内舆论及亚洲国家的理解。
(本报东京7月15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东
巴在希伯伦冲突地区部署警察
以一群众组织呼吁政府归还阿拉伯被占领土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14日电据以色列电台14日报道,巴勒斯坦已在希伯伦巴勒斯坦自治区和犹太人定居点分界线一带部署了约200名警察,以防止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军警进一步发生冲突。
驻扎在希伯伦的巴警察部队的指挥官扎亚德当天视察了冲突地区。他对新闻界说,巴方在这一地区部署警察,旨在确保该地区不被割裂于希伯伦的整个巴勒斯坦自治区之外。
6月28日,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在希伯伦张贴亵渎伊斯兰教的传单,引发了巴勒斯坦人与以军警之间的新一轮冲突。
新华社开罗7月15日电(记者侯嘉、刘顺)以色列群众组织“现在就和平”14日在这里呼吁政府尽早结束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并对成立未来的巴勒斯坦国表示支持。
正在此间访问的该组织代表团团长巴伦在同埃及外长穆萨会见后表示,巴勒斯坦人应同以色列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国家,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应保持其开放和不可分割的特性。
巴伦谴责以色列政府实行的强硬政策未能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向前发展,反而使和平进程陷入僵局。他认为,巴以问题只有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公正和均衡的解决。
巴伦还呼吁以色列尽早撤出和全面归还戈兰高地,以换取同叙利亚的永久和平。
“现在就和平”是以退伍军人于1978年成立的,其口号是“要和平,不要扩大的以色列”。(附图片)
7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巴勒斯坦群众和以色列军警再次发生冲突,至少有15名巴勒斯坦人被以士兵开枪打伤。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塞族对立双方会谈
未能就摆脱政权危机达成一致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15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领导人普拉夫希奇和克拉伊什尼克昨天在巴尼亚卢卡举行会谈,双方就如何解决塞族内部的政权危机进行了讨论,但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会谈结束后,克拉伊什尼克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说,帕莱方面建议普拉夫希奇收回解散议会的命令,议会也将相应撤消弹劾总统的倡议,通过这种方式平息塞族内讧,然后共同讨论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克拉伊什尼克说,普拉夫希奇拒绝了这一建议,并坚持由宪法法院对其解散议会的命令做出裁决。他说,普拉夫希奇承诺如果宪法法院断定解散议会违宪,她将提出辞职。
普拉夫希奇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否认了她将辞职的说法,她说,在建立法制国家、打击犯罪方面没有妥协可言。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波举行首次政府间定期磋商会议
本报波恩7月15日电记者江建国报道:德国和波兰昨天在此间举行了首次政府间定期磋商会议。德国总理科尔表示,德国将支持波兰加入欧盟。他说,德波关系本世纪以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说,波德关系获得了“新的质量”。
德国和波兰建立定期磋商制度是德国总理科尔1995年访问华沙时双方达成一致的。今后德波之间将每年轮流在对方国家举行首脑会晤,类似德法、德意、法意首脑的定期磋商。
德波首脑会晤的中心议题是波兰与北约和欧盟的关系。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感谢科尔本人对北约邀请波兰参加入约谈判所作的贡献。他表示,波兰在北约和欧盟中将对与邻国合作发挥特殊的作用。科尔表示支持波兰加入欧盟。他说,波兰是欧洲的一部分,没有波兰欧洲就不完整。
两国就青年交流、文化科技合作交换了意见。下次首脑磋商将于明年在华沙举行。波兰总理齐莫谢维奇参加了这次磋商。


第6版(国际)
专栏:

  米洛舍维奇当选南总统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15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议会今天下午正式选举塞尔维亚共和国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为联盟总统。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利利奇于上月25日结束任期。塞尔维亚社会党、南斯拉夫左派联盟和新民主党联合提名米洛舍维奇为候选人竞选联盟总统。根据有关法律,米洛舍维奇当选联盟总统后将辞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的职务,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选举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举行。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牙国际法庭判处波黑塞族一战犯
设在海牙的前南斯拉夫战争罪行国际法庭14日判处波黑塞族人杜尚·塔迪奇20年有期徒刑。法庭指控他1992年曾驱赶并在肉体上摧残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居民,犯有反人类罪。杜尚·塔迪奇今年41岁,战前是一家餐馆的老板。他是1994年在德国慕尼黑被捕的。到目前为止,该法庭已宣布了包括76人的战犯名单,其中大部分是波黑塞族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反塔联盟组成新政府
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最近组成新政府,其主要成员名单为:伊斯兰促进会领导人布尔汉努丁·拉巴尼出任总统,阿卜杜勒·加富尔·赞姆出任总理,马立克任内阁首席部长兼管外交事务,马苏德任国防部长。阿北部最大城市马扎里沙里夫为反塔利班联盟新政府临时首都。(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罗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日本与罗马尼亚两国领导人14日在东京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关系。桥本首相同罗马尼亚总统康斯坦丁内斯库14日晚举行了会谈。桥本表示,日本将通过日元贷款继续支持罗马尼亚的经济改革。康斯坦丁内斯库表示,希望桥本首相促进日本企业对罗马尼亚的投资。罗马尼亚总统正式访问日本是1975年以来的第一次。


第6版(国际)
专栏:

  塔总统签署和平与民族和睦总协定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14日签署了关于实施在塔吉克斯坦建立和平与民族和睦总协定措施的命令,同时塔当局与反对派达成的“相互宽恕文件”也从即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塔和平进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等9国举行联合空中军事演习
代号为“协作关键”的联合空中军事演习14日开始在斯洛伐克举行,演习目的是加强各国部队的空中协作能力和在战时转移平民等。来自美、意、土、法、奥、捷、匈、罗和斯洛伐克等国空军部队参加了这次演习。舆论注意到,在斯洛伐克举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近年来尚属首次。(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为走出贫困而努力
——马拉维纪行之一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分新、旧两城。老城内建筑破旧,市面嘈杂。5公里外绿荫中点缀着数座稍具现代气息建筑的地方便是新城,但徜徉在被人告知是新城市中心的地方,怎么也感受不到闹市的气氛,倒像是身处一所大学园区。政府各部办公大楼全都集中在“首都山”上。除了在山上的位置不同外,各部大楼全是那种一模一样的白色建筑。1975年1月1日,当马拉维首都从松巴迁到利隆圭时,有人曾说这意味着马拉维迈向新生。不过,20多年来,马拉维的历史进展似乎被“定格”了,整个国家发生深刻变化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仅从社会生活现象看,越来越多的妇女敢于穿长裤便是一种甚至在几年前都不敢想象的变化。对于一个曾严格规定妇女必须穿过膝长裙的国家来说,妇女穿长裤曾是一种不容饶恕的罪恶。
1994年5月17日,马拉维举行全国总统和议会选举。在那以前的30年间,自称“马拉维雄狮”的班达总统发誓将所有敢于反对他的人扔到河里喂鳄鱼。在对外关系上,马拉维曾是整个非洲大陆唯一与南非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1994年大选失败后,一度被奉为“终身总统”的班达不得不黯然下台。此后,90多岁的班达便因人命案等多项指控被法庭传讯。取得大选胜利的联合民主阵线与争取民主联盟组成了联合政府,曾在班达政府中任部长、后又反戈一击的穆卢奇出任马拉维总统。
两年来,穆卢奇政府的政策使多年封闭的马拉维有了些许生气。面对大选后部族分裂的危险,来自南部地区的穆卢奇总统一再呼吁消除部族主义,在全国实现和解与团结。陆续出现的大小12个政党使政坛多了些七嘴八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更为多样化。针对全国人口中65%为文盲的现实,新政府自1994年始在全国实行免费初等教育,并为此聘用了2万名教师。一向在社会底层默默忍受艰难的妇女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马拉维至今没有自己的电视台,马拉维新闻部负责影像制作的高级官员姆西瓦告诉记者,第一家马拉维电视台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播。
然而,马拉维正在经历着的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转变过程。马拉维因袭着沉重的贫穷负担,它既是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又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度,80%以上人口年平均收入不足180美元,每四个新生儿中平均有一个活不过5岁,国家外债达18亿多美元。马拉维迫切需要引入外资,但经济基础设施极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要求实行经济调整政策后,1994年开始自由浮动的马拉维克瓦查从1美元兑换4.4克瓦查跌到1比15.2。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2.4%,而通货膨胀率却达到350%。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前夕,穆卢奇总统宣布因开销太大而取消与会,贫穷使得这位国家首脑失去了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共商消除贫穷的机会。
这种转变也使马拉维社会付出代价,以前可以夜不闭户的街头现在不断发生各种恶性犯罪案件。人们对新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多,关于政府部长贪污腐败的报道时有所闻,两党联合政府内也出现了裂痕。已成为反对党的马拉维大会党批评现政府未能兑现竞选诺言,而把时间花在忙着重新命名曾以班达名字命名的机构、设施等细碎琐事上。
在谈到国家当务之急时,穆卢奇总统曾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他本人有一个已生了13个孩子的侄女。有一次总统以批评的口吻问她怎么生这么多孩子,这位本来以为应该受到赞扬的妇女不解地望着穆卢奇反问道:“你这是怎么了?”然后,穆卢奇总统分析说,马拉维政府面临着4个严重问题:人口猛增、土地奇缺、环境破坏和艾滋病的流行,而所有问题的根子又都在于人口激增。孩子生得越多越好至今仍是马拉维妇女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前总统班达上台时马拉维全国人口为400万,现在约1000万人,目前仍以每年3.2%的幅度增加。
马拉维远未摆脱贫穷所造成的恶性循环。穆卢奇总统说,政府为此正在实施一项“减贫计划”,其内容可分两方面:一为继续建设学校、道路、医药卫生等基础设施;二是尽力创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马拉维人具有基本谋生手段。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安全的合作与合作的安全
阿莹
第四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7月27日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这是目前亚太地区唯一就安全问题进行正式多边对话的官方论坛。该论坛由东盟发起,并于1994年7月在曼谷成立。在每年东盟外长会议之后举行论坛的外长会议,其成员除东盟国家外,还有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
初始,人们对在亚太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地区开展安全对话的前景并不乐观。但经过三年的实践,论坛不仅已成功地运作起来,而且已开始对亚太国家之间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发挥有效作用。迄今论坛在各个层次已举行过二十来次会议,除就地区形势和安全概念深入、广泛地交换意见外,还探讨了在一些领域进行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径,例如,海上搜寻与救助、维持和平培训和抢险救灾等。可以预料,东盟地区论坛如能顺利发展,将逐步成为亚太国家之间开展安全合作的重要渠道。
亚太地区开展安全对话与合作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其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当冷战结束的冲击波震荡世界其他地区之际,亚太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平静与繁荣。这个地区多数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发展经济与加强经贸合作已成为地区交往的主旋律。尤其是随着一些冲突热点的相继降温,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出现了相互制衡的相对稳定态势。这一切都为开展地域性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进入90年代以来,在亚太地区探索新型安全方式的潮流悄然而起,双边、三边、乃至多边,官方、半官方以至民间,多形式、多层次的安全对话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在亚太国家间每年进行的各类安全对话与研讨达百次之多。各种新思路、新设想层出不穷,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确保亚太地区长久的和平与稳定。比较有代表性并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有:综合安全的概念,即指包括军事和非军事因素的全面安全观念;合作安全的概念,指以互信和合作为基础的多边安全机制取代以遏制和力量平衡为基础的冷战安全模式,等等。
东盟地区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论坛现有成员21个,囊括了昔日的盟友和敌手,是一个包容性强和涵盖面广的组织。论坛反映了冷战后亚太地区出现的新型安全观念,即: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论坛遵循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和维护地区稳定是论坛成员的基本共识。
在传统意义上,安全与合作是不相容的概念,一国的安全往往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保卫本国安全的手段常常是针对他国的军事措施。国与国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因利而合,例如,为了对抗一个共同的敌人而缔结的战时同盟。还有不少合作关系是大国对小国的庇护,或者弱国对强国的屈从。这种类型的同盟关系今天仍不鲜见。但是,世界已今非昔比,走向21世纪的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度极高的全球社会,一国的安全与他国的利益息息相关,维护全球安全的共同利益已愈来愈得到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全合作已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新时期的安全合作应有以下特点:第一,它必须是基于主权平等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其目的是实现所有参加者的共同安全。因此,合作内容应符合所有成员和整个地区的利益,而不是服务于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利益。有鉴于此,这种合作应基于协商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个成员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第二,这种安全合作的发展必然要基于安全利益的趋同。然而,考虑到冷战后安全威胁源和安全利益的多元化,对共同安全利益的认识只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这往往是在大框架下的共同利益。因此,新型安全合作也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这种合作以不减损任何成员的安全感为基本前提,因此它不可能触及各国基本防务体系,而重在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在亚太地区通过合作实现安全,需要有一个客观和现实的目标。合作的安全并不意味着集体介入国家之间的争端,谋求所有具体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挑战和问题: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干扰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发展;历史遗留的领土争议尚未解决;经济摩擦和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一些长期的严重军事对峙尚未得到解决和化解,等等。上述问题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有的属于经济范畴,有的则涉及双边关系。总体上看,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应主要由直接有关国家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从亚太地区的历史看,外来介入只能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激化。
通过合作来实现安全主要应表现在维护地区的总体安全环境方面,其形式应是在所有成员间开展对话,增进信任和友好,确立和平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整体安全利益的认同制约和阻止干涉内政、介入争端的企图。可以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鼓励国与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目前,亚太国家存在着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一致愿望,并开始共同努力。在本地区,通过合作实现安全是有可能的。
亚太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是对外开放、加强交往的主要区域;亚太地区的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保障自身发展的直接外部条件。中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亚太地区能否长期保持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基本态势。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东盟地区论坛的首次会议上曾阐述了中国对亚太地区安全的三个基本目标:第一是中国自身的稳定与繁荣,第二是本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安定的环境,第三是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基础上与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这说明中国的稳定是亚太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国安全的重要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积极参加了亚太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进程,并于今年3月在北京与菲律宾共同主办了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工作会议——建立信任措施会议。中国珍视当前亚太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也十分重视当前亚太地区各国通过合作谋求安全的愿望和努力,将与各国一道探索符合亚太各国需要的新型安全框架,确保走向下个世纪的亚太地区彻底免除战争之苦,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庆香港回归洗雪百年耻辱
旧金山华人举行盛大宴会
据新华社洛杉矶7月14日电(记者陈如为、吴月辉)香港回归祖国已近两周,美国旧金山地区华人依然沉浸在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幸福和欢乐之中。13日晚,旧金山208个华人团体的5070名代表同时在11家大酒楼出席了“庆祝香港结束殖民统治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盛大宴会。11家大酒楼家家张灯结彩,507张餐桌上张张铺上象征喜庆的大红桌布。开席前,11家大酒楼鞭炮齐鸣,同时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主宴会厅设在新亚洲大酒楼。席间,旧金山湾区“庆回归”共同主席池洪湖、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宋增寿、旧金山市市长威·布朗、市华裔参事邓式美先后致辞。
宋增寿说,希望旧金山的华人华侨继续共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完全统一作出新贡献。布朗市长对他能够参加这样盛大的庆祝活动感到高兴。邓式美赞扬了旧金山湾区华人在“庆回归”活动中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并代表旧金山市参事会向“庆回归”组委会及池洪湖、王灵智、周士学等侨领颁发奖状,表彰他们在庆回归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这次盛大宴会的组织者之一赵克敏对记者说,在出席宴会的来宾中,除旧金山地区的政要外,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和华侨,其代表面是有史以来最广泛的一次。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美宗教界人士聚会交流
探讨两国差异增进相互了解
新华社洛杉矶7月14日电(记者吴月辉、陈如为)中国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邓福村牧师等一行8人7月12日至14日在洛杉矶进行了三天访问,同美国宗教界人士进行了接触。
叶小文一行是应美国美中教育交流服务机构总裁兼美国基督教人士交流部主任余国良博士的邀请来美国访问的。在洛杉矶期间,叶小文一行和美国联邦法官刘成威进行了座谈。刘成威介绍了美国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叶小文介绍了中国有关宗教的法律和政策。双方还探讨了各国由于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有关宗教信仰的法律和制度方面必然存在的差异。
12日,叶小文一行出席了洛杉矶圣经大学举行的小型欢迎聚会,并和大学进修学院院长爱德华·诺尔曼、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罗纳德·道格拉斯以及教授们讨论了宗教问题。叶小文介绍了中国政府和各宗教团体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并批驳了国外一些媒介对中国的宗教状况所作的不实报道。多次访问过中国的道格拉斯博士说,美国有些新闻媒介最近对中国的宗教问题报道较多,但它们之中有不少对中国宗教问题了解并不多。他认为随意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批评是一种肤浅的做法。他说,中国在发展,法制在进步,中国的基督教也在发展,亲眼看到的肯定比听到的更真实。他希望两国宗教界多进行交流。
13日,叶小文一行参观了当地有名的鞍形屋顶教堂和水晶教堂,邓牧师还参加了礼拜并应邀致辞。
在洛杉矶期间,叶小文和邓福村牧师还接受了当地一家电台和一家电视台的专访,并回答了电台听众提出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