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民族电影新收获
——评电影《阿娜的生日》
李康宁
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是一家物质条件较差、创作力量较为薄弱、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边疆小厂,这些年来一直在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保成本、求生存的两难选择中苦苦挣扎,探索一条民族地区电影发展的道路。去年3月在长沙举行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电影精品生产“9550工程”,特别是江总书记视察八一电影厂重要讲话发表以后,天山电影厂开展全厂大讨论,统一思想、重新认识自我优势,确定以发展民族电影创作、突出地方特色的路子,争取每年推出1部—2部精品影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天山电影厂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兄弟厂的支持下,组织精兵强将,狠抓了影片《阿娜的生日》的创作。
电影《阿娜的生日》是一部反映民族团结题材的影片,影片自始至终高扬着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题,洋溢着祖国情、民族情、兄弟情。影片围绕着一名被维吾尔族母亲收养的汉族警察和维吾尔族警察共同战斗、抓捕罪犯、维护社会稳定这样一个故事来展开,通过艺术化了的复调结构来烘托气氛和深化主题。一条线索是两个民族的警察兄弟与凶残的敌人展开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激烈斗争,充满紧张感和冷峻的色调。一条线索是他们共同的母亲“阿娜”在为国庆节期间的生日忙碌着,家家户户悬挂国旗,充满祥和、欢乐的节日喜庆气氛。这种复调的结构使全片形成呼应和对比,深化了作品的层次和所要表现的主题,也使得这部影片在声、光、画面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序,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艺术表现空间,从而具备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民族题材的影片创作,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和难点之一,和一般的故事片创作相比,比较敏感和较难把握。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从确定主题、剧本的修改敲定到场面的组织调度,都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有关地区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影片的拍摄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热情参与。如群众自发地起来围堵罪犯的画面和国庆节期间群众性的广场民族大歌舞画面,群众场面最多达上万人。这部影片在人物关系的定位上也颇费心思,比较仔细和准确,故事虽不复杂,但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影片还注意准确地反映民族生活和风俗习惯,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习惯,因而获得各民族观众的一致认可。这部影片的思想性十分鲜明,影片创作时机正值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指示发布不久,其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艺术上,创作人员紧紧抓住电影艺术的特点,提高影片的可视性与欣赏性,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如影片中驼群、羊群的场面,都有一些特色。目前,影片《阿娜的生日》已被列入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重点展映的首选片目,成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教材。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创作札记

  儿童片:真情投入的创作
萧锋
儿童电影事业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不光有党和政府的支持,而且有世界上唯一的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的儿童片的产量恐怕居全球第一,面对我国三亿八千万少年儿童,这十余部影片应该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宠儿。然而事与愿违,儿童片的市场并不乐观。作为一个近年来一直热衷于儿童电影创作的导演,对儿童片现状的思考,促使我尽可能多地去探索去实践,此番拍摄《滑板梦之队》这部影片使我有了一次弥补以往拍片中留下的遗憾的机会。
儿童片的界定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争执不休的。所谓儿童片,有一种解释是:主人公年龄在十六岁以下,以儿童生活为表述主体的影片。我国每年生产的儿童片大多都属此界定范畴。可尽管如此,依然鲜有儿童片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引起共鸣,产生反响。反思自己的影片,观照同行的作品,我感受到有一种倾向使我们导演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儿童片是拍给孩子们看的这一儿童片的根本特性。在少年儿童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儿童食品、儿童用品、儿童书籍等都很畅销,唯独儿童片举步维艰,门庭冷落,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在于没有孩子们感到真正需要的影片。当产品不对消费者胃口,产销不对路时又谈何市场?培育发展儿童市场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改变儿童片观念却是我们电影工作者亟待解决的。
拍摄《滑板梦之队》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我对儿童片再认识的过程。原剧作描述的是一群中学生热衷于玩滑板,家长和校方由不理解不支持到逐步沟通,矛盾得到化解的故事,虽说是以儿童少年为主角,但较多地贯穿了众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纠葛,用成人的视点来看孩子。如若照此拍摄,到头来就会是一部拍给成人看的“儿童片”。它告诉每一个做父母做教师的应该怎样理解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尽管也算是儿童片,但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片,它同以往拍摄过及现在仍继续生产的一些儿童片一样,影片虽以儿童生活为载体,但真正的着眼点却是用成人的视点关照儿童生活,要么表达一种成人情怀,要么表现大人们如何去认识孩子,理解孩子。这类影片或许会得到一些成人的喝彩赞赏,认为拍得深刻有想法,但未必能唤起少年儿童观众的热情。正如我们在和中学生们交谈时听到的议论:“你们大人们所热衷谈论的未必就是我们感兴趣的,我们心里想什么,平时做什么,自己最清楚最熟悉。要是这些通过电影再现出来,那么应该让大人们看,让他们换换脑筋受受教育……”由此看来,我们的一些儿童片得不到孩子们的青睐是必然的。成人观众的不屑一顾,孩子们的兴致不高,导致儿童片市场的窘困也就不可避免了。
鉴于此,我们改变《滑板少年》(原名)原先的主题立意,调整人物性格,变化故事结构,甚至于改片名为《滑板梦之队》,都是着眼于用孩子的视点看孩子,尽最大的所能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在调整思路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真正平等地对待少儿观众,用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人和事,或用他们所景仰的人和事,立足于拍给孩子们看,使他们看了影片后产生共鸣,受到鼓舞,从中找到欢乐,找到楷模,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真正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如何吸引少年儿童观众,恐怕每一个进行儿童片创作的导演都不可忽略对少儿观众观赏心理的研究,我们很难设想让孩子们专注地看那些拿自己熟悉的生活说事,却是为了让大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的影片。于是,如何引起孩子们对我们影片的兴趣,便成了我们这一部影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生活,细心揣摩孩子们的心理,我们删减了大量的成人戏,尽管这些戏和孩子们都有纠葛,而着力勾勒刻画几个在人群中不起眼的孩子,通过他们自尊自强,不怕挫折,不怕别人耻笑,重塑自信的进取精神,表达他们的成长过程。尤其注重孩子的真实情感世界,让少儿观众感到亲切,受到尊重。再通过滑板运动的飘逸之美,辅以影片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浓郁的青春气息,孩子们就会在情不自禁之中升腾起一股激情,在欢愉中通过影片找到自己,得到进步的动力。
只有当一个导演把自己作为孩子们的朋友,平和坦诚地面对少年儿童,并意识到学生们的功课负载已够沉重,那么所拍的儿童片便会少一份故作深沉的追求,多一份孩子们的认可和欢乐。这样才能缩短儿童影片和孩子们的距离。只有缩短距离,才是儿童片走向市场,得到少年儿童观众真正欢迎的根本所在。我切身体会到,认识这一点不易,做到这一点则更不易。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惊险片《截杀香阁寺》拍成
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六十周年,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惊险影片《截杀香阁寺》,近日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影片讲述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官兵粉碎经过特殊训练的日军小分队,混进我根据地企图刺杀我军政首长阴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一部极具传奇色彩又充满悬念的战争影片,它取材于一段真实的故事。许多曾在太行山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将军,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多次对我抗日军民在根据地首长的英明指挥下,彻底粉碎这支以袭击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为目的的日军“挺身队”险恶阴谋的史实作过记述。
影片通过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刻画出了以关连长、杨部长为代表的我抗日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所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影片导演王彪,片中主要角色由周杰、王佳宁、马仑、郝阳等扮演。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世纪约会》说离情颂回归
作为电影工作者献给迎接香港回归这一世纪庆典的一份厚礼,一部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现实题材影片《世纪约会》,在香港回归之际摄制完成。影片在一对两小无猜的恋人被迫离散后的坎坷经历所构成的曲折故事中,透过描写祖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两代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历程及况味,生动折射出香港经历百年沧桑后回归祖国这一大时代背景下人心的回归。主管部门和电影界人士看过该片后称:这是一部立意高、观赏性强的好作品。该片由王凤奎执导,王姬、巍子、鲍方、刘琼等主演,长影厂和今生代艺术公司联合摄制。(向文)
(附图片)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央台将播出《和平年代》
二十三集电视剧《和平年代》日前拍成,该剧通过边境轮训、百万大裁军、走精兵之路、特区发展、准备进驻香港等几件世界注目的大事件,在气势宏大的艺术框架中,细腻准确地描绘一支特种部队组建、壮大最后成为进驻香港特区部队的过程,揭示了人民军队在共和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但又是必要的牺牲,讴歌当代军人甘于寂寞、忍受清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塑造了当代新军人形象。
该剧从作者深入生活至创作、拍摄完成历时三年半,北上新疆,南下太平洋,历程遍及大半个中国。该剧由广州军区政治部、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录制,张丰毅、高明、尤勇、陈锐等领衔主演,徐沛东作曲。该剧即将在“八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剧《家事风云》投入拍摄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大视野影视艺术中心和山西太原卷烟厂联合拍摄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家事风云》近日在京开机。
《家事风云》以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当代为背景,以一个城市家庭的生活为主线,刻画了这一家族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纠葛,从而塑造出我们这一时代的诸多典型形象,反映出社会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风云变幻。该剧是中国儿艺大视野影视艺术中心组织拍摄的首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儿艺的艺术家们称,他们将努力使该剧以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浓郁的时代气息、生动幽默的语言,成为一部具有一定品位且可看性强的家庭剧佳作。该剧艺术总监方掬芬、侯克明,编剧周涌,邵宏大,导演孟洪峰、沈东,朱琳、金鑫、史可等饰演剧中主要角色。(西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