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学习江泽民重要讲话
切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着重研究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
本报北京7月12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在本报日前召开的“钱从哪里来——如何解决结构调整中的难点问题”座谈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和理论界的代表们结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作了生动的发言,认为加快结构调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讲话指出,要下决心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切实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要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步伐。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整个城市改革结合起来进行。代表们认为,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意义和思路,将会推动各地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许多地方从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加快结构调整,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难点: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人往哪里去。而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怎样回答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呢?沈阳市的代表认为,钱从资本运营中来。从增量上看,要择优扶强,对资金使用效益好的企业给予全方位的倾斜。沈阳市选择了100户企业进行“流动资金投入产出承包”试点,效果很好。从存量上看,加强企业管理、盘活企业闲置设备及土地、通过兼并实现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等,都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武汉市的代表介绍,武汉市在实践中探索了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他们的经验是,一要将企业当作资本运营的主体引导企业实现由生产经营、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跳越,靠资本扩张解决资金问题;二是将国有企业当作整体,转变政府职能,运作好整个国有资本;三是将国有资产当作可流动资本,改变存量不活、拖死增量的状况,促进国有资本在流动中增值扩张。
与会代表认为,结构调整必须有增量的投入,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资金的问题。但目前我国资金环境并不紧张,可以说钱就在脚下。近几年增量投入也不算少,可为什么增量投入效果不明显,结构问题愈加突出呢?关键在于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向不对。一方面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基建战线过长,大量挤占了企业技改资金。因此,从宏观来说,不是“钱从哪里来”,而在于“钱往哪里去”,调整投资结构,把好投资方向才是结构调整难点和重点。
本报总编辑范敬宜主持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李荣融、沈阳市副市长姜宪志、武汉市副市长张代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肖钢、国家计委规划司司长李铁军、山东海洋化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杜德富、中国神马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宋春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盛洪。
这个座谈会的全部发言摘要,不日将在本报第二版发表。同时,最近本报将就“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发表一系列述评,请读者注意。


第1版(要闻)
专栏: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记吉林石油集团发挥职工潜能促进生产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李安达
今年初,吉林石油集团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要提前3年突破年产原油400万吨大关。集团根据现有生产条件算来算去,生产计划怎么也安排不下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立元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把人的积极性和科学技术这两笔潜力最大的账算进去。如果把这两个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奇迹果然创造出来了!吉林石油集团公司抓住3月份大地解冻以前的大好时机,布置了突破400万吨大关的第一战役。在第一战役的一个月中,平均日产原油10541吨,比会战前的2月日产净增355吨。
5月份,他们利用原油开采的黄金季节,集中力量打了第二次大会战,收效更为理想。5月下旬,平均日产量达到11757吨,比第一次战役平均日产又增加了1200多吨,已在年产400万吨线上运行。
吉林油田成立于1961年1月,属于老油田。9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衰减等多种原因,连续4年原油产量徘徊不前,最低年产量滑到320万吨以下。1994年8月,油田召开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向全体职工提出了坚持以增产增储增效为中心,进行第二次创业。
1995年,他们以稳定老区、抢上新区、加快发展为目标,集中人力、设备、技术力量攻坚。到这年7月上旬,原油日产第一次突破万吨大关。这一年,共钻开发井935口,原油产量走出低谷,达到340万吨,比上年增加30万吨,超额11.7%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1996年,又是吉林油田蓬勃发展的一年。原油产量达到370万吨。对于老油田来说,连续两年产量递增30万吨,是一个奇迹。这一年新探明原油地质储量5700多万吨、天然气28.76亿立方米;新增原油控制储量4000多万吨、天然气21.3亿立方米,后续能力大大增强。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1.4%,利税增长19.6%。
奇迹是靠人来创造的!在这场以增产增储增效为中心的创业战斗中,吉林石油集团的职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主人翁形象,发挥主力军作用,谱写了一曲曲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凯歌。
油田运输公司吊车司机林凤学,有一手稳抽油机的高超技术。1992年因患肺癌,被摘除了一叶肺,但他仍然闲不住,一有空就到单位去干些力所能及的活。1996年5月,热火朝天的夺油战役开始后,正住院化疗的林凤学再也呆不住了,找到领导,要求上“老伙计”20吨吊车。领导怕累坏他身体,没同意。林凤学急了,一拍胸脯说:“有病哪能怕死,出去干点工作我才舒心、顺心。”领导拗不过他,只得答应。就在夺油战役的第一天,他一人既当司机,又当起重工,连续工作15个小时,稳抽油机7台,卸抽油机16台,创油田日工作量最高纪录。在20天的夺油战役中,他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无论领导和同志们怎么劝也劝不下来。
在1997年的第二次夺油战役中,“快打井,多拿油”,成了各个钻井公司共同的口号。第一钻井公司提前51天完成上半年生产任务。第四钻井公司有6个钻井队创造日进尺1000米的集团公司纪录。到5月底,全集团钻井实现开钻595口,完钻560口,投产新井563口,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6.1%、60.9%和106.9%,创23项生产新纪录。
科技增油,一直深受领导和职工的重视。科技人员在油井压裂(由于多种原因,油井渗油层发生堵塞,必须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压裂解堵,便于原油渗出)上下功夫。集团钻采工艺研究院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推广,针对生产难点,解决难题。在今年第二次战役中,他们科技增油施工296口井,成功率100%,措施有效率、科技增油能力都为建院以来最高水平。集团“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钻采工艺研究院油化研究室副主任张立明,深入生产第一线,精心选井,协调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由于过度劳累,30天的会战中他患了5次扁桃体炎,可他硬是没有离开生产现场。他主持研究的“碱化法解堵技术”,首次现场试验就创造了单井日增油4吨的好成绩。
今年以来,集团完成各种科技增油措施4000井次,增油12万吨。他们采用的从废弃井中“捞油”新技术,成本极低,效果很好,目前日捞油150吨,现已成为吉林石油集团科技增油的一项重要措施。
职工越是拼命干,越要关心职工的生活。这些年,集团各级领导克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实施了安居、就业、鹊桥、健康、助残、英才、菜篮子、助学、文化、美化环境等“十大工程”。3年来,集团共投资5.1亿元新建住房9100多套,基本解决了无房户问题;帮助边远矿区大龄青年恋爱成家,为300多职工解决了两地分居困难;安排待业子女8000余人和132名残疾子女就业。
今年第二次夺油战役打响后,新木采油厂的400多名共产党员分成了10个小分队,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哪里难和苦,哪里有共产党员。哪里任务紧急,哪里有共产党员。职工称赞说:“我们厂里的党员冲得上,拿得下,干得好,不愧是先锋队。”
吉林石油集团的各级领导和党员,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展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风貌。他们加强监督,抓好自身,管好干部,不护短,敢碰硬,狠刹不正之风。1993年以来,他们收缴了集团直属单位超编、超标小车27台;收缴违纪分房14套;查处干部公款装修和超标准装修住房52户,收缴罚款4.8万元,查处干部赌博39起。基本刹住了公款大吃大喝、干部子女结婚大操大办、多种经营财务管理混乱、领导失职渎职等不正之风。职工编了个顺口溜:“‘公仆’做榜样,正气满油田,‘主人’心舒畅,夺油干劲添。”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传达”也有讲究
聂铁钧
刚刚传达完上级会议一大摞文件,又开始传达一位又一位领导的讲话。台上念的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台下听的头晕脑涨,昏昏欲睡。于是,看报者有之,交头接耳者有之,闭目养神者有之,走出会场吞云吐雾者有之……这是时下一些会场上不难见到的场景。
会议开成这个样子,自然有传达者和听会者两个方面的原因。应该说,首要的是会议传达者的责任。上级会议的精神是要向下面传达的,不传达,就难以知全局、识大体。但像上面所述的那样去传达,能否达到好的效果却大可怀疑。表面看来,这样传达似乎做到原原本本,逐字逐句,毫不走样,实际却是最不费脑子和气力的。这大概正是一些会议开支大、收效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能不能改变一下?先把上级会议精神认真消化,然后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加以研究,抓住一些本质的、提神的东西,向下面传达布置。多向那些善于开会、开短会、开会少、收效高的地方学习,不断提高会议质量。


第1版(要闻)
专栏:

  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上半年全国工商税收3579亿元
本报济南7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丁坚铭、本报记者李建兴报道:记者从今天在山东省潍坊市结束的全国税收工作“两个转移”经验交流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税收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速增长,工商税收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
据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项怀诚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税收收入共完成3579.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增收583.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1.5%。其中,中央级税收收入完成1981.17亿元,增长20.8%,完成年计划的51%;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598.68亿元,增长17.9%,完成年度计划的52.1%。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收入完成1922.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增收22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7%。
项怀诚指出,下半年工商税收收入任务仍相当繁重,全国各级税务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要落实清理欠税责任制,加大清欠力度。要进一步强化税收稽查,严格执法,特别要加大对增值税异常申报企业的税收检查力度,严防税款流失,对弄虚作假、偷骗国家税款的要依法严厉惩处。要切实管好重点税源,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同时,绝不能忽视零散税收的征管。
项怀诚还特别要求各地加强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个体税收的征收管理。增值税的征收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坚决纠正变通增值税税法搞定率征收、限额抵扣、以销定进等错误做法。要进一步落实专用发票管理各个环节制度。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重点要落实好代扣代缴制度,要加强对广告市场、演出市场,建筑行业和高收入者的征管,积极开展个人所得税的执法检查。个体税收要积极推进个体工商户的建账建制工作,实行查账征收。
全国税收工作“两个转移”经验交流会是9日在山东潍坊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两年多来税务系统实施税收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向征管转移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两个转移”,部署下半年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税收工作任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班子增投入抓科技
湖南打好特困村扶贫攻坚战
本报长沙七月十二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今年,湖南省重点打好“特困村”的扶贫攻坚战,全省三千五百个“特困村”的面貌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到去年底,湖南省还有贫困人口三百五十万,其中多数分布在全省三千五百个特困村。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这些特困村进行重点扶贫攻坚。
“选准一个人,带好一个班,致富一村人”。湖南省把选好特困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建设好班子摆在首位。年初,全省从省、地、县三级机关抽出一点一万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三千五百个特困村,开展扶贫攻坚,对党支部班子进行整顿,加速了脱贫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三千五百个特困村有一千六百多个村开发山地三十三万多亩;有二千七百五十一个村办起了村级集体企业。
湖南把增加投入,帮助特困村搞好水、电、路等基础建设,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筹集五亿多元,帮助特困村进行基础建设。到六月底,全省特困村共打水井五千零二十六口,解决了十五万多人的饮水困难;修复水毁工程八千零一十四处,新修山塘三千七百六十五口,新修和维修渠道、河坝六百七十二点四三公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二十五万多亩;有四百六十四个村架通了照明线,使四点一万多农户用上了电;修通村级公路二千四百多条、六千多公里,解决了四十多万群众“行路难”。
湖南把提高贫困村群众的科技素质作为扶贫的根本措施来抓。今年,省扶贫办安排八百万元经费专门用于推广科技项目,各地选取一批能有效解决群众温饱和致富的实用技术,对贫困村的群众进行培训。桑植县凉水口镇茶元塔村温饱问题长期没有解决。驻村工作组先后培训村民二百三十八人,推广“双两大”水稻三百二十亩、玉米定向移栽二百六十五亩、种植优质辣椒二百亩,科学培植果树三百亩,今年人均纯收入可望比上年翻番。


第1版(要闻)
专栏:

  衡水灾区超额完成夏粮定购任务
实现粮食调入向调出的跨越
本报石家庄7月12日电记者何伟报道:去年遭受罕见洪涝灾害的衡水市,今年夺得夏粮连续第十个丰收年。粮食系统紧急行动,按照国务院的通知,在完成定购粮收购任务以后,不折不扣以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开割后仅一周,农民便完成夏粮定购任务的111%。
作为我国十大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衡水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淹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衡水抓住缺水这个主要矛盾,实施“节、打、引、蓄”工程,仅去年一年,就铺设地下防渗管道154公里,新打深浅机井310眼,引黄河水1.5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建立以科技为先导,集信息、技术、物资、流通四位一体,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网络服务,针对不同的土壤成分,科学施肥,改变了黑龙港流域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低的状况。在优种推广上,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播种,使优种率达95%以上。特别是去年8月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市委市政府提出“轻灾地区不减产、重灾地区少减产”的要求,灾后不到3个月便修复了水毁工程,及时抢种冬小麦411万亩。创下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水平。昔日吃粮靠救济的衡水市人均占有粮食超出全国177公斤,可望向国家贡献商品粮24亿公斤,实现了粮食调入向调出的跨越。
丰收之后,衡水市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迅速出台了取信于民的安民告示,以及不拒收、停收、限收的承诺,有效地稳定了粮食价格,保证了农民增产增收。


第1版(要闻)
专栏:

  着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宿迁“以农立市”重视粮食生产
本报讯记者王锦鹄报道:去年8月新组建的地级市——江苏宿迁市,今年夏粮取得好收成,总产达115万吨,平均单产超过300公斤,分别比去年增长8.5%和8%。这是该市组建以来,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农立市”,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新组建的宿迁市辖泗洪、泗阳、沭阳、宿豫四县和宿城区,全市有耕地面积586万亩、水域面积347万亩,人均耕地1.23亩、人均占有水面0.73亩,均居全省各市之首,是典型的农业市。这里又是老区,工业基础较差。市委、市政府认为,新市发展要有新思路,但决不能脱离当地实际情况,盲目上工业项目,贪大求快,而是应当抓住设市契机,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水产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走多种经营的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市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农业发展着力抓了几件大事: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宿迁市位于淮、沂、沭、泗水系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建市一年就筹资4000多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小型水利建设,已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万亩,并计划用5年时间将全市31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完毕。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三高”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实行水旱分开、品种分开,搞集中连片种植,把良种繁育和统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为夏粮生产重点,今年三麦良种统供率由上年75%提高到今年的85%;水稻生产上主要是扩粳压籼,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全市粳稻面积由去年的91万亩扩大到今年的160万亩,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面积由去年的15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230万亩。在确保粮、棉、油、桑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立体、高效种植,全市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已由去年的7.43万亩扩大到今年的11.57万亩。市委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岗区抓畜禽,湖区抓特种水产养殖。全市家畜生产总量已达到434万头,家禽生产总量达到3400多万只,分别达去年全年生产总量的66%和74%。水产面积达到47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


第1版(要闻)
专栏:

亚洲最大储煤仓
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同市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提高改善环境保护质量。图为直径为40米、高度为38米、储煤能力达6万吨的亚洲最大的储煤仓在大同云冈矿建成,使这个矿告别了煤场露天作业的历史。 李 毅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庆油田创造注聚合物的采油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10%,获得国家“八五”期间科技攻关成果奖。图为油田新建的聚合物配制站。 新华社记者 徐英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