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格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战略抉择。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涵和品格,必将对社会教育和国民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利于重建当代中国跨世纪改革与发展所呼唤的新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的第一个独特内涵和品格在于其教育的全方位和综合性。与传统教育注重单一的“应试”策略不同,素质教育倡导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战略,即要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做到博学与专长、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做到学理与信仰、个性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这种新的综合与统一,将以更高的标准在大教育、大文化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国民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重建全民族的科教意识和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的第二个独特内涵和品格在于其教育的适应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浪潮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和现实需求,因而素质教育要结合时代、顺应时代并具有前瞻性。素质教育这一战略工程的提出,正在于顺应这一时代召唤,大力推行改造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能力”教育;通过基础理论教育以增进其思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以增进其应变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教育以增进其操作能力;通过新学科新思维教育以增进其创造能力,造就一大批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能人”——复合型多功能人才。这是基础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巨大挑战,素质教育的使命也就正在于培育和重建跨世纪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时代精神。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其教育的战略性。教育是一项深远的投资,其深远的效益正是一代代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战略性深藏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并彰显在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之中。
21世纪的挑战,绝非只是某些外在指标的较量,更为深刻的是一代人素质和智慧的较量,是一个民族所包容的人文精神的较量。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正在于它可以有力地促成高质量的民族素质和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势必将在更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上影响着中国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摘自《中国青年报》漆思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素质教育如何启动?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仅是有识之士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且也已渐渐成为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口号。遗憾的是离形成举措,进入操作,不仅尚有相当大的距离,而且连做到这一步的思想准备,即认识上的统一和深化,以及这种教育改革所需要的勇气和决心,都还处在十分薄弱的阶段。
就我们目前的种种条件而论,能将这种改革付诸实施乃至付诸极有效的实施么?严肃的回答只能是:很难。而那些很难的方面,又恰恰是我们必须首先着手改革的方面。
必须看到,当前,中国只有教育行为,而缺乏系统的教育思想。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是局部性的教学手段调整,而是一个牵涉到转变教育思想、变革教育结构(如加大德育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更新教学手段(如改革教材、调整科目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这场教育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一步也只能是发挥政府效应,用政策、法令的能量,对于某些笨教材、笨教学、笨教育,兼又是奢教材、奢教学、奢教育,做出很权威而又大刀阔斧的改造。
例如,应试教育的强力指挥棒就是考学,最终考大学。其实只需两条措施,就能使教育现状从根本上改观:
一、废除重点中学,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或主要校际评比标准;在确定“名校”标号时,大幅度地加进德育、体育评比内容。如此比胜了的学校、教师,也可以发奖金、提工资、晋升职称,让他校的校长、教师羡慕。
二、破除大学的神秘化、贵族化色彩,在国力(包括财力、人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国办、民办、学生也应负担某些费用的多元渠道,大幅度增加普通大学的数量,社会上各种有相应职称或有相应学问的人都可以到大学里做兼职教师。假如大部分中学生都不愁没有大学上,大学的神秘化色彩就会破除,升学率也就不再压迫人。而且,即使大学生满街都是,又有什么不好?
当然,这不过是极而言之。
中小学生的教材薄了,课程少了,教师的个人优势才能发挥出来。一个简单的定理,一道简单的题目,真有学问的教师也能讲得格外高明些,也格外生动些。
不要以为如此一来,对校长、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要求上都会降一格。不,恰恰相反,当教育生动化起来之后,笨校长、笨教师会尤其显示出其笨,只配做“教书匠”而不配做“教育家”。
眼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之中,即使那些具有做教育家潜能的人,也被应试教育模式压缩成了“教书匠”。高品位的教育,必须由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家来支撑。
(摘自《中国教育报》毛志成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学生不为分数累
光明小学一年级考试成“乐事”
“尽力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们对小学生活能留下一段快乐、美好的回忆。”在采访崇文区光明小学时,这是刘永胜校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光明小学给孩子们卸压先从分数做起,该校从1993年起连续三年在小学一年级不举办期末考试,不用分数单一衡量学生,而采用“乐考”方法给每个孩子提供一次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三)班的邹宇飞回忆起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告诉记者:“考试那天,教室布置得像开联欢会,美丽的拉花,五彩的气球,各式各样的卡通玩具布满考场。考试特好玩,考完后老师还发给我们‘文学家’、‘数学家’、‘体育健将’、‘演讲家’等小牌子,戴在胸前可高兴了!”
取消百分制试行“乐考”,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赞同,有的家长说:“有的学校考95分都被认为是不及格,孩子刚上小学就搞得那么紧张,现在教育到底怎么了?”有的认为“对分数斤斤计较,使孩子失去了天真快乐的童年,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乐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减轻父母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以及频繁的,不恰当的评价,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北师大研究儿童心理的教授董奇谈到“乐考”时如是说。
不以学生为“敌人”的考试,内容多样,增加了一些卷面所不能体现的能力考核。但“乐考”会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刘校长拿出崇文区教研中心的调研结果告诉我们,对1994至1995学年的一年级295人统计,语文、数学及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分别为87.3%和83.5%,说明“乐考”等一系列措施不但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刘校长自信地告诉记者,今年还将在二年级中开展“乐考”、取消百分制,让不同类型的孩子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7月6日《北京晚报》冯瑞宋界丰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教师,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么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据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群体素质已成为关系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辽宁省教委主任李喜平谈到,在该省中小学教师中,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小学占8.6%,初中占20.5%,高中占17%。此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或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教育专家通过课堂观察、教案分析,看出一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差,表现在“说、做、画、态”各方面都不那么规范。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中小学长时期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辽宁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齐红深研究员指出:“应试教育”不仅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的群体素质势在必行,也是广大教师的热切愿望。他认为,这些年,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的增长,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奠定了基础。
李喜平提出: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素质。与“应试教育”比较,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即全体学生。每个教师的素质都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往往是若干教师共同劳动的结果,很难从教育成果中分离出哪一部分是某个教师的教育成果。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有专家建议应确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素质目标体系,其中包括校长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素质等。 (摘自《光明日报》宋言荣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升学考取消后就能松劲吗?
上海市不少小学毕业班的教师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得了。他们抱怨道,自去年各区教育部门先后宣布实施初高中脱钩,取消市区初中重点校及取消小学升中学的升学考试后,部分家长误以为五年级小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都可全部进中学读书,因此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督促。
据虹口区一些小学教师反映,现在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放松了学习,表现为作业马虎、拖拉,或干脆不做,对测验抱无所谓态度。为督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按时做作业,教师在每天的联系册上写清当天的作业量,希望家长帮助督促,但这些家长却不予配合。教师上门进行家访,常看到有的家长正全神贯注地在筑方城、斗蟋蟀、看电视,有的到股市炒股,或泡舞厅。这些家长还振振有词道:“老师,现在讲小学升中学不考了,都能升中学了,九年义务教育嘛,你们老师不要太顶真,不要抓得这样凶。”有的讲:“现在取消重点初中,一百分、六十分都一样进附近的中学,何必花力气抓孩子的学习呢?”
老师们说,往年的毕业班是教师、学生、家长“三头热”,现在却只有教师“一头热”了。据了解,今年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不考了,但升入中预班的升级考还是要进行的,且题目统一从市考试中心题库中索取。因此,教师们仍不敢有一丝放松。他们担心在“三头热”变为“一头热”的情况下,自己教的学生能否像以往那样百分之百进中学,学校能否保持百分之百的学生进中学的几连冠,更担心教育质量会因此而有所下降。
取消市区重点初中,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以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并不等于说,可以放松要求,降低标准。建议教育行政领导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家长、学生与教师们一起明确这些改革方案出台的目的和意义,以保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自《文汇报》王伟如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等级制替代百分制
作为一种尝试,辽宁省鞍山市在小学期末考试中作了大变革:各门功课的成绩不再由百分判定,取而代之的是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此举在教育界内部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鞍山市某小学校长认为,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懂得如何去自觉学习,这样下去,会使学生学习劲头下降,进而带来教育质量的“滑坡”。
有些教师认为,百分制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等级制需要进行从分数到文字的等级换算,准确率是否可信?
面对这项改革,许多学生家长心里十分矛盾。他们既想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又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因等级制而下降。实行百分制时,孩子们因马虎大意而造成的失误,可以通过分数反映出来,而等级制的划分有些笼统,这会不会掩盖孩子的小毛病,使孩子因此放松学习。尤其是在目前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会不会影响学生以后升初中、高中、大学。
针对上述担心与疑虑,一些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分析。
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加绵认为,百分制记分法表面上看似精确科学,其中却含有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说得了百分的学生已对这一科的知识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掌握,也不能说得95分的同学其学业成绩真的差一截。从实践上看,由于试题的效度和考试的信度以及出题者、判卷者水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百分制的考试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公正准确。
鞍山市教委基础处处长宋国春认为,采用模糊量化的方法,不求细微差别,相互间没有更强的可比性,很多学生在一个等级上,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针对实行等级记分制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前途这种疑虑,鞍山市教委副主任李洪吉认为可以采取一些保障措施。例如,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求老师在批阅作业和考卷时,要认真判定正误,并附加批语等。
上述人士一致认为,应该对等级制评分法充满信心,因为这项改革客观上具有可操作性。(摘自《辽宁日报》苏宏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