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推广体系
乐陵农业科技贡献六成以上
本报讯把新打下的小麦晒干扬净,撂到磅上一称,山东省乐陵市的农民眉开眼笑:今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425公斤以上,高的一千都窜头!市农业局长张海厚喜滋滋地说:“去年秋播科技份额大、良种普及率高,是今年小麦获得大丰收的关键哩!”
张局长告诉笔者:去年秋播时,全市82万亩小麦中,有77.8万亩推广应用了鲁麦21、22、23以及“稳千一号”等四个优良高产品种,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除小麦之外,在玉米掖单系列杂交种的普及、畜禽改良体系的建立以及枣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乐陵市的干部群众无一不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近几年,乐陵市逐步健全、完善了农技推广、病虫测报、良种繁育、畜禽改良以及林果技术服务等五大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建起了2.6万亩的良种繁育基地和18处畜禽改良站,并建立了金丝小枣研究中心、枣树病虫害防治中心和优良苗木繁育中心等几个高科技研究中心。同时,他们不断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推广了果树速生丰产、畜禽配合饲料与防疫等120多项实用新技术,引进、推广粮蔬新品种40多个;推行粮菜、果菜、菜菜间作套种面积达90多万亩,亩增效益500多元,复种指数由1994年以前的18%提高到185%。
乐陵市经常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办班授课,并扶持成立了260多个民办科技组织。目前,全市实用技术普及率已达到85%,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已超过60%。(李玉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档案宣传工作会议提出
保持良好势头强化档案宣传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杨振武报道:一向默默无闻的我国档案工作如今高扬起宣传的旗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记者今天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深切感受。
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报纸,有70多种档案专业期刊,在档案的业务指导、理论研究、史料公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档案部门在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以各种形式开展党史、革命史、国情、省情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力地配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批档案馆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日益深入的档案宣传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目前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宣传的条件不断改善。在近几年的档案宣传中,涌现出一批精品。如,中央档案馆等单位合编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图证》等书,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由国家档案局和吉林、辽宁省档案局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秘密档案》电视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播放。国家档案局和文化部等单位最近共同举办的《洗雪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大型档案文物展览,以大量珍贵档案向世人展现了香港从被侵占到回归祖国百多年来的沧桑历史,观众达20多万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在会上指出,今后全国档案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档案工作的实际,面向全社会,利用多种形式,扩大和加强档案宣传,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从现在到2000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巩固和发展近几年档案宣传的良好势头,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社会教育和社会监督作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21世纪中国档案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设置对口专业改革办学模式
深圳博伦职校办出特区特色
本报讯博伦职校是深圳市新建的一所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这所学校坚持依靠特区、服务特区的办学方针,把办学方向瞄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1995年,全国职校研究会在该校召开了研讨会。1996年第一届毕业生113人,升入高等院校38人,其余94%对口就业。博伦职校的办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办学方向瞄准深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的规律和特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主导趋向,开设了四个优势骨干专业。
第二,摆脱职校传统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习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理论教育与实习训练循环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三项带有创新性的改革:
一是设置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结构。这个课程结构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以技能训练与形成为核心编排课程体系。
二是建立以校办企业为主体的校内外三级实训基地网络。第一阶段,是校内模拟实训。第二阶段,是校办企业实训。第三阶段,是社会行业实习。
三是建立一专多能的动态结构教师队伍。与学校教学以实践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相适应,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正式调入与临时聘用相结合等方式组成动态的教师队伍。
第三,立足深圳,辐射内地,扩大对外交流,不断拓展联合办学的渠道。博伦学校和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天津商学院、佛山大学、沈阳外事服务学校等单位,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美中管理发展中心、台湾职业教育学会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部门,都建立了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关系。与此同时,该校还注重发挥内地办学的优势,与北京、重庆、吉林、哈尔滨、长春等地学校联合办学,招进学生200人。(吴甸起)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育种育人一生为农
——追记著名农学家金善宝院士
本报记者蒋建科
7月9日上午,来自首都科技界的数百名代表涌向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金善宝教授送别。这位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科学家、中科院最年长的院士,带着对我国农业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走完了他102岁的人生历程。
不凡的业绩
熟悉金善宝教授的人都知道,金老的一生是和小麦打交道的一生。他宵衣旰食,呕心沥血,把一切都献给了我国的小麦科学事业。是他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我国小麦育种的科学基础;是他白手起家,开创了中国的小麦研究工作,他和助手们克服种种困难,首次对我国790个县进行了小麦资源的搜集工作,选出了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优良品种;是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是他主持培育成功了小麦良种“南大2419”,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时间长达40年之久,直到1983年,长江流域种植面积仍达100万亩,成为中国小麦育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吴兆苏常用范仲淹的诗句来歌颂自己的导师金善宝。金老从事农业教育事业长达27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中科院院士,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学者。云南林业大学教授徐永椿、曹诚一回忆说:金先生讲课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明确。他常以“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来勉励我们,还经常到实验室或农场来,手把手地教大家进行实际操作。
1942年夏天,金老带病给毕业班的同学讲话,他含着泪花反复叮嘱大家不管今后生活道路如何崎岖坎坷,也千万不要放弃和荒疏自己的专业,在场的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热泪。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届学生相继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战线上的学科带头人。原东北农学院院长余友泰教授说:金老那种刚正不阿、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培育后辈的精神在我心中永不磨灭。
强烈的爱国心
在留美期间,有一次学校举行聚餐会,一位美国学生公然当着金善宝先生的面喊到:“金先生,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饿着肚皮呢!”“中国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金善宝机智地给挑衅者以有力的回击。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毅然于1932年初离开美国回国。
抗日战争期间,金善宝节衣缩食,两次前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捐款,支援前方抗日将士。当他听到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又立即将自己多年来精选的小麦良种通过重庆新华日报送往延安,他鼓励并亲自送自己的学生投奔解放区。他还两次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找林伯渠同志,要求前往延安。
最令金老难忘的是1945年8月,在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期间,他和在渝的几位进步教授一起被邀请到张治中公馆,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6年2月,金善宝在花甲之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先入党的老一辈科学家。
心系农业生产
金善宝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深情地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目睹广大农民对粮食的珍爱和希望。粮食就是他们的命啊!为了报效祖国,我报考了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决心为中国农业科学奋斗终生!”
1950年,长江下游洪水泛滥,仅华东各省受灾面积就达1亿多亩。金老主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一连几天废寝忘食,仔细查阅各种资料,及时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提出了多种马铃薯和采取冬小麦移栽的抗灾自救办法,他还亲自到南京郊区给农民作田间示范,使小麦移栽技术很快在南京郊区得到推广。
1951年春天,苏北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冻害,100多万亩小麦被冻坏,情况万分紧急。金老不顾疲劳,连夜带领10多位教授赶往现场,大多数教授认为没救了,因为小麦主茎都已冻死,建议翻掉改种别的作物,金老并没有泄气,他带领大家走访了10多个县,根据小麦分蘖节并没有冻死的情况,果断地向江苏省委提出适时浇水、增施肥料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经过广大群众努力,当年苏北100多万亩受冻小麦获得亩产100多公斤的好收成,大大减少了农民的损失。
金善宝教授总是根据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自己的研究计划。他刚调到北京时,冬小麦育种已成体系,力量较强。因此他断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春小麦育种上,经过几十个春秋的辛勤努力,终于育成一批批春小麦新品种,为改变春小麦生产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当黄淮地区晚播小麦面积不断扩大时,他和助手们又致力于晚播小麦的选育工作。几年后,他们又育成一批耐迟播、抗病性强、高产的小麦新品系“中7606”、“中7902”等,促进了黄淮麦区生产的发展。金老在88岁高龄时仍不辞劳苦到广西、黑龙江等地考察,为发展我国的小麦生产,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献计献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基因干扰素因特芬达国际水平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研制生产的基因工程干扰素α—2α“因特芬”,已完成三期临床验证工作,日前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正式生产文号。专家们认为,这项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标志我国生物技术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干扰素是1957年由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一类诱生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它最早用于临床研究是在70年代初,但由于是用人血来制备,成本高且价格昂贵,故不易于批量生产。80年代以来,在基因重组技术不断突破下,基因工程干扰素开始出现,并很快完成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90年代初先后有美国和瑞士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已被国际医学界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同时也是进入肿瘤临床治疗的抗肿瘤谱最广的新药。
以大力发展基因工程制药事业为己任的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娄丹,带领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艰苦探索,历经数年时间,终于研究开发成功α—2α干扰素“因特芬”。经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组织传染病、肿瘤、血液病权威专家对该药三期临床情况评定,认为其各项主要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一致,疗效亦与进口产品相当,而价格却低40%。它对病毒性肝炎、实体瘤、血液病等治疗尤为有效,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家“双高”师资
职业培训中心落成
本报讯记者王向东报道:我国首家专门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师资的职业培训基地——中国劳动部职业培训指导教师进修中心,7月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落成。该中心的建成,将为全国4000多所技工学校、2000多所就业训练中心、2万多个企业培训机构,培养和培训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中国劳动部职业培训指导教师进修中心,是中日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日方无偿提供价值近18亿日元的设备。中心将开设机械电子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信息工程、汽车运用工程、教育技术学等6个专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高考顺利结束
二百八十四万余名学生应考考场秩序井然
本报北京七月九日讯记者李新彦、董洪亮报道:历时三天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今天顺利结束,共有二百八十四万余名学生参加考试,截至今天下午六时,各地反馈到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情况表明,各地考试井然有序。
国家教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都十分重视高考工作。全国共有六十多万名教师参加高考监考工作。各地公安、交通、医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高考的保障工作。考前,各地都强化试卷的保密运送和管理工作,加强考风考纪宣传。
广东省的清远、河源、中山等市、县发生洪水,省招办立即开通三部专线电话逐一落实试卷运送和考场安排情况,当地有关部门精心组织考生如期赶到考点,全省无一人因洪水而耽误考试。浙江省七日、八日两天连降大暴雨,个别地区的考点出现了漏雨的考场,省招办发出紧急通知,当地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了考试安全、顺利地进行。
据了解,现在已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进入试卷试评阶段,大部分地区在七月二十日以后陆续公布考生成绩。全国普通高校今年共录取新生一百零一万名。
编后
今天高考结束。在酷暑中紧张拼搏了3天的考生,为这3天服务和“煎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考生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好好吃上一顿饭了。
高考结束了,自然有人考得好,有人考得不满意,甚至有人考得很差。作为选拔手段的考试,必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尽管今天较之20年前几十人中录取一名的情况来说,考生录取率提高了近10倍,但仍免不了相当一部分人要留下遗憾。有人说,为了成功,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这就够了。这话颇有道理。当高考结束的时候,考生和考生家长不妨多想想这句话。
高考固然重要,对人生的命运有重要影响。但决定人生的并非就是这次高考,一次高考也决定不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古今中外,在选拔中失败,而经过努力,写下人生壮丽篇章的大有人在。
人生要经历的考试多得很,成功的机会也很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播种长江两岸惠泽八省农民
里下河农科所成为良种基地
本报讯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良种选育、繁殖和推广基地。今年,这个所繁育推广的“扬麦158”高产良种,在苏、皖、沪、浙、赣、鄂、湘、豫八省市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381万亩,推广程度达91.6%,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和覆盖率数一数二的小麦品种。推广4年来,累计种植面积达5920万亩,为8省市增产粮食27.6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23.6亿元。在亩产一向难过500公斤的长江中下游麦区,“扬麦158”品种今年却到处涌现亩产500公斤的高产典型,去年最高单产达600多公斤。
小麦育种是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所之一的里下河农科所的强项。70年代以来,这个所选育的“扬麦1号”至“扬麦158”8个系列品种,一直是长江下游及中游部分地区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增产粮食在100亿公斤以上。其中“扬麦4号”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加快这个品种的推广步伐,里下河农科所在省内外建立了10多万亩原良种繁殖基地,设立试验示范种植基点20个,每年向产区提供小麦原良种3000万公斤,使8省市的小麦高产稳产和增产增收有了可靠保证。(周振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作为“三下乡”先头军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各族志愿者来到乌鲁木齐县远郊水西沟乡,展开了以文化扶贫、文艺演出、环保宣传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志愿者们在水西沟乡旅游区清理白色污染,以自身行动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新华社记者艾尼瓦尔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