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的地方

  桐庐今日更清美
本报记者袁亚平
富春江与天目溪合流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两水交带,一峰突现,这就是有名的桐君山。
相传4000多年前,中药鼻祖桐君老人曾在此采药求道,结庐炼丹,行医济世。南宋《方舆胜览》曰:“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山名桐君,县名桐庐。”
桐庐境内,山明水秀,林幽壑深,洞奇石美。秀丽清绝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墨客。南北朝至清代,谢灵运、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1000多名诗人,留下了3000多首传世佳作。苏东坡赞叹:“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心中默念名篇佳句,头上沐浴着五月阳光,记者和桐庐县委书记项勤,跳上一叶竹筏,沿天目溪漂流。
一筏又一筏,皆毛竹扎成,翘首平尾,浮力正好。我们和其他游客们,前前后后,缓缓漂流。旅游公司共有100多只竹筏,来回在漂。今年“五一”节那天,就有5000来名各地游客在这里尽享漂流之趣。
坐在竹筏上,项勤指点着两岸景观对记者说,桐庐是一个山区小县,人口仅38万,经济基础薄弱。但桐庐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
从1979年秋开始,桐庐连续三年推出了瑶琳仙境、桐君山、严子陵钓台这三块浙西黄金旅游线上的王牌,在国内外颇具影响。从此,桐庐旅游业在接待游客数量、营业收入、创收利润等方面,一直在全国县级旅游业保持领先地位。
“我们这个县对环境依存度很高,县领导正在思考一个综合环境发展战略。”项勤说,通过优化空间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等,发展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此来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进步。
记者明白,这实际上是在探索一个重大问题:我国东南沿海的县域社会经济如何一体化发展。桐庐县已请杭州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来研究这个课题。
说话间,一叶细长的竹筏悄然靠近,四只黑黑的鸬鹚分立筏头筏尾。手持竹篙的青年渔民,认得县委书记,便赶上来热情地打招呼。
“我们桐庐山水好,游客来得很多啦。昨天一个日本访问团来漂流,还同我的鱼鹰合影呢!”青年渔民还告诉记者,他这几只鸬鹚,一个晚上就能捉鱼25公斤。溪水没污染,资源没破坏,这才使得鱼篓里活鱼蹦蹦跳跳。
桐庐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和扶植无污染的工业、加工业,工艺、针织、纺织、服装、玩具、茶叶、蜂产品等百余种产品远销国外,被列为浙江省出口商品基地。今年1月至4月,全县外贸出口供货值达4.22亿元,居杭州所辖县(市)第三位。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吟诵这首古诗,在历史的回味中,倍觉桐庐山秀,水清,境幽。
竹筏轻靠溪畔。一上岸,便踏入枝苍蔓翠的大东洲。红灯笼高悬山寨门上,装点山间路径。几十幢小木屋,背依青山,面临碧水,造型古朴雅致,极具乡野情调。这里是“红灯笼乡村家园”。
桐庐县旅游总公司党委书记殷旭迎上来,他说:“这是我们现阶段旅游投资发展的一个重点,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浓郁的地方乡情、独特的山水个性,最终形成华东地区极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第一家以风景旅游资源作为主要投入的股份制企业——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红灯笼乡村家园”。这个公司集中了桐庐旅游景点、饭店、旅行社、商贸服务等方面的重点骨干单位,实行集约化现代管理,固定资产已达1.5亿元。
今日桐庐,有领导层的决策,有全县人的共识,有旅游业的实力,定会创造更新更美的景观。
碧澄的富春江,清悠的天目溪,流淌着长长的诗篇……


第4版(要闻)
专栏:

  重庆直辖市首届“两会”召开
共商新重庆发展大计
本报重庆6月8日电记者李维平报道:6月7日上午和6月8日上午,设立直辖市后的重庆市首届政协会和人代会分别在市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新当选的731名市政协委员代表了33个界别,865名市人大代表代表着50个民族,他们在3000万人民的瞩目中走到一起,共商新重庆的发展大计。
重庆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主要议程有:听取和审议政协重庆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原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以来的工作报告;审议重庆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原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选举重庆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列席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协商讨论有关报告及有关人选建议名单;审议通过重庆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
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要议程有:选举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重庆市市长、副市长,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听取和审议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批准重庆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听取和审议重庆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议和批准重庆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听取和审议重庆市199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审议和批准重庆市1997年财政预算;听取和审议重庆市政府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报告等。“两会”代表、委员们认为,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标志着重庆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4版(要闻)
专栏:

  只花一角钱就能看一部影片
衡水桃城区农村时兴“合同电影”
本报讯在全国电影市场一度萧条的形势下,如何使电影事业跃出低谷?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电影公司采取与农民签订电影合同的方式,使农民每人每月只需花一角钱就能常年月月看上一场电影,不仅繁荣了电影事业,而且也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近几年来,电影事业由于受电视普及的冲击,曾造成较长时间的门庭冷落,市场萧条。去年春天,桃城区电影公司跟随“文化十下乡十进村”活动队伍进村演出,结果,电影事业在农村不是不受欢迎,而是大有市场。为此,他们从去年6月份开始,经双方协商,与全区9个乡镇、办事处中的350多个村签订了电影合同。合同规定:每个农民每月交纳一角钱,就能保证全年12个月每月看上一场电影。电影合同由乡镇政府负责监督履行,如有违约,农民可经乡镇政府向电影公司索赔交纳的电影费。
为保证农民按照合同规定每月都能看上一场满意的电影,电影公司在内部建立了严格的目标承包责任制。公司12支放映队,以乡镇为单位分区域、分片承包全年放映场次,实行定期巡回放映,每次放映后,都要由村干部在放映记录表上签字盖章。同时,他们对职工实行浮动工资加奖励的分配办法,完不成任务者,除下浮工资外,还要扣除奖金。严格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了放映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天他们不用叫不须催,自觉地蹬三轮车或骑自行车驮机下乡,按时为农民放映电影。
“合同电影”实行以来,全区呈现出“村村挂银幕、人人看电影”的新局面。据统计,近一年来,这家公司共为农民放映革命传统教育片、科教片、喜剧片等既健康向上又为农民喜闻乐见的电影30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农民们高兴地说:“花钱不多月月看电影,真是丰富了俺们农村的文化生活啊!” (索凤桥赵占木)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编者按
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同样也会摆在一些劳动模范的面前。他们曾以优异的技能、突出的贡献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今天,他们怎样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江苏、河北两位劳模的新做法、新贡献,给我们以启示。
  徐劳模为啥摆地摊
周亚峰王寿同
地摊云集,人流如潮。6月1日晚,江苏大丰市工农东路夜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一位老大爷手捧刚买的电热蚊香器,笑得合不拢嘴:“徐劳模啊,你这摊儿上的商品真便宜哟。这玩艺儿,比商场低7块钱哪!”
被称为“徐劳模”的摊主,是全国劳动模范、大丰市供销社大中商场党支部书记徐桂英。她怎么摆起了地摊?
原来,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徐桂英路过夜市。职业的敏感使她觉察到:这些地摊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价格大大低于商场;商贩们乐此不疲,定然仍有可观的“赚头”。经打听,这里的廉价商品,大多是从千里之外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购进的。
徐桂英想,如果我们商场也减少业务环节,直接到义乌采购廉价小商品,不是扭转销售滑坡、效益下降局面的有效措施吗?如果特困企业的下岗工人也摆地摊自食其力,不是缓解再就业难矛盾的一条途径么?作为企业负责人、劳动模范,我应当带个头!第二天,徐桂英取出家中所有积蓄,仿效个体商贩,带上几只编织袋,踏上了南去的夜班车。回来后,她相邀商场的几位同事,租了夜市一块6米长的地段设下摊头。
徐桂英不但把业余时间赚得的钱全部交给了单位,还多次带领商场职工到义乌进货。由于进货价格低,销价也订得低,吸引了众多顾客,大中商场的生意从此日渐红火起来。徐桂英没有就此收手。每晚下班后,她都蹬着三轮准时到夜市“上班”。每当见到下岗工人前来夜市选购商品,徐桂英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这一“生财之道”。大家看到大名鼎鼎的劳动模范天天摆地摊,很受教育和启发,加入摆地摊行列的下岗工人越来越多。
“徐大姐,今晚我卖掉180元货呐!”旁边的一位女摊主情不自禁地凑过来说了句悄悄话。徐桂英说:“她叫陈相秋,是市无线电厂的下岗女工。”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劳模下岗创新业
新华社记者梁栋
曾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峰峰帆布厂工人李翠花,下岗后不等不靠自谋职业,在市场竞争中又创出一番新事业,不久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2年11月,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她所在的峰峰帆布厂陷入停产困境,李翠花下了岗。她想:自己连生活都要靠国家照顾,还算什么劳模?
李翠花与几位女工批发了些日用品,在闹市街头摆起了地摊,但由于没有经验,干了一段时间不但没挣到钱,还赔了本钱。在挫折面前,李翠花没有后退,于是,她收起地摊,捡起当年下乡当知青时学到的裁剪技术,在厂门口支起了裁缝摊子。结果一个月干下来,竟收入五六百元,等于夫妻俩在岗时的工资总和。
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李翠花心情并没有平静下来,她心中还惦着厂里至今找不到出路的工友们。仔细考虑后,她向厂领导递交了申请: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带领一部分下岗职工办服装加工厂。1993年10月,她与厂内14名下岗女工从家里搬来了缝纫机、锁边机,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两年来,她们闯过资金、技术、业务道道难关,闯开了市场。
李翠花常说:“我个人虽然下了岗,但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没有‘下岗’。”1996年4月,峰峰第一服装厂停产,100多名职工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无着。刚刚闯出点眉目的李翠花睡不着觉了,她向区政府递交了承包书,而且在竞标中如愿以偿。1996年5月,李翠花出任峰峰第一服装厂厂长后,大胆改革,严格管理,使这个亏困多年的企业很快恢复生产,并焕发出生机。


第4版(要闻)
专栏:

  “珍惜生命之水”
全国20多万青少年参加爱水活动
据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李斌)初夏的北京花红柳绿。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过后的第一个周末,3000名来自北京市各区县中小学的师生代表,今天聚集在北京朝阳公园,参加由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珍惜生命之水——全国青少年行动日”北京主会场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今天共有20多万青少年参加了“珍惜生命之水”活动,青少年们希望以自身行动唤起全社会对生命之源——水的爱护和珍惜。天津1万多名中小学生在海河沿岸进行保护水资源宣传,清理河面废弃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万多名中小学生听环保专家的科普讲座,观看环保录像片;湖南成立了学生“环保小分队”、“环境观察哨”;甘肃、河南、河北的孩子参观了自来水公司等城市供水设施,了解饮用水处理过程。


第4版(要闻)
专栏:

  水厂星罗棋布清泉源源入户
苏北170多万农民喝上“健康水”
本报南京6月8日电记者龚永泉、杨明方报道:龙头一打开,清泉滚滚来。江苏自去年开始在淮北高氟和污染严重地区打响改水攻坚战以来,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淮北5市22个县已新建农村水厂617座,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174.77万人。
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过高会损伤牙齿和骨骼系统,受粪便等污染严重的水则是各种肠道疾病的传染源。在广大农村地区,打百米深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农民的健康作为奔小康的基础工程来抓,1995年底出台了《淮北高氟和污染严重地区改水攻坚方案》,决定调动各方力量,用三年时间使苏北450万农民喝上“健康水”。
苏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为确保农村建得起水厂,江苏省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市、县财政按受益人口安排了配套资金,苏南的13个县(市)每年还分别安排对口帮扶资金上百万元,受益群众一般每人只出引水入户的管材、安装费用50元。为确保农民用得起自来水,江苏省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缓征电力增容费、水厂建成3年内免交土地使用费等,使得自来水价格维持在每吨0.4元左右,每户每月的水费不过四五元钱。


第4版(要闻)
专栏:

  熊光楷同津巴布韦陆军司令会谈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刘云非)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同津巴布韦陆军司令奇温加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津两国军队间的友好合作交换了意见。
熊光楷在会谈前举行仪式,欢迎奇温加司令访华,并在会谈结束后设宴款待了奇温加一行。
津巴布韦客人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邀请,于6日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

  何鲁丽会见韩国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刘云非)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何鲁丽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会长、外交部外交安保研究院教授柳锡烈率领的韩国东亚研究会访华团。
何鲁丽对代表团在中韩建交5周年前夕访华表示欢迎,并向客人介绍了香港回归和中国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韩国客人是应和裁会邀请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穆青、范敬宜、王晨、孙忠同等首都新闻界负责人以及其他方面人士共15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会上讲话。
这次研讨会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共同举办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沉沦与觉醒》一书在京首发
本报讯一部历史巨片的诞生,引出了一部著作:记载电影《鸦片战争》拍摄经过的一本书《沉沦与觉醒——从鸦片战争到〈鸦片战争〉》,6月8日在北京举行首发式。
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执导的历史巨片,以恢宏的场面,深刻的内涵,生动地再现了150年前的中英鸦片战争,为香港的回归献上了一份充满电影艺术家们历史责任感的厚礼。电影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故事。郭伟成追踪事件的全过程,写出了《沉沦与觉醒》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与电影《鸦片战争》同步发行。这是我国出版界和电影界首次进行这样的合作。


第4版(要闻)
专栏:

  顾冠群石晓玲书画展在京举办
本报讯中年书画家顾冠群、石晓玲书画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他们均就职于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展。此次展出他们的书画新作近80幅,突出了喜迎香港回归祖国的主题。 (许文)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共同营造优良秩序
于宁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如何优化社会秩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也无法运转。人们为了正常地生产、生活、学习、工作,需要有良好的秩序。对于人多、车多、建筑多、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多的城市来说,良好的公共秩序就显得更为重要。有无优良的秩序,是判断一个地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的一个显著标志。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实现“优良秩序”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很有道理、很得人心的。
最近,笔者曾到厦门小住。这个海岛城市的美丽风光令人赞叹,良好的社会秩序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篇新闻报道这样描写:“车流如织,却没有汽车喇叭声;街道整洁干净,行人秩序井然;公共汽车到站时,人们都能自觉排队上下车;公共场所看不见人吸烟,听不到粗话脏话……”以笔者的所见所闻验之,确实如此,毫无夸张。在厦门,您可以亲身感受到现代文明城市应有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
优良的秩序需要大家共同营造、共同遵守、共同维护。可是有少数人往往只顾自己方便、自己省事、自己痛快,置法规、规章制度于不顾,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结果使应有的良好秩序遭到破坏。许多城市存在的交通秩序混乱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市民们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从外在的要求变成自己的习惯。二是要严肃执纪执法,对破坏公共秩序的人,按照规定严肃处理。如果有了法规、规章制度,但是对违反者不闻不问,那么这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就会形同虚设。第三,还要为形成优良秩序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厦门市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为了解决因道路狭窄而产生的交通堵塞问题,斥巨资把市内的交通干道拓宽;为了解决因三轮车而导致的交通秩序混乱问题,下决心在全市取缔了所有的三轮车,同时对三轮车工人都作了妥善安置;为了解决因公共汽车少而导致的上下车拥挤混乱问题,增添了许多公共汽车,保证每过几分钟就来一辆车。
要维护好一个城市的公共秩序,不仅需要本市居民的努力,也需要外来人口的配合。从一些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比较好的城市来看,违反公共秩序的相当多的是外地人。这些外地人或是文明程度较低,缺乏良好的秩序观念;或是因为不知道城市的有关规定,因而做了违反秩序的事如果知道的话,他们是不会明知故犯的。常言道:“入境问俗”。到一个城市也需要知道这个城市的规矩。我们城市的同志有责任向外地客人热情宣传本市的文明公约等规矩,以便使他们与本市居民一体遵循。这个工作做好了,不但有利于维护本市的优良秩序,而且会使这种优良秩序辐射四面八方。张家港、大连、厦门等地有口皆碑的经验不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吗?


第4版(要闻)
专栏:

浙江玉环县农村、海岛活跃着一支万余人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他们在发展当地种植、养殖业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图为农民技术员黄大富(右)在浙江省最大的海水养殖场漩门港养殖基地指导养殖户观察鲈鱼生长情况。 钟雪鸥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6月7日,一支由30名优秀民警组成的警务督察大队在京正式成立。警务督察的设立是北京市公安局为贯彻依法从严治警方针,对公安机关加强督察的一项重大改革。图为警务督察人员在天安门广场执勤。 新华社记者 胡海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