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既是一个浩大的生态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资金工程,宝贵的建设资金给谁?怎么给?建设者们想出考核竞标的办法。请看——
  80分及格
本报记者周泓洋
“三北”防护林山西段建设揭标大会会场内鸦雀无声,几十个县的书记、县长和林业局长眼睛紧紧盯着省林业厅杨保庆总工手里的名单。这次“三北”山西省西山、黄河中游段防护林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招标,评分结果为80分及格。投标县36个,中标县30个,落标6个县。
“三北”资金,亩均不足五元
在一亩荒地上造林,国家拨给的造林费最多5元,最少仅仅6角钱,这是中国最大的绿色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国家资金投入现状。这点钱有必要进行招标吗?
“有必要”。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曹振声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建设资金少,建设任务重,才不得不想出一个把钱掰着花的招儿。始于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六五”到“九五”期间一直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项目之一。现行的投资机制是从中央到地方资金按1∶1配套。由于风沙威逼和区域内农民脱贫的需要,“三北”建设战线横跨北方13个省市区,尽管每年国家投资数亿元,但落实到每一块荒地就寥寥无几。
山西省的林业建设成效显著,“三北”二期工程历时10年累计完成造林1060万亩,三期规划1125万亩,困难很大,主要在资金。目前,省里3∶1配套中央资金,但县级财政比较困难,能够保证足额配套的不多,工程建设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又不明显,工程建设推动起来难度很大。这次采取招标建设的办法,就是想通过投资机制的改革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资金短缺,就想办法;竞标点子,应运而生
“三北”建设的初衷是防风固沙作绿色屏障,这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西来说尤其重要。但这么点钱搞这么大的工程建设,怎么办?去年,王文学副省长生病时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医院,招标的点子就是在医院里想出来的。
省领导的想法和林业厅一拍即合。最终确定:在“三北”三期工程山西段的工程范围内,资金分配公开招标,专家评议,民主决策,择优扶持,分期安排。
招标条件很苛刻:参加竞标的县要在项目布局规模、方案设置、规划图、林树种安排、技术经济指标、项目风险与组织管理等18大项考核中,获得较好成绩,才有可能中标。其中明确规定:必须拿出国家资金的70%,承担建设期内工程规划的50%的建设任务。工程面积必须集中连片,年均规模必须控制在1万亩;竞标县必须以国家、省投资为标准,按1∶1落实配套资金,出具已划拨到位的证明。竞标县必须建立50人以上的专业造林队伍。
几个必须,就是获得建设资金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林业建设配套资金只在纸面上,资金使用“撒胡椒面”;植树种草不讲规划,“东一处癞头,西一块疮疤”;造林成活率低。山西的这个方案就是尝试解决建设规划、资金配套和专业队伍问题。
专家介入,科学到位;领导决策,有章可循
偏关县在这次招标中获得了好名次,县委书记温福亮说,以前是跑资金,要项目,苦不堪言。现在呢?哪个县有本事,先把基础条件搞好,检查合格,方案切实可行,就竞标中央和省里的资金,小钱引来大钱,大家都很踊跃。
省造林局局长王文德说,以前分配资金是根据建设任务安排,争任务要项目抢资金不亦乐乎,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主观因素。现在从前期检查到方案直至资金分配全程都有10位专家介入,你这个县能否承担得了建设任务,看现场、评方案大致就有谱了。评标结果表明:80分以下的就是平时那些林业建设水平差的。
书记去年哭,县长今年笑,竞标引来了领导重视
1996年“三北”山西段二期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汾西、大宁、保德、临县和柳林5个县没完成任务,山西省委副书记郑社奎、副省长王文学点名通报批评了县委书记和县长。
据说,当时几位县领导都掉泪了。一位县委书记说,谁比谁差,我就不信干不出个样子来!
这一干还真干出个样子来了。临县千人动员会后,每天有6万人上山造林,奋战在20多个造林工程上,完成造林面积15万亩。柳林县从黄河沿岸到三川河畔,从荒山到荒滩,到处是植树造林队伍,完成造林5万亩,县里还决定每年从财政拨款40万元用于林业。从挨批到现在,柳林这个贫困县不足一年已经投入林业建设100多万元。
记者请柳林县副县长曹大斌谈谈感想,曹县长笑了:要是没有挨批,我们可能还干不好;要是没有竞标,今年我们就拿不到资金。可我们拿到了,说明竞标不计前嫌。
评分表表明:汾西、大宁、保德、临县和柳林5个县得分全都超过80分。
政府、群众、资金,动力源三结合
“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局有关领导说:从1978年到现在“三北”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造林2.7亿亩,历时3期20年,经过了3个阶段。这期间各有动力源。
1978年到1985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这时候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三北”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集体造林,大兵团作战,气势恢宏,集体造林占到80%。7年间,绿色万里长城迅速崛起,“三北”防护林体系初成规模。
1986—1995年,“三北”建设进入第二期,这时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熟。造林主要依靠群众,实行承包,拍卖使用权,“树随地走,谁造谁有”,群众造林占到70%以上。由于新的机制刺激,群众积极性很高,造林条件较好的地块基本覆盖上了绿色。
进入第三期,问题出现了,一方面国家建设资金逐渐减少,靠植树造林难以解决短时间内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地块已经很少了,造林难度增加,造林费用急剧上升,林农和当地群众积极性降低。
怎么办?从投资机制上找突破口,从深层次上挖掘投资机制的潜力。生态工程是需要政府推动的,有效的投资机制,能把政府加快生态建设的意图和有限的建设资金以及群众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资金、技术的效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民负担为何难以减轻
童绥勇
如今农民负担在某些地方有反弹迹象,究其原因,就在于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既有基层的责任,也有来自上级有关部门的因素。只有截流堵源,上下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奏效。笔者认为,农民负担难以减轻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过高估价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市场粮价稳中有降,加上一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有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致使农民收入并没有像基层年报估价的那么高。一些基层领导为出“政绩”,不实事求是地核算农民实际收入,划框框、定调子,使农民提留、统筹增加。
——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诸如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小康村建设、社会治安、农田水利、林业等升级达标活动愈演愈烈。如“双基”教育达标,有些学校教室本来还能使用,为达标扒掉重建教学楼。这些升级达标活动无疑又给农民增加负担。
——五花八门的集资摊派。农村基层乡、村各种名堂的集资摊派较多,诸如修水泥路、柏油路、烈士陵园,扩建敬老院、幼儿园、筹建有线电视网等,这些公益事业除上级有关部门给予适当补贴外,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民集资。还有一些部门巧立名目,伸手向农民要钱,什么治安费、法律服务费、畜牧防疫费、捐资助学费,还有各种各样部门开业庆典活动赞助费。更令人气愤的是,还有一些上级单位为关系户拉关系,硬把什么老鼠药、肥力高、挂历等产品,强行摊派到乡村,使乡村干部有苦难言。
——一些基层干部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一些乡镇领导在兴办企业项目上,贪大求洋,盲目上马,造成企业上得快,下马也快。有的事情可以分步实施,可总想一口气吃个胖子。只顾在任期内的“政绩”,不顾农民利益的做法实不可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宁老汉上电视
徐永华刘红彦宋健东
一辈子守在山旮旯里的宁老汉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也能跑进电视里去,成为“新闻人物”;种得一手好烟的宁老汉同样没有想到,59岁时种烟却“栽了个跟斗”。
宁老汉是江西省宁都县固村镇大塘村人,名叫宁秉南。宁秉南年轻时学会抽烟,每年都要种上几分地的烟叶,小心侍弄,种出来的烟叶比村里一般人家的都香。
前些年,宁老汉已鸟枪换炮——喇叭筒换成了过滤嘴,烟也不种了。去年底,县烟草公司说,大塘村有种烟基础,条件好,就把大塘村定为公司+农户烟叶生产基地村。这可乐坏了宁老汉,他心想:自己的种烟技术可以发扬光大了,便一口气种下了五亩烟叶。
这次种烟宁老汉可没那么自如了。县里来了个张技术员,是个毛头小伙,他告诉宁老汉,这是高产优质的烤烟,跟以前自个儿晒的烟不一样,所以这方面的技术要领得听他的。宁老汉无奈,只有被张技术员支使来支使去,从育秧、培土到装营养袋、移栽,宁老汉都将信将疑照做。待到张技术员要他盖地膜时,宁老汉就瞪大了眼:“啥?不会闷死?不盖!”任凭张技术员如何解释盖膜有保温、保湿、保肥、除草等好处,宁老汉就是不依。张技术员没办法,只好想了个主意,“这样吧,咱们打个赌:盖一半不盖一半。如果盖了的不比没盖的好,我包赔;若盖了的更好,十天后那一半也得盖上。”“中!”宁老汉一拍巴掌,于是就盖了二亩多。那几天宁老汉心里不踏实,总在那几亩地里转悠,犹疑不定。五天过去,他忍不住揭开一点地膜往里看,顿时傻了眼:里面烟苗碧绿齐整,生机勃勃;一比较,外面的几乎没长多少,草倒是要与烟苗齐高了。他一个念头,赶紧到村里要来地膜,立即盖上那一半。
第十天,张技术员来了。宁老汉憋了半天,脸红了:“我输了,今后我一定全听你的。我这后盖的烟还有用吧?”张技术员笑了:“没什么大妨碍,只不过烟苗要迟长几天。”
地膜揭开,烟苗长出来,宁老汉那五亩烟泾渭分明,后盖膜的明显要矮一截。这天张技术员正在指导宁老汉喷药治虫防病,恰逢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拍下了这一组镜头。
电视新闻播放那天,村里人都跑到宁老汉家里来看,宁老汉看着电视,嘿嘿直乐。
“咱也上电视了,还蛮上相的。”
“爸,那是在拿您作不相信科学种田的典型宣传呢,您还乐呀!”唯一还在身边的女儿金英逗着父亲。
“傻丫头,我这张老脸值几个钱?如果能让大伙儿受教育,懂得要科学种田,那敢情值得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村民争聘科技顾问
刘焕恩孙立深
如今,一批在种养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被大连市三涧堡镇土城子村农民争相聘请为致富路上的科技顾问。
科技顾问的时兴,原因在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村民于晶源承包了500棵红富士苹果树,但他对果树的栽培管理只略知一二。于是,他聘请了被人们称为“果树土专家”的本村村民、获果树“农艺师”职称的王春林为科技顾问。受聘后的王春林从果树剪枝到病虫防治,实行一条龙技术管理。去年,于家500棵红富士果树发生“潜叶蛾”病,王春林发现及时,并采取了果断的防治措施。当年,于家的果树不仅没有减产,还增加收入1万多元。
土城子村农民通过聘请科技顾问,推动和促进了各种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菜农蒋立文在当地是一位种菜能手,是乡亲们聘请的主要人选。田洪江等10多名菜农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洋菜”、“南方菜”、“反季菜”的种植技术,收入也都有了增长。
农民聘请科技顾问,多数有经济协议。比如双方商定,在加大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只要增产增收,雇方要付给科技顾问一定比例的劳动报酬。有关人士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是以质取胜、以新取胜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正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可靠保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从“苦楝树”到“金疙瘩”
倪青华
“金疙瘩、银疙瘩,赶不上俺的姜疙瘩!”这是山东泰安市郊区祝阳镇南高村农民赵平凡经常念叨的一句顺口溜。去年,他家种姜10亩,产姜2.6万公斤,毛收入15.6万元。在泰安郊区,像赵平凡这样的种姜大户已达500多家。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着种姜鼓起了“钱袋子”。
泰安市郊区地处泰山脚下,大汶河畔。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很适宜生姜生长,历史上就有种植生姜的传统。但过去由于种植分散、加工滞后、产销脱节,全区数十万姜农时常饱尝“姜汤”之苦:有的农民卖掉一大拖拉机生姜,还换不回一袋化肥,曾被泰安市郊区农民视为“摇钱树”的生姜,一度变成了令姜农伤心透顶的“苦楝树”。近年来,这个区党委、政府在不断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毅然把发展生姜集约化生产作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龙头带动、规模经营”的生姜发展方案。为打消群众顾虑,让农民不失时机地多种姜,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农口各部门深入乡村、农户,在思想上解开了凝结在农民心头上的“疙瘩”。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他们很快趁生姜市场行情处于低谷之际,发动农民,在水肥条件充足的泰莱平原、沿汶河畔发展生姜16.2万亩,建成鲁中最大的生姜基地。全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10余个“万吨号”生姜生产重点乡镇、120多个生姜专业村。
为从根本上解决单靠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种姜难”、“卖姜难”问题,泰安市郊区区委、区政府围绕做活生姜“链条”产业这篇大文章,狠抓了生姜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工作,使农民种姜心中有了“底”。他们还以省农科院和山东农大为依托,以区农技部门和民间科研组织为主体,分别建起生姜协会、生姜研究会、生姜合作社等各类技术服务组织20多个,常年为姜农提供制种、种植、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服务。全区投入大量资金,在生姜生产重点乡镇先后建起高起点、大规模的生姜专业批发市场10余处,扩建乡村集贸市场近百个,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姜贩子”纷纷慕名前来进行生姜交易。如今,全区的生姜已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粮奖挂钩化肥价格过高
编辑同志:
粮食挂钩化肥被称为粮奖化肥,是农民向国家销售粮食后,国家优惠供应给农民的奖售化肥。近日在农村调查,农民纷纷反映,粮奖挂钩化肥价格过高。日前,各基层供销社销售给农民的粮奖尿素是按省政府规定的价格每吨1773元,而市场上议价尿素价格每吨批发价只有1500多元,农民反映,粮奖尿素还没有市场上销售的议价尿素价格低。农民呼吁,粮奖化肥应该突出国家的优惠政策,价格应比市场上议价化肥价格低。
安徽省太和县三塔镇关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唐河成为河南第一养牛大县
本报讯南阳黄牛主产区河南省唐河县大力发展养牛业,成为河南第一养牛大县。
80年代初,唐河县充分发挥本地粮多、饲草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大力发展南阳黄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支柱产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业。并积极引进国外的夏洛来、梨木赞、皮埃蒙特、契安尼娜等世界优质品种牛与南阳黄牛杂交改良,使南阳黄牛的体格、肉质鲜嫩度都大幅度提高,净肉率提高到45%。同时该县还大力推广饲草秸秆青贮、氨化和冷配改良等项新技术。目前,全县已建成100畜位以上的黄牛场41个,专业村340个,专业户1.6万户。1996年全县黄牛存栏达67.7万头,出栏量达17万头,创产值8.6亿元,肉牛出口香港、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高文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临沭建立乡镇土地估价体系
本报讯最近,山东省临沭县在山东省第一个完成了乡镇驻地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并通过专家鉴定。这一地价体系的建立,对促进该县乡镇地产改革管理和合理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防止资产流失,促进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该县土地市场无序,地价都是人为划定,缺乏科学性。为此,他们在完成城区土地定级估价的基础上,开展了乡镇驻地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县里组织专门班子,进行了业务培训,制定了工作规程,设制了30余种表格。在19个乡镇驻地建成规划区的21.6平方公里范围内,根据经济、资源、区位等各种因素,分三级分别测算出商业、住宅、工业的级别基准地价,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独立的宗地地价修正系数,绘制了级别、价格、计算等图表,写出了技术报告。
(崔广勋张怀强赵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赣州城镇闲资涌农门
本报讯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江西省赣州市城镇居民的投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农业。让闲资入“农门”,到乡下办“银行”,成为赣州城镇居民的新时尚。
近几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农业立市”战略,推出了一系列“稳农、兴农”的新举措,制定了“一揽子”优惠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机关干部投资农业开发,并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果品市场、农贸市场,培植了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增强了农产品的“抗震”能力。
自1994年以来,赣州市先后有2600多户城镇居民投资农业生产,到位资金7150多万元。 (刘青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谁来为这十亿公斤麦秸寻找出路?
新华社记者王毅王存理余斌
近几日来,每到下午,几十平方公里的成都市区笼罩在带有刺鼻烟熏味的沉沉烟雾中,市民们纷纷叫苦不迭,甚至影响了交通。这些烟雾来自成都郊县农民就地焚烧的麦秸。
记者驱车寻烟前往,一到郊区,就看见农民将收割脱粒后的麦秸一堆堆地在田里焚烧,尚未完全干透的麦秸在燃烧时冒起一团团黑色的浓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过去这些麦秸是宝,农民盖房要靠它,烧水煮饭离不开它,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还可用它编织成草帽、花篮等普通日用品和工艺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卖给工厂造纸,每公斤麦秸至少可卖0.2—0.3元,每亩就可收入60—90元。可眼下农民为什么要烧掉这些麦秸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增加,现在农民盖房用瓦用水泥,燃料有煤,施肥有化肥,饲养牲畜用各种加工饲料或蛋白含量多的玉米秸秆和稻草,加上一批以麦秸为原料的小造纸厂因污染问题不能解决被国家勒令关闭,麦秸的身价一落千丈。农民认为这些麦秸没什么用了,还不如烧了做肥。
为了防止烟雾给城市居民生活和交通带来的危害,成都市政府发出紧急禁令,不许农民在田里焚烧麦秸。据初步统计,成都平原每年麦收后有麦秸10亿公斤左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想方设法为这10亿公斤麦秸找出路。
当今麦秸并非到了只有付之一炬的地步。四川省农科院的土肥专家认为,焚烧麦秸会使麦秸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和含氮化合物等有效物质一烧而光,所剩的含有磷、钾的灰分极易被水冲走。因而,把麦秸烧掉并不能肥田,真正简便有效的办法是就地堆沤还田。
据轻工部门反映,在离纸浆厂近的地方麦秸仍然供不应求,而距离远的地方麦秸却卖不出,一家一户农民把麦秸运到工厂,卖的钱还不够运输费。10亿公斤麦秸不论从经济价值还是从自然资源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宝藏。如果这时有人或某个企业来把它们收集起来,从中穿针引线,开辟农副产品加工的新门路,无疑是一笔可观的生意。
记者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缺柴烧还是我国农村困扰广大农民的一个难题,而今天,在郊县过剩的麦秸竟在成都酿成了一场灾难。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矛盾出现了,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正视麦秸过剩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寻找新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棚蔬菜制种富农民
河北省平泉县农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掌握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大棚蔬菜制种技术。他们在大棚里制成的优质蔬菜良种远销日本、比利时等国,使该村跨入了“小康村”的行列。这是村民在为青椒授粉。
周文广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首批30只非洲黑鸵鸟,近日在黄海之滨苏北盐城沿海滩涂安家落户。这是由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利鸵鸟产业开发中心投资630万元从广州引进的成鸵。程晓萍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也献一计,你们先自己掏腰包付这顿吃喝费!徐鹏飞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