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大都市与京九线
张大农
近几年,一些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相继应邀来华演出。衡量这些乐团访华演出的规格与规模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可容纳万名观众的人民大会堂举办一场“超级音乐会”。于是,去大会堂听交响乐成了北京的“高雅文化爱好者”们一件例行的盛事,每年总有那么几回。即使平常不大去音乐厅的人们,此时也衣冠楚楚、恭敬虔诚地来到这堂皇的地方,接受音乐艺术的洗礼。
其实,纯粹就“听”音乐而言,还是专门的音乐厅效果为佳,因为在空旷巨大的舞台上,乐队各声部之间彼此难以听清对方的演奏,乐队和指挥如同盲人骑瞎马,只能凭着往常的默契“跟着感觉走”;而观众席上也只有一楼前排正中的座位差可一听。笔者曾有过在前排侧座聆听的经历,好像在听三个乐队演奏:一个声音从跟前面对的巨大的扬声器发出,“如雷贯耳”;另一个声音从几十米外舞台另一侧的扬声器发出,“余音袅袅”;再则是舞台上乐队发出的“真声”——“三重奏”听着那叫一个热闹。
尽管现代录音、音响技术日臻完善,在家里用一套好一点的音响器材,听一张制作精良的唱片,其声音效果可能更“理想”,但人们还是情愿听现场演奏,因为音乐会的“艺术气氛”非身临其境不能感受,何况对于众多爱乐者来说,能一睹景仰已久的世界一流乐团和音乐大师们的风采,也是难得的幸事。那些世界著名乐团的艺术家们并不因为演出场所效果欠佳而有所懈怠,对于那些充满热情但又不太懂得欣赏交响乐的“规矩”(譬如乐章间隔时不该鼓掌)的观众,他们依然报以高水平的演奏。正是因为中国交响乐艺术水平以及交响乐文化普及的程度都还很低,所以这种文化艺术的交流就更应面向广泛的阶层,而这也正是他们访华演出的根本意义所在。
由此想到不久前的京九文化列车慰问团。据一位随团采访的朋友回来讲述,那些名扬全国的表演艺术家们每到一处,方圆近百里的男女老少翻山越岭、昼夜兼程、扶老携幼地赶到临时搭起的露天“剧场”守候一宿,为的是能就近看清那些电视、广播里已经熟识的明星;有的演出场次观众多达十几万,人们拥塞在有限的场地上,或头顶骄阳,或栉风沐雨,忍受着饥渴、尘土乃至如厕的不便,心满意足地翘首观望着简陋的舞台;一些进不了“场”的观众就站在几百米外的山包或楼顶上眺望舞台上影影绰绰的人影,或索性在舞台后面找个角落,看不见“真人”能听见“真声”也满足;还有的观众将自行车支起,人站在车架上,脖子上还骑着个孩子,如此伫立几个小时……
大都市里的人或许会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有的人也许还会诘问如此兴师动众为的是什么?十几万人簇拥在那听不清也看不清的演出场地上受罪,何如在家舒舒服服地看电视?其实,相同的问题也可用在大会堂里的交响乐听众(“观众”?)身上。这些京九线上“看热闹”的老乡们,跟大会堂里堂皇体面地欣赏交响乐的城里人,其动机和热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物质条件不同而已,境界实无高下之分。更何况,大会堂里西装革履的听众中,不乏打着瞌睡强作高雅状的,而京九沿线的老乡们当中,把彭丽媛、于魁智的腔调、板眼听出门道的,也不乏其人。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交流”?京九沿线的许多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那些来自首都北京的表演艺术家,不论是俗是雅,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华,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如今能借着京九线通车而来到往日的偏隅僻壤,这是亘古未有的空前盛事,它带给人们的亢奋,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从这层意义上说,京九文化列车慰问团演出的节目不论被老乡们看清、听清与否,都是次要的,重要的在于,过去大城市、大地方的人们才能看到的全国一流的大戏班子,如今山里人也能看到了,他们更由此而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也会有一流的剧院、一流的体育馆、一流的博物馆,会有更多一流的演员去那里演出。这层希望的曙光是值得人们钦羡的。
同样,我们相信大会堂里的“超级音乐会”,也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终有改观。


第4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四世宫保坊
秦善新
有“建筑之乡”美称的鲁中桓台县新城镇,有一座稀有的砖结构古牌坊“四世宫保”。这种类型的砖牌坊国内仅存两座,另一座在山西省。
四世宫保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新城人),经万历皇帝特许而建造的。建坊时,王正在兵部任内,时年71岁。当时曾追封三代,包括他的曾祖父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都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被称为“四世宫保”坊。
四世宫保坊,面向南北,是以砖为主的砖石结构建筑。坊高15米,面宽9.2米,进深3.3米,占地30余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式样。它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自上而下的建筑构造是:最下面设有基座,是由原型方石砌成,分下、中、上三层,每层四周均有精致浮雕。底层雕有莲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奔狮、灵芝、行云等走兽和景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基座之上,开拱门三洞,中间一洞大,横跨约4米,左右两洞小,宽约2米,对称和谐。各门楣雕有二龙戏珠,活灵活现。尤其是拱门两侧,巨石基座上雕刻的8尊石狮,分踞前后两面,雌雄各四,各具情态,形象生动。雄狮足按绣球,回首张望,雄姿勃发;雌狮抚抱幼狮,俯首凝视,极尽母爱之情。中间大拱门之上,嵌有上、下两块横幅石匾,下为叙功匾,镌刻着王氏祖孙四代的名讳,职衔和诰赠。叙功匾以上之匾额,镌有“四世宫保”四个大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相传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
该坊前后横幅石匾的两侧均有浮雕楹联,为隶体书法。两副楹联上端都注有“玉音”二字,下端皆有精雕莲花承托。楹联的四周和石匾上下则雕刻着精致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其中有的浮雕,有的圆雕,有的透雕,皆精雕细琢,技艺精湛。另在该坊外侧前后两面圆柱上雕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形象端庄。
作为稀有古建筑,当地人民和历代政府对四世宫保坊十分珍惜与爱护。300多年来曾先后维修过三次,最后一次是198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复修。去年,新城镇政府又投资30多万元,在四世宫保坊四周立起了146米长的石护栏,中间植了草坪,水泥硬化了道路。这不仅对牌坊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也美化了周围环境,方便了游人。
又是一年芳草绿。四世宫保坊久经风雨,那檐角上的风铃依旧在“叮当”作响,继续向游人们述说着什么。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内外

  加拿大舞台上的中国舞
郑仁龙
有一次演出,虽然时过境迁,但我难以忘怀。
清晨,飞机进入加拿大领空,冰峰雪岭的落基山脉映入眼帘,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犹如一个水晶的王国。晚8时,飞机徐徐降落在渥太华国际机场,加拿大国家首都委员会的项目经理丹尼尔·拉邦迪先生和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官员们在机场热情地欢迎中国舞蹈团。
中国舞蹈团由总政歌舞团的部分舞蹈演员组成,一行15人,应加拿大国家首都委员会的邀请,前来参加渥太华第十九届冰雪节。冰雪节是加拿大首都地区的一个著名传统庆祝活动,自1979年以来,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加拿大和国外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北美最大的冬季艺术节。该节1997年首次推出新颖迷人的系列主题:展望。加拿大政府选择了中国作为冰雪节展望系列主题的第一个国家。中国舞蹈团是此次“通往中国之路”大型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加拿大冬季寒冷多雪,寒风不停地把雪花撒满天空,远处的景物,被白茫茫的冰雪覆盖,好像是玉砌银镶的艺术品一样。在这圣洁银色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人们兴高采烈地迎接着冰雪节的来到。大街、公园搭起了一块块“通往中国之路”的蓝色广告牌,加拿大和中国国旗迎着凛冽的寒风飘扬,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冰雕、洁白高大的雪雕把首都渥太华装扮出丰富多彩,一片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
渥太华国家文明博物馆剧院,是中国舞蹈团演出的场地。加拿大国家首都委员会为中国舞蹈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联邦工业部长、国会议员和政、文、商各界观众数百人出席了首演。《牡丹颂》、《牧歌》、《醉鼓》、《海燕》、《心之翼》、《金蛇狂舞》等14个富有民族特色、节奏欢快的舞蹈一一展现给观众。女演员优美舒展的舞姿,热情、细腻而富有民族神韵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爱慕。男演员刚劲健美、具有阳刚之气的动作,娴熟、高超的技艺,引起一阵阵热烈持久的掌声。观众为中国舞蹈艺术而惊叹。近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谢幕时掌声轰鸣,久久不绝。演出结束后举行了酒会,热情的观众自发地列队欢迎演员入场,再一次表达他们对中国舞蹈家的崇敬之情,就好像演出的谢幕还在继续。
酒会上,国家首都委员会主席马歇尔·波德利先生激动地对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文化参赞王振茂说:“演出实在太精彩了,今年是我们冰雪节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一个外国文化为主题,明年我考虑还要突出中国文化,还要请中国舞蹈艺术家来。”各界人士纷纷祝贺,盛赞首演获得成功,说从未见过中国如此高水平的舞蹈,未想到中国有如此好的舞蹈家,更没有想到能在加拿大看到这样的精湛表演。当地的华人激动地说:演出引起了轰动,给中国争了面子,我们为中国有世界一流的舞蹈而感到骄傲。加拿大《世界日报》以“冬节活冰雕·总政‘牧歌’舞渥京”为标题,报道总政歌舞团“通往中国之路”融合中西古今韵味表现不凡。当地的电视台、电台、报纸也竞相作了报道,热情赞扬中国舞蹈团来加演出为渥太华冰雪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舞蹈艺术是无声的语言,它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舞蹈艺术又是一座永存的桥梁,它可以跨越重洋,联络起各国人民的友谊。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她为什么唱歌
伊文
一位朴实无华的歌手,以她对音乐的那份执著与追求,打动了许多人。她就是李叶。
李叶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又顺利地考入了北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进入大学以后,活跃好动的她依然是那样爱唱爱跳,很快,出色的歌喉就帮她赢得了北方交大歌手大奖赛的冠军,她又获得了首都高校歌手大赛的第一名!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日子里,爱唱歌的李叶在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水准到音乐修养都有了提高。
就在李叶大学毕业的那一年,铁路文工团招收演员,她一下子看到了自己这一生应走的路:去作一个歌手!于是,分团考试,总团考试,一个工科大学优秀的毕业生,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演唱生涯。
然而,歌手的道路却并不像李叶想象的那么平坦,幸好一些有才华的词曲作者给她写下好听的歌,包括现在正流传开来的雪村的《雨飞》,使她名声在外,经常出现在广播的音乐栏目里。
我曾经这样问她,多少人渴望得到一份父母期盼的那种扎实稳定的生活,而你又为什么要作一名歌手,走上这一条在今天看来实在是不易的道路呢?她这样回答我:我爱唱歌!李志斌摄(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武警文工团推力作
“国旗下的士兵”多姿多彩
由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反映武警官兵高尚情操和多彩人生的歌舞诗画《国旗下的士兵》,经过近一年的创作排练,已于近日与观众见面。
武警部队文工团1983年组建,拥有自己的创作和演出人才。这台表演聘请目前著名艺术家担任该剧的主创工作,并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座谈,征求意见,反复修改。
演出以国旗班战士的国旗演讲为主线,以歌舞为载体,以11个大场景为依托,多角度展示武警部队的执勤、训练生活,刻画了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有在天安门广场守卫“祖国第一哨”的国旗卫士;有常年驻防在祖国边陲的边防武警;有敬业爱兵的好干部霍山生;有一心奉献的指导员于志加;还有四川武警女子特警队。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将戏剧人物贯穿到故事情节之中,使歌曲和舞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融为一体。在浓烈的感情,豪迈的气势,错落有致的舞蹈队形变化和优美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也感受到士兵朴实的情怀。(文同)


第4版(副刊)
专栏:

  “刘三姐”进京唱山歌
一出《刘三姐》,曾使一位壮乡传奇女性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形象,也使彩调剧这一以往鲜为人知的地方小剧种扬名。6月13日、14日,广西彩调剧团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再度为首都观众奉献这出“中国式歌剧”,这也是北京启明演出公司、北京合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民族经典”系列活动的重头戏。
创建于1956年的广西彩调剧团,是广西唯一的省级彩调剧团。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剧团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创作的《哪嗬咿嗬嗨》曾获第六届“文华奖”,还先后将《三朵小红花》、《三看亲》等剧目搬上银幕荧屏。


第4版(副刊)
专栏:

  江苏面向全国设立“茉莉花金奖”
为推动江苏建成文化大省的步伐,日前召开的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宣布,江苏将设立面向全国的文化艺术奖“茉莉花金奖”。
“茉莉花金奖”的设立是为了推新人出精品,促进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茉莉花金奖”从今年开始评选,每年评选一次,文学创作和表演艺术各五人。
(周一鸣)


第4版(副刊)
专栏:服务角

  谈谈唱片评论杂志(三)
耿纯
《企鹅唱片指南》全称为《企鹅激光唱片/音乐磁带指南》,由企鹅出版公司发行。
《企鹅唱片指南》的上榜唱片分成四个级别:一颗星代表总体水平不错,录音质量还可以;两颗星代表总体水平出色,录音质量上等;三颗星代表演录俱佳的唱片。遇到演、录俱佳的唱片时,将在三颗星之外,加上一朵小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企鹅三星带花名片。
《企鹅唱片指南》的选片标准,是以唱片的价格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就是低价片和低价片比;中价片和中价片比。采用这种横向的比较之后,就可以选出同类价格该音乐作品的佼佼者。
由此,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同是企鹅三星带花的名片,正价版和中价、低价版的质量、水平是有差距的,所以,在以《企鹅唱片指南》为参考,购买唱片时,一定要看清该片原来属于哪一个价位。然后再根据投资的多少去按图索骥。
《企鹅唱片指南》每年修订、增补一次,主要用于推荐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当年的新作和已经发行的经典作品。《企鹅唱片指南》的主要撰稿人是爱德华·格林菲尔德,从50年代起,他就开始为《卫报》、《留声机》杂志写音乐评论文章。罗伯特·雷顿是《企鹅唱片指南》的另一位撰稿人,他毕业于牛津大学作曲系和音乐史系。伊万·玛切是《企鹅唱片指南》最年轻的音乐评论家,他是职业圆号演奏员,经常在《留声机》杂志、《古典音乐》杂志上发表文章。


第4版(副刊)
专栏:

  《香江泪》颂历史英雄
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创作的京剧《香江泪》已试演成功,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6月上旬,该剧登上首都舞台。
这是一部取材于史,在艺术上着意出新的新型京剧,以发生在1899年的一段史实为原型,表现了英帝国主义强行占领“新界”时,当地民众联合起来共御外侮的斗争。塑造了邓氏家族老族长邓彭侯、廖氏家族女首领廖怡文、两广总督谭钟麟、普通百姓老阿婆等人物形象。刘星与张志高联袂编剧,王群执导,杨燕毅、王玉兰、朱宝光、刘莉莉等主演。


第4版(副刊)
专栏:

  六月邮事
●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侗族建筑》邮票首日封一枚,发行《麦积山石窟》邮票首日封一套二枚。
●为宣传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中国集邮总公司联合北京市集邮协会、北京市少年宫最近举办了集邮活动日。100多所中小学的数万名学生参加了北京青少年迎香港回归集邮知识竞赛。


第4版(副刊)
专栏:

  颂香港回归
鲁兮
香港去归非等闲,
国人无不梦魂牵。
当年璧失山河碎,
今日珠回骨肉全。
四海同欢掀序幕,
紫荆争放尽开颜。
月圆耻雪心潮涌,
两制星华落满天。


第4版(副刊)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

  延伸的血脉
刘烈娃
有一支部队,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诞生在70年前“秋收起义”的炮火声中。长征途中,突破乌江,更有强渡大渡河的17名勇士勇往直前。从此,这支部队被光荣地命名为“大渡河连”。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又肩负起历史的光荣使命,正式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
走进驻港部队营院,感到一种大气、正气。踏在同乐营区“大渡河连”的土地上,同这支英雄连队一接触就仿佛触到了那根强劲有力搏动着的血脉。这里官兵的口号是:“做人就要做红军的传人!”
操场上,白色的标语牌上醒目的红字是:“不辱使命”,“只争朝夕”;器械场写着:“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
在这样的氛围中,你的热血不能不沸腾。
早上,起床号响了,从沉睡中惊起的战士们一骨碌爬起来就会清醒地喊:“今天离进驻香港还有××天!”短短的一句话,激起大家的使命感、神圣感、责任感。
曾被广州军区评为“优秀政治教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的一营副教导员蒋谟华,是“大渡河连”前任指导员,至今他仍然钟情于老连队。他说:“战士们进取心都很强,都为置身在这样一支战功赫赫、屡建殊勋的英雄连队感到骄傲。他们除了学习各种法律及有关方面的书籍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粤语、音乐。去年双休日,开了五个业余学习班,还有电脑、书法……”
这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七班副班长宫桐波因没有赶上车,从深圳一口气跑了6公里赶回连队,终于提前了5秒钟销假。5秒钟,在人的生命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对一名真正的战士来说,可谓千钧一发。
战士汤家勇,是1996年入伍的士兵。在一次训练中伤了右膝盖,他不吭不哈坚持走完了5公里路,事后膝盖肿起老高,到医院两次共抽出28毫升淤血。就这样,他还想着要争取参加表演方队的选拔,不肯住院,直到医生反复劝说,连里干部也赶来劝慰并强行让他休养,才十分不情愿地留下来。
“大渡河连”副指导员张洪涛,是从湖北的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他似乎承接了大自然太多的甘露,集英俊、智慧和美德于一体,又荣幸地成为驻港部队仪仗队长兼执行官,是“仪仗队的灵魂”。每天,张洪涛要面对镜子不知练多少遍出鞘、入鞘、目不斜视,直练得手上长出老茧。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时,曾对官兵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担子很重啊!”并为驻港部队题词:“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维护香港繁荣稳定。”
一天,当年冒险运送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老船公的后代帅飞,也千里迢迢赶来,向“大渡河连”官兵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两瓶大渡河水。连里官兵把这珍贵的水倒进了门前那口水井中,颇有些诗人气质的指导员郑华浮想联翩地说:“这水井的水通向深圳河,说不定现在已经顺着深圳河流到香港了呢。”
紫荆花嘻嘻地笑开了,三角梅悄悄地绽开了。春天的微风中,整洁的草坪如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同乐营区洁白的拱型结构主体楼结结实实地伫立在操场边,远远看去像一个大写的“人”字。是啊,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要这样结结实实地站立着,自尊、自强。
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乐曲声中,“大渡河连”全体官兵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来了。蓝天下,“大渡河连”连旗显得格外醒目。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后勤部创作室)


第4版(副刊)
专栏:

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第四届爱乐希望小学募捐义演上,孙道临朗诵白居易的《琵琶行》。耿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