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书评)
专栏:

  世纪的回响
钱谷融
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将近80个年头。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80年不过是一转眼的工夫。我们中国又是个文明古国,从《诗经》算起,我们的文学已经有3000年的光辉历史,80年的成就,决不能与3000年相提并论。可是,就在这短短的80年中,我们却也产生了像鲁迅这样的即使站在屈原、杜甫、曹雪芹等中国最伟大作家的行列里也无愧色的人物。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每一位伟大的作家的周围,在这位作家的影响和带动下,往往会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作家群体。尽管他们的才能有高下,成就有大小;就创作风格而论,也既有与这位大作家相近似的,也有与这位大作家显然异趋的,在他们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就像我们的二三十年代那样,因为有了鲁迅,就使文学的天空,一时显得群星璀璨,光辉夺目。至今回顾起来,犹令人不胜神往。
当然,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繁荣昌盛的局面,总是难以长盛不衰的。但是,认真严肃的作家,忠诚献身于文学事业的作家,不管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总是在默默耕耘的作家,应该是代不乏人、始终存在的。因而值得一读的、能够传之久远的好作品,相信总也是不绝如缕,不会长久中断的;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隐没无闻,不为人所知,有待于热心人的发现,甚至得花些力气去进行发掘罢了。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原来相当受人欢迎、而且确实值得一读的作品,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忽然销声匿迹,不再出现了。遂使一大批比作品晚出世的年轻人,就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作品的存在。大家只要回头想一想,在新时期到来之前,像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不是几乎完全被人们遗忘了吗?
解放前,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评论等文学的各个门类,从1935年12月起到1949年4月止,历时14年之久,一共出了10集,每集16本,总计161本(其中有一集17本),共收入86位作家的作品。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极其深远。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解放以后都没有能够重印,遂使一大批作品连同它们作者的名字(特别是一些不属于左翼的作家)渐渐的被人们忘怀了。至于一些4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大学文科学生),则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些作品和作家的存在。
我们有鉴于此,在20世纪即将与我们告别的时候,决定对将近80年的现代文学的历史,作一次巡视式的回顾,将一些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有意加以排斥的作品,只要它们艺术上有特色、内容又确有可取之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具有学术价值的文艺评论,收集起来,以丛书的形式,按类分辑加以出版。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加以重印的作品,都是能够风行天下、传之久远的精品杰作。一部作品能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爱好,除了取决于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质量以外,还有种种其他因素,甚至一些偶然出现的特殊机缘,也会严重影响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的命运。就说读者的审美心理吧,也从来就不是稳定不变的,它常常会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左右和制约。譬如社会风气,时代好尚等等。上面所说的一些作品之所以会在过去受到冷落或排挤,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文学史上的许多大作家,在当时并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公认,人们对之常是或褒或贬,毁誉不一的。即使是他们死后,虽已盖棺,围绕他们的争论仍未止息,他们的声誉地位,仍会有或升或降,忽沉忽浮的变动。往往要经过时间老人上百年的淘洗、鉴别,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才会逐渐牢固地确立起来。当然,进行筛选和淘洗,首先必须让人能够更多地阅读和了解那一时代的作家作品,但有些作品现已难找到,即使是一些开始受到重视的作家的某些方面也往往受到忽视。这种状况造成客观评价的障碍,因而我们将一些有创作个性而即将湮没的作家和一些知名作家被人忽视的作品编选出版。我们不敢说我们的艺术眼光是最可靠的,但我们至少知道作家与作品是各种各样的,读者的兴趣爱好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艺术上还是采取宽容态度为好,应该容许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存在。我们决不因为自己喜欢玫瑰花,就反对人们去喜欢紫罗兰。我们只坚持一点,我们向读者推荐的,都是我们认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或在某一时期曾发生过较大影响,反映了某种创作思潮或思想观点,或者对于某位作家来说,它们代表了他创作风格的不同侧面,我们决不敢把一些艺术的赝品来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我们的目的除了认为应该给一些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过贡献的作家作品,恢复他们应有的地位,以充实、丰富现代文学史的原有面貌,同时也可以使青年作家在创作时有所取资与借鉴,进一步促进我们创作的繁荣。再说,这些作品既是从中国的现实土壤上、从人民的生活中、心灵中产生出来的,那么它们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国民的素质方面一定能够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时时给我们提出批评和建议,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好一些。
(《世纪的回响》丛书1997年4月由珠海出版社开始出版。第一辑收有许地山《缀网劳蛛》、凌叔华《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丽尼《鹰之歌》、冯至《昨日之歌》、穆旦《蛇的诱惑》、废名《纺纸记》、辛劳《捧血者》、吴组缃《一千八百担》、芦焚《果园城》、卞之琳《地图在动》等。此文为丛书序文。)


第7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凝眸“经典”
刘明银
如今只要你往书店里一走,就会发现你马上被“经典”之气笼罩起来,甚至要被各种名目的“经典”掩埋起来。小说经典,散文经典,诗歌经典,哲学经典,史学经典,宗教经典,鲁迅经典,老舍经典,海明威经典,幽默经典,爱情经典,侦破经典,武侠经典,甚至还有一些你搞不明白的经典。有一些确实是经典,是经过严格的编选,从大量著作中遴选出来,可供反复阅读,甚而至于可以传之千万年不朽。但也有一些“经典”让人莫名其妙,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那些作品都不应该成为经典,有的甚至连一般的水平也达不到,可是它竟在经典之列,排列上比真正的经典还要引人注目。翻开这样的经典,你马上就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会有一种经典贬值的遗憾。
经典,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三条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这三个方面都极度强调了经典的权威性,这也就是说,既是经典,就必须是某个领域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人物,至少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经典作品必须是具备高度和权威性的作品。虽然人类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真要以经典来衡量,每个学科里面真正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著作并不很多,或者干脆说真正的经典只能是凤毛麟角,尤其是现当代的著作,名副其实的经典就更见其少。可是我们一眼朝书店望去,看见满眼的经典,就不能不感到经典的繁荣与豪富,就不能不为经典的蓬勃而惊讶。
近年中国文化的潮流是一浪高过一浪,先是辞典的浪头把普通学人的腰包差不多冲了个精光,再就是丛书的热气把人们吹得晕头转向,不久前又来了一个文集大包围,只要有几百万字作品的人就要搞出几本文集来,也不管文集所收之物能不能对得起封底上的定价,而最新的潮流就是要炒经典了。一排排的经典在书店里闪耀着它们的光辉,可是这光辉能持续多长时间,谁也不敢肯定,因为有些所谓的经典,实在是让人感到气短,连最起码的好作品都称不上,挤在经典的行列里,岂不是亵渎了经典吗?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经典?选择经典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人来选经典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于是人们就可能会找到一种借口,说经典也是人制造出来的,经典也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既然有标准和需要,不管什么样的经典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读者的眼睛是无法欺骗的,最终你的“经典”是要被读者和历史鉴定的。
如果真是按照设定的标准和需要来选择经典,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算得上是严肃的态度,最可怕的是为经典而经典,为了人情和炒作的需要而制造经典。这就好比为了让东施嫁一个富裕人家,硬是把她打扮成西施,一揭开蒙头的红绸子就会露馅的,也就好比硬把阿斗扶成皇帝,最终是要误国的。这样的事实告诉人们,艺术良心比经典的标准本身更重要。


第7版(书评)
专栏:

  热爱生命的乐章
——读苏子龙散文随笔集《半世情》
周桐淦
读到苏子龙的散文随笔集《半世情》(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确有种为之一振的欣喜和轻松。这倒不仅仅是因为这本集子装帧印制的精美先自令人悦目三分,更多的是书中作者对50年人生途程的扫描,关于乡情、友情、爱情、闲情、风情的娓娓叙述,读着读着就让人怦然心动,对生活、工作、人生、事业油然而生种种全新的感悟,以至心头时不时地漾起股股暖暖的热流。
子龙同志是位从业3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近年来一直担负着一家省级电视台的主要领导工作,其工作任务的繁重和生活节奏的快捷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当我们读到作者乡情依依的《村中往事》、《雾》、《月上心头》等篇什,读到作者诗一样的工作笔记《片叶情怀》、《友谊之初》、《迷惘》等篇什,就不得不静下心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走过的历程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于我们自己倏忽而过的人生之旅和平淡得让人生厌的生活浪花,在子龙同志笔下却是那样津津有味、那样隽永美好、那样耐人寻思,似乎生活和工作全都因了作者的深情吟咏才一下子变得清新亮丽起来。是的,对于挚爱人生的乐观主义者来说,生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也是美丽的,即使偶尔发怒,也让人感到堂堂正正,神清气爽。譬如作者在一次公出时,因是最后检票上机,即将起飞前,被空姐通知下一趟再走,而将座位让给后来补票的外国客商,作者立即作答:“这怎么可以?我是赶去目的地开会。况且我坐在自己买的位置上!”轻轻一句,礼貌坚定,却四两千斤,赢得了周围同胞的喝彩与友谊,也以凛然正气劝回空姐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民族气节和职业道德(《友谊之初》)。
《半世情》“闲情篇”中的一组文章特别值得一读。“闲情”不闲,绝不只是一句评论文字中习见的套话,这组散文小品清风雅韵,精致有趣。《吃瓜子》中作者独到的人生哲理的感悟,《醉游兰亭》、《我们不是官僚》中作者书法艺术才华的显露,《申请发言》、《清水湾畔看直播》中作者对职业艺术的娴熟于心,《江城观梅》、《盆趣》等篇流溢出的作者广博的艺术修养,让人既钦敬于作者职业工作的游刃有余,更得到这样的一些启迪:一是散文的丰厚有赖于作者多方面艺术素养的积累和润泽。散文创作不应该自囿一方天地,不应该自掘一口深井。二是艺术情趣的厚积薄发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刻意为之的,它是人生追求超越了环境制约以后的一种天然流露。是人在把握了客观世界的同时将自身也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的显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融合,习见生活趣事的咏叹才能点石成金为生命乐章的高歌。请看作者关于“生与死”的一则短章:
生是嫩芽,死是落叶。嫩芽是新生的开始,却又显得稚气;落叶是生命的终结,却又反哺大地。
我爱嫩芽,因为我眷念青春;我也爱落叶,因为我乐意奉献自己。
通俗、晓畅的文字后面,淋漓地洋溢着作者豁达、深邃的人生观。
所以我说,《半世情》是苏子龙热爱生命的华彩乐章。


第7版(书评)
专栏:

  评《道家哲学智慧》
吕绍纲
《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底出版。全书26万字,分9章论述先秦道家政治、自然、认识、人生、道德、养生、艺术诸方面的哲学智慧。两位作者:张松如前辈久治老庄,其《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合著),早已脍炙人口。邵汉明先生是道家研究新秀,所著《儒道人生哲学》、《老庄译注》(合著)卓有影响。老者精深,幼者敏锐,今老幼合璧,交相生辉,益显各自深沉的理论思维功力。
此书不见时髦话语,只有老老实实的分析,不刻意求新,而满书新意盎然,读了让人感到舒服、亲切。
哲学智慧有全人类的共性,也有属于民族的个性。这本书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它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研究中国哲学,充分注意中国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只是参照系,绝不视作规矩,削中国哲学之足,适西方哲学之履。书中认为儒道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根”的意义和地位,既不接受孤立的儒家主干说,也不接受孤立的道家主干说,而主儒道互补,儒道交叉主干说,不落常见的片面执一的窠臼。这一点至关重要。
道家哲学智慧以道为根基,而道之义难明。本书全面描述道的特点,指出道的概念并非道家发明,然而赋予道以本根或本体的含义,却是道家对中国哲学所作的一大独特贡献。点破了常常被忽略的道儒两家道概念之根本差异,这一点很重要。
道家的认识论不易说清楚,老庄排斥感官和经验的作用,强调“玄览”、“游心”即用“心”体道。本书在指出其“迹近唯心”的同时,恰当分析了老庄体道主张的特点,认为它不曾否定物的客观实在性,只是在向道的境界提升时,视线离开了物,突出了心,用“心”体道这种纯而又纯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模糊思辨,虽不免片面,却含有真理性,中国后世文论家所广泛称说的“神思”的那种艺术思维正源乎此,这一点又很重要。
关于道家哲学的价值,或肯定或否定的极端评判较多。本书的评判很辩证,既指出道家否定物质追求和道德追求是错的,又肯定老庄触及人类精神生活的更高更深的层面,正是道家哲学智慧之高度体现。这一点也很重要。
总之,《道家哲学智慧》一书是两位作者关于老庄研究的一贯思想的发展,比他们以往的论著更为深刻、系统、圆融、成熟,也更多新见。讲的是古代道家哲学智慧,却也反映作者当代的哲学智慧。


第7版(书评)
专栏:新书快讯

  《在纽约的书房里》
董鼎山先生的这本小书所收的多是比较轻松的有关欧美文坛的逸闻和董先生自己的读书随感。
书中的文章大多数都不到1000字,或评一书、或谈一人、或讲一事,读来轻松有趣,可让读者从一个方面了解欧美作家、欧美文坛,乃至西方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开眼界、长知识。董先生的文章虽然短小、虽然轻松,但都是严肃认真的,行文也是精雕细琢的,很好读,也很耐读。
《在纽约的书房里》由文汇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第7版(书评)
专栏:

  关注生存方式的变迁
——读《数字化生存》
姜渭渔
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生存方式,粗略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农牧化生存、机械化生存和数字化生存三种方式。农牧化生存也可称之为自然生存。这种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的结合最紧密,自然主宰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类,靠天吃饭,祈求自然的保护是生存的主要过程。机器化生存也可称之为工业化生存,这种生存方式以“时间”的再发现为先导。钟表的制造使人们突破了白天和黑夜的局限,人们不再满足于自然形成的生存方式,更多地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生活空间里。机器化生存的极端便是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数字化生存也可称之为信息化生存,这种生存方式以“空间”的再突破为主题,电脑及其网络的应用使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易方式,甚至受教育的方式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而自由地进行。
电脑及其网络,特别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在数字化生存的未来中人们的正常生活方式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迁,这就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试图在《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出版)中为我们回答的问题。尼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电脑科技专家和未来学家。《数字化生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本电脑文化的散文集,高科技的内容用十分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者不必为自己电脑知识的贫乏而感到担心,相反可以轻松地从中得到现代科技知识的享受。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方式。”当我们个人或企业的电脑进入Internet时,我们的电脑就成为这个全球巨型电脑网的一部分,可以从中获取包罗万象、瞬息万变的信息,也可以把自己需要发布的信息传播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想知道的人。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家办公,同事的概念不再以同一办公室或办公楼来区分,几万公里的距离与上下楼之间的交流已不再有太大的差别。人类对摩天大楼和城市交通的依赖日益减弱。学者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在电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可以直接访问该领域权威的专家。身在中国某个乡村的普通学生可以尽情地漫游大英博物馆或美国国会图书馆,调阅其中的资料,如果你觉得需要还可以打印出来。目前网上访友闲聊、网上购物旅游、网上求知问学已成为电脑一族的时髦,并且很快将普及到普通百姓。当今的电脑盲中的大多数不用几年就会再也离不开电脑了。
数字化生存是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对于这一变迁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目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大大超出我们最高想象力的预测。尼葛洛庞帝认为,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当孩子们霸占全球信息资源的时候,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同样,世界电脑业的巨子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指出,如果你现在50岁或者年纪更大一些,如果不学习使用计算机,也许将仅仅失去一次传奇性体验的机会。但如果你现在才25岁,而不习惯使用计算机的话,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都要有事倍功半的危险。
为了不使自己错过传奇性体验的机会,抑或为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将来避免事倍功半的危险,我一读完《数字化生存》就搬回家一台奔腾586,并正在积极咨询办理入网手续。看到儿子灵活的小手在键盘上飞舞,得心应手地运用鼠标进进出出,三天以后就能玩一遍“大航海”和“主题公园”(两种新的电脑游戏),真有一种我辈老矣的感叹。


第7版(书评)
专栏:

  《汉语成语多用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由林颉凯、高兰、赵中颉等编写的新词典强调汉语成语的实用性。每个成语词条都收录了同义成语和反义成语;对近义成语进行了辨析,指出近义成语在语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频度、用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主要区别。词典还对词条中容易误读、误写的字作了特别强调。每个词条都附有现代汉语或白话例句,这些例句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又能反映成语的意义、用法。(张源)


第7版(书评)
专栏:

  《秋瑾》:用抒情化叙事方法写英雄
以民主革命的先驱秋瑾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秋瑾》,日前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文艺出版社近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秋瑾》作品研讨会。
《秋瑾》是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的长篇新作,作者积十余年的情感积淀,于1996年下半年创作而成。小说采用抒情化的叙事手法,把作者的自我情感与人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众多与秋瑾紧密关联的人物的不断回忆以及秋瑾在最后几天中的遭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鉴湖女侠卓尔不群的人格光辉。该小说出版后,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


第7版(书评)
专栏:

  筑起一座放飞台
——读《飘扬的党旗》
刘成章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21世纪的天空,青少年将如何放飞自己,无疑是一个万万不可疏忽的问题。因而,我们应该像巢边的经过风雨磨练的老鹰一样,教他们,引导他们。
教他们学好XY,引导他们做好化学和物理的实验,这些,都是极其需要的。但是,如果不加上党的历史的教育,他们也将展不开穿云破雾的矫健翅膀。
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有着传承性的。作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能不对中国刚刚走过的道路有一些清晰的了解。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的民族精英为改变中国屈辱命运,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因之它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脊骨。我们的古哲人千百遍地说过这样的意思:温故知新,以往知来,等等。一些外国人也不谋而合地反复这样说过:学习历史,是为了知道未来的一百年。可见学习历史对于明天的意义非同小可。让青少年学点党史,就是让他们加深爱国主义的情愫,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的种种挑战,为高高放飞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当今的青少年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在学习政治类的知识方面,他们喜欢的是简明通俗,生动直观。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一部精美的图书《飘扬的党旗——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卷》,应运而生了。
出于崇高的责任感,我们的专家们不齿于世俗所认为的“屈就”,积极参加了这本普及读物的编撰和绘制工作。但实在说,普及读物绝不等同于“低水平”。一部上好的普及读物,其价值绝不亚于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艺术作品。普及读物中也可以产生广被四方的畅销书和不朽名著。所以一些有见地的作家早就说过,普及读物并不是那么好写的。这部书的编绘者正是深知这一点,所以认为要把它推上一流水平,即就是对他们来说,也绝不是小菜一碟。在他们心中,它应该是一部形象化的党的全部奋斗历程的百科全书,而篇幅又不能太长。它不能只有史,还要有诗,要成为足以使人回肠荡气的闪光史诗。我们今天高兴地看到,专家们洒下的心血汗水,终于不负众望。他们匠心独运,把中国共产党的75年的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了亿万倍的浓缩,仅仅用历历可数的750幅图文,就扼要精彩诗意浓郁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其中既有全景,又有细节;既有主脉,又有断面;既有领袖,又有英模;既有沉静,又有激情;既有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有对灿烂前程的展望,而且,里边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特别重要的是,我国学术界对于党史研究的最新主要成果,都在这部书中体现出来了。因而,这部书具有新鲜而又厚重的分量。


第7版(书评)
专栏:

今年是塞万提斯诞生450周年,为纪念这位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塞万提斯全集)(共8卷、320万字),从5月起在全国发行。
塞万提斯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是有世界声誉的文豪,他笔下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形象也为中国读者熟悉。与《堂吉诃德》一样,塞万提斯其他题材和体裁的作品同样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文字幽默含蓄,让人在愉悦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首次出版他的中文版全集,既能使读者领略这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积累。中文译文忠实地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可谓相得益彰。
(图为塞万提斯画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