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事功与修身
——从爱因斯坦的人生追求谈起
张式谷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人们敬慕的人物。他是一位“自然科学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辟了自然科学的新纪元。他坚决反对专制、暴政和侵略战争,为争取民主、进步和世界和平进行过长期不懈的斗争。其实,这位二十世纪的伟人还具有广阔的人生追求和丰满的精神世界,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思想遗产。
——“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赞美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在这个被大家斥为物欲主义的时代,居然还把那些一生目标放在知识和道德领域中的人看作英雄,这该是一个可喜的迹象。这证明,大多数人把知识和正义看得比财产和权力更高。”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言为心声。这些议论当然是爱因斯坦心境一角的剖白,从中可以探知这位大科学家,在科学技术与人的道德品格、财产权力与知识正义、物欲与操守、做事与做人、外在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等问题上,所表露的超凡脱俗的识见;探知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支点,以及他所认为最可宝贵的东西。
人的价值应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表现在他的社会实践及其效果之中,表现在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上。同时,人优越于动物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具有思想情感和自觉意识。人的这种内在价值不能仅仅以狭隘的、直接的功用性来衡量和表现,而是表现为道德的充实、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我国古代提倡的“克己”、“内省”、“修身”,现代所说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都是强调要努力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又是社会运动的价值目标;改造自然和社会是为了人,改造自然和社会其实质也是改造人,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新的人。承认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这种辩证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就是要把建功立业和自我完善统一起来,把兢兢业业做事和清清白白做人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并不否认人的自我价值,并不排斥对人的道德评价。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优良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不是“人的天性”、“永恒真理”之类的东西,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进步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缅怀先烈前贤和表彰当今英杰时,总是在肯定其实绩之外,还要提倡他们的精神和风范的缘故。“清白高洁,功在千秋”,这句话说得好!一个具有高尚精神的人,或许未必都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只要有这点精神,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只讲功利、不问道义,只讲业绩、不问品节,只讲文治武功、不问道德修养,不是高尚的健全的为人处世之道。辉煌掩盖不了缺失。有些事业有成、甚至功勋显赫的人物,因其人格品行具有严重的缺陷或污点,不会不使他的事业及其社会效果打了折扣,不会不使他的自身价值受到贬损和玷污,历史和世人也不会不在纪念他的功绩的同时,予以理所当然的谴责。因为精神、人格、道德这些看似空虚隐秘的东西,却能如影随形地表现在人的行为和事业之中,人的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离不开它的支配和影响的。不仅如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述目标的实现,决定社会整体素质和社会风尚的状况,决定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实在是党魂、国魂、民魂之所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社会行为;不仅具有个人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切不可等闲视之。
正确看待事功与修身、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这就是爱因斯坦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给我们的启迪。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王开玉
由蔡长水、宋海庆、李良等同志撰写的《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一书,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同志为该书作序。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该书不仅阐明了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而且着重说明各个重要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书认为,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中心内容;在党的建设中贯彻改革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和中心内容的关键;从严治党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和中心内容的保证;制度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和中心内容的途径。
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运用邓小平党建理论,分析、研究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该书在阐述邓小平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时,深刻说明了新时期改善党的领导的迫切性;在阐述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时,分析了在这方面的各种错误倾向和错误观点;在谈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时,联系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说明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第三,论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运用、丰富和深化:一是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部署,全面推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二是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三是强调讲政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四是注重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五是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该书认为,学习和实践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的这些观点,对于深入领会和更好地运用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理论研究》评介
唐孝猛
高峰、卢冀宁、吕虹等撰写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一书,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展开和切入,突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有利于”思想和人民利益至上思想,比较清楚地勾勒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阐释了这个理论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及其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广大读者比较系统地弄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
该书深入分析了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详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坚持和发展的结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该书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既热情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不回避诸如地区差距、社会分配、党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该书有些章节较好地分析了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邓小平同志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重要方针,各地在执行这些方针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等等。这不仅能帮助部分读者消除原先存在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还能使广大读者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该书是一部严肃认真的理论著作。作者以通俗简明的笔触,生动活泼的文风,阐释十分深刻和科学的道理,为广大干部与群众学习、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辅助读物。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周才裕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基本改变了过去多年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失调状况,成绩是显著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般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等问题有所发展。以上问题是由于数量型高速度经济增长方式、短缺型经济、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改革还不到位和有些经济政策综合协调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加速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阶段。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比例,正确处理好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内外结合攻克技术难关;提高进入第二产业的条件,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搞好兼并、破产和再就业工程,淘汰一批多余的生产能力和减少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加大改革步伐,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加速产业政策系列化,制定和完善产业的地区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全面研究和重点管理,使市场、计划和产业政策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地调节经济。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去年又实现了“软着陆”,经济总量大体平衡,通货膨胀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成效卓著。经济总量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产业结构问题就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主客观条件来看,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已正当其时。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基本改变了过去多年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失调的状况。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多年来我们对能源、交通、原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供求情况已有较大改善,其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再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1996年末我国现汇储备达到10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机械电子产品比重都有较大提高。可见,优化产业结构的成绩是显著的。
关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第一部产业政策《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一般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够合理,地区优势未能很好发挥;企业组织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差,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低等。经过8年的调整和建设,现在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以及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低等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但一般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等问题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市场供求结构、生产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三个方面。
从市场的供求结构看,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设施,大体处在供求平衡和供不应求的状态,有时虽供大于求,但幅度不大,总的看仍是供给不足。加工产业情况则不同,机械、电子、轻工、纺织普遍是一般加工产品大量供过于求,凡是国内能制造和装配的产品,都供大于求;高水平的加工产品主要是高级机电产品及其所需要的高级原材料则是供不应求,其中有2/5的国内机电产品市场被外商占领。
从生产结构看,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差异很大。采掘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一般都比较高,1995年大致在80%以上。加工产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就差得多,在机械、电子工业中,除经多年竞争淘汰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外,其他的都在70%以下,而机床、汽车、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空调器、微波炉、录像机、复印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40%以下。轻纺工业除原料型的纸浆、纸、盐、棉纱和卷烟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外,其他的多在70%以下。
从进出口结构看,尽管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总体上仍未摆脱用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换取高附加值进口产品的格局。农产品、轻工、纺织产品的出超大致就是矿产资源和机电产品的入超。轻纺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但高档产品还要进口。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是快的,但仍是我国最大的入超产业。这些情况深刻反映了一般水平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
问题的成因
数量型高速度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立志赶超发达国家,但是国内要尽快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国际上又遭到帝国主义的封锁。于是,数量型高速度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了自然的选择。速度高低、产量多少、建成项目的大小与多少,是衡量经济工作成绩好坏的第一标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也都服从这个标准。这就使得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起来。
短缺型经济为低水平大批量的产品和劳务提供了市场。我国经济一直到90年代初都是短缺型经济,既是卖方市场,又是封闭市场。这就造成产品多年一贯制,技术进步很慢等问题。我们那时消费档次差距小,由于地广人多,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很大,往往是经过多年建设都不能满足需要。这使我们在进行建设时,对需求往往不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这是一般水平生产能力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使结构调整陷于被动。经济总供求不平衡,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酿成通货膨胀,秩序混乱,经济无法正常运转。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被动地抑制需求或削减供给,既造成浪费,又不能遵循优化结构的长远目标来调整产业结构。
地方、企业的权力和财力迅速扩大,致使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大量增加。由于改革还不到位,整个经济体制处于双轨运行之中,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政企尚未分开,加之又实行了一段时期财政包干体制,加重了地区分割,削弱了中央的调控能力,这就使得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一般水平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越是赚钱的商品,重复建设越多。
有些经济政策综合协调不够。有些政策在制定时,对必然产生的连带效果和长远影响估计不足,未采取相应的协调政策和防范措施。而这些政策所支持发展的产业,主要都是一般水平的加工产业。于是,进一步加剧了一些产品供大于求,一些产业低水平重复。
加速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阶段。“九五”时期,优化产业结构要沿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向,在“截长补短”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就是说,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同时,集中调整加工工业,重点提高支柱产业特别是机械、电子工业的水平,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区产业结构。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产业结构由合理化到高级化,日益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发展之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调整产业结构。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2%,但一些国有企业仍十分困难,是否应该再加快发展速度呢?我以为不能这样做。目前,我国处于消费增长快,固定资产投资率高,出口只能稳步增长的局面,如果发展速度再要加快,其结果是经济总量失衡,通货膨胀,结构调整也要放慢。研究需求,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提出的培育房地产交易市场,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扩大出口是正确的;设法打开一些大件产品的市场也很必要。所有这些,首先是为了取代不适销对路的产品、劳务和一部分进口产品,用较少的物质消耗生产较多的产品。也就是说,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就业等问题。
调整投资比例,正确处理好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当前,我国的基础产业仍是投资的重点,但如果基础产业过分超前也会造成浪费。要适当提高支柱产业特别是与整体素质提高关系密切的那些产业的投资比重,提高对现有企业改造的投资比重。石油化工、建筑建材一直是我国的发展重点,要继续加强。从现在的发展看,机械、电子工业市场需求增长、创汇增长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大。但是,现在机械、电子工业尚处在困难之中,无论从调整一般加工能力和增加高级加工能力来说,都需要对这些产业适当增加投资比重,并制定有利于大中小企业各得其所的发展政策。
内外结合攻克技术难关。为了取得先进技术,外贸部门和工业部门要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做好以市场换技术这篇大文章;同时,要给机械、电子工业创造必要的条件,真正让使用部门和设备制造部门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任务。外贸部门和国内生产部门必须结合起来,共同保护国内产业。还需指出的是,当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般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我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应设法改变这一格局。为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获取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在积极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的同时,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进入第二产业的条件,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目前,在企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建设仍需要实行报批制度,但是,国家只根据投资总规模是否许可、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来审批。至于产品的市场适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等问题,均由企业经理或项目经理负责。对小型企业则从批量要求、技术要求和环保要求等方面,来提高其进入行业的条件。对生产零部件、元器件的小企业,要规定一定质量的最小批量,否则不准生产,这是提高基础器件质量和小型企业生产水平,减少一些重复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是大中小型合理搭配,才能形成先进的专业化协作组织结构。多数小型企业是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零配件和配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型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基础。因此,要制定必要的扶持和提高小型企业水平的政策,以推进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搞好兼并、破产和再就业工程,淘汰一批多余的生产能力,减少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眼下,不景气企业多处于一般加工能力过剩的行业,必须坚决实施兼并和破产。那些资源即将枯竭的行业,应及早建立替代产业。国有企业只有把富余人员减下来,才能真正轻装前进。不景气企业约涉及1000万人的工作问题,不少地方已经创造出退休、待业、学习和再就业的路子,政府准备一年拿出300亿元人民币来解决这个问题,要抓紧工作。还要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新陈代谢机制。
加大改革步伐,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有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考核办法也应加以清理,进行改革。
加速产业政策的系列化。产业政策的系列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企业组织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地区政策和包括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在内的实施保障政策。产业政策有综合性的导向政策、产业序列、专业产业政策和专项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必须配套才能起作用。尤其要注意制定和完善产业的地区布局政策。过去由于缺少这类政策,国家支持的产业许多地区都搞,出现重复建设;国家限制的产业,一些地区有特殊情况也得不到照顾。许多放开的产业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为了发挥地区的特点,减少地区产业趋同,在一项产业政策出台后,尽快制定该项产业的地区布局政策;同时,尽快制定产业技术政策。
加强对经济的全面研究和重点管理,使市场、计划和产业政策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地调节经济。各地应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的研究,分别运用市场、计划、产业政策的办法,进行重点管理,真正做到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或不该多管的绝不瞎管。这样,不仅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实行管放结合,还可以起到综合协调单项政策的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