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宜将环境作“朋友”
张友新
环境养育着人类,人类保护着环境,两者犹如亲密的朋友,相依相伴。这是一种理想的环保境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忽视了大自然的规律,甚至随心所欲地伤害自己的环境“伙伴”。结果呢?人类遭到了惩罚。
很久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战争频仍,再加上居民为了得到眼前的耕地,砍光了那里的森林,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后来有些地方因此成了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大量砍伐山坡上的松林,于是山泉枯竭了,凶猛的洪水倾泻而来……
笔者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看到,尽管那里有生机盎然的自然保护区,但也有荒凉的景象:由于沙漠的侵吞,据说原本是一片草木萋萋的土地,现已成为几十里不见人烟的荒野,野牛、大象之类的动物因找不到水喝而倒了下来,留下遗骸白骨。这是世界环境恶化的一个侧面。今天,全世界滥伐森林、毁坏土地、排放污染物之类的行为有增无减,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环境对人类的报复——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增多、臭氧层稀薄、水质下降、沙漠化扩大、野生动物锐减……
全世界城市每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多达5000亿立方米,而每一滴废水将污染数倍乃至几十倍的水体,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变黑、变臭,结果是河中鱼儿不见,水鸟消失,水色黯淡,人的多种疾病被诱发而蔓延开来。
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污染物多达数亿吨,把本来洁净的空气搅得“乌烟瘴气”,结果不仅影响了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加深了食品危机,而且危害了人的健康,呼吸道、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频频发生。
全世界每年有大量耕地被吞噬。本来,养育人类的“土地母亲”以博大的胸怀像“净化机”那样永不疲劳地清除各种废物,净化人类环境,但现在这部巨大的“净化机”已承受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大量土地变成有毒性的废地,从而导致粮食危机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的苦果最终要由人类来吞咽,它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人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如果一个人呼吸混浊空气,饮用不洁之水,食用被污染的粮食蔬菜,那么,即使每天吃山珍海味,打扮得珠光宝气,也谈不上生活美好,因为生活质量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要素和文化、艺术的精神要素,而且还包括环境要素。这个概念正在被人们所接受。饮用矿泉水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家庭还在水龙头上安装了“净水器”;“空气净化器”已进入普通家庭;大城市的许多居民正迁居郊外,以避开城市里混浊的空气和噪音的袭击。
面对环境恶化的局面,世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这种被动地“保护自己”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更重要的应是自觉地“保护环境”。如果环境会说话,它将告诫人们:“你保护了我,我将善待你!”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环境立法新趋势
钟晓红
人类大规模以立法手段来保护环境始于本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尤其二战之后,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由此带来的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这种发展的副作用——环境污染的困扰。人们不得不在环境问题上寻求法律的保护,环境立法蓬勃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
环境科学界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为划分点,用“斯德哥尔摩前时代”和“斯德哥尔摩后时代”来描述环境立法的特点。“斯德哥尔摩前时代”的特点是:环境法规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少量的针对重大环境退化事件的被动性立法,对于防治污染缺乏主动性,控制力较差。而在“斯德哥尔摩后时代”,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巨大觉醒,环境立法走向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和资源为目标,主动性和控制能力都有增强。毋庸置疑,这些法律对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
回顾“斯德哥尔摩后时代”,环境立法仍存在弱点。其一,由于立法总是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后而进行,因而环境立法呈现出总体上的被动性,并且由于这种单个立法的被动性而使环境法体系的系统性不强,彼此联系不够完善。其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尚不能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的统一性,在立法过程中其他经济产业部门参与不够,在执法过程中其他部门配合协调不够,结果使环境法的执法效果大打折扣。其三,由于认识的不深刻,环境法律的指令性强,而达到环境目标的手段及可操作性较差。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当今世界环境立法呈现新的趋势。
系统化发展趋势环境立法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发展,相互联系,协同控制,使环境法整体的系统性大大增强。在最高一级的宪法层面上,各国相继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纳入宪法。在宪法下面依次有环境保护基本法、各环境保护单行法及所涉及的各种环境标准等,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标准。这样,环境法涉及的环境问题更加广泛,内容更加系统。
国际化发展趋势由于环境介质(如水、大气等)具有可流动性,也由于国际贸易及物资交流日益频繁,环境问题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如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典型的全球环境问题。对这种环境问题,仅靠某个国家或地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行动。这就促使环境立法走向国际化,签署国际公约、条约、议定书等法律文件,由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趋势在当今经济化社会中,人类绝大多数活动都可归结为经济活动,从而影响经济手段的制约与刺激。基于这种认识,环境法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经济手段强制或激励人们保护环境。罚款是最早的经济手段,随后出现排污收费,征收环境税、资源保护税,及至发展到排污权的交易等措施。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是人类关于发展观的伟大觉醒,对环境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环境立法正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周国梅
当今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这个舞台给人们的感觉是复杂的,抛开绚烂多姿的一面,到处都有阻塞的人流和车流。汽车、工厂等排放的废气,将大气污染到足以增加城市人群肺癌发病率的程度。即便是喧嚣过后的深夜,也难见多情的明月和迷人的星光。城市的快速发展给人的烦恼还有水资源的危机,垃圾的困扰,等等。
城市化进程是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进程,也是人类与城市环境污染作斗争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早,在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英国,古老的伦敦城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穿流于这座城市的泰晤士河也曾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后来,通过制定严格的大气和水质保护法,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使伦敦重又空气清新,水质良好,鱼儿回游。
在许多国家,城市四周的地下抽水井越打越深,水的含盐量也越来越高;城区内水质极好的河流几近绝迹,于是人们采用工业手段大力生产净化水。垃圾的处理与利用也已取得进展。在德国和日本,人们倡导分类存放垃圾,以便垃圾处理场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再造新产品。
在解决城市交通引起的空气污染方面,美国纽约走的路子值得借鉴。当初蜂拥而至的淘金者使纽约人口暴涨,汽车剧增,马车也混迹其间。汽车尾气、马的粪便使这个城市又脏又乱又堵塞。后来,纽约大规模兴建地铁,既缓解了交通拥挤问题,又大大减轻了空气污染。如今纽约地铁四通八达,总长达1100多公里。
城市人远离大自然,因而向往绿色的生存环境,城市绿化越来越受重视。在日本,人们大力进行壁面绿化。东京的众多建筑物壁面上长满了葱翠的常青藤,令人赏心悦目;在横滨市道路的隔离墙上也布满了青藤。这番举措对于消除视觉污染、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大有裨益。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不足取的,因此,如何走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已成为各国积极探讨的问题。新加坡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人们很难想象,这个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国家”昔日刚刚摆脱殖民统治时,也曾是一个居住条件极差、市区拥塞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60年代初,新加坡制定了“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节约能源”的环境经济政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将工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新加坡政府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确保环保投入,强化对环境法规的执法力度,积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今天,新加坡拥有系统而高效的环保基础设施,污水和垃圾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环保:一个大产业
田春秀
在现今世界的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这就是环保产业。
在一些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技术成熟稳定的工业行业。其间,它们制定了适合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并根据每一时期的环境特点和世界环保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发展方向,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一般来讲,国外环保产业政策、环保技术设备及环保市场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这是强化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以此引导环保产业投资方向与投资强度,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次是采取经济刺激手段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普遍采取优惠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奖励制度等。第三是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使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原动力。发达国家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量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呈增长趋势。如德国,联邦政府每年为促进环保提供的贷款为九十九点三亿马克,企业每年的环保投资在六十亿至八十亿马克之间。目前德国已形成一个有七十万人(二○○○年将达一百一十万人)的环保产业队伍,为世界之最。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五年的二十年间,德国社会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
环保技术与设备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水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与设备以及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几大类。
近些年来,国外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方面,一是致力于改进原有产品设备和结构,以扩大应用范围,挖掘设备潜力,提高净化效率;二是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新材料和电子技术,开发新一代高效、节能的防治设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重点放在清洁生产技术和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城市污水再利用、充分利用天然自净能力和有机废水的生物能回收、降低水净化的能耗比、实现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并由此全面推动了水污染防治设备工业及水污染监测仪器和自控网络系统的发展。
在固体废物处理和回收设备方面,欧美国家当前把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作为主要方式,在确定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方针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相应法规和标准,从根本上促进了固体废物处理回收利用设备工业的发展。
在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方面,国外近年来集中力量进行应用性研究,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试验手段相结合,加快了试验成果实用化的进程。另外,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仪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愈加重视,全球环境市场日益增长,一九九四年达到四千零八十亿美元,预计今后将以每年百分之七点五的速度增长。良好的市场前景,预示着环保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出勃勃生机。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小资料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11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人类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接受并通过了这项建议。
从1974年起,联合国每年都根据世界范围发生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背景提出“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题,各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提高人们对保护和改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今年的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谷济)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环保呼唤高新科技
张雨田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强化环境管理,加大对控制和解决污染的投入。然而,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发达国家除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环境管理外,更注重的是开发清洁能源和寻找新的途径。
垃圾处理是环境管理的一大难题,日本人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在东京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区和集团住宅区,已建成总长数百公里的垃圾输送管道。这种输送管道的始端是高楼群的垃圾投放口,终端则是垃圾处理场,人们把垃圾扔进投放口后,利用鼓风机或抽风机所产生的风力对垃圾进行输送,小到废纸,大到冰箱、洗衣机,都能顺利地输送到垃圾处理场。虽然造价昂贵,但方便了用户,也减少了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无污染发电已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在德国,风力发电作为能源供应的作用相当可观。功率为500千瓦的试验装置已经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西海岸令人满意地运行了多年。满负荷功率可达3兆瓦的风力发电站“风神二号”,是德国和瑞典的合作项目,已于1994年投产。该装置的核心部分是由安装在90米高的杆上的两片直径为80米的风旋翼驱动的发电机,每年供2000户人家用电。多特蒙德大学保护气候建筑学教研室的科学家们,成功地研制了带全息光学元件的导光构件,像天窗采光那样安装在办公室窗户上,可将从各个角度射入的日光,以及来自天空的散光折射到房间深处,并将其引向明亮的、反射的天花板。如果太阳照射过于强烈,电子操纵的百叶窗就遮盖住部分导光构件,另外的调节装置则调整在乌云密布时额外需要的人工光线,使工作场所始终保持相同的亮度,并且省电80%左右。斯图加特一家企业研制了一种太阳能发电厂,被誉为“日光舰队”。美国能源机构评价该项设计“远远胜过已知的所有工艺”。这种发电厂是一块扁平的圆形盘,上面的塑料镜片排列系统能保证无论太阳的高度如何,其光线始终聚焦于太阳能电池上。这种发电厂很便宜,几乎无需保养。
美国人突破传统思路,正寻求发展更高级的技术,最令人瞩目的是即将投入使用的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这个投资2.3亿美元的实验室,从1986年提出到1996年底建成,其间经过近8年的论证和审查,最终的结论认为,其意义相当于或仅次于曼哈顿计划(美国40年代研制核武器计划)。
1988年,来自大学和工业界杰出科学家组成的顾问组参与了这个实验室的全部规划工作,制定出了一系列代表生命、化学、材料、地球与环境、计算科学的工作要点。并把这个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机构定名为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1989年美国国会批准建设这个实验室并为其设计拨款,同时开始为这个实验室选派杰出的科学家担任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集中了来自物理、环境、化学、材料、生物和计算机的科学家、工程师,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在超级计算机上的计算模拟,可使科学家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理解环境恢复、废弃物处理,以及健康与生态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超级核磁共振光谱仪可使科学家们获得物质在其自然状态下变异的分子信息,以找到与人体健康和环境恢复有关的生物和分子问题的答案。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为环境科学技术开辟了新路。目前,该实验室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200多个合作协议。
从30年前简单的“三废”治理技术到现代的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环境分子科学技术,人类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迈出了一大步。相信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类能够解决危害自身的复杂的环境问题。(附图片)
英国兰道克斯化学公司研制的高灵敏度水质显示器,能在4分钟内检测水污染,并发出警报。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中国政府关于环保32字方针
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
保护环境,
造福人民。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在今天的地球上
●雨林正以每年1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2100多万公顷农田已被荒漠化
●土壤每年流失量高达200亿吨
●每天超过70个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预计未来25年内地球上1/4的生物物种都有灭绝的危险
●40多种鱼类因捕捞过度而濒临灭绝
●每年约有2.8亿人沦为环境难民
●12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城市里
●1.25亿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