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塑造特区新风采
——厦门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之一
新华社记者石玉生汪金福本报记者韩小丽
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海之滨;像一只白鹭,从太平洋西岸展翅腾飞。
厦门,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城,在改革开放的疾风劲雨中焕发了青春。
1981年,厦门成为我国最早创办的经济特区之一。16年来,厦门人脚踏实地地实践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构筑起一座面向新世纪的文明大厦。
明察暗访看厦门
初到厦门,我们陶醉在“海上花园”的旖旎风光之中。
鼓浪屿、南普陀、万石山、集美学村这样的名胜风景自不必说。乘车穿行于市区当中,从眼前掠过的一片片绿和一座座标志性建筑着实让人赏心悦目。在大海的环抱之中,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有青山、碧水,还有成群的白鹭翱翔,怪不得一位外宾在访问厦门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把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了厦门。”
这是真的。不仅自然环境让人留恋,人文环境也令人叹服。
漫步大街小巷,但见:车流如织,却没有汽车的喇叭声;街道整洁干净,行人秩序井然;公共汽车到站时,人们都能自觉排队上下车;公共场所看不见人吸烟,听不到粗话脏话;社会治安良好;商店营业员在接待顾客时笑脸相迎。一个多么亲善和蔼的环境!
记者到文安街道办事处采访,途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地面洁净如洗。原以为是迎接“采访”特意清扫的,待我们有意走到小巷深处,还是这么干净,找一位居民聊天,回答是:“我们这里每天都是如此。”
一位同行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那天他去农贸市场买香蕉,摊主称了一串刚好一公斤,三块钱。这位同行摸遍了口袋,只有两块五毛钱。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钱不够,不买了。”没想到摊主说:“不要紧,五毛钱算了。”这时,一位手提菜篮的中年妇女刚好路过也要买香蕉,当即从身上掏出五角钱递给摊主:“我代付了。”
作为经济特区,这几年厦门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先后摘取了一顶顶桂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二五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等;同时,经济建设也取得累累硕果:1981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6.4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08亿元,年均递增2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750元增加到2.5万元,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三位;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10强和全国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
很多到过厦门的人都认为厦门特区既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试验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要问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
厦门的市民谈起市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众口一词:这是市领导工作得法,能够让广大市民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市民们对市领导的口碑主要来自于两点:一是搞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不护短,从自身做起,并勇于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二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办一件成一件,不放空炮。
今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厦门黄夫”的读者来信,呼吁不能再挥霍公款吃喝了。此事在厦门引起极大震动,有人说,黄夫的信给厦门抹了黑;有人说,糟了,厦门的精神文明这下可要泡汤了。但是,市委领导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黄夫作为厦门一员,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出自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关注,说出了肺腑之言,有助于厦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随即,《厦门日报》全文转载了“黄夫”的来信。市委、市政府还专门配发《关于坚决制止挥霍公款吃喝的通知》,要求加强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领导机关能不能取信于民,首先要看敢不敢正视自己,向自身的腐败行为开刀。厦门在这点上也没有回避。1993年以来,全市共有33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受到查处。市长洪永世说:“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只对下不对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多从群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凡事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厦禾路改造,被厦门人誉为“德政工程”。这条全长4.6公里路的改造涉及2000多户居民的拆迁安置,但没有一户市民抱怨和告状。因为市领导定下“体恤市民、安民为先”的原则,市民相信政府的承诺:要让老百姓比现在过得更好!大年初一,市领导带领一班人看望住在周转房里的临时搬迁户居民,大家拥上来,握着市领导的手说:“这周转房,住得很舒适,我们不想再搬了!”市领导说:“你们还要搬,新房比这更好!”
1993年9月,一条消息在厦门3.6万多名三轮车工人中悄悄传开:“听说市里为了整顿市容要取消三轮车了。”“这不是砸我们饭碗吗?”可是不久,大家心里踏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革三轮车的命,不是革老百姓的命。”结果,一部分三轮车主得到贷款,买了出租车;一部分三轮车工人安置到农贸市场从事小本经营;还有一部分由劳动部门安排就业。曾是三轮车工人,现为白鹤客车出租公司微型车队队长的陈金河,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市领导决策时总是先想着老百姓,我们老百姓自然拥护市领导。”
城市建设、安居工程、社会治安、反腐倡廉,哪样都不是好办的事,但厦门市领导正是在解决这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赢得了民心,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树立特区文明形象
人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担忧:经济特区的高楼起来了,精神文明会不会掉下去?窗口打开了,灯红酒绿会不会腐蚀人们的灵魂?经济发展了,会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厦门人也是在经历了阵痛之后,才破解了这道难题。
打开国门之后,厦门这块土地上现代企业、外来人口、机动车辆与日俱增。小小的鹭岛突然面对这些色彩斑斓的经济活动,似乎有些茫然无措。于是,仿佛在一夜之间,昔日的“海上花园”被人戏称为“美丽的脏厦门”;素有鹭岛之称的厦门甚至连白鹭也消失了。
1990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厦门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倒数第四。
这个“成绩”给厦门人注入了一支清醒剂。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城市创建卫生城市的内涵,拟定了全新的战略:“创卫”是城市文明的综合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拿金牌,更重要的是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树立特区的文明形象。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从此,下大力气改善城市硬环境,集中力量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厦门创建卫生城市的主战场、主旋律。其中筼筜湖治理当属佳作。湖位于厦门市区中心。每到夏季,湖畔蚊蝇孳生,臭不可闻,成为多年来厦门人民的一块心病。厦门领导以“不治理好湖就无脸见乡亲父老,也有愧于子孙后代”的决心,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关停搬迁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终于,湖水由黑变清,鱼虾重现,白鹭也翩然而至。如今,湖边绿树草坪,花团锦簇,成了市民休憩的好去处。
以这样的气魄开展城市卫生建设,厦门很快旧貌换新颜,天变蓝了,地变得绿了,空气也变清新了,“海上花园”的风采又回来了。1995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中,厦门名列35个大中城市第一名,第二年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光荣称号。
特区创建之初,不少人还有认识上的误区,现在,厦门的干部群众形成共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两个文明必须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决没有谁先谁后、谁硬谁软的问题。
在厦门,无论是市、区、街道,还是机关、企业、团体,在制定“八五”、“九五”计划和年度工作规划时,都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其中包括计划生育率、升学率、绿化率、卫生状况、文明单位比率、军民共建达标等具体的量化指标。为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他们还坚持定期检查评比,公开评比结果,发动群众监督,严格奖惩制度。去年全市抽查20个单位精神文明规划目标执行情况,主要指标落实率为98%。
城市精神面貌的改变,极大地推动了特区经济发展。ABB集团、太古飞机、林德叉车、翔鹭化纤、正新橡胶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的工业企业纷纷在厦门扎根。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开工的“三资”企业近3000家,实际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厦门已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石兆彬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特区,要向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附图片)
压题照片:整洁的厦门街景 张悦摄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成绩显著
十四大以来约两千一百万人次的干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脱产学习
编者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我们党经受了新的考验,不断提高着队伍素质和领导水平。为迎接“七一”和党的十五大召开,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登十四大以来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关成就的报道,共十篇。这里刊登的是第一篇。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全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切实加强。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一伟大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几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落实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及时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同时修订出版了第一、二卷,并向全党发出了学习通知。接着印发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为学习理论提供了重要辅助材料。中央连续举办了四期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理论研讨班,有170多人参加了脱产学习。近几年,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并亲自为《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等书作序。去年,中央制定了《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重点对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部署。县以上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采取党校培训、党委中心组学习、讲师团辅导、理论研讨班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有效形式,广泛而深入地组织干部学习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至1996年底,全国参加各种形式脱产学习的干部约2100万人次,其中包括县处级以上干部约39万人次,省部级干部约1200人次。各级领导干部大多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选读了第一、二卷的重点章节,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上,加深了理解,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正确地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了十四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落实。广大党员、干部把学理论、学党章与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了党性观念,提高了思想觉悟,促进了各项实际工作。这一切,都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保证了我国“八五”计划的实现和“九五”开局的成功。
十四大以来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措施有力;各级党委层层部署,积极推进;学习内容紧扣主题,不断深入;学习制度逐步建立,日趋规范。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党的宣传、组织和教育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各级党委在干部教育中,十分注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中央党校在理论教学中强调“一个中心、四个结合”,即: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安排教学,把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著作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增强党性、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在这方面,省区市在组织领导干部学习的实践中,有新的探索,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努力提高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有新的加强。把党性锻炼作为一门主课,使之成为贯穿于培训始终的灵魂,使学员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锻炼。为了切实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各地还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河北、福建、广西等列出了干部在职学习的必读书目。吉林制定了县处级以上干部在职学习计划,要求干部每年自学30天以上,学习阅读70万至100万字的书籍资料,并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江西举办了学理论经验交流会,全省20多万名科以上干部坚持了“读书笔记”制度。辽宁等进行了干部基本政治、业务素质知识的考试考核。许多地方和部门,把干部按时参加培训和坚持在职学习的表现和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抓干部培训工作的实绩、成效列为对领导班子考察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对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的认识水平,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近几年来举办的各类干部专题研究班,是一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好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比较受欢迎的路子。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自1993年被列为中央党校的常规班次,至今已办了7期。从1995年开始,国家行政学院至今也开办了6期。这些班紧紧围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和农村工作、政法、科技、金融等问题深入研讨,使大家统一了思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
中央不仅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在职学习提出具体要求,而且,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多次带头听取法律和科技知识等讲座。各地各部门成立的党委(党组)中心组,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搞好在职理论学习的一种好形式。1995年,中宣部、中组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的健康发展。目前,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普遍坚持了学习,并在实践中建立了自学、讲座辅导、定期集中学习研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等一套学习制度。要求所有成员在学习中坚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结合,突出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理论研讨,使学习真正收到成效。
抓紧对跨世纪青年干部的培训,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任务。不仅要培养党政领导机关的中青年干部,还必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教育、科研等各条战线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各地各部门在培养和教育青年干部工作中,做到了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有检查。党校和干部院校把中青年干部培训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门班次。在各级党委的重视下,组织部门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选调学员。培训院校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选、育、用”相结合。不少地方开展了读书活动,号召年轻干部“多学习、少应酬”,促进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中央十分重视干部培训的制度化建设。相继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学习进修制度;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规定了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必须经过3个月以上的培训;《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建立了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等等。由于认真执行了这些制度、规定,并注意搞好培训与使用的结合,使干部教育培训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除理论学习外,其他相关的培训也蓬勃发展。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学计算机、学科技、学外语、学习履行本职工作的岗位专业知识等。上海、北京、江苏、辽宁等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广泛开展,百名院士在北京和10多座中心城市举办的科技讲座反响热烈。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后,5年来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四届三、四、五、六中全会都是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建工作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即将实现的香港回归等,都是成功运用这一理论的体现。广大干部群众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越来越多的同志形成了共识;对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越来越多的同志增强了自觉性坚定性。由于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主心骨,使广大干部划清了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保证了全党工作的大局。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素质。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同希腊总统会见
一致认为不同的文明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又要保持特色
本报雅典六月三日电记者孙伟报道:今天中午,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前往希腊总统府,与康斯坦丁·斯特凡诺普洛斯总统亲切会见。宾主着重就人类文明发展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一致认为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又要保持特色,不能把某一国的做法作为唯一模式强加于人。
李瑞环首先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斯特凡诺普洛斯总统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并转达了江主席的访华邀请,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再次访华。
李瑞环说,再过两天就是中希建交二十五周年。两国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在国际事务中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他说,希腊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给予中国支持和帮助,希腊坚持“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立场,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今年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不参加西方少数国家针对中国的提案。中国政府对此表示赞赏。
他说,今年三月,在阿尔巴尼亚政局发生动荡时期,希腊政府应中国政府的请求,专门派出军舰协助中国驻阿人员的撤离。希腊政府和人民的这一义举在中国人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您和希腊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斯特凡诺普洛斯请李瑞环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问候并愉快地接受了访华邀请。他说,非常高兴能在雅典会见李瑞环主席,并相信李主席此次访问不仅有助于增进希中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还将促进两国关系取得具体进展。
斯特凡诺普洛斯说,一九八二年他曾有机会访问中国,访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又过了十多年,中国在此期间经历了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对此感到钦佩。他说,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自身又存在巨大潜力,必将对国际事务和人类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谈到中国和希腊灿烂的古代文明时,李瑞环说,中国和希腊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两大发源地,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过独特的、重大的贡献。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孙子、孟子都是人类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而他们大体上处于同一个时代。中国人民为此而对希腊抱有亲近和敬佩的感情。
他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历史。尽管各种文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过自身的兴衰消长,但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有其特殊的贡献和地位。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认为,一要相互尊重。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使各国的文明都具有特色,应承认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肯定他国、他民族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尊重各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不能把某一国的做法作为唯一模式强加于人。二要相互学习。各国、各民族都不能满足于自己以往的成就,而应实行开放政策,通过交流、合作,认真汲取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为自己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三要保持特色。在科学高度发达,特别是交通、信息十分便捷的条件下,做到既学习别人的优点,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这是必须的。汲取他人成果要同本国、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遵循这样一些原则,人类社会就能够和平稳定,就能够丰富多彩,就能够发展进步。我们衷心地希望中国、希腊这两个拥有灿烂古代文明的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进友谊,加强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人类文明写出新的精彩篇章。
斯特凡诺普洛斯表示完全赞同李瑞环主席关于人类文明的看法。他说,不能允许一种文明强加于另一种文明,希腊和中国文明有许多共同之处,应加强交流与合作,防止世界上一些不好的东西随意闯入希腊和中国的古老文明之中。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园田博之一行
对日本客人前来出席“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表示欢迎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先驱新党干事长园田博之一行。
李鹏对园田博之等日本客人访华并出席“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表示欢迎,他希望研讨会将为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继续发展作出贡献,并预祝研讨会取得成功。
李鹏说,中日邦交正常化25年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他表示相信,只要中日双方恪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两个文件所确定的原则,中日关系就能够继续健康发展下去。他说,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代表有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改选后的两国成员。委员会成立时,人们都认为21世纪还很遥远,但是从今天来看,21世纪就在眼前。中日双方成立这个委员会寓意深长,具有远见卓识。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希望委员会在促进和协调两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妥善处理双方存在的一些问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把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带入21世纪,这应该是委员会的重要使命。
李鹏赞扬园田直先生一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中日友好。他说,“我们高兴地看到,园田直先生的夫人和几位日本前驻华大使也在座,希望所有日本老朋友一如既往地为中日关系的发展作出贡献。”
园田博之说,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增加共识,以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为契机,加强两国各个层次的交流,把两国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与会的日方代表愿为此作出努力。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黄华、日本驻华大使佐藤嘉恭等参加了会见。
今天上午开始举行的“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是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厦门为什么这样美
本报评论员
今天的厦门,不仅有秀丽多姿的山光水色,气势雄伟的现代建筑,如诗如画的街景夜景,还有规范井然的社会秩序,殷勤周到的优质服务,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渗透。厦门人为厦门的美而自豪,外地人为厦门的美所倾倒。一位外国总理夫人甚至说,如果我生活在中国,我将选择住在厦门!
今天的厦门之所以这样美,不是偶然的,是付出了努力和代价的。最重要的是厦门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同厦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励精图治,艰苦创业。
厦门人牢记邓小平同志1984年关于“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江泽民同志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重要指示,胸怀大局,立足市情,提出建设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部署经济工作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相应的安排,并制定了有效的运行、激励和监督机制,扎扎实实付诸实践,使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管理是厦门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社会管理,城市发展不能只建设,不管理,也不能先建设,后管理,而必须建设与管理并重。他们从整治影响城市形象和秩序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发强化管理,着重在创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上做文章;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结合上进行管理,既见物又见人,使两个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用科学规范、注重实效的方式方法实施管理,使精神文明建设由突击到经常,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用规范化促进制度化,用制度化保证经常化。
厦门在管理中自始至终自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受益、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原则,引导、组织全体市民参与管理,使领导的积极性和群众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上下一股劲,干群一条心,军民手挽手,共创文明城市的生动局面。“建文明特区,创文明单位,当文明家庭,做文明市民”,成为全体厦门人民的自觉行动。有了如此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明天的厦门一定会更美!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哥伦比亚客人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记者张荣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由法维奥·瓦伦西亚主席率领的哥伦比亚保守党代表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胡锦涛对瓦伦西亚主席一行访华表示欢迎。他说,自从1980年中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双方互相支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哥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两国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对哥伦比亚保守党多年来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以及为促进中哥友好关系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他说,中国共产党重视并愿意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同哥伦比亚保守党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希望双方共同为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而努力。在谈话中,胡锦涛还向哥伦比亚客人介绍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瓦伦西亚感谢胡锦涛的会见。他说,他很高兴有机会再次访华,并对中国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新的巨大成就感到欣喜。他说,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对哥伦比亚,而且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他说:“我们愿加强同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共同促进哥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中联部部长李淑铮以及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阿尔瓦罗·埃斯卡利翁等参加了会见。瓦伦西亚一行是应中联部邀请,于昨天抵京对中国进行访问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全国引进智力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
引智工作事半功倍大有可为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张宿堂)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引智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利用国外智力,加快四化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智工作花钱较少,效果很好,事半功倍,大有可为。
全国引进智力工作会议今天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将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引智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工作重点。据介绍,过去两年中,在华工作的外国文教专家、技术管理专家、经济专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国专家总计达16万多人次。外国专家来华服务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财政金融、商业流通、卫生体育、新闻出版以及法律等产业和行业,服务和工作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会见时,李鹏首先代表国务院向出席会议的代表表示慰问。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智力引进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重要工作,开拓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国有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技术进步,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建成投产,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鹏说,引进智力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中央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外国专家的合作和交流。要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把对中国有用的技术和知识带进来,在产品开发、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重点工程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李鹏指出,引进外国智力与派人出国培训,都是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都要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要注意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这两项工作搞得更好。他希望外国专家局和所有从事智力引进工作的同志,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香港的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国务委员李贵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也一同会见了会议代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