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迎接崭新时代的到来
 香港公务员士气高昂工作有序
本报香港6月28日电 记者张首映、戴岚报道:在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6月27日,记者采访了许多部门,看到公务员们情绪稳定,士气高昂,交接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28日,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档案移交的纪要。
英方承诺,移交香港特区管理必须的全部档案;中国政府决定,所有地方档案将于7月1日开始全部移交香港特区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大厦宣告竣工,外交部等部门率领工程验收代表团对大厦工程进行了验收。
在距离香港回归前的72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来到会展中心交接仪式大厅,进行严肃、认真、细致的彩排活动,以其文明、英武的形象,迎接那庄严、神圣一刻的到来。英军同时也有为降旗而准备的类似活动。
在中区港府合署,公务员们工作显得特别繁忙。
香港政府经济科的公务员一上班就收到了新印好的名片。7月1日起,香港政府合署将改为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公务员们在香港回归之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拿到新名片,感到很开心。
27日上午10时30分,在港岛湾仔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科,几位工作人员在接待处大厅将“皇家香港警察”几个大字中的“皇家”二字去掉。在九龙广东道香港消防处的大门口,几位职员正在忙于更换消防处的标志。消防处的全体工作人员已经领到了从7月1日开始佩戴的新徽章。
香港布政司署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天上班的公务员情绪非常稳定。在警察局、海关、入境事务处、惩教署、消防处等部门的公务员,假日值班,士气很高。
特区未来的公务员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新的姿态,准备为香港特区政府服务。
6月27日,是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这一日,恒生指数再次达到历史最高峰,收市报15196.79,升68.77,全日成交额达260.16亿港元。中资企业指数跃升224点。“恒指”只差0.21点,就能达到15197点。“港股创新高迎回归”,名至实归,世人称快。今天的香港传媒称,“回归”效应激发投资者信心,创下了香港股市的又一新纪录。
香港金融管理局代表港府发行1997年纪念新铸币套装。清晨,在港九、“新界”的十个发行点就已排起了长龙。20万套当日下午售罄。认购者认为,香港回归是件大事,购买一套留作珍藏很有意义。
28日中午,英国皇家海军香港舰队鸣放20响礼炮,迎接查尔斯王子抵港并首次登上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7月1日凌晨,英国皇家海军香港舰队3艘巡逻舰,将一同与皇家不列颠尼亚号驶往马尼拉。
27日,末任港督彭定康作最后的地区巡视,他选择了5年前第一次巡视的油尖旺区,还到了九龙区、黄大仙区,向市民作最后“告别”。
历时5天共70多个小时的港英立法局最后一次会议,到28日上午8时10分才告结束。这个会议不但宣告已经有154年历史的港英立法机构的结束,也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旧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崭新时代的来临。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访谈录

  迎接香港历史新纪元
——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本报记者 邢凤炳
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炎黄子孙翘首企盼的香港回归祖国的喜庆日子就要到来了。作为一个香港回归祖国全过程的见证人,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此时此刻心情无比激动和振奋。
周南社长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感慨地说:“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被英国强占了一百五十多年,现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牵动着整个中华民族心弦的一件世纪盛事。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感到十分欢欣鼓舞,感到扬眉吐气!”
早在十五年前,周南就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于一九八二年参加了中英两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曾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政府草签《中英联合声明》。从一九九○年二月至今,周南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时间长达七年多。
十五年来,周南身处解决香港问题工作的最前沿,目睹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香港,包括澳门的回归,最终将结束外国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从而洗雪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香港问题的妥善解决,既保证了香港的继续稳定繁荣,也为澳门回归和台湾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同时还为国际上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光辉范例,因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回顾香港问题解决的历程,周南强调指出,香港回归祖国,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是他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已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贯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特别是在后过渡期内提出了“以我为主”和“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针,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南说:“香港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说,是有一个日益强盛的祖国作强大的后盾。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而是一个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正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央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和感召下,广大港人不但积极拥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且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过渡期事务和特区筹组工作,形成保证香港平稳过渡的强大力量。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港人完全有能力管好香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定能够得到全面实施。
周南最后说:“我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在香港这块祖国的土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彻底宣告殖民统治的结束,感到由衷的欣慰。当此香港迈入历史新纪元之际,我确信,香港必将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附图片)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人心早就回归了
——访九龙居民代表
本报记者 张首映
九龙,仅占香港面积的4%,但人口有240多万,为香港居民最集中的地区。香港回归祖国,居民们心情怎样?
6月26日,记者来到九龙芜湖街的红湖大厦,几位居民代表正和居民们一起准备庆回归活动,我抽空采访了他们。
李莲,原是一位家庭妇女,后过渡期走向社会,如今已是九龙城区居民联合会会长,她的那句“香港回归,重要的在于人心回归,根本在于居民思想感情回归”,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多次率社区居民去内地参观访问,加深他们对祖国的认识。
曾在越洋货轮上打工多年、现为该区居民代表的刘伟荣高兴地看到,从海外归来的黄埔花园人,有的虽然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承受着高额的房租,但他们仍热心主动地为社区服务。刘伟荣动情地说:“内地逐步富强文明和香港的兴旺发达,是一巨大的磁石,已把他们深深地吸引住了。”
九龙是香港航运、交通、商业、工业、高校及传媒的重要基地,劳工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劳工出身、现为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的梁英标说,九龙的劳工阶层是九龙乃至香港的脊梁,对香港的建设有很大贡献,他们以朴素的语言和实际行动企盼着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还说,其实有些人心里早就“回归”了,在内地的日子比在九龙还多。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老街坊的心里话
——访西环街坊福利会
本报记者 邢凤炳 江宝章
港岛西环一带的老街坊,大都是1860年以后从广东等地陆续迁徙来的贫民百姓。一百多年来,在殖民统治下,经历了香港的风雨沧桑。香港回归在即,记者来到卑路乍街的西环街坊福利会,拜访了几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坊”,他们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这些天,福利会大厅的正面墙上,并排悬挂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老人们每天来到这里,总要站在国旗和区旗前,这里摸摸,那里按按,心情很不平静。
“香港回归祖国,居民们很高兴。”一见面,西环街坊福利会理事长周演森就笑容满面地对我们说。他至今依然记得,1984年,他与香港其他9个街坊会的理事长们到北京,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反映香港基层市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心情,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姬鹏飞对他们说:“中央政府一定能够确保香港的繁荣稳定,请香港市民放心。”周先生说:“从那以后,我们就吃了定心丸,许多人都放弃了移民的念头,因为大家都相信中央政府的话。我深信,有基本法作保证,香港一定能够继续繁荣和发展。”
今年76岁的杨锐坤,从小就生活在香港,现在身兼两所东莞人创办的中小学的校监。“从前,我们中国人哪里有什么地位可讲啊!”他说,“只有今天,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直在忙着为大家倒茶水的梁梅君女士插话说:“新中国成立时,我丈夫曾在庄世平老先生的南洋商业银行工作。庄先生在银行的大楼上挂起了全港第一面五星红旗,那时他就说,希望将来全香港都能挂起五星红旗。你看,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我们能不高兴吗!”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电讯业满怀信心绘蓝图
本报记者 黄幸群 傅旭
兴冲冲地赶到香港电讯去采访,本想听听他们如何确保回归盛典期间电讯的优质服务,没想到引出了一连串香港电讯业的明天构想。
香港电讯是香港最主要的电讯服务公司,承担向本地用户提供一般电话、国际电话、移动电话、图文传真、国际电脑网络、卫星通讯等系列服务,去年的营业总额达320亿港元。
“只要有梦想,凡事可成真”。该公司副行政总裁阮纪宏一见面和我们讲的话,与他们公司刚刚在香港隧道口竖起的广告牌语言完全一样,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本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盛事,我们作为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讯服务供应商,从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从卫星网络、光纤敷设、微波服务三方面逐一作了细致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对今后的业务发展作了部署,突出的是开发提高电讯服务的‘智能’,当好国际商贸活动中心的‘电讯中枢’角色。”
据介绍,香港电讯开发提高电讯服务“智能”的近期内容,包括开发固定网络数据服务,变银行、证券的纸上交易为网上作业;开发移动电话的电子信箱、秘书服务和来电显示服务。远期还拟开发宽频的多媒体服务。技术部门的人员表示,香港目前拥有流动电话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20%,普及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开发电讯市场的基础很好。随着社会教育和科技知识的普及,电子购物、电子银行、遥距教育都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迎回归酒店出奇招
香港回归在即,专程来港目睹盛事的世界各地宾客,正陆续住进预订的大酒店。宾馆为住客特备的“派对”(晚会)各出奇招。会展中心正对面尖沙咀海边的丽晶酒店占尽地利,还耗资400多万港元组织庆回归大“派对”。6月30日晚,客人在西式布景下,品尝西式食品,向英国管治的香港道别。7月1日零时零分,酒店大堂所有布景换为中式的,并且供应内地珍馐。      (连锦添)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巴金:为香港回归而欢呼
我国文学泰斗、93岁高龄的巴金,连日来也沉浸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欢愉之中。日前,正在杭州休养的老作家欣然提笔,工工整整写下了“为香港回归而欢呼”八个字。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香港要回归了,我很激动。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据新华社)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590名记者获准采访交接仪式
即将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到28日为止,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90名记者被确定进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现场,采访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盛况。其中文字记者400名,摄影记者90名,电台、电视台记者100名。
(据新华社)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商店回归期间不涨价
在素有“购物天堂”美称的香港,几乎全世界各国的商品都能看得见,买得到。记者近日在港九一些著名商业街看到,众店家已纷纷打出减价的招牌。九龙的尖沙咀和港岛的皇后大道、德辅道、中环一带是商家密集的地方。记者在这里看到,与琳琅满目的商品相映的是,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减价招牌十分醒目,有的商店甚至打出“最低一折”的招牌。
                 (据新华社)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把喜讯传到每个角落
——的士小巴喜挂区旗迎回归
本报记者 黄幸群
27日,行驶在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的出租车(的士)、载客面包车(小巴),挂起了鲜艳的紫荆花区旗,在大街小巷穿梭往来。
清晨6点多,马路上的路灯还在闪亮,人们大多还在睡梦中,“新界”沙田马会停车场已经热闹起来。香港的士车行车主协会要在这里拉开庆回归活动序幕,二三十位工作人员早早地从九龙、“新界”赶到这里,有的指挥搭台,有的组织装置临时扩音器和“全港的士小巴同欢庆
 旗海飘扬庆回归”的大型宣传画。
9点多,参加活动的的士、小巴陆续到来。车身红色的是跑港九的车,绿的是“新界”的车,现场指挥者迅速地把车子一红一绿地间隔开,前面两排是的士,第三排是小巴。不到一小时,全部参加活动的车各就各位。记者细数,不多不少,正好97辆!
活动的总指挥、车主协会主席郑和对记者说:“香港的发展,饱含了大众市民的汗水。香港回归,民心所向,我们‘司机大佬’如何来庆贺?于是想到了每天都要用的车。”港九现有的士、小巴2.2万辆,昼夜都有车在大街上行驶,的士、小巴上挂起香港区旗,就可以把特区成立的喜讯、把我们迎接回归的欢乐带到全港九每个角落。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上图:29日下午,参加“龙的光辉——香港回归大汇演”的香港、内地艺术家们正在尖沙咀文化中心抓紧排练节目。本报记者李石营摄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下图:香港渔民庆回归委员会日前正组织广大渔民精心扎制彩灯、花船,准备在7月1日到著名的维多利亚港进行巡游,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本报记者李舸摄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香港市民精心装饰着商店橱窗,喜迎回归日到来。
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