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同是养鸡太平村如日中天东山后村一蹶不振
近年来,湖南省临澧县太平村养鸡产业异军突起。1996年全村出栏肉鸡220多万羽,产值6000多万元,出口创汇120万美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56%。是农业产业化给该村的养鸡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太平人称他们的养鸡产业化是“七个环节一条龙”。这七个环节依次是种鸡饲养、雏鸡孵化、农户养殖、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收购加工、出口创汇。它就像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有着非常流畅的工艺流程,各个环节之间既有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在这一产业链条中,有三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其一是太平农工商集团公司;其二是种鸡场(包括孵化车间)、饲料厂、畜牧站、冷冻厂等村办实体;其三是农户。
整个产业链条之所以能够协调有效地运转,是因为集团公司建立了各个环节之间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太平集团公司在制定养鸡产业化计划时即明确农户是利益主体,其他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它来运转。公司规定,种鸡场的鸡苗、饲料厂的饲料都只按成本价卖给农户,冷冻厂保本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赢利后,由集团公司统一分配,如果一只鸡获利3元,则保证农户赚取1.5元至2元。农户利益得到保障,加上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这样就为该村养鸡产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村养鸡产业的发展,有几个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一,选准了市场。从1985年村里创办冷冻加工厂起,他们一直搞的是生猪的生产和加工,1990年,市场发生了变化,太平村人通过广泛调查,了解到分割肉鸡在国内市场行情甚好,国际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于是,他们借着已有的冷冻厂和饲料厂的条件,冷灶热火,推出了养鸡产业化的“金凤计划”。
第二,“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可以说,没有冷冻加工厂,就没有太平村的养鸡产业。加工厂实现了原产品的增值。据计算,一只鸡通过分割加工后,平均增加纯利1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它发挥了重要的吞吐吸纳功能,没有加工厂的二级传递,这么大批量的肉鸡生产便很难与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
第三,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一方面为从事养殖的农户创造了稳定、良好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为他们营造了市场风浪的“避风港”。村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大户的政策:每发展一个年养鸡3万羽以上的大户,由冷冻厂担保,帮助贷款2万元,赊销鸡苗款1万元;年人均养鸡达1000羽的,每羽奖励0.5元,年人均养鸡超过1000羽的,超过部分每羽奖0.7元;养鸡大户购买饲料,可以赊账,交售肉鸡后再付款……这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动了规模养殖基地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避免了其他一些地方有加工无基地、等米下锅的困境。
(杨又华 张尚武 庞博)
东山后村位于山西省壶关县的东部半山区,全村170余户,1988年之前曾是一个贫困村。1988年后,该村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养鸡热”。到1991年,全村蛋鸡饲养量已达4万余只,日产鲜蛋1500余公斤,养鸡业成为东山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然而,1991年以后,东山后村养鸡业的发展速度放慢,目前该村仅存蛋鸡不足5000只。由盛而衰的原因何在?
日前,笔者做了调查。
一是市场方面的原因。鸡蛋价格的上下波动直接影响着农户的养鸡经营。拿1995年来说,由于当年鸡饲料价格的上涨,而市场上鸡蛋的价格却原地不动,东山后村许多养鸡户赔了钱,不少农户只好忍痛把正在产蛋期的鸡卖掉。农民无法把握市场是东山后村民放弃养鸡的重要原因。
二是技术方面的原因。饲养蛋鸡,鸡的品种十分重要,可养鸡户对于引进的蛋鸡是什么品种,是否是纯种等鉴别技术却没有掌握。1994年,村里不少农户由于购进了杂交产生的不纯优种蛋鸡,这种鸡不仅得病多,而且产蛋率也很低,使这些农户相继赔本,其中有两户养鸡大户每家赔了1万多元。再一方面,对鸡病的防止及治疗技术也有限,往往是鸡不犯病则好,一犯病则形成大面积流行。技术问题最令养鸡户头痛。
三是服务方面的原因。东山后村养鸡主要以农户为单位饲养,由于集体方面没有很好的组织,缺乏提供各种服务,使众多养鸡户面对偌大的市场,只能“各养各的鸡,各卖各的蛋”。有关方面在养鸡数量增加的同时,又没有适时建立各种市场风险保障机制,养鸡户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极低,很容易在鸡蛋价格下跌时,造成养鸡卖蛋亏本,最终杀鸡歇业。本来红红火火的产业日渐衰落。  (平晓斌 苏茂)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原因何在
同是养鸡,一个从无到有,小鸡圈里创出了大产业;一个没几年就“鸡飞蛋打”,好好的产业不复存在。
事实证明,分散生产、各自经营的形式,需要逐步改变了。农民要想使自己的生产经营取得更大成果、更好效益,就要面向市场。面向市场,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安排从种养开始直到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加工;另一方面是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农民就要联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合理布置产业链条、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在明确产权关系基础上加快发展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农业生产联合体,并最终走上农业产业化之路。否则,即便是已经成熟的养殖品种,也会在市场风雨的侵袭下一败涂地。     
   ——编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马北选择都市农业
本报记者 江夏
提起江苏太仓的马北村,苏州以外知道的人不多。比起那些早已声名远播的村村镇镇,这个长江堤下的小小村落实在是默默无闻。可是,只要你踏上马北的土地,就会被它的生机勃勃所感染,其开放度之高,发展之快,后劲之足,即使在强手如林的苏南,也令人刮目相看。
      一
初识马北,很难相信,这个原本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居然包容着如此丰富的内涵。一条4车道的公路直伸江边,站在堤上就能看到中石化公司和美国美孚石油公司通往码头的引桥;全省唯一的村级外商投资区,十几家携巨款在此落户的三资企业,门面光鲜规整,被遍地明晃晃的油菜花簇拥着;全国第一家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村级国际农业高科技园,马北国际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其设计极具现代色彩,但走不出多远,就是温室甲鱼池和菜地、葡萄园;周边城市来此度假的客人,住着三星级宾馆,可白天出门就见桃红梨白,夜晚可闻犬吠蛙鸣;马北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700多元,绝大多数住进了两层小楼,煤气、自来水样样不缺,却在自家门前,留一口贴心润肺的井,栽满院迎风摇曳的花……
很难辨清,这是都市化的乡村?还是乡土味的城市?只觉得眼前的一切自然天成,置身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这氛围便代表着马北人的选择,这正是马北村新的支柱产业——都市农业的风景线。
      二
传统的“鱼米之乡”,靠乡镇工业起步,已经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马北,为什么要转回头来,选择都市农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
改革初年,马北的起步,同苏南地区的众多乡村惊人的相似。5台缝纫机,500元现金,一个好支书陶月明,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服装加工厂……经过10年的跌宕起落,积累扩张,到90年代初,马北已经有了一份相当厚实的家当,一批骨干企业羽翼渐丰,全村工业产值突破亿元。
而马北真正的大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借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势,以全面对外开放为契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突破地域界限,发展“地球经济”。凭实力,靠诚意,仰仗着优越的投资环境,马北吸引了大批外商。短短几年时间,外向型经济成了全村的主体经济。村里已经与美、日、泰、新加坡及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办起了16家三资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500万美元。累计固定资产占全村固定资产的68%。到1996年全村已实现工业总产值10.56亿元,外贸收购额2.56亿元,创汇4100万美元。同时,他们还在省外和境外开办了若干家企业。
全面开放这步棋,为马北的后来居上奠定了基础,它使马北走出封闭、内向的经济运行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组合,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安排经济格局,调整管理体制。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的日益明晰,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随着浦东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上海初步形成了国内和远东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并带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发展。在马北面前,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了。抓住它,以变应变,就能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三
重新转向农业,把都市农业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马北村在实践中逐步明确的。
尽管马北村的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但难度也越来越大,竞争空前激烈,产业、企业、产品的结构趋同化严重,市场空间狭小。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引人注目: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营养、保健、无污染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渴望走出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在自然的怀抱中轻松休憩。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已从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发展为城市的生态屏障和度假胜地。马北村瞄准这个动向,跃跃欲试,搞特种果、菜的种植,特种畜禽的养殖,盖宾馆,建度假村,增加各类娱乐设施,那时,他们还不知“都市农业”为何物。是农业专家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马北村调整结构的摸索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所谓都市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高投入、高科技含量、高度市场化,注重都市与乡村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满足人们对农业和农产品的多种需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都是它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的兴起成为一种趋势。
选择都市农业,马北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首先是独特的区位和地缘优势。马北依江傍海,处于开发中的国家一级口岸太仓港的中心地带,南行40公里,可达上海市中心;西去50公里,就是苏州工业园区,交通便利之极,而这一带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次是市场需求的稳定和旺盛。在马北的周边,是一串在改革中新兴的工业城市,还有一批在此安营扎寨的中外著名大公司,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消费群体。三是马北通过多年发展,已有实力组织资源,投入资金,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实行规模化生产,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在农业领域获取更高的产业报酬。
      四
发展都市农业,在马北已不是纸上谈兵,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村里专门成立了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通过公司化的运作方式,开发各种项目。针对周边大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公司开发的水产、畜产、净菜、果品等系列产品源源进入市场,并且大受欢迎。
一到周末,“青草湖度假村”、马北迎宾园就宾客盈门,人们从上海、苏州等地来此度假。如不预订床位,十有八九要扫兴而归。人们说,大城市虽然也有宾馆,但这里能呼吸到乡野的清新空气,吃上刚刚采摘的果菜、刚刚捕来的鱼虾。据介绍,仅宾馆的月利润就达到100多万元。
与二、三产业多种形式的结合,正在使马北的农业成为极具扩张性的产业。
目前,马北村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国际农业高科技园已经启动。一幅蓝图正徐徐铺展,农业科技实验服务中心,特种水产、珍禽养殖场,现代蔬菜花卉园艺场,高效观光果园等,将一个个在这片热土上生长起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市场扶贫”天地宽
宁夏西吉县富产土豆,然而加工转化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守着好资源、戴着“穷帽子”。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经福建省扶贫办牵线搭桥,西吉农民和福建莆田县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板走到了一起。原来,这是一家大型的鳗鱼养殖企业,鱼饲料全靠进口,价格贵,货源又没保障。土豆富含淀粉,是加工鱼饲料的上好原料。去年,双方在西吉合作新建和扩建了四个淀粉加工企业,计划形成加工土豆四十万吨、生产淀粉六万吨的能力。西吉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三百多元,而莆田的老板一年则有数千万元的纯利。土豆变淀粉,西吉、莆田双方获利。
依靠行政手段扶贫,是我们过去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这种办法的主要优势是: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措施得力,但也有美中不足,主要是少数贫困地区容易产生某种依赖思想,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扶贫资金使用率较低等。扶贫固然是政府的本职,但如果因此而使贫困地区产生对政府的依赖,就背离了扶贫的初衷。
互惠互利的市场原则是社会经济生活永恒运转的强大动力。能不能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扶贫工作中来?西吉、莆田“淀粉扶贫”的故事做了肯定的回答。从实践的情况看,这种遵循市场原则的扶贫方式,和过去采取无偿原则的扶贫方式相比,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提高了扶贫项目的成功率。合作双方是按照市场原则组织起来的,贫困地区要脱贫、投资方要获利,必须仔细研究市场、慎重选择项目,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生命力。只要扶贫工作给投资者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还有可观的经济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扶贫方式就有生命力。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面临着向中西部倾斜的战略转移,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可以说,“市场扶贫”有着强大的潜力。这种互惠互利的扶贫方式超出了无偿扶贫的范畴,但只要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就应该支持。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很多资源匮乏、交通闭塞、企业投资回报率低的地方,政府仍然是扶贫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市场扶贫”是政府扶贫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无锡提出农业现代化新规划
本报讯 江苏省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九五”期间该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思路,即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逐步实现高优化的产业结构、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九五”期间,计划投入40亿元,推出50个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将科技贡献份额提高到58%;社会化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稻麦生产农机化率提高到80%以上;商品粮田规模经营率提高到70%以上,创造一批以经营收入为计的“农业亿元乡镇”和“千万元村”。
无锡市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该市农业不仅没有萎缩,反而不断跃上新台阶。
为了更好地完成“九五”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农村领导大力抓好三个重点突破。第一个突破是抓有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的大样板,在“九五”期间建成一批万亩、千亩以上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带、高产方以及农业、多种经营特色项目的科技园。第二个突破是抓好农业投入体系建设,除继续增强财政支持和以工建农的力度外,着力发展股份合作制,逐步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并吸引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全社会力量,联办农业项目。第三个突破是集中资金、人才、科技要素,推进集约经营,把有限的生产要素投放到规模经营单位上,以谋取更大的集聚效应。         (吴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山区农民买别墅
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近日出了一条新闻:全村有24户农民在城里买下别墅,隔三差五就有人离村进城去消遣度假,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的山民们也过上了优越的都市生活。
南桑峪村地处吕梁山深处,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村党支部书记李吉管带领群众挖煤栽树,驱穷致富。现在全村家家都有小果园,总面积超过了1000亩,年产苹果150万公斤,同时,他们还利用当地优势办起了煤矿、洗煤厂、炼铁厂等10多个企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130元,全村307户,家家都是万元户。15%的农户手里的存款超过了6位数。30户农民自己有了吉普车,80多人骑上了摩托车。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虽然农民手里有了钱,但生活还比较单调乏味,平时难得看上戏曲、电影。为了生活得更舒服更潇洒,去年以来,先后有20多户农民投资近200万元在河津市区和山西铝厂购置了别墅,生产之余进城消遣度假。
青年农民李存学,经营煤矿6年,成了百万富翁,去年,他投资8万多元在山西铝厂购买了一座二层楼房的小院,水电暖齐全。现在每周都去别墅度假。他高兴地说:咱山里人也要过过城市生活的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手记

  谁来培育低含水率玉米?
本报记者 潘承凡
几年前看过一则报道,说是日本人研究改变西瓜的外形,培育出方形西瓜,以便搬运时码垛,减少运输损耗。西瓜运输确实很麻烦,圆乎乎大小不一,装载时既容易磕碰挤压,还浪费不少运输空间。然而,对于育种专家来说,我认为更应该花精力去培育更甜更沙更好吃的西瓜。
前不久国家紧急调运玉米出关,我正好在大连。在紧张的调运中,一位专家型的领导向科学家发出看似与调运无关的呼吁:育种专家们应该研究培育水分含量在安全线以下的玉米新品种。
据介绍,现在新打下的玉米水分在30%左右,玉米运输储存安全水分是14%,就是说,玉米的16%水分是多余的。一般人恐怕很难理解多余16%的水分意味着什么。撇开抽象数字作形象概括:就是这多余的16%水分,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玉米含水量不降到安全线以下,一到开春化冻,全得霉烂。在旅顺港码头,霉烂着十多万吨发黑的玉米,使参加玉米调运的国家工作人员一个个神色凝重。货主是一个个体户,原想运玉米到广东赚一把,没想到水分太高,烂在运输途中。据知情人透露,这个个体户近十年来赚到的辛苦钱,这一把全砸光了。
为了消除这16%的多余水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不知作了多少努力,积极增加烘干等。可是全国每年要生产1亿吨左右的玉米,不可能全部进烘干机烘一遍。况且,增加烘干将扩大粮食生产成本,使本不太高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更趋低下,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说,研制培育含水率低的玉米新品种,从生产角度说,无疑是最经济的;从社会意义说,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其实,发达国家早就将育种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比如美国的西红柿,又硬又小,口感更赶不上中国的大西红柿。育种水平很高的美国人培育这样的品种,就是为了方便机械收获,又小又硬的西红柿,收到机仓里完好无损。如果是我们现在这种大西红柿,入仓后早就成了西红柿酱一样的烂糊糊了。
现在回头想来,在育种技术线路上,我们的眼光确实有些短窄,这似乎跟我们过去对农业的定位有关。以前老觉得农业只是第一产业,它所承担的任务仅仅是把东西种出来、养出来,接下去就是二、三产业的事了。现在看这种看法就不够全面了。如果把农业当作一个包含着二、三产业的完整产业,培育新品种就会除了考虑口感、营养和产量等因素外,就还要考虑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技术需要,否则,再好的品种也只合格了一半。几年前,笔者随一位国家领导人参观某农业科研机构,看到了很多玉米新品种,有高产的,有高蛋白的,好像还有更加稀罕、更加独特的新品种。当时似乎非常振奋,现在回头重温,多少有些遗憾,因为在诸多新品种中,独独没有最需要的低含水率玉米新品种。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新品种:含水率在安全线以下,产量保持不变,不就等于增加了16%的产量,而且还减少了贮藏和流通中的种种麻烦和风险吗?此外,我们还可节约为烘去这16%的水分所消耗掉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品种,真可谓功莫大焉,利莫大焉。
培育一个新品种非一日之功,培育一个技术上从未涉及过的新品种,更加旷日持久,但这样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以为,肯定会使育种专家们怦然心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情系香江
上图:新疆吐鲁番地区哈密瓜进入收获季节。新疆粮油食品土产进出口总公司果菜公司人员不顾“火洲”酷热,赶到田间地头,收验哈密瓜,保证让最好的瓜进入香港市场。新华社记者张鸿墀摄
左图:香港文锦渡罗芳桥与深圳仅一桥之隔,每天有近千名持证的深圳农民来这里耕作。在繁华和忙碌的香港,这种悠然的田园情调成为难得的一景。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