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百岁老人话沧桑

  “我就盼着这一天”
——访山西爱国教育家侯右诚
本报记者刘伟
六月二十五日,记者冒着酷暑,经文水,过汾阳,驱车一百三十多公里,来到吕梁地区的孝义市。
走进凉爽的青砖窑洞,瘦瘦的侯右诚从炕上坐起身来。他拿起炕桌上一页纸给记者看,说:这是我草拟的祝贺香港回归的电报。只见红色圆珠笔写的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他关照与记者一同前来的孝义市委副秘书长郝新彪说,一定要在明天发出。
电报是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电文内容是:“香港回归祖国,整整盼了百年有余,今幸圆满完成百年大愿,使我万分的兴奋,特发此电庆祝。更待澳门回归、台湾统一的愿望实现时,再为祝贺!”下署山西省孝义市政协名誉主席、私立五爱学校董事长兼校长百零六岁侯右诚敬贺。
此前,侯老已向董建华先生寄去了他亲笔书写的中堂条幅“盼望百年有余,祝贺香港回归”。
侯右诚出生于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他在文明村读私塾时,就从教书先生那里知道了祖国羸弱,山河破碎,备受列强欺凌的状况。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侯老说:“我历经晚清、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旧中国,深知香港回归,全赖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因为侯老最近病了一场,耳朵不灵,他在纸上颤巍巍地写字与记者交流道:香港被英国占领一百五十年,我等回归,整整等了一百年啦!照顾老人生活的外孙媳妇拿过一沓报纸给记者看,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有关香港回归的消息,老人都用红笔勾画了出来。记者问:“您知道香港在哪天正式回归?”侯老张了张嘴,用唇将上腭掉下的假牙顶了回去,“嗬嗬”地笑了,“七月一日,我每天看电视,就盼着这一天。”
侯老年轻时经过商,在家乡兴办公益事宜时,曾带头募捐修葺宋代建筑、根治河患。他说他永远忘不了当亡国奴的耻辱。日寇占领孝义,他和乡亲挨打受辱是家常便饭。一九三九年某日,在出孝义城东门时,因没有向日本兵鞠躬,被左右开弓打了十二个耳光。为抵制日寇奴化教育,他与同道友人创办私立道德学社。日寇投降后,又创办私立尊德学校。一九八一年,九十高龄的侯老壮心不已,联络了十几位退休教师,开办“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学校”。多年来,侯老多次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一九九○年,持之以恒爱国重教的侯老,在年近百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爱国爱党,是我一个世纪的夙愿。”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百年学府涌动爱国激情莘莘学子立志报效祖国
本报北京6月28日讯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日近,全国高校喜迎回归的气氛愈来愈浓,一批百年学府联系校史、校庆,举办香港回归历程学术报告、图片展、基本法知识竞赛、歌咏比赛、象征性长跑、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忆百年史、激爱国情、立强国志”。下面是本报记者发自各地的报道。
办多样活动迎香港回归
西南交大党委书记李植松、校长胡正民等日前分别为该校数千名学生作《雪百年国耻,迎香港回归》等报告,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向高潮。
北京大学学生会举办《香港:明天会更好》大型图片展和《基本法知识问答》宣传活动。天津大学师生踊跃参加香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百年梦圆”征文活动。该校还与香港城市大学携手举办京、津、沪、港“世纪之梦”书画摄影展,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请在港工作的校友和本校的出访学者,以亲身经历畅谈香港与祖国的血脉情缘。
6月3日,浙江大学党政领导带领800余名师生举行了“迎香港回归环校接力跑”,学生们勃发的青春气息使整个校园充满朝气;该校从6月上旬开始还举办了“迎回归,爱祖国”历史影片展映活动。在展映月中,学校安排了19部以回顾历史、迎接回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优秀影片,在短短两天内有6000余名师生观看,《大转折》、《鸦片战争》等优秀影片深受师生欢迎。
北师大开展了“细听香江水作歌,喜看紫荆花争春——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此次竞赛旨在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香港的知识,加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沟通、了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
忆百年历史抒爱国情怀
西安交大邀请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蜀永向师生作了《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专题演讲。连日来,学校各院系纷纷举行各种座谈会,畅谈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重温落后挨打的历史,举办“情寄香江”大型文艺晚会。出席晚会的范肖梅副省长上台指挥全场数千名师生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随着香港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前往内地高校访问和就读的香港学人越来越多,在喜迎香港回归的活动中,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体味着“祖国”的滋味。北京大学的香港学生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该校学生会组织的“北大学子情系香港心盼回归”的风筝放飞活动。北京师范大学请来了香港艺术团,与师生们同台演出。该校教育系党总支、教育系团总支组织教育系党团员毕业生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西藏中学藏族学生联欢,观看《红河谷》、《香港1997》,共抒爱国情怀,喜迎香港回归,增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手足情谊。
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杭大心理系与香港树仁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生相聚一堂,共同表达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杭大校报还开辟了庆回归专版,为在杭大求学的香港学生、与香港交往频繁的杭大教师提供抒发爱国情怀的园地。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企业家古宣辉先生以亲身经历和见闻向浙大师生讲述了香港走向回归的历程。同时,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回访浙大,使学生们在交流中更加了解香港的经济发展、香港的文化教育。
立强国之志作有为新人
香港回归祖国之际,也恰是一批学子完成学业,走上新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之时。迎香港回归活动,激发了大学生们的爱国情和强国志。天津大学2600多名毕业生庄严宣誓:不负神圣使命,勇担历史责任,用毕生的精力报效祖国。
6月20日,上海交大2860名应届毕业生在建校百年里程碑前举行了题为“我们毕业在光荣的1997”的毕业典礼。校长翁史烈深情地寄语毕业生:“1997年对祖国和对你们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头。香港的回归充分说明了祖国在走向繁荣富强,祖国进一步的昌盛等待着你们去开创。”今年,该校70%的毕业生选择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有68位同学自愿去国家重点建设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2310名应届毕业生都表示听从祖国召唤,不少人志愿到铁路建设一线、边远山区工作,决心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该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四年级学生谢俊松对记者说:“香港回归,洗刷了百年国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我要加倍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贡献我全部的力量。”
(罗茂城、孟西安、陈杰、田泓、余继军、单冷、彭凤仪、吴少华采写)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江漫笔

  人心所向说繁荣
华佳
香港处处高楼林立,白天车水马龙,入夜灯火灿烂;机场差不多每分钟都有飞机起降,港口巨轮来往穿梭;商场银行比比皆是。可以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一个繁荣的经济都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绝大多数香港人,对回归以及回归以后,最大期望是什么呢?恐怕莫过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
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最普通的吉庆口号和喜庆用语,诸如:“民丰物阜”、“国泰民安”、“创业兴家”、“社会安宁”、“事业兴隆”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通俗用语,往往最能反映注重实际的普通港人的心声。他们希望香港经济长期繁荣,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采访各界人士,差不多也都把个人的事业和香港的繁荣联系在一起,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企盼和希望。
香港的繁荣是和她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联的,是和她目前的几个“中心”地位,即: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息息相关的。香港人很清楚,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局面,首先就要保持住这几个“中心”地位不变。因此,他们在这方面有着特别热切的期望。而这正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所致力要达到的目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也好,《基本法》也好,近年来,大量内地和香港人士所做的艰苦努力也好,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点所进行的。这就和港人的期望紧密吻合起来。
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会那么受广大港人的欢迎;就会明白邓小平同志为什么那么被港人崇敬;就会明白,围绕“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所推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什么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人心是坐标,只有顺应大多数人的心理和期望的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也就是在香港回归问题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做法为什么难成气候,不为大多数港人理睬的一个根本原因。一位来自基层的群众团体负责人说得好,“香港如果成为是非之地,纷争不断,几个‘中心’的地位能保住吗?”
港人企盼的是一个繁荣稳定、民主、和谐的香港,有六百万港人的人心这个坚实基础,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百年耻辱今朝雪
本报记者王学孝
香港回归前夕,天津三位耄耋老人,回顾其多年在津在港的亲历,共话回归。
杨大辛是三老中最年轻者,72岁,近代史专家。他说,天津也有过屈辱的历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侵占香港前即派由10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吓破了胆,立即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议和。后割让香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从塘沽攻入,直捣北京,逼清政府割让九龙,并迫天津开埠,又在海河至营口道一带强占460亩作为租界地。英国是天津租界地的始作俑者。
“津港一线牵”。银发满头的张澜生老人接茬说,上个世纪,英帝国主义几次侵华走的几乎是同一路线,先南后北,得手后,再由北南下,将其从华北掠夺的财宝物产,悉数运往香港,运往大不列颠本土。
谈到殖民统治下的生活,这些受尽屈辱、吃尽苦头的老人,个个义愤填膺。86岁的谢天培更是有切肤之痛。他说,他土生土长在天津,有一次,他乘电梯,正欲关门,来了位英皇家爵士,立即把我们已登上电梯的几个人赶出,让他大摇大摆上去。这虽是60年前的一件事,但谢老至今仍耿耿于怀。
谈到香港即将回归,几位老人充溢着无限激情,他们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没有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的回归是不可能的。谢天培老人说,“香港的回归,是统一祖国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将对台湾有极大影响。我的许多同学、朋友在台湾,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了解他们也日夜盼着祖国统一,在我有生之年,如能亲眼见到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同饮美酒,共庆统一,将死而无憾!”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七律·凤还巢
黄锦标
风卷红旗国气豪,
百年耻辱雪今朝。
纵观粤海三千浪,
阔步罗湖九七桥。
华夏月圆珠合璧,
紫荆花灿凤还巢。
神州共醉回归酒,
庆焰腾辉龙裔骄。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兴业路上抒情怀
本报记者郭伟成
香港回归那天,恰逢党的生日。连日来,人们纷纷来到上海兴业路100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中共一大会议室、党史展览以及“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展”,缅怀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争取国家统一的丰功伟绩。留言簿上,有大学生、工人、军人写下的感想:“盼香港早日回归,望祖国尽快振兴”、“我爱你,共产党”。
6月24日早晨,记者冒雨来到一大会址时,这时参观者已是络绎不绝。上海边防总队海警支队的20余位官兵走出纪念馆,在门前合影。宝山区月浦乡长春村的50位老党员来到这里,支部书记孙候福说:“今年‘七一’,香港回归,真是喜上加喜,我们特地到一大会址参观,更加感到共产党英明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不会有香港回归。”
淮海街道兴业居委会的侨眷老太太们,在居委干部的陪同下兴高采烈地来到纪念馆。夏大妈的女儿、女婿都在香港,她说:“女儿来电话说,香港要回归了,大家都说‘一国两制’方针好,香港还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青海湖畔歌如潮
本报讯记者马应珊报道:半个多月来,从唐古拉山区到黄河沿岸的撒拉族之乡,从柴达木盆地的油田矿区到青海湖畔的牛毛帐篷,青海高原到处歌声嘹亮,哈达飘扬。全省40多个民族用不同的语言,呼喊着一个共同的心声——拥抱我们的香港。青海地毯一厂的干部、工人经过60多天的日夜奋战,精心编织了一幅以青海湖为图案的《青海湖涌庆回归》的艺术挂毯。
佛教圣地塔尔寺的活佛、僧人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艺术家,发扬藏传佛教中的文化艺术风格,绣成长绢,献给香港,象征藏族人民对香港同胞的热情友好和全国56个民族的大团结。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采五色土填中国图
这不是一幅普通的中国地图,它是用取自全国除台湾、澳门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的泥土填充、制成的。它的作者牛世刚,哈尔滨市的一名普通职工,正是以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表达了一位炎黄子孙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盛事的喜悦心情。
“热土连根,热爱泥土,就是热爱家乡和祖国。”今年2月17日,牛世刚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在山东济南黄河边上,在四川广安小平同志故居对面的山坡上,在西藏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旁……牛世刚捧起了一不抔抔黑、黄、红、褐、灰等各色见证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泥土。70余天,足迹遍及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
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牛世刚得到了香港维多利亚港边的一抔泥土,遂了他的心愿。(恺悦)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韶山盛装迎回归
本报讯记者吴兴华报道:6月27日,香港回归临近,毛泽东同志的家乡韶山,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处门前悬挂着耀眼的大红灯笼;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纪念园彩旗迎风飘扬;“韶山人民喜迎香港回归”、“韶山人民喜庆香港回归祖国”的巨幅横幅随处可见。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北京明晚近20路电视上天
本报讯记者杨健报道:经过近半年紧张忙碌的准备,北京市无线通信局和长途电话局宣布:“迎香港回归”的所有通信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6月30日晚,将有近20路电视节目在此同时上天,传往世界各地,其中包括4路最新的数字电视节目。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首都各界老人聚会迎回归
本报北京6月28日讯记者任之报道:首都各界老人喜迎香港回归庆祝会今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以及彭冲、马文瑞、杨成武同各界老年朋友300多人喜气洋洋欢聚一堂。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浣溪沙·庆回归
郝序震
九七香江指日还,
百花吐艳鸟声喧,
中华一统绘新篇。
往日低眉今吐气,
港人治港尽开颜,
并肩携手创丰年。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右图:江西铜业公司德兴铜矿的一对8岁的双胞胎姐妹,走上街头现场表演“庆回归、盼统一”书画。卓忠伟摄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各地集锦

下图:6月23日,地处偏远山区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枣树岭村58岁的韩荣云老大娘兴高采烈地剪了一个大红双喜字。她说:“村里天天都在练大戏迎回归,俺不会唱歌跳舞,俺到‘七一’那天贴双喜字。”
孙慧英韩梅摄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香港回归在即,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学员七队把学员自己动手制作的百件小礼品和贺卡寄给了驻港部队“大渡河连”,祝愿驻港部队更好地履行神圣使命。图为学员们争相展示作品时的喜悦情景。
 郭良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