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香港迎回归活动进入高潮
内地演员陆续抵港大型表演实地彩排
本报香港6月27日电记者傅旭报道:香港回归庆委会组织的几个大型文艺表演已进入实地彩排,参与演出的内地1600余名演员已陆续抵港,许多演出团体的演员一到港,放下行李即投入彩排。
进入6月以来,香港各界组织的大型迎回归庆祝活动几乎每天都有,有时一天几个,且形式多样,先后举办了“太和缤纷迎回归”、“迎回归”中资机构同乐日、“认识中国”书籍展览、“万众欢腾庆回归”彩牌亮灯仪式、花车巡游、“庆回归”百狮九龙大游行等几十项活动。6月22日,适逢星期日,庆祝活动达11项之多。
6月30日夜至7月1日,香港的庆回归活动将达到高峰。据庆委会初步统计,这两天的大型庆祝活动共有70多项,仅7月1日就有40多项。由香港庆委会组织的“万众同心大汇演”、“龙的光辉”——香港回归大汇演、“七一欢腾庆回归”等几项大的文艺表演,将分别于6月30日和7月1日在跑马地、尖沙咀文化中心和香港体育馆演出,各界的庆祝活动已安排至本月底。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醒狮巨龙舞
——“新界”元朗地区村民迎回归侧记
本报记者郑德刚
6月22日清晨,香港“新界”元朗地区,田野庄稼茁壮,空气清新宜人。
上午9时,该地区各个学校、乡村、街道和社团以及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共7000多人,身着盛装,冒雨来到绿草如茵的元朗大球场,参加这个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九龙百狮花车大巡游”。成千上万的村民要用中华民族传统、喜庆的形式,为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歌和舞。
巡游开始前,特地赶来参加庆典的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随后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巡游拉开帷幕。
在元朗商会中学和商会小学二校组成的“银乐队”的伴奏下,由山贝村林仁兴堂、西溪联庆堂等村民组织组成的8个醒狮表演队,在数百面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簇拥下依次出场,一条长达70多米、由近百人挥舞的金黄色巨龙闪烁着耀眼的亮光,在场上盘旋飞舞,引得台上观众纷纷起身观望,记者席上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在数千观众的助威下,先后有整整100只醒狮和9条色彩艳丽的巨龙边行边舞,无数面五星红旗、香港特区区旗和各个村民组织的黄、红、绿、黑色三角旗帜把广场染成一片斑斓。数万人参加的巡游队伍仅从广场绕一圈,足足花了4个多小时。队伍从广场走上街头,整个元朗城区街头就像过年一样,到处张灯结彩、彩旗飞扬。一位来自田寮村抱着孩子的大嫂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么热闹,活这么大还没有见过。香港回归祖国,真是天大的喜事。”
巡游队伍里,记者看到一些古稀老人身穿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手拄拐杖,在年轻人的搀扶下,行走在队伍的前面。来自屏山乡的张老汉已88岁高龄,今天特地找出多年不穿的黑色长袍和马褂换上。“这么大的庆典,我不能不来。”他指着自己的一身披挂对记者说,“这身衣服我只在特别重要的场合才穿,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现在虽然不时兴了,但我还是喜欢穿。香港回归祖国,让我这把年纪赶上了,我这辈子没白活啊!”说完哈哈大笑。
由东莞同乡会组织的500多位小朋友,戴着小红帽,在几十面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的引导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头边走边齐声高呼:“同庆香港回归祖国,共祝香港繁荣稳定。”引得街头观看群众不住鼓掌、喝彩。一位中年人边看边跟着走,不留心一脚踩在路边的水沟里,疼得直咧嘴。记者见状上前拉了他一把。他一边揉着脚腕一边指着队伍说:“我小儿子在里面,他今天的表现太棒了,给我争了面子,我觉得很骄傲。”
在由邓氏家族组成的巡游队伍中,一面绣有“邓小平”三个大字的大旗更是格外引人注目,这面旗帜走到哪里,哪里便响起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
担任今天巡游总指挥之一的杨毓明先生对记者说:“今天参加巡游的9条巨龙100只醒狮,取意‘九九归一’,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祖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访谈录

  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
——访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杨铁樑
本报记者张首映
香港回归前夕,记者来到位于香港亚太金融中心九字楼的行政会议办公室,采访了杨铁先生。
杨先生是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虽已年逾古稀,可是精神矍铄,话语之间显示出信心十足。他就香港法治、基本法与香港法律、修改社团和公安条例、加强对外报道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他说:“香港的成功有赖于高度法治,香港的成功亦说明高度法治的成功。”他告诉记者,宏观地看,香港今日之成就,主要靠三条:一是靠高度法治和公务员制,二者把香港社会凝聚在一起;二是靠祖国强有力的支持,否则,港人饮水、食品都成问题,生存不保,遑论发展;三是靠香港的中国人的勤劳、节俭、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香港主要是中国人干出来的,如中国人爱积累好储蓄,攒下钱来更赚钱,欧美人士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三条之中,高度法治很重要,尤其在七十年代香港高速度发展之后,法治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突出;香港经济是自由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护,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法治越是要强化;香港经济有条不紊而又持续发展,法治起了重要作用。
杨铁先生年轻时即在香港司法界工作,到如今已四十多年,对法律和法院运作谙熟于心,了如指掌。他认为,高度法治有赖于完善的法律体系。必须做到依法办案,依法保护公民的权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香港法制是自成一体的,法院独立于政府,法官终身制并有法律保护,还有较为优厚的俸禄,审判过程公开化等等,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形象。同时,律师和传媒都监督着法院的审判,报纸和电视台有时公开报道法院的审判过程,陪审团和公民能够看到法院运作的程序。所以,香港的法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公民确认的法律制度,中央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大政方针,从根本上保障了香港的高度法治和繁荣稳定,深受香港司法界和港人的拥护。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杨铁先生打心眼里拥护。他认为,基本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不仅得到祖国内地和香港的司法界人士和公民的认可,而且也得到英国和世界的众多司法界人士肯定,他在外国司法界的不少朋友对基本法甚为推崇。中央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并落实基本法,说明中央对法律的重视和对在香港贯彻实施基本法的决心和信心。香港司法界人士对贯彻落实基本法充满信心,也甚为乐观。基本法第八条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香港原有绝大多数法律文本的有效性,这正是保持香港平稳过渡的重要法律基础。香港司法界人士将根据基本法及特区所保留、修订、新订的法律严格执法,维护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雨过天晴访林村
本报记者江绍高徐运平
香港回归前夕,港岛的各大建筑,标牌灯饰,装点一新,庆典气氛浓烈。城里如此,乡下怎么样?
6月25日,雨过天晴。我们来到“新界”的大埔林村。
路旁扎起了花牌楼,有的是“喜迎回归”,有的是“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这里临近大海,林村河水缓缓流过,山高、水清、林绿。
村里静悄悄,人们都忙生计去了。绿阴深处,一老伯和老阿妈在家,把我们让进屋里。老阿妈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热情地端上几碗泉水。我们打量小屋,不大的平房有四五间,开着落地电扇。老伯叫陈维淦,66岁了,祖籍广东顺德,1957年来到这里,今年整整40年。老伴也是顺德人,他们育有三男三女,都自立了。
“香港回归祖国,全中国都在欢庆,我们盼了几十年。此时这份情我真难用话语表达出来。”老人的眼睛潮湿了。
“我是个种菜的农民。有件事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至今忘不了。有一次,英军训练,从我的菜园里踩过,几亩地的菜都被糟蹋了。听老人讲,英军当年强行接管‘新界’时,村里的妇女怕遭侮辱常躲进山里不敢出来。殖民统治使我们吃够了苦头。”
“回归祖国这一天终于盼到了。我怎能不高兴。”说着,他起身从另一间正在装修的平房里搬出一个纸箱,三四寸厚,一米见方。他笑着说:“这是20万响的爆竹,花了1400元特地买来的。准备回归之夜零点时刻燃放。”他还介绍,村里准备了20面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50面彩旗,回归前插满村庄的道路两旁。
离林村不远的吐露港,就是当年英军强行登陆的地方。从村里出来,在“新界”社团联会副会长梁先生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大埔广福邨海边的吐露港。这里位于“新界”的东北部,英军登陆处有一个小的直升机起降坪,一个长约15米的小码头,据说是50年代建的,已经不见人使用。海浪拍岸,发出阵阵声响,仿佛要把历史的污垢冲刷干净。
离这里约500米的海边,大埔海滨公园已经落成。临海处,一座高达43.8米的“香港回归纪念塔”正在加紧施工。梁先生说:“为迎接香港回归,‘新界’乡议局和市政局耗资1300万,联合筹建这座纪念塔。工程将于回归前完工,定于7月5日揭幕。纪念塔用钢材建筑,像一支火箭直刺蓝天。”“新界”居民特意为纪念塔题写了碑记:“1997年7月1日,国家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前耻尽去,国运当兴。”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网络传亲情
本报记者徐运平姚小敏
6月24日傍晚,记者来到九龙观塘星光电讯大楼,看到4楼一间数百平方米的会议厅里挤满了来自香港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岭南学院等各高校的学生。这里正在举行“京港大学生‘献礼97迎回归’电脑网络传亲情”活动。
主席台右侧竖着的一块大型屏幕上,同时显示着京港两地会场的视频图像。北京会场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却在眼前。
“香港同学,你们好!”北京同学正挥手问候。
回归,成为网上最主要的话题。
香港大学一位同学说:“香港回归,我们可以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了。”“我们北大的同学心系香港,希望与香港的同学携手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北京会场传来了北大学子的心声。
由香港青年大专学生协会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携手举办的这次活动,引起了大学生的浓厚兴趣。
杨沁渝同学是科大工商管理系三年级学生,她说:“利用网络交流这种特别的方法来庆祝香港回归,很有意义。这样可以增加彼此的沟通和了解,也可增加香港同学对祖国的归属感。”
一个小时的交流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望着屏幕上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依依不舍。
主持人吴伟达同学提议:“让我们高唱《明天会更好》吧。”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激越的歌声响彻大厅。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小处见文明
阿亮
在香港采访或漫步,突出的印象之一是公众场所的告示。
在公共汽车或地铁的车厢里,你会看到告示牌写着:“车厢清洁,您有功劳”;“空气清新,请你帮忙”。希望乘客文明礼貌,告示牌寄语:“让座有礼,稍站何妨”;“更佳服务,您有功劳”。在洗手间和码头登船处或坡形地段,总有小启:“小心地滑”。平地出现台阶,便于醒目处标记:“小心台阶”。人行过街桥的空间有限,登梯下梯的正前方就会看到:“小心碰头”。出租车车门拉手的上方贴着:“下车时请您注意安全”。记者在一家不算大的书店购书,正要上第一个台阶,就发现最高一个台阶的正面有大字提示:“此台阶稍高,请留神!”
香港的阶梯式电梯十分普遍,一般人行过街桥、地铁或公众场所,都有这种设施“侍候”,这些电梯的上下入口处都留有很长的平行传送过渡段,以便行人从容上梯,并调整好安全站立的地方。在地铁,这种过渡台阶多长达五个,并有各种提示:“靠右企(站),握扶手”,或“请留神,勿站边”。自动检票处的招贴画则告诉小乘客:“小朋友几岁啦,量一量你多高,可以有自己的车票!”考虑到有人乘车途中会不舒服,每个车站或每节车厢的门口都大书:“旅途中如感不适,勿须按动紧急掣,月台服务员将于各站等候,为你伸出援手。”
……平实、平等、周到、温暖。这就是香港告示的特点。这些特点中,透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九龙总商会亮灯庆回归
本报讯记者徐如俊报道:6月24日晚6时,坐落在自由道2号的九龙总商会礼堂里灯火辉煌,200多位嘉宾欢聚一起,举行亮灯仪式,表达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安定繁荣共创明天”从23日上午开始,九龙总商会在五楼平台上隆重挂出巨幅标语的同时,庄严地升起了五星红旗。紫荆花区旗、商会会旗和39面属会会旗在鲜艳的国旗两旁迎风飘扬,把整座大厦装点一新。
九龙总商会创立于1938年,目前已有39个行业属会和1万多个会员。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打官司不请翻译了
香港回归祖国后,法院诉讼采用中文英文,从而结束英文法律文本独占法庭一百五十四年的历史。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香港人并不精通英语,但是,过去如若打官司,法律文本几乎全是英文。在法院诉讼程序,仍须用英文进行。当事人或证人如不懂英文,则由法院译员帮助翻译。一九八八年十月起,历时八年半的时间,开会二百六十次,经过准确、严格的审定,香港五百一十四条英文文本的法规条例,已由“双语法例咨询委员会”全部译成中文。香港回归后,港人打官司,可以自己看法律条文和答辩,用不着请翻译了。(王楚)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两地空中“写”脚本
六月三十日夜,香港回归庆委会将在香港文化艺术中心推出大型晚会“龙的光辉”——香港回归大汇演。这台荟萃近三千名香港和内地艺员的大型演出,将由香港电视台和文化部组织的内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相距千里,脚本如何写?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移向天空。于是,电传、电话架起了一道无形的空中走廊。相互切磋,彼此启发,一稿、二稿、三稿……居然在“空中”把脚本“写”了出来。最近,把脚本在舞台上一试,基本适用。
(宜风)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园景美化绚丽多姿
为庆祝香港回归和美化环境,香港区域市政局在辖区推广的第一期园景美化工程已于六月中旬完成,选点共二十九处,包括公园、路中央、回旋处、路边绿化带等,计有三点二万盆时花,二万株灌木和赏叶类植物,一点九万盆铺地性植物,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绚丽多姿、赏心悦目的环境。(劳江)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排长龙争购纪念币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香港政府委托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一套纪念币。二十七日上午,香港赛马会一百二十多个场外投注点门前,购币人群排起了在港少见的“长龙”,有的达千米,并有香港警察协助维持秩序。
(江宝章)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挥毫淡墨讴歌盛事
香港回归在即,神州大地一片欢腾。连日来,许多群众纷纷写诗作画,表达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的喜悦心情。这里特选登几幅如下。
高瞻远瞩天下归心 莫克展作
香港明天将更加美好(篆刻)邵功勋
归(书法) 吴怀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老战士喜书千字文
六月二十七日,年逾八旬、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黄健民来到我社,献上他书写近半年的书法作品《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千字文》(四大幅)。据悉,老人书写期间,右眼周围微血管破裂,经治疗将右眼蒙上,老人坚持用左眼继续完稿,以表达他爱党爱国的情怀。


第3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争购回归纪念品
在香港颇有名气的小商品街——通莱街里,港九小商贩联谊会妇女部主任郑素娥,是全港第一个经销原装香港回归庆委会标志的店铺,她的店铺吸引了众多中外顾客。
图为女青年在她的店铺购买回归纪念品。
本报记者李石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