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回归不忘国耻致力振兴中华
——来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报告
本报北京6月27日讯香港回归在即,各地群众纷纷前往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以“爱祖国,忆历史,话回归”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下面是本报记者发自山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西藏的报道。
记住历史企盼回归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6月24日,位于威海市刘公岛的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像往常一样迎来了新一天的客人。但与往常不同的是,随着香港回归的日益临近,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多了起来。
“历史上的威海曾有着与香港类似的遭遇”。纪念馆馆长戚俊杰告诉记者,“1898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结束后的第四年,威海与‘新界’一起被英国强租,位于刘公岛的北洋海军提督署成了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俱乐部,直至1930年,威海才被收回。”
现在,昔日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已辟为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来自山东省文登市的100多名聋哑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举手宣誓,用他们那含混不清的发音表达了他们对香港回归的热切企盼。胜利油田工会干部陆永生高兴地说:“香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十分高兴。通过参观,我们认识到不能忘记历史,今后要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为祖国富强做贡献。”(贾建舟刘磊)
忆昔颂今激励斗志
镇海口海防遗址:在香港回归前夕,这里再次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忆昔颂今、激励斗志的热点。
镇海区委、区政府早在90年代初,就将几近湮没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遗址重新修缮开放。总投资1800万元人民币、占地2万平方米的海防历史纪念馆又在6月初试开馆。
最近,镇海区开展了以“海防史迹励后人,不忘国耻迎回归”的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了“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万名儿童绘画签名长卷传递活动和“香港回归报告会”。
镇海中学曾是鸦片战争时期镇海军民抗击英军的指挥部,在林则徐纪念堂前的一条长长的白色横幅上,题满了学生们用彩笔书写的诗。(范伟国顾华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在喜迎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前来参观静海寺的人们无不心潮澎湃。随着香港回归之日的临近,南京市大中小学师生和干部群众捐资铸造了一座巨型“警示钟”,安放在静海寺里。今年6月1日,雄浑激越的钟声从静海寺里传出,很快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陈列馆馆长陆从东介绍说,仅6月份以来,前来静海寺参观的南京市民和国内外人士就达10万余人。
“虽劫波已度,恩仇可泯;然后事之师,前事敢忘?!”铭刻在“警世钟”上的这掷地有声的誓言,令人猛醒,催人奋进。
静海寺里不平静。在这里,人们听到的是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杨明方)
告慰先贤继承遗志
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市各界群众纷纷来馆参观瞻仰,告慰先贤,继承遗志。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现在每日来客高达三五百人,是以往的10多倍。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林公祠堂原址上,本月初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记者采访时,恰遇40多名福州三中离、退休教师到此参观。带队的谢永铨副校长说:这些老教师们已来过多次。该校退休教师、林则徐外玄孙沈澕新,今年已72岁高龄。他告诉记者,“我为有这样一个先祖而自豪,但我更为今天能终于看到国家富强,香港回归,中华民族昂首挺立,再不会被别人肆意欺凌而庆幸和骄傲。”
(赵鹏)
发愤图强振兴国企
沈阳“九一八”事变博物馆:沈阳市委、市政府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活动中,充分利用教育基地优势,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从5月到现在为止,已有1.9万多名党政干部、军人、职工、农民、学生到这里参观。
特大型国有企业——东北输变电的干部、工人到这里参观,联系鸦片战争惨败的情景,深深感到: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经济实力就要任人宰割。总经理左长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志发愤图强,时刻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干好本职工作。”到这里参观最多的是大、中、小学学生,已达到1.2万多人。育才中学的一个高中生说:“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成为有用的人才,遍布各行各业,为祖国争气。”(段心强)
古堡英魂昭示后人
西藏江孜抗英遗址:“江孜金盆玉壁,来了大鼻黄鸭(指英军高鼻黄发)!岂容糟蹋抢掠,誓死驱敌保家!”这首流传至今的藏族民歌记录着本世纪初藏族人民奋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一段可歌可泣历史。
从拉萨驱车250多公里,便到了宗山脚下的英雄城——江孜。矗立在宗山上的古堡就是当年抗英战斗的最后阵地。1904年6月,依古堡为屏障,英勇的江孜人民在敌军重兵利器的围攻下,顽强抗击,直至弹尽粮绝,仍抱起石头继续战斗。后终因力量悬殊,阵地失守,宁死不屈的勇士们跳崖殉国。
昔日硝烟散尽,古堡雄姿依旧。1995年至今,西藏各级政府投资50多万元维修宗山抗英遗址,在此创办了全区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山抗英纪念馆解说员达瓦顿珠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前来举行迎接香港回归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年学生和军人络绎不绝。纪念馆的留言簿上,记录着一位藏族青年的肺腑之言:“先辈们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业绩,令人深受教育。通过参观,更坚定了我们年轻一代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决心。”(张忠)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百岁老人话沧桑

  一个世纪的见证
——访百岁老人陈修和
本报记者王科
推开小院轻合的木门,仿佛走进幽深的历史长廊,一位世纪老人的百年沧桑和着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风云激荡,一一展现。
阳光下,老人稳稳地走过来,是了,眼前就是陈毅元帅的堂兄、生于1897年的国务院参事陈修和。老人郑重地递上一张名片,操着洪亮的四川乡音:“高兴呵!没想到活了100岁,终于赶上了这一天!”
鸦片战争使儿时的陈修和早早地懂得了国忧民患。四川老家乡下那大片的罂粟、城里街巷中拖着烟枪枯瘦萎靡的烟民,深深地刻在他幼时的脑海里。还是在成都上小学的时候,救国救民,已是陈修和、陈毅兄弟谈话的主题。
国家不幸心事蹉跎。他说:“我16岁考入四川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但实业救国的梦想很快被军阀混战的枪炮声刺破。跑到广州考黄埔军校,参加北伐一直打到武汉,结果等来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老人陷入悠悠往事中……1932年,悲愤之中他又赴法国攻读兵工,抗战前夕返回祖国,辗转于香港、昆明,为抗日前线制造军火,输送弹药。抗战胜利了!国内朝野涌起一阵收回香港的动议,然而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国势衰微呀!香港怎么丢的,政府无能,国家落后。抗战胜利了,是我们把日本人从香港赶了出去,把英军从日本人的战俘营里救了出来,可还是收不回一个香港!”
半生跌撞使陈修和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拒登蒋介石派来接他去台湾的飞机,转身走进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会场,并担任了国家技术管理局的副局长,目睹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他是中国近代百年风云的见证人。
人逢喜事精神爽。83岁的老伴“揭底儿”说:这两天陈老兴奋得很。25日上午8点就出了门,先去文津街参加国务院参事室的座谈会,又到军事博物馆,在“首都百名老人书画百米长卷”上留诗,足足忙到下午1点才回家。老人静静地听着,嘴角忍不住又浮起一层笑意。久不握笔的老人突然展纸研墨,一口气写下两阕诗句:“祖国香港,欢庆回归;和平统一,华夏光辉。香港回归,华夏繁荣;一国两制,举世崇敬!”
临别,老人告诉我们,他原来的名字叫“陈统”,投考黄埔时才改叫“修和”。“就是‘统一’的‘统’呵”——殷殷之情历百年,百年情结,溢于言表!(附图片)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携手铸辉煌
陕西省省长程安东
黄河流入海,花叶总归根。香港回归祖国,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祖国的兴旺发达。
众所周知,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气势雄伟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牵系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拳拳之心;素有东方文化瑰宝之称的周秦汉唐遗迹,给这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乘兴而来,载兴而归;曾经孕育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延安,一直是我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正在迅速崛起,区内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区域。
香港回归,为我们实现既定目标增加了新的动力。首先,香港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必然会向祖国内地更宽广的领域辐射。陕西作为资源大省,完全具备了率先进入新的辐射圈、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条件。其次,香港也面临着提升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新飞跃。陕西作为内地科技强省,具有十分雄厚的实力与之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这不仅能加快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而且能使科技成果通过香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香港作为“购物天堂”和“美食中心”,是享誉全球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陕西作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备受世人垂青的风水宝地。西安与香港通航以来,两地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这条航线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黄金线路,使陕西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香港作为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陕西省会西安,是祖国西部正在兴起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在西部开发中地位十分重要,这也为两地提高资本运营水平和发展经济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相信,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定能够长期保持繁荣和稳定。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内地与香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合作将会出现更加密切、更加广泛、更富有实效的新局面。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江漫笔

  得道多助
张虎生
回归庆典前夕的香江两岸,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站在湾景中心的环形过街桥上放眼四望,只见港湾道、菲林明道、告士打道、杜老志道两边步行道上,肤色不同、装束各异的男女老少汇成一条条望不到尽头的彩虹。闲坐桥头凉亭里的朱伯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比过年还畅旺,人旺财旺,真是普天同庆噢。”
从25日晚中外记者联谊会上获得的最新信息:已有46个国家的政要专程来港出席回归大典,全球700多家传媒的5100多名记者已陆续抵港,还有约3000名近日赶到。香港旅游协会负责人公布,六七两个月每月将有百万中外人士“与港人一起共庆世纪盛典”。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无论是政界、经济界,还是文化界、新闻界的四海宾朋云集香港,绝非平日那种观光或旅游,而是受国家、政府之托或个人自愿前来致贺并“见证本世纪世界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的。
面积1092平方公里的香港,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磁力?英国广播电台记者戴维回答的“得道多助”四个字,可谓一语中的。
道者,公理、道义之谓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外古今的历史反复证明,这是一条铁的定律。如果说,曾经上演过邪恶一时压倒公理、不义短暂战胜道义的历史悲剧,那么,在人类即将迈向繁荣、文明、进步新纪元的今天,大道必行,正义必胜,更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香港“原本是中国领土,被外国强占,现在归还中国是天经地义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强调的正是国际公认的“道”。墨西哥前总统埃切维里亚说:“香港回归中国,是彻底根除世界殖民统治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正义事业的胜利。”在港工作的英国人司徒梅女士接受采访时,毫不迟疑地说:“我认为英国政府把香港归还中国政府,是一件早该做的很好的事。”“道”把各种肤色正直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从道义上支持和庆贺中国收拾金瓯一片。
前来出席盛典的各国朋友,还从时代角度,对中国领导人给“道”注入新鲜内容、提供成功示范给予高度评价。即将来港的阿盟秘书长马吉德博士表示:“中国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独特模式。它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应成为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冲突的一条途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目前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事件上。所有的人都会从中获益。”日本三洋公司驻港总经理东永对我们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理所当然的。令人惊喜、叹服的是,它是以少有先例的和平方式解决的。”港报和外国舆论界都盛赞: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英明和务实的”,“是任何经典中找不到的、划时代的新构想。”同时,中国领导人顺应时代潮流,出色地以和平谈判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解决了棘手的香港问题,堪称“具有国际意义的成功范例”,“受到世界的普遍欢迎和称赞”。这同样道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应通过也可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是诉诸武力。
正因为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正义的事业,因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广泛支持。世纪之交的香港,实际上成为全球50多亿人辞旧迎新、扶正祛邪的象征。这对英国也是有利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意味着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广西邮电部门庆七一迎回归
确保读者及时看到人民日报
本报南宁6月27日电香港回归,举国欢腾。为了保证把当天的《人民日报》尽快送到读者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日前作出决定:全自治区26个所属邮电局必须在6月30日这一天,提前从各地开专车赶到南宁《广西日报》印刷厂,报纸什么时候印刷好,就什么时候装上汽车,火速送往各地!
据了解,《人民日报》在广西每天开印的时间大约在当日凌晨4时左右。采取这一措施后,广西绝大部分读者均可在上午看到当天的报纸。另外,在各地报刊零售点增售当日《人民日报》的份数,保证更多的读者能看到报纸。
(罗昌爱陆兰天)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香港会话手册》近日出版
本报讯由香港人士陈惠琼、陈佳荣主编的《香港会话手册》,日前由知识出版社和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共同出版。全书内容涉及香港常用的语句、辞汇及音韵,以及香港生活常识、习俗禁忌等等。既有普通话、港语的对照,又有汉语拼音、港语音标加注,非常适合内地赴港人士了解、认识香港之用。(马国仓)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民航总局座谈香港回归
本报讯中国民航总局日前举行“迎香港回归”座谈会,总局领导和总局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及“两航起义”人员代表欢聚一堂,畅谈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期盼着7月1日这一庄严历史时刻的到来。
民航总局局长陈光毅指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作为民用航空的主管部门,在处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航空关系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要根据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的授权,充分听取香港民航部门的意见,在公正、合理的原则下,妥善安排好香港往返内地的航班。
(刘边)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圆明新园”喜迎香港同胞
本报讯珠海圆明新园近日接待大批香港同胞,成为海内外人士“喜庆回归”、“洗雪耻辱”的标志性场所。
建成于今年二月的圆明新园,按圆明园建筑景观一比一的比例仿建,重现世纪瑰宝焚烧前全貌的六分之一。开园至今,圆明新园已接待参观者七十五万余人次,其中香港同胞达五万余人次。 (赵京安)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这一天,快盼到了!
6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手执国旗、区旗,欢聚在天安门广场的倒计时牌前,表达对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他们高兴地说:“这一天,快盼到了!”贾文深摄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世人瞩目的香港回归庆典,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南京军区后勤某综合仓库想方设法为小、散、远单位整修更换收视设备,让官兵收看到香港回归那历史性的时刻。
图为战士们在精心架设电视天线,力争最佳收视效果。
郭道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