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

  弘扬延安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读《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马文瑞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好书。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其精髓和基本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一定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延安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后,首先到延安视察,深刻阐述了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要求全党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并亲笔题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这说明党中央领导核心是一贯重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已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延安精神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党中央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息息相通的,而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延安精神的现实针对性和巨大推动、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延安精神应当成为时代的精神支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书,就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较好的阐述,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这本书把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很自然,很有启发性。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为弘扬延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延安精神从孕育到今天,已经60多年了。我作为一个曾经在延安生活、战斗过的老同志,深深感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乃至每一个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的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6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延安精神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带领全国人民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这样说,从延安时期到改革开放,从中国革命的道路到中国建设的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飞跃,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今天,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发扬延安精神,把艰苦创业、勤俭建国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倡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反对挥霍浪费、腐化奢靡的丑恶风习,使我们的干部永远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与人民甘苦与共,团结奋斗,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发扬延安精神,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扎实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才能真正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浩然正气;只有发扬延安精神,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免疫力,激励他们保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陕西作为延安精神的故乡,具有特殊的政治责任,在发扬延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要做得更好。他们拿出了《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书,试图作为自己初步的答卷,我看这一份答卷是合格的。
我亲身参与和经历了延安精神的孕育和形成的全过程,深感延安精神的哺育之情。几十年来,我一直为继承、发扬、推广、普及延安精神大声疾呼着。今天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延安精神正在得到弘扬,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

  “庆祝香港回归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共中央党校和外交学院于5月30日—31日在京联合召开了“庆祝香港回归学术研讨会”。来自祖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香港回归的积极影响、香港回归和香港前景、“一国两制”及其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认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必将对香港的繁荣稳定、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对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香港回归祖国将更加有利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对今后香港的长远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香港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以至于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除了自身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地的经济发展。中国内地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学者指出,内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将推动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其次,香港回归能更好地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对内地的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构的调整和加快中西部的开发,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香港的经济管理和完善的市场体制,对内地经济发展将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为此有学者提出,“九七”后,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密切,两地经贸往来的方式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两地应在互补的基础上,加强分工协作,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加速内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促进香港经济更加繁荣。
第三,香港回归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特别是对澳门回归和两岸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来自港澳台的学者指出,香港回归对澳门回归和港台关系、两岸关系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香港回归后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这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香港回归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香港将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必将促进香港的更加发展和繁荣;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支持,这一“中国因素”,将继续为今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支持和全方位发展的机遇,这是保持香港繁荣与稳定的决定性因素;香港今日之繁荣,主要是靠香港同胞自己的努力,“港人治港”的实现将使香港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有学者指出,决定未来香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香港回归后将继续担当内地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窗口,为内地的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内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势头也必将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来自港澳台的学者认为,“九七”以后的香港能否保持繁荣,不完全取决于回归本身,还取决于国际经济的影响和香港经济的转型。香港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未来的竞争中并不占有优势。近年来,香港经济的繁荣,在某种意义上是靠利用内地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实现的。这些不可能成为长久的优势。有的学者认为,回归后的香港,好比一架机器上的一个小轮子,小轮子如何转,取决于内地这个大轮子如何带动。也有的学者认为,香港仍停留在原来的结构状态是没有前途的,应发展高科技来优化经济结构。还有学者指出,现在谈“一国两制”,讲物质文明即经济繁荣多些,讲精神文明少些,而后者也是香港人十分关心的。
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认为“一国两制”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国两制”构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和新的创造,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白津夫)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简评
陈鹤锦主编的《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不同阶段党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江苏各级党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壮丽斗争。书中指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苏是反动势力重点麇集的区域。当时,江苏所辖的上海是帝国主义势力横行无忌的经济中心,而南京则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和日伪盘踞时期的政治中心。在极端的艰难困苦中,通过秘密的与公开的,武装的与其他形式的斗争,在党的创建初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党组织曾领导了震惊全国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两浦工人大罢工;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曾组织了大江南北的农民暴动,创建了活动于通如泰靖地区的红十四军。抗战时期,江苏是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重要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苏中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都发生在江苏,革命先烈的鲜血流遍了江苏大地。据不完全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江苏牺牲的有姓名可查的先烈,就约有十万人。他们以自己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无私奉献的崇高榜样。(陈鸿祥邹嘉南)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胡绳论文集英文版和中文繁体字版出版
胡绳撰著的《ReflectionsonChinasRoadtoDevelopment》(《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论文集英文版已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这本论文集的中文繁体字版,书名是《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繁体字本共收入十篇论文,比英文本多一篇,共约十万字。这两本论文集收入作者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六年间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中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阐释发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重要观点,把现实、历史和理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剖析入微,富于创见。各篇文章在最初发表于报刊时(有部分文章还曾在英文刊物上发表)都有很大影响,现在结集出版更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现行的方针政策。(晓迈)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简介
吉林省社科联等单位于3月上旬联合召开了“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着重研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与会同志认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并正式写入党的决议,这是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思考的进一步成熟,表明我们党对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伦理价值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政治宗旨的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二,它是衡量共产党人和党的领导者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其三,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为人民服务,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中,要通过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服务去实现,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其二,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和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其三,树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境界。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对广大群众是不是标准太高?对这个问题,与会同志认为要明确以下三点:
一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二是为人民服务已经不仅仅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而且已经逐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条基本道德原则;三是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
现阶段为人民服务的特点
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扩大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人民的范围空前扩大了,在人民的大家庭中,人人(除了少数敌对分子以外)都是为其他人服务的主体,人人又都是被其他人服务的对象。
新时期为人民服务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全过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具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观念。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新时期为人民服务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对广大共产党员以及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要求他们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发挥表率作用;对于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为人民服务主要表现和渗透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职业活动中。每一个人都以自己担负的社会职业为出发点,直接地、间接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的本质特征。其二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为人民服务体现在遵守国家法律,讲究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具体的社会行为之中。其三是体现在处理家庭和邻里关系之中。为人民服务就家庭关系来说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上,体现在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上。
新时期为人民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体现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先进思想道德风貌贯穿于经济活动之中,同时也要求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来抵制和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负面影响。(朱颖华于献龙)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

  香港民主制度的特点
随着香港基本法的生效,随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成为现实,一种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适合香港实际,既不同于内地,也不同于西方的香港民主制度正在逐步形成。这种民主制度的特色和优点主要是:(一)以“一国两制”的原则为指导,并处处体现出“一国两制”的原则。(二)民主与法制相结合,一切遵循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有关决定。(三)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选举,从报名参选、提出候选人、发表政纲、回答提问、选举、开票,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并向新闻传媒开放。(四)广泛的代表性,有香港各阶层各界别的代表人物参加,能反映香港各阶层各界别的利益,不为一阶层或一党一派所专有。推选委员会从自行报名的5000多人中选出,代表性非常广泛。临时立法会有原香港立法局议员33人;基层、劳工界17人;工商界19人;专业界和香港原政界24人;香港5个政党都有成员被选入;还有11位非中国籍或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五)以香港稳定繁荣为目标,发扬务实、协商、互相尊重的精神,民主进程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民主选举和民主活动注重实事求是、民主协商、互相尊重,不是哗众取宠,为一己的私利而互相攻击,也不似某些西方国家的金权政治或某些地方的暴力操纵,更不能引发社会动荡。
邓小平同志说过:“香港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西化,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的预见。毫无疑问,这种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金寿)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

  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
程思远
江泽民主席在他的著名讲话《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中精辟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我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华和合文化,尤其能发挥这种作用和功能。为此,我不辞年迈,担任了“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主任,并撰写此文,以求在有生之年为普及中华和合文化,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和国际和平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成为儒、释、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儒家强调的“和”与“合”是人所共知的;佛家是始终谈“因缘和合”的;道家的一系列代表作都强调了“和合”概念,如《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一般说来,我们说“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说“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贯彻到社会领域,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团结的价值观念。由此流传下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传统,说到“和”,自然就包含“合”,反之亦然。如我们谈和平,必然说到合作,反之亦然。“和”与“合”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是自然而然地联为一体的。
“和”与“合”联用的这种文化传统,在我国不断被弘扬光大。建国以后,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和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倡导了和平和睦的国际氛围,也强调了平等互利的合作精神。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万隆会议就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把和平合作联在一起予以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和平合作已自然而然的被作为一个整体而看待。小平同志不仅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提出要实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江泽民同志1995年12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研讨会”上精辟指出,小平同志为我国外交制定的主要目标,“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里,和平合作的思想有机融合在我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中。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外交工作中不仅反复强调和运用了和平共处的原则,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和世界经济合作的向前发展。他曾四次参加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并就经济合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最近,他在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指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样把和平与合作作为一个整体予以阐发。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合作要在和平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实现,和平要通过合作去贯彻保证;把“和”与“合”联成一体,是事物发展的本来逻辑。中华古老的“和合”概念与当代世界的和平合作趋势有机地契合在一起了。

中华民族讲“和合”,主要用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强调要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这种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个模式要求由近及远,逐步搞好团结,依次协调各种关系,直至“协和万邦”,使普天下各民族、各邦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和杰出人物所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这里我想首先谈到孙中山先生继承的这种和合精神。
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他为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呕心沥血。1912年武昌起义成功之后,他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强调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一连谈了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等五个方面的统一,并认为实现上述统一乃“为政务之方针”。中山先生讲的五种统一,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和合精神的体现。在历经坎坷以后,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著名的三大政策。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使他的三民主义成为了新三民主义。我认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的就是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的和合精神。中山先生在逝世前,又发出了他最后的呼吁,要“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句著名遗训的实质精神,我认为就是要实现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团结和合。遗憾的是,中山先生的这些教导及其体现的和合精神当年曾被蒋介石背弃,现在又被台湾当局的领导人所遗忘,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已到了必须悬崖勒马、迷途知返的时候。
与国民党当局相反,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所不断弘扬光大。毛泽东主席从来重视共产党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为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同时,他十分注重正确处理国内的党派关系、阶级关系,正确处理我国的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他曾亲自决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国以后,他十分注重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就处理台湾问题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的政策主张。70年代,他又亲自决断,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高度重视国内的团结稳定,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的同时,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要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和平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我认为,毛泽东、邓小平的上述理论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和合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想特别指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为《自强之歌》一书作的序言中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步的过程中,需要有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强调了国内人际关系的和合。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和平解决两岸关系,他提出的和平解决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为国内外舆论所称颂;他在1990年6月11日关于两岸关系的谈话中说:“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真是情真意切,字字千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也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交往中,推进国际和平事业的发展,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一致拥护和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经历了人世沧桑的老人,我由衷地相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事业,也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加快实现国内的大团结大联合,并为国际和平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中华和合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弘扬中华和合文化,需要澄清国内国际的不正确认识,以保证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弘扬。
国内一直有一种看法和说法,认为提和合就是抹煞矛盾,抹煞斗争。一提到“和”或“合”,就自然联想到不搞斗争,就将其与矛盾、斗争绝对对立起来。说得严重点,这是“文革”遗毒的表现。事实上,和合文化不仅不抹煞矛盾和斗争,而且本身是矛盾学说和斗争学说的展现。春秋时《国语·郑语》中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相异之物和合于一处,然后才有新事物的发生,如果同类物加上同类物,所得仍为原来之物,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社会领域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在社会领域中,搞和合不是搞同流合污。这种精神的本质,今天已被我们完整的继承下来。我们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抹煞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江泽民同志最近在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正是这种多样性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只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和正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差异,彻底摈弃冷战思维和恃强凌弱的做法,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正确途径。”事实上,正是由于有相异物质的存在,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和合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矛盾的斗争和融通过程,这两者不是对立的。
值得重视的是,国外一直有一种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攻击中华文化具有扩张性。这种说法事实上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奉劝提出这些论调的人士一块来研究一下中华和合文化,以中华和合文化为精髓和主要内容的中华文化是最具有兼融性或包容性的,它不仅不排斥其他文明,而且能主动汇合融通其他文明,吸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和合文化的流传和提倡就是明证。中华和合文化的特质,就是倡导相异物质间的融会贯通。我认为,主动地宣传和弘扬中华和合文化,有助于在国际上遏制“中国威胁论”及其理论基础“文明冲突论”的蔓延。最近邢贲思同志提出,要通过研究和开掘和合文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价值评判标准。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我们不应听任某些国家用他们人权理论在国际上作全权判决,而应通过中华和合文化的宣扬,展示我们的本来面貌,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关系价值评判标准,使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越来越得到沟通和认同。我也非常赞同《光明日报》去年8月5日发表的关穆文章中提出的建立中华和合纪念碑的设想(我愿意为中华和合纪念碑的建立作出我尽力但肯定是微薄的捐献)。美国用自由女神像作为自己的精神象征。我则希望中华和合文化纪念碑能够把中华和合文化物化为建筑,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象征和标志,昭示后来人,要永远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和合文化渊源流长,不仅“和合”的概念流传了下来,而且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我衷心希望全国人民能继承和合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国际和平事业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